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唱片步行街(七)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2:45
标题: 唱片步行街(七)
莫扎特:三首弦乐嬉游曲和小夜曲第六号 XRCD24 071 FIM




名    称:莫扎特三首弦乐嬉游曲和小夜曲第六号
出品公司:一听钟情 FIM
指    挥: 马连纳
演  员:圣马丁室内乐团
格  式:XRCD24
碟  号:XR24071

圣马丁室内乐团是60年代最出名的室内乐团之一,演奏莫扎特和罗西尼的室内乐作品到今时今日还是最出色的版本之一,而今次FIM再版的是当年Argo推出的三首弦乐嬉游曲和小夜曲第六号,圣马丁室内乐团在马连纳的指挥下把莫扎特的音乐玩得入如仙乐般轻盈、流畅、活泼、欢快。这个录音可以说是弦乐的示范级录音,你可以听到当中弦乐绵密华丽的效果,一定会惊叹原来弦乐可以这么靓声,FIM制作成XRCD24后可以说把这个录音的靓声程度推向颠峰,从而为发烧友带来美的享受。


介绍:
【莫札特嬉遊曲、小夜曲XRCD 24 bit】莫札特 在16歲的時候創作了三個嬉遊曲,史無前例的只做了各四樂章, 他將兩個小提琴擺在樂隊的左右兩邊互相產生共鳴,這種作法或許只有像Mozart這樣的天才,才可能做得出如此高水準的音樂,在當時絕對是放肆大膽不合傳統的作法,所以Mozart可以稱為”最年輕的發燒片作曲家” (16歲西元1772年)。因此,當您聽到前兩節弦樂器的聲音,有時在左,有時在右, 請不要以為是舞台在移動或是錄音技術上有瑕疵, 這種有生命力的跳動就是Mozart特意要表現的。

KENLUO评语:著名发烧厂牌FIM(一听钟情)特别重新处理的古典名盘,品质不容置疑,绝对值得收藏!!!  

FMI-DECCA惊世系列,这又是FIM马浚先生的又一力作,这批再版都是专门向英国DECCA公司直接租用当年制碟用的二声道的mixdown母带而不是copie,再进行XRCD24格式制作发行的,在这个系列中出品的CD可以说是张张经典款款精彩的名盘,而且据说马浚先生在这个系列中一共租用了DECCA公司的33款母带,也就是说这个系列中将会有33款CD陆续推出


  Description:  No. Contents  Time
1 Divertimento in DK. 136  13.07
2 Divertimento in BK.. 137  10:46
3 Divertimento in FK.. 138  9:38
4 Serenata Notturna K. 23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3:20
CINEPOLY一983320-2

    月前,文华酒店休业,重新装修。这令人想起2003年愚人节的令人伤感的黄昏——张国荣跳楼身亡o Leslie的歌艺与演技都得到各方人士与歌、影迷的认同和尊敬。然而张国荣也有自己尊敬的歌星和幕後制作人,与自己喜欢的歌曲。所以他唱过别人的歌,及出版过唱片一Leslie·Salute,歌曲包括:『童年时』、『但愿人长久』、『纸船』、『明星』、『似水流年』……唱片公司最近以xrcd2再版发行,算是对“哥哥”逝世三周年的致敬。

     『致敬』是“哥哥”向一群台前幕後音乐精英及作品的致敬。当中包括黄沾、卢国沾、郑国江、梅艳芳、林敏怡姐弟、卢冠廷夫妇、喜多郎、许冠杰、叶德娴……这些人与作品至今仍是很受尊敬及欢迎。制作『致敬』时,“哥哥”找来香港最出色的幕後群英,部份歌曲更远赴日本录音。xrcd2虽不是代表最好的,但个人认为它是最有人性的数码音效。当『童年时』的结他solo响起,久违了PeterNg的结他solo虽然只有短短的数节,但那份人性的味道,绝对是画龙点睛的,令人回味。『似水流年』同样出自Richard Yuen手笔和Peter Ng的结他;他俩配合哥哥的演译,令人以为是Anita和喜多郎上身。『但愿人长久』和『明星』由Tony A编曲,前曲的结他是小飞侠,後者是Joey V.。从歌曲中显示,Tony是一位极具市场触觉和有品味的音乐家,能够将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塑造出具独特性、品味和美感的流行曲,是非常人所能为。『纸船』的口琴solo音像大了一点,是触发笔者重新将音箱摆位的一曲。因为喜欢Pecker的口琴和鲍比达的编曲,此曲乃吾人至爱。

     这是一张演译和制作同样出色的唱片。

2.gif (109.25 KB, 下载次数: 176)

2.gif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3:36
罗拔、舒曼:钢琴协奏曲
克拉拉.舒曼:三首歌曲
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呜曲/两首狂想曲,作品七十九
Helene Grimaud钢琴/Anne Sofie von Oner
女中音/Truls Merk大提琴/德累斯顿国家乐团/Esa·Pekka Salonen指挥
DG 477571 9

     法国钢琴家Helene Grimaud自转投DG的短短数年间,得到DG非常频密地为她出碟。今天这张新作更以音乐历史环绕舒曼夫妇及布拉姆斯这段著名的三角关系为主题,带出他们三人於其作品中灌注爱的信息;Grimaud还於CD小册子中亲撰文字。以接近八十分钟的音乐去表达这信息,具说服力与否,我且留待各位去评定。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好的音乐及演译给我们听,这裏——四种不同曲种——都以Helene Grimaud负责钢琴部的音乐,确有些非常出色的演出。

    首先是克拉拉.舒曼的三首歌曲,请来『客串』演出的,是女中音Anne Sofie von Otter。在三首歌曲中,von Otter表现她对歌词片言只语的无比敏锐触觉,歌声尽地表现其深刻的意义。von Otter唱腔中的紧凑性,特别於‘Erist qekommen'(他於风雨中来)中淋漓发挥。於此曲中非常复杂及密集的伴奏中,表现亦非常出色。其实年过四十的von Otter,在近年的录音中,也间中流露出一些高音不稳的现象;但在今次这三首歌曲中,她的歌声可说处於非常巅峰的状态。

     von Otter之後,我不能不立刻要提到大提琴家Truls Merk,他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大提琴家。在这首布拉姆斯e小调奏呜曲中,他奏得多么深沉、婉转而深深打动人;Grimaud也是一位甚佳的拍档,我只嫌她有时音色稍偏硬,也偏於片面,於那些时刻中,她或许未能完全和应Truls Mork老成持重的哀愁意境。其实Grimaud这种『硬』,我觉得亦见於她奏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中(特别於第一乐章中)。

     或许说这叫『硬』未必完全贴切,总之这第一乐章的演奏未能完全打动我,原因或许是Grimaud琴音的性格,太偏於雄赳赳了。但其实全曲奏来非常热情(Salonen领导的德累斯顿乐团,配合上佳),终章尤显炽烈性格。两首狂想曲录於2000年(其余均是去年之作),录音效果偏『空洞』;这亦见於Grimaud的演译呢。我想Grimaud若现在再弹这两首作品,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dg4775719.jpg (5.06 KB, 下载次数: 180)

dg4775719.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3:45
标题: 李云迪维也纳独奏会
斯卡拉蒂:奏呜曲两首(E大调,K.380、G大调,K.13)
莫扎特:C大调奏呜曲,K.330
舒曼:狂欢节,作品9
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S.254

李云迪的录音比他的现场演出更成功。他现在大概一年出一张CD o这次是2005年6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做的录音,节目略显零散,缺乏中心。
他的莫扎特是年轻人的莫扎特(莫扎特写它时大约27岁),清新流畅,比较传统。舒曼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虽然舒曼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人文主义的温暖略显不足,但整体挺拔,音乐有性格、有对比。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是他的保留曲目,弹得有新意、有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云迪对声部平衡的注意。即使在最响、最复杂的片段仍然层次分明。我希望他能不断扩展曲目范围,在音乐的深度上也能不断探索,更趋成熟。

4775571.jpg (19.37 KB, 下载次数: 196)

477557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4:46
标题: 雨果《十二金钗》
唱片名称:十二金钗 雨果女声示范碟
艺人:杂锦合辑
唱片公司:雨果制作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音乐品质:320 Kbits

唱片介绍

LPCD45-3001 選取了十二位傑出的歌唱名家的歌聲,並以「十二金釵」之名結集推出,
顧名思義,這十二位歌唱名家全是女性,這一方面是因為「雨果」的錄音中有很強的女聲陣容,但更重要的是女聲的變化較男聲來得豐富,
聲音的感覺會更美、更「靚」。而現時選輯的十六首歌曲,不僅是聲音美、歌聲美,感情更美,也就是說既有聲,
又有情,而且表達的是完全「準確」的感情,有女兒懷念母親的,有母親撫睡嬰兒的;
有怨憤哭訴的,有歡暢飛揚的,有讚美的,有嚴肅的;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憧憬感受,這種感情融和了酸甜苦辣各種感覺,
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融合,要掌握得很準確地表達出來就更不容易。
現在更加相得益彰的是採用LPCD45來製作,這些歌曲更多添了一番「人味」,讓歌曲中的感情更為真確,
更為貼心抒然,就如黑膠LP的「人味」感受一樣,這豈非正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靚聲」中的極品嗎?
更難能可貴的是,「十二金釵」的歌聲各有自己的個性,這和各人來自不同的地區城市,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很有關係。
現在於這一輯LPCD中,便能聽到了朱哲琴(上海/廣州)、黃紅英(惠州)、楊小琳(南京/香港)、張杏月(台北)、阿其木格(呼和浩特)、馮健雪(西安)、余佩敏(上海)、薔薇(成都/廣州)、陳宇(廣州)、柳德米拉.贝拉布拉金娜(莫斯科)、程永玲(成都),和金安拉姆(迪慶),
人人百分百真情流露的歌聲,確能讓人分享得到極品「靚聲」所能帶來的,無法言傳的豐盛享受,即使是價值連城的十二支金釵亦無法取代!


专辑曲目:
[1] 山茶花 05:02
[2] 大海走了 04:11
[3] 女儿歌 03:28
[4] 绿岛小夜曲 03:28
[5] 嘛呢经歌 04:42
[6] 摇婴歌 04:42
[7] 绿蓑衣 04:41
[8]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03:43
[9] 南海姑娘 04:39
[10] 黄河怨 04:39
[11] 森吉德玛 03:17
[12] 小放风筝 04:07
[13] 小冤家 02:47
[14] 心还在等待 03:55

1.jpg (70.86 KB, 下载次数: 175)

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6:00
标题: LPCD45系列/CD編號:LPCD45-3002
01 愜意 吉他
02 梭羅河 女聲
03 慈祥的母親 男聲
04 閒雲孤鶴 新世紀音樂
05 古箏斷弦效果 古箏
06 十面埋伏 琵琶
07 搖籃曲 小提琴與鋼琴
08 青少年管絃樂入門(作品34)打擊樂部分 管絃樂
09 翻身的日子 鋼琴
10 月夜 男聲
11 天鵝 大提琴與鋼琴
12 大象 倍大提琴與鋼琴
13 莫斯科效外的晚上 女聲
14 平湖秋月 鋼琴
15 節日序曲 管絃樂

22.jpg (20.84 KB, 下载次数: 189)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5 16:02
标题: 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舒伯特《第3、5、6号交响曲》
舒伯特第三、五、六交响曲虽无八、九那样出名,却也是他九部交响曲里的成功之作。皇家爱乐乐团由托马斯•比彻姆爵士一手办,正处于巅峰状态,真实宽厚的录音奠定了比彻姆这个版本在同类曲目中无法超越的权威地位。这个版本展现了比彻姆爵士的典型演绎风格,充满他个人的诠释风格以及音乐理念。这3首舒伯特早期的交响曲作品,比彻姆赋予了全然不同的风貌,与典型的德奥指挥的浪漫处理手法截然不同。比彻姆爵士在某些时刻甚至可以说是刚硬的,但是却又能将之柔化,显然对乐团的控制力非常高超。虽然录音有点干涩,但整体而言仍然优秀.

      托马斯•比彻姆,1879年4月29日生于英国圣海伦斯市。1902年,他来到了伦敦,随作曲家费列德里克•奥斯汀(FredericAustin)、查尔斯•伍德(CharlesWood)学习作曲,并担任帝国大歌剧院助理指挥,从中又积累了一些指挥经验。1906年,他成立新交响乐团,首次以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伦敦乐坛,初露锋芒。新交响乐团成立3年后解散。2年后,他又组建另一乐团:比彻姆交响乐团。1910年,比彻姆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歌剧节首次亮相,指挥首次在英国上演R.施特劳斯《埃列克特拉》,戴留斯《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歌剧。1929年他在伦敦举办了戴留斯音乐节,全部背谱指挥《舞蹈狂想曲》、《北国素描》、《夏日庭院》、《离别之歌》、《高山之歌》、《阿帕拉契亚》等6场音乐会演出,传为佳话。


       比彻姆组成了著名的伦敦爱乐乐团(LPO)。1932年10月7日,在比彻姆指挥下,LPO在伦敦女皇音乐厅举行了首次音乐会,曲目有柏辽兹《罗马狂欢节》、戴留斯《希里格集会》、莫扎特《第三十八交响曲》等。LPO很快就成为英国乐坛的中心。1947年他又出资创建了著名的皇家爱乐乐团(RPO)。


       比彻姆毕生为了繁荣英国音乐文化事业兢兢业业,创建了5个乐团。1915年受封为骑士,1916年受封为二等从男爵,1957年受封为荣誉侍从(Companion of Honour)。他的自传于1944年出版,1959年还出版了他的专著戴留斯传。1961年3月8日,比彻姆逝世于伦敦,终年82岁。


       比彻姆是灌有唱片最多的英国指挥家,其代表性唱片已由EMI制作CD有:贝多芬《C大调弥撒曲》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卡门》戴留斯《翻过重山的远方》、《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海顿《第九十三、九十八交响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西盖蒂)、莫扎特《后宫诱逃》、《魔笛》、里姆斯基-科萨可夫《舍赫拉查德》、西贝柳斯《第四、第六交响曲》以及《比彻姆专辑》(德彪西、圣-桑、戴留斯)等。


专辑曲目


Symphony No.3 in D major, D.200 (1815)


01. I: Adagio Maestoso - Allegro Con Brio
02. II: Allegretto
03. III: Menuetto (Vivace) & Trio
04. IV: Presto Vivace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 D.485 (1816)


05. I: Allegro
06. II: Andante Con Moto
07. III: Menuetto (Allegro Molto) & Trio
08. IV: Allegro Vivace



Symphony No.6 in C major, D.589 (1817-1818)


09. I: Adagio - Allegro
10. II: Andante
11. III: Scherzo (Presto) & Trio
12. IV: Allegro Moderato

33.jpg (24.42 KB, 下载次数: 194)

33.jpg

作者: honey    时间: 2007-10-5 22:44
张国荣的这张还在吗?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6 09:17
呵!只是介绍,需要可以预定。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6 17:10
标题: 帕尔曼《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帕格尼尼/朱里尼》
中文名称: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帕格尼尼/朱里尼
英文名称:Duos for Violin and Guitar-PAGNINI/GIULIAN
资源类型:MP3!
版本:1月5日新添加APE格式
发行时间:1990年10月25日
专辑歌手帕尔曼 Itzhak Perlman
     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以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瘦骨嶙峋的面容、热情奔放的曲韵而深入人心的意大利“超技派”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堪称其代表作,也是一般乐迷所熟知的古典音乐作品;然而他特别选择吉他作为另一创作题材,谱写下约两百首的吉他音乐。专辑中精选的奏鸣曲、小品等,一反帕格尼尼光璨的风格,而显现柔魅的气韵,使人耳目一新。

吉他演奏兼作曲家的朱里尼,深谙吉他,作品对吉他刻划细腻,专辑中所选作品是朱里尼较鲜为人知的吉他曲,将吉他独具的音响发挥尽净。

由技巧与才情兼具的小提琴家帕尔曼、英国吉他王子约翰·威廉姆斯搭档,完美体现此意大利双杰的艺术精神。

唱片收录的曲目有:
帕格尼尼:如歌的风格第1奏鸣曲混成曲
帕格尼尼:E小调奏鸣曲Op.3之6
帕格尼尼:A大调协奏奏鸣曲
朱里尼:为小提琴和吉他而作的奏鸣曲
帕格尼尼:如歌的风格第1奏鸣曲混成曲
帕格尼尼:E小调奏鸣曲Op.3之6
帕格尼尼:A大调协奏奏鸣曲
朱里尼:为小提琴和吉他而作的奏鸣曲


专辑曲目

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
CENTONE DI SONATE,OP.64,NO.1
1. Centone Di Sonate, Op. 64, No. 1: Introduzione
2. Centone Di Sonate, Op. 64, No. 1: Allegro maestoso
3. Centone Di Sonate, Op. 64, No. 1: Rondoncino
4. Sonata No. 6 In E Minor, Op. 3
PAGANINI: SONATA CONCERTATA IN A MAJOR
5. Sonata Concertata In A Major: I. Allegro spiritoso
6. Sonata Concertata In A Major: II. Adagio assai espressivo
7. Sonata Concertata In A Major: III. Rondeau
MAURO GIULIAN (1781-1829):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8.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 Maestoso
9.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I. Theme & Variations – Theme
10.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I. Theme & Variations - Variation 1
11.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I. Theme & Variations - Variation 2
12.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I. Theme & Variations - Variation 3
13.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I. Theme & Variations - Variation 4
14.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II. Menuetto: Allegretto
15.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V. Rondo: Allegretto
16. Cantabile For Violin And Guitar

1.jpg (27 KB, 下载次数: 172)

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7 12:20
质感淋漓的大提琴

     如果你是一位有一点发烧资历的读者,那么就不会对这张双CD的《贝多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感到陌生。此番,我要从音色角度来谈SA7001的音效。同样是还原醇厚的声音,但SA7001却给出了不同于第一张的人声还原效果。

    这表明,该机具有一流的分辨力。因为,经该机还原的大提琴声音,“粗细”感恰到好处,弓弦与琴弦似溶为一体,声音厚度不偏不倚的综合效果-我在试听的时候用的是一对大型的落地式音箱,因此,借助SA7001的高超还原水准,听到了延伸感很理想的大提琴之声-须知,对于CD播放机来说,如何来拿捏这种乐器的音色,一直是很具挑战性的。这倒不是因为大提琴的声音厚度不好掌握。在我的感觉里,但凡有着很大琴腔共鸣体的弹拨乐器,都是不太容易在还原过程中播好的,例如钢琴的声音也不容易播好,最难的地方是,要将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与共鸣声结合得天衣无缝。

     也许是得到了同门高级机种血缘遗传的缘故,经由SA7001这部仅定位于入门级机种的播放机来还原,大提琴的演奏效果竟然可以达到原味感强烈的程度。也许,我不能说该机的音效已臻化境,但它毕竟是普及型产品-能让我听到形体感真切,“仿真度”理想、质感淋漓的效果,SA7001已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

1.gif (168.78 KB, 下载次数: 160)

1.gif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7 12:25
细节俱现的胡桃夹子

     我特意选了这张小信号比较多、专考播放机还原细节能力的SACD格式的唱片。果然,从对该片的聆听结果来倒推我前面对该机分析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面对一些如音叉、小镗等声音较弱的乐器时,SA700l的解析力同样可以用锐利来形容。指挥家多拉蒂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其弦乐组有着整齐划一的规整感表现,在这部播放机重播的时
候,那种隐隐约约地擦弦质感有着明确的表达。你只要坐在近场聆听的位置,不用费力便能体会到。

2.gif (139.86 KB, 下载次数: 144)

2.gif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7 13:50
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一定对DG公司数年前推出的一张“Paganini for Two”还记忆忧新,小提琴和吉他的奇妙搭配加上顶级的录音,发烧友几乎人手一张。是此次的主角由小提琴家夏哈姆换成了来自中国的大提琴家王健,吉他依然是DG的当家小生瑞典人戈兰·索谢尔(G6ran Sollscher)、王健醇厚、沁人心肺的琴音加上索谢尔空灵悠远的吉他,这种难得一见的乐器搭配创造出一种舒缓、放松的亲密氛围,堪称大提琴与吉他的天作之合。曲目则全部是王健和索谢尔挑选并精心改编的小品,从舒曼、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到中国的民歌改编曲,乃至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作品,首首悦耳动听,再加上DG的发烧录音,称之为“梦幻曲集”,真是再合适不过。

     除了舒曼的《梦幻曲》、埃尔加的《爱的致意》、维拉·罗伯斯的《巴西风格的巴哈组曲第五号》,福雷的《梦后》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曲,王健还挑选了一些对他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曲子,比如刘荣发的《牧歌》,专辑中这唯一的一首中国乐曲是王健幼时初次登台演奏的作品一一而且是在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面前,那一年他才9岁。《西西里舞曲》对王健而言同样意义非凡。他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演奏过多次这首作品。那是我父亲最喜欢的曲子,也是我老师阿尔多·派里索的最爱。我把这首曲子选入曲目单,献给他们。”当然,这张古典专辑中出现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名曲《回忆》(选自《猫》)无疑是意外之喜。  “我不在意。我只是喜欢它,当我第一次在纽约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王健说,“它打动了我。而我尤其钟爱它的大提琴版。”

11.gif (119.88 KB, 下载次数: 121)

11.gif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8 13:33
标题: JOHANN SEBASTIAN BACH
BWV 1001-1006
Nathan Milstein
CD
457 701-2
2 Compact Discs
DG Classics

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一直在音樂界佔有崇高的地位,也是許多小提琴加賴以奠定地位的標竿。

有一次筆者和印象的陳團長在聊天時,聊到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時,筆者希望陳團長能介紹一個版本給筆者做為聆聽欣賞之用,沒想到陳團長馬上不假思索的說:「如果要推薦的話,你去聽聽米爾斯坦的好了。你聽完了之後會發現:原來巴哈無伴奏小提琴也可以拉成這樣。」

後來筆者就找來了這兩片CD,米爾斯坦的技術以及音色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最特別的是他極為個人化的詮釋方法,往往會給予往聽過這些音樂的人對這些曲子產生全新的想法。或多或少地顛覆了筆者原來對他們的印象。真的是不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米爾斯坦在演奏時,有時會讓筆者錯以為有好幾把小提琴同時在拉,實在是蠻神奇的。

574687.JPG (15.55 KB, 下载次数: 121)

574687.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1 10:26
标题: 大师里赫特纪念专辑第4、5、6辑
在2007年第9期《视听技术》上,我向爱乐朋友们推介厂Decc己公司的里赫特钢琴专辑,包括第1、第2和第3辑(共6张CD)。今年恰逢这位钢琴大师逝世10周年,我们有理由将这些版本视力特殊的纪念专辑。现在我又得到了第4,第5和第6辑(也是3个双张辑共6张CD)、第4辑是贝多芬作品选录,包括降E大调第18号、A大调第28号钢琴奏呜曲:还有C大调第一号和G大调第2号回旋曲。这张CD上还有里赫特与其他演奏家配合演录的作品,如“大公”钢琴三重奏和降E大调钢琴与管乐的五重奏,充分表现出里赫特的艺术协作能力。专辑的第5辑收录了舒伯特的B大调第8号、C大调第15号和G大调第18号钢琴奏呜曲。

第6辑义再次收录了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即第9号、第11号。第12号和第27号钢琴奏呜曲,同时还收录厂海顿及韦伯的钢琴奏鸣曲。里赫特的这些演录完全具有大师风范,可以说每个乐段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听众的最苛严的推敲。其中尤其值得聆赏的是他演录的舒伯特钢琴奏呜曲,里赫特的演录既严谨、规范,义不失舒伯特作品中蕴含的情韵和灵感。该录音同时获得了英国的“留声机大奖”和法国的“世界音乐奖”,对于“无冕王”的里赫特大师来说,本专辑的确最值得欣赏和珍藏纪念录音。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1 10:30
标题: 索尔蒂演绎马勒“五交”
Decca 4759153

2007年,恰逢钢琴大师里赫特逝世10周年。但可别忘了指挥大师索尔蒂,他也是10年前逝世的-与卡拉扬一样,索尔蒂乜是一位作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指挥家,叮以说,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任何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几乎都曾涉猎过.他对于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及戏剧性般的矛盾性,有着一种天生的特殊驾驭能力,而对于音乐、情感的控制方面,义是那样恰如其分-与索尔蒂终生签约的Decc日公司当然会全力推出这位大师的纪念录音。我已先期获得一些版本,其中有好些大部头的套装版,内容太丰富,这里暂不谈沦。我手头这款单张CD,倒值得一番推介。上面收录的是索尔蒂指挥苏黎世管弦乐团演录的马勒“五交”。以往我很少听过索尔蒂指挥这支乐团的演录,现在听来。无论音质、乐感、气魄和整体音响效果,竟然与索翁棒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难分伯仲。索尔蒂真不愧为古典又响乐与歌剧的诠释大师,好像分量越重的巨作,他越是如一位领军统帅一样善于带领乐团去攀越,去攻克。索尔蒂的这部马勒“五交”就是他驾驭大编制的管弦乐团演绎交响巨作的一个见证。此版本也是索尔蒂逝世前不久的演录。录音品质极佳?值得爱乐者拥有。

028947591535.jpg (8.06 KB, 下载次数: 143)

02894759153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1 10:39
标题: 内田光子演录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Philips 4758662

     这张环球Philips公司的新版CD,是内田光子挑战以往的名公巨匠而演录的贝多芬钢琴奏呜曲选辑。贝多芬钢琴奏呜曲的名版录音如一座座高山坐落在前,从施纳贝尔、吉泽金到乌戈尔斯基,冉到霍罗维兹、里赫特。吉列尔斯,肯普夫、布伦德尔。波里尼,这些大师似乎将乐圣创作里所有的辉煌都已焕发出来。内田光子的演录,能在群雄中自成一派,再树一帜吗?其实,她的那款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中最后3首的录音,已经为广大爱乐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内田的演奏?技艺上的精湛娴熟自不在话下,她更着意挖掘表现的,是那种在超脱灵秀音乐流程中的深刻内涵。

     Philips的这个版本,是2007年4月28日至5月2曰的演录,可算是最新的演录吧。其中收录厂极难挑战的两首作品—一贝多芬第28、29号钢琴奏鸣曲。内田光子演奏的这两部作品,可以用深刻、激情、甚至完美来形容。我们通过录音,听到了已年近花甲的内田的演录,处处充满了贝多芬音乐的挚爱和深入的理解力,演奏中也时时透射出钢琴音乐的美感、冲击感和令人震撼的魅力。此碟在录音上的表现可以说是无懈叮击,其他录音版本在短期内怕是很难超越。

philips4758662.jpg (4.91 KB, 下载次数: 157)

philips475866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1 15:31
标题: 克莱伯指挥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韦伯歌剧《自由射手》序曲
[作曲家介绍]

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在1786年12月18日生于奥汀堡,他从小就随着父亲组织的一个主要由他们一家组成的小剧团,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小城镇巡回演出。韦伯的父亲热心于音乐和戏剧活动,拉得一手小提琴;母亲有一个时期曾经是专业歌唱家。韦伯生活在流浪艺人的环境,从中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舞台艺术经验,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韦伯在幼年已经对绘画和音乐深感兴趣,十二岁在萨尔斯堡学习理论作曲时,已有六首小赋格曲出版;十四岁时他的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包括他的早期歌剧在内。1804年,韦伯通过他的老师沃格勒的帮助,在布勒斯劳歌剧院担任指挥,后来又在卡尔斯鲁尔和斯图加特宫廷任职(1806-1810)。从1813年开始,韦伯在布拉格歌剧院担任指挥,而从1813年直到他逝世为止,他一直住在德累斯顿,他的几部最著名的歌剧,都是在那里写成的。韦伯因患肺病,晚年身体虚弱,1826年应伦敦柯文特花园剧院创作歌剧《奥布朗》,带病到伦敦筹备上演工作,终于在6月5日病逝于伦敦,一生只活了四十岁。韦伯死后十五年,他的骨灰才被运回祖国,安葬于德累斯顿。

[曲目介绍]


歌剧《自由射手》是韦伯在德国歌唱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歌剧的手法,被认为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其内容梗概:青年猎人马克斯在一次射击初赛中失败了,他正为第二天的决赛犯愁,因为如果继续失利,按照猎人的风俗习惯,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恋人埃加特成婚。这时,一个把灵魂卖给魔鬼的声名败落的猎人卡斯帕尔乘虚而入,他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急于找个替身,便诱骗马克斯到那鬼魂出没的狼谷去炼制百发百中的魔弹,同时又暗中同魔鬼商妥翌日用魔弹打死埃加特作为自己的赎价。第二天,决赛开始了,马克斯的目标是从花丛中飞起的一只小白鸽,这时埃加特却在花丛中出现,马克斯的枪口对准着她。但是奇迹出现了,智慧与公正的隐士用法术把马克斯的枪口移向躲在树上窥待结果的卡斯帕尔,这个存心害人的卡斯帕尔受到了惩罚,马克斯和埃加特终于得救了。善良与爱情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这是这部歌剧的中心思想。

       序曲可视为有序奏的奏鸣曲式,圆号奏出的主题在德国为赞美歌,木管表现森林的氛围。然后出现的第一主题为第一幕中年轻猎人马克斯的绝望之歌及第二幕末尾狼谷场面中魔鬼的威力。第二主题由单簧管表现埃加特的快乐之歌,讴歌爱的力量。发展部主要为第一主题处理,第二主题偶尔露脸,表现在邪恶肆虐下爱的力量还是放射光芒。再现部第二主题再现表现爱的胜利。

[版本介绍]

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指挥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及莱比锡广播合唱团演绎的歌剧《自由射手》是他成名作之一,轻松浪漫的风格,最适合小克莱伯的指挥特色。该版本曾获得法国唱片、企鹅三星等诸多奖项。


11.jpg (47.59 KB, 下载次数: 144)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1 15:42
标题: 莫扎特的c小调柔板和赋格K. 546(为弦乐队作)
当听惯了天真欢快、亲切阳光的莫扎特,再听听如下这首c小调柔板和赋格会是什么感觉呢?充满了不平、从满了抗争,在柔板段深处蕴藏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其情调让人想起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

大意:乐曲作于1788年,莫扎特把他早年为双钢琴作的一首赋格拿出来改编成弦乐队曲,并在开头加了一段法国序曲风格的柔板。这段歌唱性的柔板使用了严格的对位,且其行进中夹有戏剧性的顿点和叹惜般的中止,揉合了其巴洛克先辈们的特点和早期浪漫主义表现风格。莫扎特可能没用一个小时就创作完了这部作品。

    此作品还有两个室内乐版:弦乐五重奏版、双钢琴版(只有赋格部分,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赋格,K. 426),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帖向我索要,或者在论坛的莫扎特全集的“五重奏”、“双钢琴作品”里搜寻。

    个人感觉卡拉扬-BPO1971年的这个乐队版比室内乐版有气势多了,感情极其充沛。

22.jpg (39.81 KB, 下载次数: 143)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2 13:25
标题: RR 极品发烧天碟《典范之声》(THE RR SOUND)
专辑介绍:
    RR公司极品发烧天碟 典范录音《The RR Sound》

    继RR唱片公司已推出的20张发烧名碟之后,在千禧之年又最新登场十大发烧名碟,冠居首位的是以HDCD录音技术制作的《典范之声THE RR SOUND》(RR—301CD)。这是继技惊四座的《无敌天碟Tutti 》(RR—906CD)之后,再次震撼音响界之作,大有与之一比高低之势。

    《典范之声》的内容全部是从已出版的众多发烧唱碟中,精心挑选的部分曲目汇集而成,作为HiFi极品测试参考的典范录音曲目推出。其中的曲目有:选自《伯恩斯坦作品精选集》的轻喜歌剧《天真汉》中的“康迪特序曲”;杰赛尔的管乐进行曲“木头士兵的行进行列”;选自全球首张24Bit HDCD《舞迷心窍》中柴可夫斯基的三幕歌剧《马捷帕》中的舞曲“霍帕克”;气势动人、动态庞大的百余人男声分声部合唱的布瑞尔·雷德《诗篇》中的“笑语喧哗”;阿金托表达内心深处的浪漫与激情、动人心弦的《情人舞曲》选段;被巴洛克爱乐乐团用古乐器演绎得原汁原味的维瓦尔第的《F大调协奏曲》RV569—终曲;领你进入超立体音响新天地中的卡巴列夫斯基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序曲;由获得格莱美大奖的黑管奇才约翰·布鲁克·耶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乌木协奏曲》——中快板;由著名的伦敦爱乐乐团演奏塞雷布里埃作曲并指挥的古组曲《葬礼进行曲》中的选段;由龟溪合唱团百位男声合唱、民间乐器伴奏,表现浓郁民族风味的日本传统歌曲《樱花》;选自《红魔鬼》中,演奏得璀璨夺目的杜卡斯谐谑体裁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阿拉伯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天方夜谭》中的第四乐章,由伦敦爱乐乐团演奏;最后一首选自现代作曲家维因贝盖尔的歌剧《风笛手什万达》中的“波尔卡与赋格”,它将带你进入现代管风琴作品的发烧境界。

    这张CD低频刚劲、气力万钧、动态庞大,让你在70多分钟里尽享HiFi极品的震撼,体会“典范之声”的魅力。
RR唱片公司虽然迄今只有短短的24年的历史,但它因不仅继承了百年来飞速发展的录音工业取得的辉煌成果,而且不断推出自己的新创意,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知名唱片品牌。

    1986年RR唱片首次荣获格莱美大奖,1993、1997年它的录音又两次荣获“最佳录音工程”提名,及多项各类组织颁发的奖项;它始终致力于开发运用当前最高水准的录音技术,1992年它首家推出HDCD“高清晰度兼容数码”录音技术,一举解决数码录音技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弊端,使RR唱片公司CD的音质提高到以前最好的模拟母带才能达到的保真度;它已逐步实现对“完美再现音乐家真实演奏的声音”的追求,不论是在带有解码器的激光唱机上播放普通CD,还是在普通激光唱机上播放经过HDCD编码的CD,都能获得更好的音质,当在带解码器的激光唱机上播放经HDCD技术编码的CD时,可以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异音质;近年来,RR唱片公司越来越注重唱片的艺术价值,不论是在爵士乐领域,还是古典音乐领域,它旗下的知名艺术家、音乐团体在逐年递增着。RR唱片公司在不断获得着长足的进步。

专辑曲目:
01 Berstein/Candide Overture [04:31]
02 L.Jessell/Parade of the Wooden Soldiers [03:02]
03 Tchaikovsky/Hopak [04:11]
04 Burly Red/A Joyful Noice [02:25]
05 Argento/Valentino Dances [05:24]
06 Vivaldi/Concerto in F,RV.569 [04:54]
07 Kabalevsky/Colas Breugnon [04:36]
08 Stravinsky/Ebony Concerto [03:03]
09 Serebrier/Partita-Fernural March [03:29]
10 Traditional/Sakura [04:33]
11 Dukas/The Sorcerer Apprentice [11:18]
12 Rimsky-Korsakov/Scheherazade [12:16]
13 Weinberger/Polka and Fugue [07:48]

3.jpg (39.21 KB, 下载次数: 142)

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2 13:54
Kidd姐的錄音,絕對是80至90年的爵士樂迷及發燒友不可或缺的試音CD,而且CAROL KIDD可說是舉世最好的爵士女歌后之一。

 她在LINN所錄製的唱片,都有定位精準、音場寬闊、空間感極佳的一貫優點,一首「When I Dream」不知感動多少人的心靈,也是很多音響高手測試定位時「唯一」的選擇,在爵士女歌手中,對音響界影響力之深遠,至今我想很少有其他爵士女聲錄音能打破。

 CAROL KIDD的聲音和長像實在不能劃上等號,她的歌聲甜如蜜糖,最擅長板的抒情歌曲,她目前在LINN公司已錄製了七張專輯,LINN的錄音一向以音樂性聞名於世,她的每一張專輯都受到樂評的喜愛,如今LINN將她最動聽、最受歡迎的歌曲全部精選出來,這樣豈不是「超級精選集」了嗎?但是本碟並非像一般的精選集那麼簡單,LINN本回製版特別以20Bit A/D轉換器及以24K金壓片,務求Kidd姐的聲音達到目前CD再製科技最高的製作水準。

 至於精選集和普通版CD有何不同呢?只要您聽看看Kidd姐那首會迷倒一村人,發燒友試音必用的「Whne I Dream」,就可以明顯感覺和舊版CD不同,尤其是泛音及空氣感已超越一般CD的錄音水平。您想知道女聲可以到達如何柔情萬縷,濃到化不開的境界嗎?請您領略一下Kidd姐的魅力吧!

 喜歡爵士演唱的爵士迷,本片可說是必搜之作,音響發燒友更不可沒有CAROL KIDD姐的專輯,本片值得您擁有。

55.jpg (24.96 KB, 下载次数: 142)

5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2 13:58
标题: 美国TAS发烧天书 人声发烧天碟《至烧阿曼达》
歌手,有很多种。绝大多数的歌手,只能在一些小餐厅卖唱,终其一生可能都默默无闻。有的歌手非常幸运,凭着天赐的杰出才华,成了令人永难忘怀的超级巨星。有的歌手其 实没有什麽本事,只因为外型讨好、敢於作怪,透过了商业的包装 ,成了青春偶像,但很快的就会过气而遭到淘汰。有的歌手虽然才华不错 ,也曾经引起注意,可惜时运不济,还是难免再度被遗忘。也有另外一种歌 手,虽然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巨星,却因为实力坚强、又具有独特 的风格,在没有商业包装的情形下,仍然能够拥有一批忠实的歌迷,持续 的受到识货行家们的支持与喜爱。亚曼达麦克布隆姆(AmandaMcBroom)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般只晓得追随流行的消费 者,可能根本不认识她,但是在喜爱真正好歌的「发烧友」们心目中,她却是 当今歌坛最杰出的创作歌手之一,而她的专辑更以惊人的录音效果与演 唱水准,名列音响天书「TAS」(TheAbsoluteSound)的发烧榜。

    唱片迷们都知道,许多最好的专辑,都是由小型的独立品 牌发行的,因为那些小公司都重视理想,用讲究艺术品质的方式,在巨型品 牌的夹缝中,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亚曼达也不例外,她的专辑都是由 自己的GECKO公司发行的,而她也几乎是公司唯一的艺人,因此她的作品 在台湾也都向来是由独立小公司代理发行的。为了方便,代理商都简称 她为「亚曼达」,把姓氏省略。而虽然她的唱片在世界各地稍具规模 的唱片行里都可以看得到,她也经常巡回各地演唱,基本上她不像一般 商业品牌旗下的歌手那样,处心积虑的希望人人都注意到她,反而几 乎有点低调的,很少提供自己私生活的背景消息,因此我们对她的来历 ,所知就很有限了,只晓得她的名字第一次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是 因为蓓蒂蜜勒(BetteMidler)在1979年的电影「歌声泪痕」(TheRose)里面,唱红了她所谱写的同名主题曲「The Rose」。

    现年应该已经有五十多岁左右的亚曼达,出身演艺家庭,她的父亲 大卫布鲁斯(DavidBruce),是40年代好莱坞影坛相当受到瞩目的 演员,可惜受到外型的限制,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大明星,後来在1955年就失望的退出了影坛。亚曼达从小跟着父亲,在好 莱坞长大,而当时又正逢美国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这样双重的影响 下,她也爱上了音乐与戏剧。後来,由於无法忍受父亲的工作与习 性所造成的恶劣家庭关系,她独自离家,开始以创作与卖唱为生,虽 然没有得到唱片公司的赏识,却引起了不少行家的注意,也因而获得机会 ,为「歌声泪痕」谱写主题曲,并且在蓓蒂蜜勒的录音中客串和声。

    由於「TheRose」的成功,亚曼达终於引起了唱片界的兴趣 ,但并不是所谓的「五大」,而是向来以「发烧级录音」驰名国际的SheffieldLab(喇叭花)。他们安排她进入着名的「米高梅 」录音室,很大胆的采用了「直接刻片」,也就是不用录音带 、没有事後配唱、更无法重新混音的方式,来录制她的首张专辑「Growing UpinHollywoodTown」,推出之後,优异的演出水准 与突出的录音效果,立刻在「发烧友」的圈子中造成了轰动,也成了一张 经典。这张专辑,是由大师级的钢琴家林肯马友佳(LincolnMayorga) 担任伴奏的,亚曼达除了演唱「TheRose」与「You'veLostthatLovingFeeling」等经典外,还唱出了回忆自己母亲的动人作品 「ThePortrait」。

    1981年,亚曼达再度为「雪菲德」录制了另外一张直接刻片的专辑「West ofOz」。连同先前的首张专辑,这两张发烧经典在1996年重新发行,合并成一张「Amanda」专 辑。1985年,亚曼达与她的经纪人共同创立了「GECKO」唱片公 司,并且在1986年推出了获得极高评价的「Dreaming」专辑,全部 的歌曲都是她自己的作品,这回她采用了人数比较多的乐队,甚至还包 括了电子合成乐器,但是同样讲究录音的质感。由於她在唱片界已经 获得了肯定,也结交了不少实力派的好手,因此应邀客串的就包括了女歌 手珍妮佛华恩斯(JenniferWarnes)与爵士乐坛着名的吉他好手罗本 福特(RobbenFord),另外,她的歌手演员丈夫乔治波尔(GeorgeBall)也叁与了合唱与和声的工作。在这张专辑中,她除了重新诠释 「TheRose」与「ThePortrait」之外,又唱出了多首动人的杰 作,其中包括了「ShipinaBottle」。这首歌唱出了脆弱的希望 ,她觉得自己就好像是一艘「瓶中船」的手工艺品,孤独的被放置在架 子上,早已遭到遗忘,如今只期待着哪一天有个做着水手梦的小男孩,走过 来把瓶子打破,将她释放,让她自由的在海洋中载浮载沈,面对自己的命运 。出色的词曲,加上水准整齐的演出,使得这首歌无比的扣人心弦。

    1987年,亚曼达在拉斯维加一年一度的「CES」消费电 子大展现场演唱,同时以当时刚刚开始兴起的CD型态,安排「Dreaming」专辑与大众见面,由於让人印象深刻,这张专辑很快的在 国际上爱乐发烧友群中打开了知名度,也就此成为她最畅销 的代表作。另外,除了前往世界各国演唱,她还成了全美各地最着名 酒店争相邀约的歌手,因为站在舞台上的她,总是散放着更为迷人的 魅力,所有透过她的嗓子唱出的歌曲,都充满着丰富的表情,跟 一般的流行歌曲有着非常大的不同。1989年,她甚至亲自登上舞台,演 出了由她自己的歌曲组成的音乐剧「Heartbeats」,获得相当好的评 价。马不停蹄的演唱了将近五年之後,她在1991年再度推出「Midnight Matinee」专辑,这回客串助阵的,除了罗本福特,甚至还包括了爵 士大师鲍伯詹姆斯(BobJames),而其中也再度包含了「BestFriend」、「Make MeaKite」与「CrimesoftheHeart」等令人着迷的佳作。

    由於亚曼达在舞台上的魅力令许多人难以抗拒,1994年,在推出了「Heartbeats」的原卡司录音专辑 後,她应邀在曼哈顿RCA大楼顶端开唱,连续两晚的演出实况被录 制下来,在1996年以专辑的型态推出。接着,她再度进入录音室, 由多位实力最坚强的名家共同陪衬,在1997年发表了「AWaitingHeart」专辑。而在这次的歌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她为自己的父 亲所谱写的「ErrolFlynn」。艾洛佛林,是美国30年代与40年代最 走红的电影明星,当时他的地位,就好比现在的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与梅尔吉勃逊(MelGibson),或者是国语影坛的周润发、 刘德华。不过,虽然这首歌曲用他的名字来当作标题,真正的「主角」却 是亚曼达的父亲大卫布鲁斯。

    绝大多数进入影坛的演员,都会希望自己成为顶尖的大明星,大卫布鲁斯也不例外。亚曼达记得 自己小时候,家里的大厅上,挂着一幅电影海报,上面的剧照中 ,她的父亲在「领衔主演」的艾洛佛林身旁,即将遭到杀害。虽然不 是一个很美的画面,却是父亲最「得意」的作品。尽管父亲 表面上很谦虚的表示那不算什麽,但是父亲却经常指着海报 上面自己的名字,告诉亚曼达,自己的排名跟大明星艾洛佛林只距 离了四、五个人,说的时候还紧紧的握住亚曼达的手。名望,是可遇不 可求的,在奋斗的过程中,父亲始终都只是站在艾洛佛林身边陪衬的配 角。为了寻求突破的机会,父亲经常必须「服从」好莱坞影坛的「习 惯」,叁加充满了烈酒与女人的交际应酬,到头来不但仍然是一场 空,而且也养成了酗酒的习惯,弄得家人难以忍受,连亚曼达也决定离开父亲,去开创自己的前途。父亲送她到车站,跟她吻别,那是她最 後一次见到父亲,也是她最後一次流泪。

    多年过去之後,父亲已经过世,亚曼达虽然在歌坛以创作的实力受到不少肯定,她也跟 当年的父亲一样,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大明星。如今,她住在父亲遗留给 她的老房子,继续的奋斗。深夜的时候,她时常会观赏电视上重播 的老电影,而每当她看见父亲当年的作品,总是无比的感慨。她当初怎 麽会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会比萤光幕上的父亲要「老」呢?那种感觉 ,真的是又悲哀、又好笑的。所以,亚曼达奉劝天下所有为人父母 、为人子女的人,要及早体认,生命是无比短促的,甚至往往还等不到你有所成 就,就已经结束了。而不论是成、是败,名利其实只是虚幻的过眼云烟 ,你什麽也带不走,真正值得珍惜的,是那可贵的亲情。趁着还来得及 ,好好的彼此互相体谅,紧紧的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生命中所有的喜怒 哀乐,因为那是你唯一真正能够拥有的,失去之後就再也唤不回了。

    曾经前来台北演唱的亚曼达,在1999年把自己多年以来录制的 歌曲中,挑选了十八首,其中包括四首过去未曾发表过的作品,编辑 成了命名为「Portraits」的这张精选集,展现了她进入唱片界二十年 中最精致的风貌。也许亚曼达从来不是、也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一般标准中的「 超级巨星」,但是这些她用生命唱出的歌声,却是绝对值得珍藏的,假 如你有价值超过六位数以上的发烧音响,更是保证你会忍不住反覆的一 听再听!

11.jpg (34.32 KB, 下载次数: 132)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2 14:00
标题: RR出品发烧天碟《舞迷心窍》
小泽征尔的师弟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交响乐团演奏,全是世界经典名曲。由RR录音大师凯斯·约翰逊亲自操刀录制,音质靓到极致。令人血脉贲张的震撼效果~丰满深阔的音场令人惊叹!(注:高血压或心脏衰弱者免问。)

    即使再不懂古典音乐的人,吸过这张CD中的音乐恐怕都会点头称善。这里的音乐迷人优美一百年后都可以令您大淌口水,24Bit 的 HDCD录音更可令全世界发烧友喜极而泣,可怕的动态、精致的音场、纤毫毕现的分析力,要什么有什么,真是“烧”焦了!此碟提示音响迷:今后见到 R.R + 大植英次 + HDCD 的唱片张张要买。

    《舞迷心窃》英文原名《Exotic Dances from the Opera》。这是一张24bit高清晰度兼容数码唱片(HDCD),出品者是美国RR(Reference Recordings:典范录音)。RR是全球首批推行HDCD技术的公司,并且始终处于HDCD技术的前沿。在这张号称“全球首张24比特(bit)高清晰度兼容数码(HDCD)CD”的制作中,他们启用Sonic Solutions 24bit编辑系统和数码工作站,使作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艺术效果都有了进一步的跃升。借用总代理拿索斯国际(远东)唱片公司的广告词来说,是“高中低频全面延伸,震撼效果令你血脉贲张,高血压或心脏衰弱者免问。”


  本片收录的是明尼苏达交响乐团演奏的经典歌剧中的舞蹈音乐作品。明尼苏达交响乐团的前身是明尼阿波里斯乐团,而真炮《1812序曲》就是他们的杰作。指挥则是小泽征尔的师弟——日本指挥家大植英次。

  这张《舞迷心窍》是在建筑声学条件极好的阿波里斯乐团大厅实地录音,加上HDCD秋毫无遗的记录能力,使聆听者在60分钟33秒的欣赏时间内被包围于深阔的音场和丰满的混响中。怨不得本片出品后,好评如潮。

  如果你的系统(从激光唱机到耳朵)经受了这张“美国专业测试第一天碟”的考验而没有出现局部破损,那么你应该受到祝贺;同时你就知道了:这张您买的有多值得。

主要曲目:
理查·史特劳斯《沙乐美》老柴的《马采巴》圣桑《森逊与迪利亚》德伏扎克《鲁沙卡》穆索尔期基《霍凡希那》鲁宾斯坦《魔鬼》拉柏《开罗鞋匠》林姆斯基·柯沙可夫《雪娘》

22.jpg (76.8 KB, 下载次数: 154)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5 15:28
标题: 世界著名轻音乐队作品欣赏26]英国皇家爱乐乐团QUEEN专辑
名称: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LOUIS CLARK-ABBA,THE BEATLES,QUEEN
(路易斯•克拉克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阿巴乐队、披头士、皇后乐队之经典名曲)
出版商:DISKY
出版时间:2001年
产地:荷兰
编号:MP 645232


简介:
流行乐团演奏古典音乐早已不足为怪,如曼托瓦尼(MANTOVANI)乐队,一直以来演奏古典音乐,绝对不比交响乐团逊色。但交响乐团演奏流行音乐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意外。事实上,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录制了大量的通俗名曲,因此该乐团在另外的场合下又称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BOSTON POP ORCHESTRA)。之后这些年,英国的一些交响乐团也开始加入了这个行列。交响乐团演绎流行音乐带有很浓厚的交响乐手法,如配器华丽,气势宏伟,有时侯加入人声合唱,而录音也是动态凌厉,总而言之,少了些流行音乐的燥动和急促,多了些交响乐的大气和从容。可能不是所有的轻音爱好者都喜欢这样的演绎方式,不过偶而为之,您或许会有一些新的体验和灵感。另一方面,本人也认为皇家爱乐乐团演绎流行音乐并非都是那么成功,有一张以圣诞为主题的专辑很是不错,可惜至今未能购得。
本专辑为3张套唱片,由路易斯•克拉克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阿巴乐队、披头士、皇后乐队的经典名曲,本专辑录音气势磅礴,场域宽阔,器乐丰富,带给您全新的感受。

11.jpg (47.73 KB, 下载次数: 166)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31
标题: 《贝多芬&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海飞兹
专辑名称:《海飞兹:贝多芬&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艺  术  家:海飞兹     
音乐类型:Classcial     
唱片公司:RCA      
发行时间:1985年
资源品质:CD
资源整理:农民
专辑简介
          海飞兹无疑是当代影响最大,造诣最高的小提琴宗师,现今乐坛上所有的青壮年演奏家们,年轻学生时代都以海飞兹的演奏作为自我挑战的最高标准,  同时也是自帕格尼尼以来,对于小提琴的演奏有着极重要影响力的巨匠。他的演奏曲式霸气而恢弘,技巧高超、精确而完美,从不拉错一个音。帕尔曼曾经说过:海飞兹大大地改革了小提琴的技巧,并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推向了光芒万丈的巅峰。因此,海飞兹不但成为众多乐迷的崇拜者,而且也成为小提琴家眼中的小提琴家(梅纽因语),当年红级一时的克莱斯勒在听了海飞兹的演奏后,也曾感慨的对另一位大师李斯特说:我们不如在膝盖上将小提琴打碎,回家去吧。可见,在当年高手如林的情况下,其琴技己经是独孤求败了。

        海飞兹出生于1901年,是俄国立陶宛首都的犹太人,家境清寒但却有著优异音乐血统,他父亲经常业余为人们在喜庆场合演奏小提琴作乐,海飞兹从小就显露惊人的音乐天赋,六岁时被父亲送到圣彼得音乐学院向著名小提琴家奥尔学琴,十三岁时在柏林举行首演。海飞兹1917年前往美国,在卡内基音乐厅首度的音乐会上,以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法,让美国观众惊为天人,从此顺利展开演奏生涯,进而成为音乐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家。     

     海飞兹的舞台形象给人冷峻感觉,特别是当他展现超技作品时候,冷静干脆的掌控每一颗凝聚音符,牵动著观众每寸神经。  他对于乐曲细部刻画深入,更能注重全面布局,演奏时不矫揉造作,明亮洒脱时常显现出一气呵成的轩昂气宇。

        海飞兹也是一位深知录音魅力的演奏家,不仅所有小提琴经典曲目都有唱片留下,而且不排斥音乐会录影,他偏好演奏经典型作品,对于近代新作则较少接触。
        在本张专辑海飞兹展现出前所未见的深情,无论揉指、乐句的呼吸,还是气氛的营造上,他的演奏都显现出压倒性的说服力,极大的表现出了乐曲演奏式的幅度宽广与气势磅礴。     

        首乐章的很长一段乐队导奏是一如慨往的贝多芬气概。小提琴的出现孤傲而昂扬。而在静穆的慢乐章里,它又变得缠绵、温柔,回应着乐队奏出的主题作出沉吟般的装饰。海飞兹那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琴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我们不仅得以领略到“天鹅绒般的音色”,更重要的是领略到他那种让音乐本身出来表达一切的精神之完美体现。
 
01.Allegro,ma  non  troppo   
02.Larghetto   
03.Rondo:Allegro   
04.Allegro  non  troppo   
05.Adagio   
06.Allegro  giocoso,ma  non  trop

11.jpg (55.36 KB, 下载次数: 138)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33
标题: 贝多芬“克鲁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企鹅三星带花
专辑名称:《Beethoven:“Kreutzer”&“  Spring”  Violin  Sonatas  贝多芬:“克鲁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
艺  术  家:作曲:贝多芬/小提琴:Itzhak  Perlman(帕尔曼)/钢琴:Vladimir  Ashkenazy(阿什肯纳吉)
音乐类型:Classical     
唱片公司:DECCA  (传奇系列)编号:458  618-2  |D|M|
发行时间:1973年录音
资源品质:APE
资源整理:农民
专辑简介

        在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以这两首附有标题的作品最为后人所知,尤其是前一首《春》,其旋律优雅动人至此,成为入门者必选的精曲,而后一首提献给克罗采的《克罗采》,除了激动强烈的情感抒发之外,异国情调浓厚的土耳其风也是当中极受欢迎的式样。现今想要找到将此两首演奏得令人感到无穷兴味的版本实在不多,而人们立即也只会想到两个组合:欧伊斯特拉夫/欧柏林,帕尔曼/阿什肯纳吉。Decca在此曲上最著名的即是帕尔曼与阿什肯纳吉合作的版本,数十年来依然难寻其对手,两人不做过度滥情的演出,加上优秀录音充分掌握其完美情绪展现,长久以来成为名盘之一。

留声机杂志
  灿烂活泼的演出展现无穷…  贝多芬九首小提琴奏鸣曲中,以第五号的《春》与第九号《克罗采》最受喜爱,而能成功演绎此两阙作品的音乐家。终能成为卓然成家的大师。帕尔曼与阿胥肯纳吉两位大师于1970年代的合作,除展现瑰丽精湛的技艺之外,更有清新的气质与绝佳的默契,纵然这两首乐曲名盘如林,两大师的演奏仍如皇冠顶上的钻石般璀璨耀眼,光芒万丈。DECCA黄金年代于京士威厅的经典录音之一,有饱光泽的琴音、精准的定位及活生感,如今以24bit,96k超取样再加处理,透明度与层次益发历历分明,演录之平衡至此而臻圆满。

企鹅唱片评鉴: 
 他们演奏的态度年轻而鲜活,而风格则是古典的。强有力的演出,却又不会过于外放,音乐自然且自发地呈现。录音质量十分出色…。

专辑曲目
1.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Op.  47:  I.  Adagio  sostenuto  -  Presto  -  Adagio   
2.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Op.  47:  II.  Andante  con  variazioni   
3.  Violin  Sonata  No.9  In  A  Major,  Op.  47:  III.  Finale:  Presto   
4.  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op.  24:  I.  Allegro   
5.  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op.  24:  II.  Adagio  molto  expressivo   
6.  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op.  24:  III.  Scherzo  &  Trio:  Allegro  molto   
7.  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op.  24:  IV.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22.jpg (93.48 KB, 下载次数: 138)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36
标题: 吉列尔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专辑名称:《Emil  Gilels-Beethoven  吉列尔斯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VOL1-CD1
艺  术  家:作曲:Beethoven/钢琴:Emil  Gilels
音乐类型:Classical   
唱片公司:DG   
发行时间:1986年
资源品质:APE
资源整理:农民
专辑简介
        吉列尔斯是俄罗斯钢琴乐派的卓越代表,其演奏雄劲有力,被称为”钢铁般的触键“。这是充分把握贝多芬精神,高技巧发挥和令人热轿沸腾的演奏,录音也很好。吉得尔斯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触键和录音让我们更正确定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

        要提到乐界著名的「未竟之功」,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吉利尔斯在开始往西方发展之际,于DG录制全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计画。只可惜这套全集最后差几首没录完,最令人感到惋惜。不过在这里,吉利尔斯留下了他晚年对贝多芬钢琴作品的精雕精琢,充满高度力与美的重要诠释。

在评价二十世纪钢琴家的一本书中,著名的德国音乐评论家凯泽(Joachim  Kaiser)在论及吉列尔斯时引用了哥德对贝多芬的印象:“我从未见过一位艺术家,如此浓缩,如此精力充沛,又如此内向”。不必惊奇,凯泽把这一评价应用到吉列尔斯身上,而他是完全正确的。吉列尔斯有能力赋予一个开始和弦(比如说在<悲怆奏鸣曲>中)一种其它钢琴家必须通过整个乐章才能达到的浓缩的深度。当他把“暴风雨”(Tempest,op.31  No.1)的朦胧的宣叙部和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协调起来时,或者当他把“告别”(Les  Adieux,op.81a)第二乐章对分离痛苦的描写处理得满怀柔情却不过分戏剧性和煽情的时候,没有一个听众能够不为所动。最后,没有人能够不为吉列尔斯弹奏的“热情”(Appassionata,op.57)所征服,在那里,他在简朴的基调上描绘了一幅雄伟而生动的画面,其间伴随着对比性的蛮勇的爆发,但是,却不流为空虚的炫技。

在生命的最后期,吉列尔斯的演奏有时被批评说太严格,太缺乏棱角。这话有些道理。但我们现在这部吉列尔斯专辑的意义却决不会因此受到限制,因为我们在这里所得到的是一位钢琴大师的最后十年的一幅合适的肖像,他曾经以一个富有活力的、巨人般的形象开始他的生涯,而安息于理智与热情的超然和谐之中。

《企鹅激光唱片指南》对这套作品的评价:
第5、第10、第19、第20:三星保留一星
第8(悲怆)、第13、第14(月光):三星保留一星
第7、第18、15首变奏曲与赋格曲(英雄变奏曲):三星
第29(槌子键琴):三星
第30、第31:三星
第21(华尔斯坦)、第23(热情):三星带花

专辑曲目:CD  1
1-4  Piano  Sonata  No.2  in  A,  Op.2  No.2
5-8  Piano  Sonata  No.3  in  C,  Op.2  No.3
9-14  3  Sonatas  for  piano  WoO  47  (Electoral)

CD  2
1-4  Piano  Sonata  No.4  in  E  flat,  Op.7
5-7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8-10  Piano  Sonata  No.10  in  G,  Op.14  No.2

CD3
1-3  Piano  Sonata  No.5  in  C  minor,  Op.10  No.1
4-6  Piano  Sonata  No.6  in  F,  Op.10  No.2
7-10  Piano  Sonata  No.7  in  D,  Op.10  No.3

CD4
1-4  Piano  Sonata  No.11  in  B  flat,  Op.22
5-8  Piano  Sonata  No.12  in  A  flat,  Op.26
9-27  15  Piano  Variations  and  Fugue  in  E  flat,  Op.35  -"Eroica  Variations"

CD5
1-4  Piano  Sonata  No.13  in  E  flat,  Op.27  No.1
5-7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8-11  Piano  Sonata  No.15  in  D,  Op.28  -"Pastorale"

CD6
1-3  Piano  Sonata  No.16  in  G,  Op.31  No.1
4-6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7-10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Op.31  No.3  -"The  Hunt"

CD7
1-2  Piano  Sonata  No.19  in  G  minor,  Op.49  No.1
3-4  Piano  Sonata  No.20  in  G,  Op.49  No.2
5-7  Piano  Sonata  No.21  in  C,  Op.53  -"Waldstein"
8-10  Piano  Sonata  No.23  in  f,  Op.57  -"Appassionata"
11-13  Piano  Sonata  No.25  in  G,  Op.79   

CD8
1-3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Op.81a  -"Les  adieux"
4-5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6-14  Piano  Sonata  No.30  in  E,  Op.109
15-17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Op.110

CD9
1-4  Piano  Sonata  No.28  in  A,  Op.101
5-8  Piano  Sonata  No.29  in  B  flat,  Op.106  -"Hammerklavier"

33.jpg (55.09 KB, 下载次数: 148)

33.jpg

44.jpg (89.8 KB, 下载次数: 140)

4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41
标题: 《In concert -M.Maisky/M.Argerich》
专辑名称:《In  concert  -M.Maisky/M.Argerich》
艺  术  家:  Mischa  Maisky,Martha  Argerich    Strawinsky,I./Prokofieff,S./Schostakowitsch,D
音乐类型:  室内乐
发行公司:  DG  /0028947753230  /L135|0462
发行時间:  2005.02.14
资源整理:  菜鸟     
专辑简介:
米沙·迈斯基  Mischa  MAISKY  (Cellist)

米沙·迈斯基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有如此殊荣的大提琴家,他师随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格里戈尔·皮阿蒂戈尔斯基。罗斯特罗波维奇把米沙·迈斯基赞美为:“……年青一代最杰出天才的大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把诗意和精湛的雅致与伟大的气质和卓越的技术结合为一体。”

作为德意志唱片公司专属的艺术家,他是第一位为这杰出的品牌录制了巴赫的全部大提琴作品。

米沙·迈斯基在俄罗斯出生和受教育,当他回归以色列后,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纽约、东京以及世界其他主要音乐中心受到热情的欢迎。他的唱片在世界范围受到评论家的称赞,在东京三次荣获唱片学术奖,在巴黎获人人渴望的唱片大奖。

作为真正世界级的音乐家,他成为诸多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合作伙伴,如:玛莎·阿格里奇、拉杜·卢普、基登·克莱莫、尤里·巴什米特、马克西姆·文格罗夫、莱奥纳德·伯恩斯坦、祖宾·梅塔、符拉吉米尔·阿什肯纳齐、丹尼尔·巴伦伯伊姆和朱塞佩·西诺波利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只是众多艺术家中的几位。

除录制巴赫的独奏组曲,米沙·迈斯基与玛莎·阿格里奇莫录制了巴赫、舒伯特、弗朗克、德彪西以及贝多芬的全套大提琴协奏曲和变奏曲——荣获“金定音笛”奖和人人想望的格莱美奖的提名。

在莱奥纳多·伯恩斯坦的指挥下,迈斯基录制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了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及和以色列爱乐乐团录制布洛赫的“沙洛莫”。与欧洲室内乐团录制了海顿的三首协奏曲。

迈斯基的录音还包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与爱乐乐团和西诺波利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的罗可可变奏曲,这张唱片在东京获得享有威望的唱片学术奖。他的CD——小品选集《沉思》、《柔板》和《大提琴精萃》被高度评为最畅销的唱片。

他还与伦敦交响乐团及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合作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并与奥菲欧室内乐团录制维瓦尔迪和博凯里尼的协奏曲。第一次返回莫斯科,他与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指挥的俄罗斯国家乐团录制普罗科菲耶夫与米雅斯科夫斯基的协奏曲。与奥菲欧室内乐团录制的CD有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舒伯特的“无言歌”以及勃拉姆斯的奏鸣曲和“无言歌”。最近发行的CD有荣获当年的“金定音笛”的圣桑作品,一张法国旋律的汇编以及期待已久与玛莎·阿格里奇和基登·  克莱莫演奏柴科夫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三重奏的现场录音。

  米沙·麦斯基1948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18岁时赢得了1966年度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大提琴比赛,随后到莫斯科跟随罗斯特罗波维奇继续深造,并在前苏联国内频繁举行音乐会。1973年在美国师从皮亚蒂戈尔斯基,不久便开始与欧美各大交响乐团合作举行广泛的演出,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纽约、东京以及世界其他主要音乐中心受到热情的欢迎,声名日隆。

  先后师从两位大提琴巨匠的独特经历造就了麦斯基极具个性的艺术气质。内心的音乐坚持与华丽而张扬外形的冲突,使他在音乐领域上独树一格。他不把大提琴当作乐器,而把它当作传播音乐的媒介,坚持展现大提琴最美的声音,理性而冷静,忠于作曲家的作品。罗斯特罗波维奇称赞说:“……年青一代最杰出天才的大提琴家之一。他(麦斯基)的演奏把诗意和精湛的雅致与伟大的气质和卓越的技术结合为一体。”

  麦斯基热衷于与参与室内乐演出,但颇带傲气的他坚持只与世界顶尖音乐艺术家合作,如钢琴家玛莎·阿格里奇、符拉吉米尔·阿什肯纳齐与丹尼尔·巴伦伯伊姆,小提琴家吉东·克雷默与马克西姆·文格罗夫,中提琴家尤里·巴什米特等,并往往能与合作伙伴迸发出激情的音乐火花。

  1985年麦斯基成为著名的德意志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专属艺人,录制了大量高水准的唱片,其最富盛名的几套唱片包括: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三重奏(小提琴:克雷默,钢琴:阿格丽奇)
巴赫/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钢琴:阿格丽奇)
肖斯塔科维奇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托马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小品集《沉思》

他的唱片不仅深受乐迷的欢迎,还在世界范围受到专业评论家的称赞,三获东京唱片学术奖(Tokyo  Academy  Awards),在巴黎荣获人人渴望的唱片大奖。
--  from  http://www.2858stock.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3
专辑曲目:     
01.  Applause

Igor  Stravinsky(1882-1971)
"Suite  italienne"  from  "Pulcinella"
02.  I  Introduzione   
03.  II  Serenata   
04.  III  Aria   
05.  IV  Tarantella   
06.  V  Minuetto  e  Finale   
07.  Applause

Serge  Prokofiev(1891-1953)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op.119
08.  I  Andante  grave   
09.  II  Moderato   
10.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11.  IV  Applause

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op.40
12.  I  Allegro  non  troppo   
13.  II  Allegro   
14.  III  Largo   
15.  IV  Allegro   
16.  Applause

Serge  Prokofiev
17.  Waltz  from  the  Ballet  "Stone  flower"   
18    Applause

55.jpg (51.16 KB, 下载次数: 151)

5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43
标题: 奥伊斯特拉赫 Oistrakh -《贝多芬 布鲁赫 小提琴协奏曲》
中文名称:贝多芬 布鲁赫 小提琴协奏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 & Bruch Violin Concerto
资源类型:APE
专辑歌手奥伊斯特拉赫 Oistrakh
地区:德国

专辑介绍:

由于众所周知的前苏联的政治原因奥伊斯特拉赫Oistrakh直到年过四十,才开始国际演奏生涯。在20世纪50年代,当他出现在西方音乐舞台上的时候,异常轰动。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他被看成是少数几位当之无愧的艺术家,受人爱戴与尊敬。这张转集会帮助您印证这种感受。强壮的身体与如同摔跤手的肩膀,使奥伊斯特拉赫在他的乐器上拉出了巨大的音量,传递出与众不同的音质、呼吸、深度以及音色;也正如本CD中所表现的一样,他的演出同样洋溢着热情与博爱。.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浑厚、温暖的抒情性著称,他的分句极有特色,善于通过揉指强调色彩的明暗变化,其演奏既有气势和幅度,又柔美细腻,但处理作品往往比较粗。无须多说,大家听完便知。


专辑曲目

01.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Allegro ma non troppo
02.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I.Larghetto
03.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II.Rondo:allegro
04.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I.Allegro moderato
05.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II.Adagio
06.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III.Finale:allegro energico

66.jpg (36.78 KB, 下载次数: 151)

66.jpg

77.jpg (38.1 KB, 下载次数: 137)

77.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48
标题: 里赫特 Richter -《贝多芬 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
中文名称:贝多芬 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
英文名称:Beethoven Complete Music for Cello and Piano
资源类型:APE
专辑歌手罗斯特波维奇 Rostropovich
     里赫特 Richter
地区:德国

专辑介绍:

编号:Philips 442 565-2 (1994/ADD)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之权威版本
 大提琴的音色天然地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被人誉为是大提琴音乐的新约圣经,一共有5部,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完全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在钢琴的陪衬下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使它听来忧柔之中兼收刚强。
  在唱片史上,罗斯特波维奇、里赫特这两位大师大师堪称典范的录音属于该套作品的决定性版本,于1963年和1967年以立体声方式录音留存于世,Philips再将当年的LP经现代数码混音改善,于1994年推出双CD套装,把这部分名演一次性收录,更添收藏价值。
——原版CD2附带了3首变奏曲:变奏曲中1首为以莫扎特〈魔笛〉主题所作12段变奏曲、1首为以莫扎特〈魔笛〉主题所作7段变奏曲、1首为以亨德尔〈见凯旋的英雄归来〉主题所作12段变奏曲。

贝多芬写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涵盖他重要的创作时期。第三号献给贝多芬的挚友暨大提琴家,年轻的葛莱亨斯坦男爵。罗斯波维奇与李希特的搭档这一回完成三连霸,罗氏身为当今大提琴演奏泰斗,此版1961年的决定性演出,获五位评论员一致的推崇。以总得点24点的优异成绩称霸,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以焦法表示本版的伟大。第五号与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一样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此曲宗教含意较浓。罗斯卓波维奇以富丰想像力的自发思考,挥洒出第五号本曲的魅力。与李希特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摘自唱片圣经



专辑曲目

cd1
1~2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No. 1 in F
3~4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No. 2 in g
5~7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No. 3 in A

cd2
1~2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No. 4 in C
3~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No. 5 in D
6. 12 Variations On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7. 7 Variations On 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len
8. 12 Variations On See The Conquering Hero Comes

99.jpg (25.69 KB, 下载次数: 158)

99.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50
标题: 《贝多芬第八、十四、十五、二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中文名称:贝多芬第八、十四、十五、二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14.15.24
别名:悲怆、月光 、田园
资源类型:APE
版本:DG画廊
发行时间:1986年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
钢琴演奏:Wilhelm Kempff 威廉·肯普夫
录音日期:1965
发行公司:DGG
CD编号:415 834-2

Wilhelm Kempff

威廉·肯普夫

1895-1991  

  德国钢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1895年11月25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于特博格(Jüterbog)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皇家音乐主管和波茨坦圣尼古拉教堂的管风琴师。从小由父亲启蒙学习钢琴,9岁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分别师从巴尔托与卡恩学习钢琴和作曲。后来还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1916年在个人第一场演出中同时演奏钢琴与管风琴。1917年以钢琴演奏与作曲得到柏林市颁发的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1918年首度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二次大战前在世界各地演出,足迹遍及欧洲、南美与日本。战后1951年到伦敦演出,1964年至纽约演出。在演奏生涯最后几年里,他的曲目多以德国古典与浪漫派作品为重心,被认为是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阐释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独奏之外,肯普夫也参与室内乐演出,经常与梅纽因、谢霖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合作。此外还从事教学与创作。1931-1941年间,曾与费舍尔(Edwin Fischer)等人在波茨坦的暑期高级班里担任教授,战后还主持过贝多芬钢琴作品讲座,许多后辈杰出钢琴家都接受过他的指导,包括出色的钢琴家是内田光子。1991年5月23日,肯普夫逝世于意大利波西塔诺(Positano)。

肯普夫还是一个出色的教师,1924-1929年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并领导钢琴高级班。二战结束后,肯普夫作为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人们尊崇,成为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演奏家。他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音色如歌,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他录制了贝多芬和舒伯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唱片,并编辑出版了舒曼钢琴作品选集。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和管风琴的作品

作品第十三号 《悲怆奏鸣曲》(Sonate "pathetique" in C min )-------- 这是贝多芬早年奏鸣曲中最重要的一阕,包括Allegro--Adagio---Rondo三章。第一章之前冠有一节悲壮严肃的引子,这一小节以后又出现了两次:一是破题之后,发展之前;一是复题之末,结论之前。更特殊的是,副句与主句同样以小调为基础。而小调的Adagio之后,Rondo仍以小调演出。------第一章表现青年的火焰,热烈的冲动;第二章情潮似乎安定下来,沐浴在宁静的气氛中,但在第三章泼辣的Rondo内,激情重又抬头。光与暗的对照,似乎象征着悲欢的交替。

作品第27之2:《月光奏鸣曲》(Sonate "quasi una fantasia" in C# min )-----奏鸣曲体制在此不适用了。原应位于第2章的Adagio,占了最重要的第1章。开首是冗长的,缠绵无尽的独白,赤裸裸地吐露出凄凉幽怨之情。紧接着是Allegretto,把前章痛苦的悲吟挤逼成紧张的热情。然后是激昂迫促的Presto,以奏鸣曲类型的体裁,如古悲剧般做一强有力的结论:心灵的力终于克服了痛苦。情操控制着全局,充满着诗情与戏剧式的波涛,一步紧似一步。(十几年前国内就流行着一种浅薄的传说,说这首奏鸣曲是即兴之作。这完全是荒诞不经之说,贝多芬他作此曲时绝非出于即兴,而是经过苦心 的经营而成。这有他遗下的稿本为证。

专辑曲目

[1-3]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Piano Sonata No.8 Op.13

[4-6]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Piano Sonata No.14 Op.27

[7-10]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 Piano Sonata No.15 Op.28

[11-12]第2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fis-dur No.24 Op.78

100.jpg (12.75 KB, 下载次数: 135)

100.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54
标题: 《贝多芬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 &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中文名称:贝多芬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 &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 Symphony No.6 & No 8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52 WPO & 1948 Stockholm PO
发行时间:2001年
专辑歌手Furtwangler
地区:德国
作曲:Beethoven
指挥:Furtwangler
演出:WPO(No.6) & Stockholm PO(No.8)
录音日期:1952(No.6) & 1948(No.8)
CD编号:EMI 67493

专辑介绍

出于商业利益,大多公司会走中庸路线。
很难想象会有一个公司把MELODIYA贝九作为典范收进一套贝交全集里,据我所知是没有————EMI收的是拜罗伊特版,另外一家(好象是TAHRA)收的则是卢塞恩版,虽然这两个版本的演出者都即不是WPO也不是BPO。唯一的原因只能是MELODIYA贝九确实有极端之嫌,但这并不能否认她是大师贝九的最佳版本的事实。

这张EMI唱片则收了两个很奇怪的版本。
最佳版本47年的BPO版当然不可能收在这套号称的WPO贝交全集里,这版《田园》是大师52年为EMI灌录的录音室作品,不如现场演出那么生动活泼;但这版贝八则是比较没有争议的最平庸的演出,权威人士对这一乐团(斯登哥尔摩爱乐)的风格基本持否定态度。EMI放弃了WPO在54年的演出而选了这一版本的决策令人费解。

和44年BPO战时演出的活跃线条和强劲力度相比,这版《田园》更接近卢塞恩贝九的宗教性而不是拜罗伊特贝九的古典风格。她节奏非常平缓,某些部分有过分拖拉的感觉,尤其是第二乐章(但也有不少人非常认可这一乐章)。末乐章则有些让人窒息的压抑感。贝多芬笔下的“暴风骤雨”片段被轻轻垮过,其斗争意识和战时演出无法相比。
虽然整体的高贵气质令人感动,但肃穆甚于幽雅。这牵扯到对作品本身的理解问题。如果是把《田园》理解成一副纯粹的描绘“动人的田园风光”的风景画,则此版本过分凝重;如果同意大师的理解:“音乐中有一种深刻的宗教性质,优美的乐段充满了十分自然的虔诚和专注感”,则此版本可以列入极品行列。具体究竟如何评价,见仁见智。
对大师本人来讲他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演绎作品,但对听众来说很可能一个版本就会成为其认可的唯一的演绎。基于以上原因,我不建议大家把这张唱片作为欣赏的首选。当然,如果是对曲目已经非常熟悉,并希望多些感觉大师不同版本之间的微妙差异的话,这是一张相当不错的唱片。至少这一版《田园》的上乘是没有争议的。

我非常不解为什么贝多芬会在七,九之间写了一首这样的曲子————贝八其实是舞曲(对不起!瓦格纳先生!),她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圆舞曲的风味。如果贝九从来没有诞生,现在对贝八的评价应该是“返老还童”之作,她甚至比贝一更象莫扎特的作品。

斯登哥尔摩爱乐的风格被评价为“粗糙”和“矫揉造作”。不过就我本人对这次演出的看法倒是不象大多数人觉得的那么不堪,至少很热闹,也很流畅,首乐章的引子令人身心畅快。没有出现过任何粗厉的重音,起伏小,速度甚快。松懈是绝对没有的,有些小节似乎速度转换太过突然。不过我对贝八期望值非常“不高”,几乎任何人的演出我都觉得令人“幸福”和“信服”。

有一个人一定不会同意我这么说。

1947年四月六日,大师在罗马开始他最后一段风雨飘摇的艺术生涯,一个多月之后才回到柏林。在此其间他在意大利举办了为数不多的音乐会,听众中有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玛丽娅.卡拉斯。二十一年后,她和好友阿杜安在去医院的途中偶然听到了广播里正播出的一段录音:她最喜爱的贝多芬交响乐————贝八(!?)。她举世闻名的火爆脾气全撒在了指挥:乔治.塞尔的身上:“哎!这句错了!往下怎么演?嗨!他怎么搞的?死气沉沉!啊!这是在胡闹(我一直在想象她要是用花腔女高音唱出这几句会是什么效果)!”

终于听完了,卡拉斯发了一通感慨(奇怪的是这通话直到今天仍然有效,贴切和极其流行):啊~~你看看我们落到了什么地步~~~现在连塞尔都算是大师了!他怎么能跟富特文格勒比???

当时阿杜安满腹怀疑地看着这位名声显赫,但从来没有跟富特文格勒合作过的女高音————不是怀疑她的结论,而是怀疑她斩钉截铁的态度。
这时候玛丽娅.卡拉斯说出了史上对富特文格勒最崇高,也最著名的赞美:

“对我来说,他就是贝多芬!”

专辑曲目

1. Sym No.6 in F, Op.68 'Pastoral:' I. Awakening Of Pleasant Feelings Upon Arriving In The Country...
2. Sym No.6 in F, Op.68 'Pastoral:' II. Scene At The Brook (Andante Molto Mosso)
3. Sym No.6 in F, Op.68 'Pastoral:' III. Peasants' Merrymaking (Allegro)
4. Sym No.6 in F, Op.68 'Pastoral:' IV. Storm And Tempest (Allegro)
5. Sym No.6 in F, Op.68 'Pastoral:' V. Shepherds' Song. Happy And Thankful Feelings After The Storm...
6. Sym No.8 in F, Op.93: I.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7. Sym No.8 in F, Op.93: II. Allegretto Scherzando
8. Sym No.8 in F, Op.93: III. Tempo Di Menuetto
9. Sym No.8 in F, Op.93: IV. Allegro Vivace

111.jpg (17.77 KB, 下载次数: 129)

1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56
标题: 《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乐 OP.125》两德统一版
中文名称: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乐 OP.125
英文名称:Beethoven: Symphonies No 9 "Ode to Freedom&qu
别名:自由颂
资源类型:APE
版本:两德统一版[2007.7.12新增AVI视频资源]
发行时间:1990年
专辑歌手Bernstein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专辑介绍

“罗马城并非是一夜之间建成的。”
  
但柏林墙却确确实实是一夜之间树立起来的,它实际上的坚固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堪称古文明之颠的罗马古城。
  
柏林墙的故事远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来的精彩和深刻,但在我们这里它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为柏林墙的倒塌不折不扣是一个活证————一种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社会形态彻底失败的鲜活见证。

作为Bernstein 的非铁杆乐迷,我并不十分赞赏这张唱片的贝九演出:虽然录音,演出氛围和整体平衡感甚佳,但她并不完美。比如:众多乐团的互相配合不甚默契,演出有松散乏力的部分,女高音矫揉造作的表演令人毛骨耸然等等缺点。
但我狂热地拥护她————拥护她永载史册的“Ode to Freedom”的呼声!

德国人向来不苟言笑,有人在柏林生活了几十年只见过德国人哭过两次:一次是柏林墙树起来的第一天,另一次就是柏林墙倒下的那一夜。1989年的这场贝九演出其历史意义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如果不是89年的历史性事件,我很怀疑这场大杂烩的演出能否如此震撼人心,我甚至猜想广场上观看直播的观众里面说不定有一半从来没有听过Bernstein的任何作品,人们等啊等啊,只是为了重温那种枷锁终于被砸烂得以重获自由的快感;为了多年前失散的亲人重聚痛痛快快地流一次热泪;为了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帷幕时为自己,为柏林,德国乃至整个世界发出自由的喝彩和呼声!

我痛恨谎言!但我更痛恨着种人人皆知却无法揭穿的弥天大谎!东西德国统一十几年后虽然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但我非常羡慕德国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甚至很羡慕前苏联的人们尽管他们中有人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墙已经倒塌了,不管留下的是废墟还是沃土,他们都可以挺起胸膛去继续生活。但我们不能————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墙早就倒了,但从来没有人愿意承认这是事实。名份或者对某些注重实效的人来说并不重要,但我们一日没有宣布“拆墙”,我们心中的那堵墙就永远都树立着。

我实在想象不出有什么东西比之来得更厚颜无耻!柏林墙已经倒了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都无法彻底填平人们心中的鸿沟。如果“谎言”已经被列入不可更改的《圣经》,我凭什么相信和有资格去期望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学会“诚实”?
  
其实听唱片时我也不过只是在等那个时刻————因为那时我可以毫不吝惜我的感动和愤怒。
专辑曲目

1.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125: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2.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125: 2. Molto vivace
3.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125: 3.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4.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125: 4. Presto - Allegro assai

222.jpg (91.81 KB, 下载次数: 182)

2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3:59
中文名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 Symphony No. 9
资源类型:APE
版本:EMI
发行时间:2002年11月05日
专辑歌手Sergiu Celibidache
地区:英国
语言:德语
录音日期:3/17/1989
发行公司:EMI
CD编号:0724355684226 (0724355684257 Digital)

切利比达奇的贝九
作者:张远晴

切利比达奇的第九是我特别钟爱的版本。巴伦博依姆曾表示切利比达奇是继承富特文格勒风格最多的一位大师,但富特文格勒和切利比达奇的风格似乎各走极端,为何巴氏会出此言呢?

我认为是因为富特文格勒的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师在自如运用Rubato的同时,总能使之与作品的内在精神取得一致,并制造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妙音响。切利比达奇的风格往往被形容为缓慢和古怪,但只要细细品味切利的录音就会发现,大师无与伦比的自由速度,对于作品氛围和意境的把握,以及那种几乎到达深厚与宽宏的极限却始终丰富而透明的音响确实与富特文格勒有着殊途同归之妙。富特文格勒有时会制造“狂风骤起,群山当前”的效果,而切利比达奇的Rubato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切利的速度确实很慢,但只要和总谱对对,你就会发现大师对于作曲家文本的忠实不在托斯卡尼尼之下。用这样的速度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总谱上的音乐,这除了切利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更了不起的是尽管有时速度已慢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但音乐却始终没有丝毫的滞歇感,反而体现出一种自然的流动,以及摄人心魄的精神凝聚力(我原本认为这是不可能在富特文格勒之外的唱片中感受的),这都证明大师对于音乐节奏的控制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切利的音响给人近乎无边无际的感觉,它有着强大的压迫感,但却不是密不透风,令人窒息的。切利独特的音响有一种偏向于晦暗却又玲珑剔透的美妙色彩(即便在ff的段落),听者会不自觉的为其风格所吸引,并最终被延绵不绝的音流带向一种极限的感动。切利比达奇的演绎会令我们对一部熟悉的作品获得全新的认识。大师将第一乐章中原本激动人心的冲击化入延绵无尽的音流之中。音乐在仿佛没有尽头的流动中保持一种微弱却无处不在的张力,速度几乎到达慢的极限,却变化丰富、层次分明(不过用这种速度演奏第九中的全部反复的话,真的很难想象演出究竟会持续多久)。切利比达奇不会为了营造高潮而将某几个小节指挥得激烈辉煌,也不是静态的着眼于作品的结构,而是将所有的注意力和音乐表现的技巧都融入了音乐每一个小节的进行与发展之中。听切利的唱片你会感受到音乐如同一个生命般,于寂静中产生并在流动中发展,大师的音乐中永远没有狂飙式的高潮,因为“过程”本身就表达了一切。

考虑到这是现场录音,又没有任何后期处理(EMI对切利的承诺),各声部的表现简直堪称奇迹了。第一乐章的引子中圆号吹出的五度(pp),你不可能在其他任何版本中听到如此轻柔而富神秘感的演奏。还有如歌的柔板中弦乐的表现,在那样的弱奏中还能始终保持清晰并通过与木管的默契配合表现丰富的Rubato,这即便是在室内乐演奏中也是难能可贵的。柔板中轻柔至极却又绵延无际的音响(对于圆号的音色,我还能说什么呢?),近乎神奇的Rubato,使我每次欣赏时都有几乎要跌入其中的感觉,仅这一个乐章就值回唱片价了。

末乐章的开端被瓦格纳形容为“骇人的军乐”,然而切利比达奇的处理是没有许多“骇人”之处的,事实上整个乐章被大师处理得犹如宗教作品。在“军乐”之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演奏之齐及它们的音色使人过耳难忘,当大提琴带出欢乐颂的主题后,整个乐队的声音就像一位伟大的男中音,并由哼唱渐渐转为歌吟。当男低音唱出“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之后,音乐便沉浸在祈祷与赞美的氛围之中。独特的节奏使合唱团与乐队混成了一种大音响,音与词完美融合所产生的效果使我们明白了为何大师将此二者的和谐看的如此之重(为此切利一生都未曾指挥歌剧)。在其他版本的《欢乐颂》中,“Freude, schoener Goetterfunken”(欢乐,欢乐,欢乐女神圣洁美丽)一句的接唱往往表现得乾脆利落,而切利却将它处理成一种天使的歌声从遥远的天际飘逸而出的效果(听切利比达奇指挥的合唱作品真的很难相信大师笃信佛教),天堂的大门在欢乐与祈祷中开启,使我在彻底的沉醉之余难免要心向往之了。

专辑曲目

1.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pplause
2.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3.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II. Molto vivace
4.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5.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IV. Presto
6.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O Freunde, nicht diese Tone!' - Allegro assai (Final chorus from Schiller's 'Ode To Joy')
7.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pplause

333.jpg (24.37 KB, 下载次数: 162)

33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4:02
中文名称:贝多芬 - 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I - 梅纽因/肯普夫
英文名称:Beethoven -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Vol.1 2CD

专辑名称:Beethoven -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Vol.2, Nos.1-3 op.12, No.4 op.23, No.5 op.24 "Spring"

作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演奏: Sir Yehudi Menuhin, Wilhelm Kempff 梅纽因/肯普夫
唱片公司: Deutsche Grammophon
唱片编号: 4594332
出版日期: 1 August, 1999
Audio CD A-D 2CD

专辑介绍

  古典樂派初期「由鍵盤樂器伴奏的奏鳴曲」從本質上可以視為獨奏作品,因為這時候的「創作規則」是先完成鍵盤樂器的伴奏部份,然後再加上一行為小提琴等樂器所寫的旋律,有的演出就直接省略這一行,僅由鍵盤樂器獨奏。即使沒有省略,它也只是跟著鍵般右手的旋律,重覆或是以低於三度或六度音的方式完全模仿演奏:要不就是演奏琵音、和弦或是連續音、雙音來加強和聲。莫札特算是這類型創作方法的始祖之一,並直接影響到後來的貝多芬。  貝多芬從小同時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不但對小提琴的特性與演奏技巧很熟悉,也能演奏技巧困難的小提琴曲,但是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大部份都是為那些居住在維也納的小提琴家們而寫。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作品的創作時間前後約長二十多年,可細分為四個時期,本套專輯收錄的是題獻給薩利耶里的一到三號(第一期)、第二期的四、五號兩首(為銀行家弗利斯而寫,第五號就是著名的《春》),以及貝多芬根據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所寫的主題與變奏(貝多芬初到維也納時為波昂的好友所寫)、G大調輪旋曲。

专辑曲目

1.Op.12,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1798)
1 急速的乐章
2 缓慢曲
3 回旋曲,急速的乐章
备注 献给Antonio Salieri

2.Op.12,D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798)
1 活泼的急板
2 行板,稍快板
3 急速的乐章
备注 献给Antonio Salieri

3.Op.12,降E大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798)
1 急速的乐章
2 柔板
3 回旋曲
备注 献给Antonio Salieri

4.Op.23,a小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1801)
1 急板
2 缓慢曲
3 急速的乐章
备注 献给Fries伯爵

5.Op.24,F大调第五(春天)小提琴奏鸣曲(1801)
1 急速的乐章
2 柔板
3 三重奏
4 回旋曲,急速的乐章
备注 献给Fries伯爵

贝多芬一生写了10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以《春天奏鸣曲》和《克鲁采奏鸣曲》最为著名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第5小提琴奏鸣曲的别名。这部奏鸣曲,OP.24,F大调,作于1810年。《春天》的名称,并非贝多芬自己起的,是后人根据作品的内容所赋予的。和部作品充满明亮与恬美,轻松而活泼如同绚丽灿烂的春光。它包括四个乐章:1.快板。2.富余表情的极柔板,3.谐谑曲,极快板。4.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这部作品的慢板是最最充满柔情,第三乐章极其活泼,第一第四乐章又充满激情。

444.jpg (281.22 KB, 下载次数: 187)

44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4:03
中文名称:贝多芬 - 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II - 梅纽因/肯普夫
英文名称:Beethoven -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Vol.2, [2
专辑名称:Beethoven -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Vol.2, Nos.6-8 op.30, No.9 op.47 "Kreutzer", No.10 op.96

作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演奏: Sir Yehudi Menuhin, Wilhelm Kempff 梅纽因/肯普夫
唱片公司: Deutsche Grammophon
唱片编号: 4594362
出版日期: 1 August, 1999
Audio CD A-D 2CD

专辑介绍
  古典樂派初期「由鍵盤樂器伴奏的奏鳴曲」從本質上可以視為獨奏作品,因為這時候的「創作規則」是先完成鍵盤樂器的伴奏部份,然後再加上一行為小提琴等樂器所寫的旋律,有的演出就直接省略這一行,僅由鍵盤樂器獨奏。即使沒有省略,它也只是跟著鍵般右手的旋律,重覆或是以低於三度或六度音的方式完全模仿演奏:要不就是演奏琵音、和弦或是連續音、雙音來加強和聲。莫札特算是這類型創作方法的始祖之一,並直接影響到後來的貝多芬。
  貝多芬從小同時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不但對小提琴的特性與演奏技巧很熟悉,也能演奏技巧困難的小提琴曲,但是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大部份都是為那些居住在維也納的小提琴家們而寫。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作品的創作時間前後約長二十多年,可細分為四個時期,本套專輯收錄屬於第三期、獻給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六到八號,同屬第三期的第九號《克羅采》(早年貝多芬演奏小提琴的搭檔,《克羅采》奏鳴曲就是為他量身訂作。後來兩人反目,貝多芬把它改獻給法國小提琴家羅多爾夫.克羅采),還有由法國小提琴家皮埃爾.羅德首演的第十號奏鳴曲。

专辑曲目
1.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6 in A
Op.30,A大调第六小提琴奏鸣曲(1803)
1 急速的乐章
2 缓慢曲
3 快板
备注 献给俄国沙皇Alexander

2.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7 in C minor
Op.30,c小调第七小提琴奏鸣曲(1803)
1 生动的急速乐章
2 如歌行板
3 谐谑曲
4 终曲,急速的乐章
备注 献给俄国沙皇Alexander

3.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8 in G
Op.30,G大调第八小提琴奏鸣曲(1803)
1 急速的乐章
2 优美的中板
3 活泼的急速乐章
备注 献给俄国沙皇Alexander

4.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9, 'Kreutzer' in A
Op.47,A大调第九(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2)
1 急速的乐章,快板,缓慢曲
2 缓慢曲
3 终曲,急板
备注 献给鲁道夫.克罗采(最初献给George Bridgetower),首次公演于1803年5月24日

5.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10 in G
Op.96,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1812)
1 急速的乐章
2 缓慢曲
3 急板
4 快速的乐章

555.jpg (297.93 KB, 下载次数: 177)

55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4:04
文名称:第五钢琴协奏曲,奏鸣曲8&23
英文名称:Piano Concerto No.5, Piano Sonatas No.8
资源类型:APE
版本:Edwin Fischer, Furtwangler
专辑歌手Beethoven 贝多芬
语言:英语
专辑简介:

菲舍尔与富特文格勒合作的40年代版,那充满激情的诠释即使在单声道的条件下也显得如此辉煌,绝对大师级。
Edwin Fischer (1886-1960) 瑞士钢琴家,1896-1904年在巴塞尔音乐学院胡贝班上学习,后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师从克劳泽。1931年接替施纳贝尔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高级班任教授,此时已成为演奏巴赫与贝多芬作品的专家。
菲舍尔是布伦德尔的老师,他对巴赫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能深刻地体现巴赫的结构美。菲舍尔阐释的贝多芬,更追求其整体性,因为顾及整体结构与效果的平衡,他的演奏有时过于规整。


专辑曲目

I. Allegro
II. Adagio Un Poco Mosso
III. Rondo (Allegro)

I. Grave,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II. Adagio Cantabile
III. Tondo (Allegro)

I. Allegro AssaI. (Piu Allegro)
II. Andante Con Moto
III. Allegro Ma Non Troppo (Presto)

666.jpg (19.69 KB, 下载次数: 187)

666.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0-16 14:06
标题: Friedrich Gulda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Mozart Piano Sonatas)
中文名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英文名称:Mozart Piano Sonatas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1990年9月
专辑歌手Friedrich Gulda
专辑介绍:

Friedrich Gulda
From 音乐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年5月16日出生,2000年1月27日去世),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早年以演奏贝多芬钢琴曲目着称,晚年则将自己的兴趣转往爵士乐与即兴音乐。

古尔达生于维也纳,其父亲是一位老师。古尔达从七岁开始学琴,师从 Felix Pazofsky,嗣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分别在 Bruno Seidlhofer 与 Joseph Marx 门下学习钢琴以及音乐作曲理论。十六岁那年,他在日内瓦赢得他的第一项国际钢琴竞赛,旋即展开世界性的钢琴演奏会之旅。二十岁的古尔达即能够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弹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因此被称为杰出的贝多芬钢琴演奏家。

自 1950 年代之后,古尔达开始接触爵士乐,并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1956 年,他在美国新港爵士音乐节演出,随后又到美国爵士之都巴德兰特演奏。他不但写了很多的爵士乐曲,协助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与即兴音乐学校,后来也开始在自己的演奏会中融合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曲目。然而这些在 1970 年代的混合音乐会并未受到高评价。1982 年他与爵士钢琴家 Chick Corea 开始合作,两人推出了一张混合爵士与古典乐风格,漫长的即兴演奏曲专辑 "The Meeting"。此外,他也实验过用改装的大键琴演奏巴赫的曲目。然而,这些表演,以及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并没有让他成为特别成功的跨界演奏家,反而获得「恐怖主义钢琴家」的昵称。1999 年三月,出现谣言表示深居简出的古尔达已去世,数日后却又「复活」而令人错愕。不到一年之后,古尔达就真的因为心脏病发而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虽然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的钢琴曲目闻名于世,事实上他对于演奏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萧邦,德布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他曾表示,比较起贝多芬,他觉得自己「和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由于古尔达在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除了即兴作曲外,在弹奏古典乐曲目时也会带有一些即是风格,最明显的是他晚年所灌录的莫札特专辑,他在演奏时使用了大量的装饰奏。而爵士乐的影响所产生最正面的效果则在于他到 1967 年时开始重新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套全集录音兼备演奏技巧与诠释深度,也成为他在贝多芬演奏成就方面的定评。维也纳音乐学院曾经想要颁发贝多芬戒指给他,以表扬他的成就。但天生不喜欢权威的古尔达拒绝接受而将之退还。

让古尔达的艺术成就停滞在贝多芬曲目的主要原因,或许不在于他对爵士乐的兴趣,而在于他未能追求个人琴技的突破。他曾说:「我的练琴时期是从13到16岁,之后便是寻找音乐真理的过程」,然而,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音乐的真理恐怕仍只能透过对技艺的不断精鍊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古尔达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小孩。其中 Paul 以及 Rico 也都是钢琴家,而古尔达的第二任妻子佑子·古尔达 (Yuko Gulda,日本人,旧姓脇山)也是一位钢琴家。虽然古尔达并不喜欢教钢琴,但他在维也纳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其中包括 Martha Argerich。

专辑曲目

cd1
1.sonata k.331
2.sonata k.333

cd2
1. Piano Sonata No.17 In D, K.576 - 1. Allegro
2. Piano Sonata No.17 In D, K.576 - 2. Adagio
3. Piano Sonata No.17 In D, K.576 - 3. Allegretto
4. Fantasia In C Minor, K.475
5. Piano Sonata No.16 In B Flat, K.570 - 1. Allegro
6. Piano Sonata No.16 In B Flat, K.570 - 2. Adagio
7. Piano Sonata No.16 In B Flat, K.570 - 3. Allegretto

777.jpg (44.03 KB, 下载次数: 190)

777.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8 16:03
标题: Oistrakh & Szell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第3号》
中文名称: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第3号
英文名称:Brahms Violin Concerto & Sonata No.3
版本:[分轨flac]
发行时间:1970年
专辑歌手Oistrakh
     Szell
专辑介绍:

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领袖,他和海菲茨堪称20世纪上下半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最杰出代表。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有一种独到之处,那就是强烈的情感说服力,常常是一个乐句一到他手中马上就有了在别人那里所没有的感性魅力。他和海菲茨可以说走了两个极端。对海菲茨,人们常用的形容词是“冷峻”,以技巧的精湛和华美来替代情感的宣泄,而奥伊斯特拉赫却将技巧完全融化于音乐之中,在他温暖的琴声里,永远饱含着巨大的人性力量。

勃拉姆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可以直接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并驾齐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复杂的内在情感、精妙的作曲技法,那种只有人过中年而又举杯相当智性的人才可以把握的境界,都是令许多小提琴家视为最大挑战的。这部协奏曲完成于1878年,题献给勃拉姆斯的好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它和勃拉姆斯其他的许多作品一样,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因素,小提琴灿烂的炫技部分发挥得十分充分,但完全是围绕情感表现的需要。乐队协奏部分仍旧是线条漫长、织体丰富细腻。许多旋律都是柔情与美的精华。第一乐章为不太快的快板,引子部分中乐队洋溢着节制的热情,接着低音弦乐和大管奏出主题,小提琴有长达40小节的华丽乐段。第二乐章慢板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音乐中一贯存在的乡村和大自然的影响力。这是勃拉姆斯最动人的慢乐章之一,前面乐章的激情和感伤已荡然无存,独奏小提琴大量精致的描绘及其对主题旋律的富有想像力的变奏构成了这一乐章。这个带有明显冥思色彩的乐章将充分考验演奏者的颖悟能力和人生经验,它犹如一缕颤动的夕阳之光,在心灵的原野上独舞。第三乐章是一首华丽的回旋曲,带有明显的匈牙利风味。它欢快、亲切、温暖动人,加上旋律中的异域风格,更使它具有一种喜人的辉煌效果。

奥伊斯特拉赫曾多次录制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仅在EMI公司就有两次,与克伦佩勒版本相比,和赛尔合作的这个,奥伊斯特拉赫的表现更为自由,小提琴和指挥心意相通、琴瑟和鸣,塑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

专辑曲目

Track 01-03: Brahms - Violin Concerto
01 Allegro Non Troppo
02 Adagio
03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Track 04-06: Brahms - Violin Sonata No.3
04 Allegro
05 Adagio
06 Un Poco Presto E Con Sentimento
07 Presto Agitato

11.jpg (15.6 KB, 下载次数: 198)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14 17:14
中文名称:贝多芬D大调庄严弥撒
英文名称: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资源类型:APE
版本:Monteverdi Choir, Archiv
发行时间:1990年
专辑歌手John Eliot Gardiner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指挥:Sir John Eliot Gardiner
演唱:Charlotte Margiono, Catherine Robbin, William Kendall, Alastair Miles, et al.
演奏: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合唱团:The Monteverdi Choir
录音:London, All Saints’ Church, Tooting, 11/1989
CD编号:DG Archiv 429 779-2

专辑介绍:

“这位大师正唱着《信经》的赋格曲部分,唱着、吼着、跺着脚……接着门被踢开了,眼前的贝多芬脸部扭曲彷佛正在打一场与对位法战争的音乐家——他永远的死对头——的殊死之战……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部像《庄严弥撒曲》这么伟大的作品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
—— 辛德勒1819年8月拜访贝多芬时所闻


贝多芬在《庄严弥撒曲》(Missa Solemnis, Op.123)中为自己设定的作曲工作,规模异常深远:不但重现帕莱斯塔里那与尼德兰复调音乐家的“纯教会音乐”本质,还结合其光辉的精神与古典交响乐曲思发展的表现力,尤其是对于后者,贝多芬更把它推展到极致。

古老教会风格的影响,从贝多芬所选的和声语言以及弥撒曲中各个乐章的连贯性,便可看出一斑。除此之外,贝多芬还在音乐中灌输了空前的戏剧张力,在礼拜祈祷文中注入个人色彩。此曲于1823年完成,与其说是为了宗教庆典而作,不如说是在受苦与知性的怀疑中对信仰的寻求与肯定。

这种戏剧化手法在《垂怜经》中十分明显,庄严、广阔、宏伟的开场是D大调,符合一般人对所谓“庆典弥撒曲”的预期,此处合唱部分扮演主角。但唱到“基督垂怜”的部分时,哀求的声音越小,和声也变为b小调,改为独唱为主,乐曲越来越激昂。

《荣耀经》是全然宏伟且气势磅礴的乐章,结构类似回旋曲——第一句“荣耀归于最崇高的主”(Gloria in excelsis Deo)的乐音欢腾,并在其余的乐段以叠句的方式出现——然后在充满挑战性与大胆和声的赋格曲中达到高潮。最长的一个乐章《信经》,比《荣耀经》更具震撼力,“与来世生命的降临”(et vitam venturi)及“阿门”二词,在一对双赋格曲中达到最高峰,第一个是比较好处理的“不太快的稍快板”,第二个则是难度极高的“稍快的快板”。合唱的难度及巧妙也令人激赏;演唱者唱完这么难的一个赋格曲后,会觉得如释重负。贝多芬说过,他希望《庄严弥撒曲》对演出者和观众都是一项圣礼,重新唤起天主教信仰中的感觉与神秘。他在写出《信经》如此困难的结尾时,当然会想到这点,歌词”vitam venturi”代表即将来到的新世界生命——我们俗世生命的“新生”。

《圣哉经》中随着举圣餐仪式而达到高潮。在这里,贝多芬为乐团插入一段低沉阴暗的《前奏曲》(Praeludium),是一连串32小节的微妙的转调,从D大调变为G大调——营造出的音乐模拟耶稣血肉化为圣餐的效果。小提琴独奏(代表圣灵)彷佛从天而降,从G大调的和弦高音部分进入,接着《降福经》开始。

从音乐意象的角度来看,《庄严弥撒曲》中最有力的乐章是《羔羊经》,以阴郁的B小调起头,照贯例以三次反复祈求垂怜:“上帝的羔羊,带走了世间的罪恶,请怜悯我们”(Agnus Die, qiu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作开场。随着歌词从“请怜悯我们”变成“赐我们平安”时,曲调转为A大调,乐曲也变得较为开朗。贝多芬在乐谱上写下了“祈求主赐我内心与外在平安”。

随着原本田园般的乐音被隆隆鼓声与小号威胁性的巨响打断,由此便可看出作曲家的用意。接着隐约听到远远的进行曲声,把战争的骚动带进弥撒曲中。当独唱者因痛苦而呐喊时,是全曲中歌剧色彩最浓厚的部分。在一段平静的间奏曲后,合唱部分以最强音大声唱出最后一句“上帝的羔羊”(Agnus Die),然后甜美的和平之音再现。合唱平静地反复唱着“平安”,消除了战争威胁的短暂回想,然后弥撒曲结束,虽不是以胜利结尾,却洋溢着希望的感觉。

J.E.加迪纳爵士对贝多芬《庄严弥撒曲》的诠释不仅是他音乐生涯的最高成就,也是古乐风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之一。他的构思宏大且有力,指挥时虽然轻快却不会过于活泼。整个演出非常有活力:加迪纳能让乐团兴奋激励,整个合唱团也能全力以赴,乐音爆出的火花处处可见。独唱的优异表现加上生动的录音效果,让这项壮举得以大功告成。

11.jpg (82.17 KB, 下载次数: 198)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14 17:17
中文名称:贝多芬:第五、九小提琴奏鸣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Violin Sonatas Nos.9 & 5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73, London
发行时间:1988年
专辑歌手Perlman & Ashkenazy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小提琴:Itzhak Perlman
钢琴:Vladimir Ashkenazy
录音:Kingsway Hall,October 1973 & June 1974
CD编号:London 410 554-2

专辑介绍:

《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Violin Sonata No.9 “Kreutzer”)是贝多芬倒数第二首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03年,是为了当时正造访维也纳的布利吉陶尔(George Bridgetower)而作。布利吉陶尔以诠释维奥第(Giovanni Viotti)作品而闻名。贝多芬在一本草稿簿中描述此曲“以极复协奏曲(concertante)风格所创作的曲子,近乎一首协奏曲”,此曲庞大的规模与高超的小提琴技巧,都印证了这段描述。

第一乐章慢板在引人注目的态势下缓缓展开:小提琴奏出如赞美诗般和谐的双音。整个乐章的主体由急速的快板组成,由a小调的断奏展开。当小提琴开始拉奏出宁静祥和的第二主题时,将全曲转为小调型态,情境豁然开朗。F大调行板乐章长达十五分钟,充满狂热欣喜的美。悠长的主题把温文娴雅的曲风表现至最高点,点缀在随后的四个变奏中,充分流露贝多芬在抒情曲风的功力深度,终乐章激烈的塔兰泰拉舞曲则把全曲带进一泄千里的戏剧性之中。

布利吉陶尔1803年5月24日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奏鸣曲,并由贝多芬伴奏。两人后来因为一名女子而决裂,使得贝多芬将作品改献给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Rodolphe Kreutzer),但根据柏辽兹的说法,克鲁采认为此曲“其差无比”,从未演奏过该曲,更对贝多芬题献一事绝口不提。

《F大调第五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作于1810年,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春天》的名称是后人根据这部作品给人的印象所“冠名”。作品好像描述春暖花开,落英流水,充满着甜美与温暖……
全曲为4个乐章,第一乐章极为流畅、感人,主题向一股甘泉流入到人们心灵深处,滋润着一颗颗饱经风霜的心,主题在充满甘甜的同时也饱含着极强的生命力。第二乐章充满柔情,像是一对最亲密的朋友在倾心交谈,感情细腻、深刻,娓婉动人。第三乐章是一段幽默、风趣的谐谑曲,轻松活泼。第四乐章富于朝气和力量,与前一乐章的激情相互呼应,反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勾勒一幅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画。

帕尔曼及阿什肯纳齐在此曲中表现出最高的技巧及交响曲的规模。手指与琴弓齐飞的同时,也能准确掌握住恰当的音调及乐曲的抒情性。1973年在伦敦Kingsway Hall的录音,近距离拾音,近得几乎能听到弓毛的声音。整体音色厚实但非常清晰,临场感极佳。(整理)

专辑曲目

01.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 1 Adagio sostenuto
02.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 2 Andante con variazoni
03. Violin Sonata No. 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 3 Finale : presto
04.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 - 1 Allegro
05.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 - 2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06.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 - 3 Scherzo & trio : allegro molto
07.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major Op 24 'Spring' - 4 Rond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22.jpg (20.87 KB, 下载次数: 159)

22.jpg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