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介绍几张好碟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6 13:29
标题: 介绍几张好碟
喜欢聆听中国音乐的乐迷,有时候都会找一些新创意的中乐作品去试听,但是大现代的听来就有点古灵精怪,因此很多乐迷都有点怕怕。最近又接到一张《新龙谣》的中国音乐作品,拿到手真是有点怀疑,是否又是不伦不类的东西。可是聆听过雨林唱片公司的制作,相信是十分有质量的,虽然这个新龙谣未必迎合一般喜爱传统中国音乐的乐迷,但是当中发现不少惊喜之处‘这辑《新龙谣》由五个音乐元素作为主题,而每个主题用上五首耳热能详的曲调来串通一气,令主题更觉鲜明,编曲家杨绚运用了传统乐器来演绎当中的主题音乐,互相间奏而营造出一段段美妙的音乐,因为用了不同的乐器来作主奏,录音方面就更为严谨,收录每件乐器的音色特别清晰、特别原音,加上每位雨林的演奏家都是国乐高手,演绎出来更见功夫。演录合一,营造出一幅美丽的音场,每段音乐的转接编曲家亦精心设计,聆听起来十分舒服。五首截然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包括《江南小调》的温柔细腻、景色优美,《新疆组曲》的大汉辽涧、塞外风情,《河北组曲》的纯朴乡怀、农家歌声,《西北组曲》的黄土高腔、风沙浩荡,《云南印象》的大理风情、清幽小调,各个主题都显现出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族色彩,一张《新龙谣》带出—股新中国音乐的时代脉搏。

江南小调
新疆组曲
河北组曲
       1、如画江南
       2、茉莉花开
       3、紫竹调
       4、苏州评弹
       5、苏堤春晓
      1、大漠烟云
      2、塔吉克少女
      3、古丝绸的集市
      4、天山脚下
      5、远去的背影
      1、夜幕的乡间
      2、小白菜
      3、童趣
      4、离别亲人
      5、甜蜜回忆

西北组曲

云南印象

            1、辽阔遥远
            2、信天游
            3、将军令
            4、花儿开
            5、再现

             1、大理后刹
             2、小河淌水
             3、傣家篝火
             4、泼水节
             5、远古的追忆

H-134.jpg (33.13 KB, 下载次数: 304)

H-13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6 13:37
标题: Svvatoslay Knushevitsky迷人的大提琴
Melodiya MEL CD 1000543

     Svvatoslay Knushevitsky何许人也?他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大提琴家,在上世纪40年代与LevOborin和David Oistrakh组成无敌三重奏,在祖国及东欧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但直到1960年他在墨西哥参加Pab,O CaSalS的音乐节,才使西方音乐界惊为天人。就在他正要向世界展示他的天份之际,却在1963年因心脏病逝世。Knushevitsky独奏录音不多,又由产量不多的Melodiya发行,因此更显得这CD的珍贵。他的造句高贵,音色非常的美。他的感情并不流於表面,好像没有甚么变化,听来平淡,但内里却藏著深情;有如奔腾著的河流,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隐藏著湍急的水流。你不需要慢慢去发掘,听C口的第一句就会被他牢牢地吸引著。曲目有两首奏鸣曲,雷格(M.Reger)和理察史特劳斯的;还有另外5首小品,包括巴赫第三组曲的<咏叹调>和圣桑的<天鹅>。

录音方面,钢琴有时会有乾的倾向,但大提琴却真的靓得无话可说了。以大家最熟悉的巴赫(Air)为例,钢琴没有甚么残响或泛音(是乐器的关系?),但大提琴却十分令人感动。他有时用很轻很轻的弓,却能使你竖起耳朵去听。老实说,<Air>的各种版本已多得使人麻目,但Knushevitsky仍能使人感到有无穷新意。要显出演奏者的功力,往往不需要复杂的作品,一首如此简单的小品,已经把Knushevitsky的魅力尽现无遗了。本碟的曲目不算『大路』,但全部都保证好听。如果你喜欢大提琴音乐的话,不要失诸交臂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6 13:42
标题: 童丽的《雪梅思君》
在今年的『香港高级视听展』中,童丽在演唱会中大显自己觊声的材料,博得全场观众们拍案叫好。继上次的个人专辑到今回的《雪梅思君》,明显的感觉得到童丽的歌腔大有进步,第一次聆听她的唱片,就感觉她唱歌的音色是绝对清新甜美,但是对於新人来讲,音乐的处理就比较平凡,没有很大的惊喜。可是经过努力下,潜质及光彩都显露出来,《雪梅思君》完完全全地告诉各位乐迷及发烧友,童丽绝对是一位超级觊声的新女唱家。今次这张共十三首精心挑选歌曲的专辑,尽显童丽最美声底一面,配上花下心血的编曲配乐,为流传经典的老歌、电视主题曲及地方民歌添上一份新的音乐感觉,童丽亦大胆献唱区瑞强的《陌上归人》,虽然唱出来的广东话口音还可以,可是唱来的感觉十分有亲切感,也聆听得好舒服,电影主题曲《渔家女》中的纯朴抒情曲调,用上古筝洞箫美妙的伴乐,融入童丽温柔而清秀的歌声中,特别感受到那份渔家的温馨。《雪梅思君》又是另一精点推介,童丽用很简单的民谣唱腔唱出歌中情意,直接打动听者的心窗。《菊花台》更巧妙地用上中国民间的乐器巴乌作为间奏,特别显出一份安逸平静的心情,其他曲目亦各有特色、各有精要,令人越听就越喜欢童丽的歌声,深深被她的歌腔吸引。

dsd0115.jpg (14.06 KB, 下载次数: 275)

dsd011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7 14:23
如何整合旗下的各类资源,谋求更多元化的事业空间,是每个唱片公司主脑层都在思考的永恒主题。广州柏菲音乐制作有限公司的这张新推出的翻唱专辑,就是以“女人心,海底针”这一标题为指引,集合一批旗下女歌手,根据她们各自的诠释优势特点来挑选13首应和主题的流行歌曲,打造而成的录音。在这张专辑里出现的歌手绝大多数都已经是广大乐迷耳热能详的热门明星,比如古璇、李跃君、伽菲珈而、陈妃平、姜苏、黑鸭子合唱组、陆苹等,她们的演唱功底都因为之前推出的各式独唱专辑而深受肯定,如今齐聚在一起,当然令到整张专辑的票房号召力同比增加几个级数。这张专辑收录的歌曲大多是缠绵悱恻的国粤语抒情慢板歌曲,像《心如刀割》、《别怕我伤心》、《为爱伤心为你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心痛的感觉》等,经过制作群精湛的编曲配器后,带出风格比较统一的音乐情境,在歌手们各具特色的诠释下,非常贴切地呼应了专辑主题。

广州柏菲音乐制作有限公司
百变女人心
编号:  HZH—CD06l

01.女人心(古璇)
02.心如刀割(李跃君)
03.用爱将心偷(陆苹)
04.用心良苦(伽菲珈而)
05.别怕我伤心(李跃君)
06.心债(陆苹)
07.为爱伤心为你痛(陈妃平)
08.不变的心(姜苏)
09.心恋(伽菲珈而)
10.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李跃君)
11.心痛的感觉(伽菲珈而)
12.我心永恒(陈妃平)
13.星星知我心(黑鸭子)

1.jpg (35.46 KB, 下载次数: 243)

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7 14:30
标题: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二集
TELARC CD-80160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一向是唱片界的热门曲目,市面上任何时候从来不乏录音版本。也许是因为竞争太过激烈,因此钢琴家约翰·奥康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TELARC公司灌录的一套贝多芬钢琴奏呜曲录音,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高度评价。毫无疑问,约翰·奥康纳在技术能力和艺术气质方面的造诣,的确是逊色于大家耳热能详的那些超级大师的,但是这并不能抹杀他录音作品的价值。尤其是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其实表现出了很高的完成度。约翰·奥康纳的演奏风格一向平实而不夸张,其技巧运用流畅自如,节奏戚也可圈可点。他的情绪表达方式偏于保守,因此在某些高潮段落略显凌厉不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又是非常耐听的诠释处理,在慢板乐段更是透露出一种毫不做作的感性。除开演奏方面,这张唱片的录音制作也颇具吸引力,TELARC公司首席录音师杰克·雷纳亲自操刀,将一整台汉堡斯坦威三角钢琴原封“搬”进你的听音室,音色与动态的细致还原都无懈可击。

0160.jpg (10.28 KB, 下载次数: 267)

0160.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7 14:35
标题: 世外桃源
天乐唱片TM-SACD9011.2(SACD)

近年来知名度急遽升高的日本音响厂商Almarro。创立至今已经有十年光景的Almarro公司,其创办人Yoshihiro Muramatsu始终坚持“全手工制造”的理念,而且致力于打造平价且好声的音响器材,不作花俏的广告,也不作多余的营销手段,推广模式显得相当低调。Almarro公司的产品平均售价虽然不高,但是每一款器材却都有担任******材的实力,令到听过的音响迷无不为之爱不释手。这张SACD专辑《世外桃源》,就是天乐公司与该音响品牌合作的产物,制作过程中以后者所生产的A50125A真空管扩大机、意大利天然原木手工制MlA型音箱作为后期母带处理时的******材。

《世外桃源》这张专辑,是由女歌手Leslie Ritter和吉它手Scott Petito联袂录制的作品。女歌手Leslie Ritter曾经是著名民谣/流行二人组合"Amy&Leslie"的成员之一,歌艺高超而且音色纯净甘美;吉它手ScottPetito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录音室乐手,曾经担任过民谣歌星詹姆斯·泰勒、爵士钢琴大师戴夫·布鲁贝克等人的伴奏乐手。这张专辑由ScottPetito亲自担任音乐制作人,其中的12首歌曲,绝大部分均由这两位音乐人自行创作,表现出极高的整体概念性。《Times Hearald Record》杂志的评论员认为这张专辑“仿佛就在眼前的精彩音乐……宛如一幅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一般”。女歌手Leslie Ritter用她纯净的嗓音和充满感情的手法诠释一首首清新的民谣,加上吉它手Scott Petito轻柔抒情的弹奏,两者交织组成一幅富于田园气息的音响画面,听了之后让人感觉通体舒畅,忍不住想一听再听。天乐公司的老板PoveeChan亲自担任了此碟的后期母带处理,唱片的录音充满真空管机的独特韵味,音质中性自然,同时不失精确的平衡性。

tm-sacd9011.JPG (30.43 KB, 下载次数: 244)

tm-sacd90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1-17 15:12
标题: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4首
191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8岁的梅纽因举行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独奏音乐会,13岁在柏林演奏厅在柏林交响乐团伴奏下一口气演奏了巴哈、勃拉姆斯和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1931年,与EMI签订了一项终生的专属录立曰合同,这一合同一直延续至他的逝世,长达68年。

本片是1985到1986年梅纽因与儿子、钢琴家杰里米·梅纽因(Jeremy Menuhin)的新录音,曲目为贝多芬的第5,7,9,1O小提琴奏鸣曲。梅纽因早年经常兄妹合作,很能够在这种家人合奏中享受和制造出特殊的和乐氛围,这份录立曰就见证了这种音乐圈少见的亲密感。晚年的梅纽因尽管技术已明显退化,琴声略显干涩嘶哑,失却了早年的灵光闪烁,但在情感表达上则雍容雅致,一派大师风范。

55.jpg (18.61 KB, 下载次数: 260)

55.jpg

作者: 软硬    时间: 2007-12-17 21:17
标题: 非常好
非常好,谢谢楼主了,第四组的西北组曲最好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4:57
中文名称:英雄·曼弗雷德
英文名称:Beethoven:Symphonie No.3"Eroica"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78 LAPO, DG
发行时间:1996年
专辑歌手Carlo Maria Giulini
作曲家:Ludwig Van Beethoven, Robert Schumann
指挥:Carlo Maria Giulini
演奏: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录音:Los Angeles, Shrine Auditorium, 11/1978(op.55), 12/1980(op.115)
CD编号:Deutsche G 447 444-2 (The Originals)

专辑介绍:

贝多芬一生都过着孤寂的生活;他在世纪转换之际失聪,又在中年遭遇身体状况不佳与一连串家庭与个人的不如意。这些经验使得贝多芬的性格产生巨变,从他容貌的转变就可以看出来:1800年左右所绘的肖像中,他是个黝黑、英俊、重视衣着、社交活跃的年轻人,到了1815~1827年间却转变成狂野、不修边幅、易怒又孤独的形象。

贝多芬的音乐也产生剧烈的变化,使他一生事业可以明显区分为三大风格期。早期结束于1803~1804年间,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为登峰造极之作,显示贝多芬已经完全征服以莫扎特和海顿为典范的古典乐派风格。

贝多芬和许多同时代人一样,起先都以为拿破伦是维护法国大革命理想的捍卫者与保护人民的英雄,想以《第三交响曲》来向他致敬,所以才于1803年8月乐谱封面题上拿破伦的名字。但九个月之后,当他得知自立为帝,就愤怒地划去乐谱封面上拿破伦的名字,而且整页撕下。等到这首交响曲在1806年出版,上面只题写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历来对《英雄》一曲的普遍看法——它是开启交响曲的浪漫主义时代、与传统分道扬镳的革命之作——只有一部分正确;在很多方面,这首曲子把十八世纪交响曲的理想带入其理论的最高境界,与其说是革命之作,不如说是传统的登峰造极。在《英雄》里,贝多芬仍然遵循古典主义的形式规范,例如整体铺陈、配置、四个乐章的均匀分量、在乐曲的辩证发展中完成和声目标并充分表达曲思。虽然此曲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乐章,要比莫扎特或海顿任何一首交响曲的快板都来得庞大、雄浑,但它实在可以看作是古典乐派风格的最高表现。

专辑曲目

01. Sym #3: Allegro con brio
02. Sym #3: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03. Sym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04. Sym #3: Finale. Allegro molto
05. Schumann: Manfred Overture

46566301.jpg (48.35 KB, 下载次数: 242)

4656630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5:01
中文名称:肖邦夜曲全集
英文名称:Chopin: Nocturnes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1998年
专辑歌手皮尔斯Maria-Joao Pires
专辑介绍:

DG 企鹅三星,音乐圣经推荐版本

Maria-Joao Pires 皮尔斯(1944- )

葡萄牙女钢琴家,4岁首次登台,6岁举行独奏会,被称为神童,9岁参加里斯本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16岁在里斯本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柏林参加国际青年钢琴比赛获第二名,同年在李斯特钢琴比赛获第一名。随后到慕尼黑留学,师从恩格尔继续深造1970年纪念贝多芬诞生200周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贝多芬钢琴比赛获第一名,从而受到瞩目。

皮尔斯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成为众多著名钢琴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其演奏不像巴西女钢琴家奥尔蒂斯那样轻柔洒脱,而以细腻、典雅、秀丽、妩媚而享誉世界。皮尔斯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皮尔斯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其演奏和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前奏曲集散发出浓郁的法国沙龙气息。而肖邦夜曲则在浪漫气氛里,蕴涵着些许阴柔。她与小提琴家杜梅组成的二重奏,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最佳组合,深得各种媒体和乐迷们的好评。她和杜梅、王建一起,已形成室内乐的最佳搭档,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有一种清新的美感。

专辑曲目

01.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9 No. 1: Larghetto [0:05:36.00]
02. No. 2 in E flat major, Op. 9 No. 2: Andante [0:04:29.00]
03. No. 3 in B major, Op. 9 No. 3 Allegretto [0:06:39.00]
04. No. 4 in F major, Op. 15 No. 1: Andante cantabile [0:04:21.00]
05. No. 5 in F sharp major, Op. 15 No. 2: Larghetto [0:03:27.00]
06. No. 6 in G minor, Op. 15 No. 3: Lento [0:04:26.00]
07. No. 7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 1: Larghetto [0:05:11.00]
08. No. 8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Lento sostenuto [0:06:37.00]
09. No. 9 in B major, Op. 32 No. 1: Andante sostenuto [0:04:54.00]
10. No. 10 in A flat major, Op. 32 No. 2: Lento [0:04:49.00]

CD: Maria Joao Pires - Chopin. Nocturnes Cd 2

01. Nocturne No. 11 in G minor, Op. 37 - I - Andante sostenuto [0:05:47.00]
02. Nocturne No. 12 in G Major, Op. 37 - II - Andantino [0:05:57.00]
03. Nocturne No. 13 in C minor, Op. 48 - I - Lento [0:06:45.00]
04. Nocturne No. 14 in F sharp minor, Op. 48 - II - Andantino [0:07:18.00]
05. Nocturne No. 15 in F minor, Op. 55 - I - Andante [0:04:40.00]
06. Nocturne No. 16 in E flat major, Op. 55 - II - Lento sostenuto [0:04:52.00]
07. Nocturne No. 17 in B major, Op. 62 - I - Andante [0:06:27.00]
08. Nocturne No. 18 in E major, Op. 62 - II - Lento [0:05:58.00]
09. Nocturne No. 19 in E minor, Op. post. 72 - I - Andante [0:04:08.00]
10. Nocturne No. 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 - Lento con gran espressione [0:04:02.00]
11. Nocturne No. 21 in C minor, Op. post. [0:02:48.00]

22.jpg (72.92 KB, 下载次数: 236)

22.jpg

33.jpg (109.47 KB, 下载次数: 252)

3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5:33
中文名称:第4交响曲
英文名称:Symphony NO.4
资源类型:APE
版本:Walter Columbia SO 1959
发行时间:1995年
专辑歌手Brahms 勃拉姆斯

专辑介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 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 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 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 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 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 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 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着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 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多可笑的评价),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 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专辑曲目

1.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 Allegro non troppo
2.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I. Andante moderato
3.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II. Allegro giocoso - Poco meno
presto - Tempo I
4.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V.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
Piu Allegro
5. Tragic Overture, Op.81: Allegro ma non troppo
6. Song Of Destiny, Op.54: Ihr wandelt droben im Licht. Langsam und

44.jpg (26.78 KB, 下载次数: 160)

4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5:52
中文名称:勃拉姆斯 双钢琴作品集
英文名称:Brahms Two Pianos Works
别名:双钢琴《海顿主题变奏曲》
资源类型:APE
版本:Teldec
发行时间:1994年
专辑歌手Argerich & Rabinovitch
地区:德国
作曲:Johannes Brahms
钢琴演奏:Martha Argerich, Alexandre Rabinovitch
录音:Germany, 1994
唱片公司:Teldec Classic
CD编号:4509-92257-2

专辑介绍:

“勃拉姆斯从巴赫那里继承了深度,从海顿那里继承了平和,从莫扎特那里延袭了优雅,从贝多芬身上汲取了力量,从舒伯特那里禀承了真诚。”


勃拉姆斯像大多数重要的十九世纪作曲家一样,同时具有钢琴家身分。与其他大作曲家相比较,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实在是不算多,但可以说是曲曲精妙。20岁之前,但他只断断续续写作钢琴音乐,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以贝多芬、舒曼、李斯特为典范——尤其是于年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是他同类作品中最有力的一首。后来他转而致力于变奏曲,因为变奏曲最适合他的钢琴创作理念。

在1854-1873年间,他写了六组变奏曲,包括著名的双钢琴《海顿主题变奏曲》(Op.56b)、两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后者与拉赫玛尼诺夫那首类似协奏曲的狂想曲,以同一首随想曲为灵感源泉,而技巧上的挑战比音乐性的启发还来得高。此外,充满想象力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及赋格》(Op.24)则是最高杰作。然而勃拉姆斯最后还是舍弃了变奏曲,一如当年他舍弃了奏鸣曲。

勃拉姆斯的音乐被称为“古典主义的回光”,他的钢琴作品与其他作品一样,采用古典形式写作,但实质上仍是浪漫主义的。只是《海顿主题变奏曲》的十个乐段的音乐内部结构中,在“海顿主题”的“标题”下发挥了双钢琴的表现力。“主题”并非海顿所“作”,而是他在一首管乐帕蒂塔中借用的一支名为“圣安东尼众赞歌”的古老圣乐曲调。此曲代表了勃拉姆斯作曲事业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他最后一首大型键盘类作品。同时,后来许多人认为勃拉姆斯写此曲的目的,实际上是他为《第一交响曲》作的热身与准备。

专辑曲目

01.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Chorale St. Antoni: Andante
02.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1: Andante con moto
03.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2: Vivace
04.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3: Con moto
05.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4: Andante
06.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5: Poco presto
07.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6: Vivace
08.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7: Graziosos
09.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Var. 8: Poco presto
10.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en For Two Pianos, Op. 56b: Finale: Andante
11. Sonata For 2 Pianos In F Minor, Op. 34b: Allegro non troppo
12. Sonata For 2 Pianos In F Minor, Op. 34b: Andante, un poco adagio
13. Sonata For 2 Pianos In F Minor, Op. 34b: Scherzo: Allegro - Trio
14. Sonata For 2 Pianos In F Minor, Op. 34b: Finale: Poco sustenuto - Allegro non troppo
15. Waltzes, Op. 39: No. 1 In B Major: Tempo giusto
16. Waltzes, Op. 39: No. 2 In E Major
17. Waltzes, Op. 39: No. 3 In B Minor
18. Waltzes, Op. 39: No. 4 In G Sharp Minor
19. Waltzes, Op. 39: No. 5 In A Flat Major

55.jpg (70.36 KB, 下载次数: 151)

5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5:59
中文名称:雅沙.海菲茨小提琴演奏集
英文名称:Jascha Heifetz Collection - Violin Concertos
资源类型:APE
版本:BMG,EMI,RCA,DECCA
发行时间:1945年
专辑歌手雅沙.海菲茨

沃尔顿/格伦伯格 小提琴协奏曲

这两首协奏曲都是献给海菲茨的,并且在当时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沃尔顿的协奏曲在1939年由Heifetz和Rodzinski首演,并在1941年留下了第一个录音。1950年Heifetz到EMI录音,该曲又由沃尔顿亲自指挥留下了第二次录音。
相比之下,第二次录音的效果不仅音效更佳,乐队合作也更加和谐。
个人认为该协奏曲很象西贝柳斯的协奏曲,兼有极繁难的技巧和极优美的旋律。虽然如今有很多沃尔顿协奏曲的录音,我还是觉得这个版本几乎是不可超越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海菲茨一生都很喜欢格什温的音乐,并且将其作品中许多改编成小提琴小品。当他20年代刚在美国定居时,就要求作曲家写一首“美国”形式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也已经同意了。只可惜格什温英年早逝。直到后来海菲茨遇到了格伦伯格,才又提出了这个请求。1944年由Eugene Ormandy和费城交响乐团与海菲茨配合首演,并在1945年和蒙特,洛衫矶交响乐团留下唯一的录音。
我认为这张唱片中最宝贵的就是这个录音了。我敢毫不犹豫的说,这是小提琴史上无论技巧还是艺术内容上几乎最繁难的一首协奏曲了,能驾驭这首协奏曲的非海菲茨不可。我也是头一次能听到什么曲子能几乎难住盛年时的海菲茨。你可以在这首协奏曲中领略到什么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后世有小提琴家抱怨沃尔顿的协奏曲写的太难,沃尔顿说是那个“该死的”海菲茨让他这么写的。可是你知道吗,当海菲茨在准备格伦伯格的协奏曲的首演时,他曾经多次抱怨曲子太繁杂。作品并不是帕格尼尼式的炫耀,所有惊人技巧看似漫不经心的流过,都是为曲子内涵服务。带有一点爵士风格的嘈杂,多愁善感,又有及其美妙的旋律,海菲茨盛年时美妙的天鹅绒的音色十分扣人心弦。整个曲子让人联想起2,3十年代的美国那个摩登的黄金时代。
海菲茨本人在45年留下了录音,在50年代及以后都再没演奏过了,他知道他已经无法再“制服”它了。后世也没有其他人的录音,因为几乎所有小提琴家都望而生畏。很可惜,它本应该有艾尔加甚至贝多芬协奏曲的水准,但其巨大的篇幅和困难的技巧阻止了它的流行。
所有爱小提琴的人们不能错过这张唱片。听听格伦伯格协奏曲的第3乐章,你才发现,小提琴竟然能玩耍成这样的妩媚动人!!

专辑曲目

William Walton Concerto in B Minor (27:20)

1 Andante tranquillo 9:53
2 Presto capriccioso alla napolitana 5:54
3 Vivace 11:23

Louis Gruenberg Concerto Op.47 (37:47)
4 Rhapsodie 17:55
5 With simplicity and warmth 9:45
6 Lively and with good humor 10:04

66.jpg (19.94 KB, 下载次数: 145)

66.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6:02
中文名称:霍洛维茨演奏莫扎特作品
英文名称:Horowitz Plays Mozart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1987年
专辑歌手Horowitz
唱片介绍:

这首《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A大调,K488,作于1786年3月2日,约在1786年四旬节演奏会期间的3月首演,具体日期不详。共3个乐章:1.快板,A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木管乐器反复后,经经过部,第二主题也以主调先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木管反复。钢琴先弹第一主题,乐队呈现的经过部再度呈现,因钢琴快速音群而移成E大调。第二主题钢琴呈示,乐队反复时,钢琴以主题的下行音型以八度方式演奏而加入,小提琴与钢琴追逐后,再移入快速音群尾奏而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如歌的主题登场,这个新主题由弦乐呈示前半部,在钢琴快速音群穿梭之下由木管以变奏方式三度出现后,再由钢琴复奏同样的变形。钢琴再移成快速音群,乐队伴奏,在钢琴诱导下,以第一主题再现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先由第一小提琴及木管乐器再现第一主题,钢琴装饰、反复,按原型奏经过部,以主调再现第二主题、发展部的主题,发展部的主题再由乐队表现而连接华彩乐句。2.慢板,升F小调,二段体。在西西里舞曲节奏上,钢琴呈示恬静的主题,第二小提琴分散和弦伴奏下,木管及第一小提琴应答,钢琴变奏主题移入A大调。中段是先由长笛与单簧管表现新旋律,钢琴予以反复,木管与钢琴追逐。3.很快的快板,A大调,回旋曲式。回旋主题共出现4次,这个主题先以钢琴演奏,第一小提琴加以反复,钢琴奏第一副主题,单簧管反复前半部,再以钢琴快速音群移入E大调。第二副主题以E小调由木管及第一小提琴呈示,钢琴反复,回旋主题以主调再现.展开而成升C大调。告一段落后,钢琴快速音群成升F小调,在钢琴分散和弦上,音簧管奏D大调第三副主题,回旋主题再现,由钢琴变奏。木管反复,第二副主题再现,回旋主题再由钢琴再现,弦乐反复后是尾奏

演奏家介绍:

霍洛维茨:美藉乌克兰钢琴家,就学于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哈尔科夫举行了15次独奏会,正式开始演奏生涯。1924-1925年以11台不同曲目的演奏共23场,声名大噪. 1928年到伦敦,接着到纽约,因在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出色表现而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名. 1933年,他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在更大范围获得了世界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藉. 霍洛维茨曾多次从舞台退隐,最长的一次是从1953年至1965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整整12年不再露面,潜心于研究克莱门蒂… 霍洛维茨:美藉乌克兰钢琴家,就学于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哈尔科夫举行了15次独奏会,正式开始演奏生涯. 1924-1925年以11台不同曲目的演奏共23场,声名大噪.1928年到伦敦,接着到纽约,因在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出色表现而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名. 1933年,他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在更大范围获得了世界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藉. 霍洛维茨曾多次从舞台退隐,最长的一次是从1953年至1965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整整12年不再露面,潜心于研究克莱门蒂的作品. 1965年5月9日,他在卡内基音乐厅重返舞台,举行一系列音乐会,4年后再度退隐,直至1974年才再度出山。

霍洛维茨是一个有争议的钢琴家,因为他的演奏极端追求表情与效果.在技巧方面,他对速度和力度的控制出类拔萃,尤其是在八度表达上,有惊人的能力,既能发出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 他擅长强音,擅长制造快速的音效,追求美妙的连音效果,他强调的是极端的对比和极端的表情,他的演奏能创造最出色的效果.霍洛维茨最擅长挖掘类似舒曼、肖邦、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克莱门蒂等作曲家的神秘因素,他演奏的舒曼的《童年情景》、《克蒂斯勒偶记》、《梦幻曲》以及斯克里亚宾与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与练习曲都有极强的造型感.晚年他醉心于莫扎特,但他的莫扎特是极端效果化的莫扎特,他认为他对作品效果的追求,是他的音乐创造.

专辑曲目

01. Piano Concerto no.23, Allegro [023.37]
02. Piano Concerto no.23, Adagio [0:05:35.50]
03. Piano Concerto no.23, Allegro assai
[0:07:59.63]
04. Pian… CD: Mozart - Horowitz Plays Mozart - PI
423287-2
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 K 488
Piano Sonata No. 13 in B flat major, K 333 YEAR:
1987
01. Piano Concerto no.23, Allegro [023.37]
02. Piano Concerto no.23, Adagio [0:05:35.50]
03. Piano Concerto no.23, Allegro assai
[0:07:59.63]
04. Piano Sonata no. 13, Allegro [041.25]
05. Piano Sonata no. 13,Andante cantabile
[0:09:45.00]
06. Piano Sonata no. 13,Allegretto grazioso
[0:06:00.50]

77.jpg (32.78 KB, 下载次数: 141)

77.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3 16:04
中文名称:珍爱杜普蕾
英文名称:The Very Best of Jacqueline Du Pre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2005年06月
专辑歌手杜.普蕾
专辑介绍:

杜普蕾 ,英国女大提琴家,1945年出生,1987年因患多重硬化病去世,琴技超群,然而生命短暂,才活了42岁。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建议喜爱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尽管书与电影颇遭非议,一些音乐家纷纷驳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梧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后导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制作了纪录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绘了她的一生。

在这份「珍爱杜普蕾」三CD录音中,我们听到五首她的经典协奏曲录音:六五年的艾尔加、七零年的德沃夏克、六七年的海顿和包凯里尼。在第三片CD中,前半部是她在一九六一到六三年还未成名时期,尝试的室内小品录音,其中与吉他家约翰威廉士的合作的霍塔舞曲,曾被后者在访问中称赞她那天生的西班牙节奏感。后三曲则是从她完整的室内乐录音中节选出来,这是杜普蕾在演奏完所有重要大提琴协奏曲后,开始朝室内乐寻找更多演奏空间的后期录音,其中的钢琴部都是由他的先生巴伦博伊姆担任钢琴部。这三张CD,收录了杜普蕾最知名、最亲切和最浪漫的三种面相,是珍藏、认识、探索杜普蕾这位音乐奇迹的最佳机会。

傅聪谈大提琴家杜普蕾:

杜普蕾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我与杜普蕾及巴伦波音都是好友,杜普蕾还是在我家经我介绍而认识巴伦博伊姆的!而我非常喜爱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个性太强了,无论谁都能很轻易辨认出她的琴声。她用的那把戴维杜夫Stradivari 非常好。马友友现在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后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与马友友拉琴完全是两码事!马友友又怎能与当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我在英国看过那部所谓传记电影"Hilary And Jackie",感觉太假了,看了让人愤怒!至少我所认识的杜普蕾一点都不像片中那样子!在英国同样讲杜普蕾的还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实。

专辑曲目

CD1:
1-4 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八十五
5-7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一○四

CD2:
1-3海顿:C大调第一号大琴协奏曲
4-6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7-9 包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葛鲁兹马赫改编)

CD3:
1. 帕拉笛丝:西西里舞曲(杜希金改编)
2-4 舒曼:三首幻想小品,作品七十三
5. 门德尔松:无言歌,作品一0九
6. 佛瑞:悲歌,作品二十四
7. 巴哈:慢板(选自C大调触技曲、慢板与赋格,BWV564)
8. 圣桑:天鹅(动物狂欢节)
9. 法雅:霍塔舞曲(西班牙通俗歌谣组曲)
10. 布鲁赫:晚祷,作品四十七
11. 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大公」,作品九十七──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12. 布拉姆斯:F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作品九十九──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
13. 法朗克: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非常激动的小快板

88.jpg (57.92 KB, 下载次数: 144)

88.jpg

99.jpg (170.83 KB, 下载次数: 149)

99.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4 14:16
中文名称:阿格里奇钢琴演奏集锦
英文名称:Martha Argerich Piano
版本:限量发行版(Limited Edition)[OGG]
发行时间:1989年
专辑歌手Martha Argerich
唱片出版:DG唱片公司
唱片编号:431 254-2
资源品质:Ogg Vorbis 质量 Q10
贝多芬No.5春天钢琴小提琴奏鸣曲Op.24
钢琴演奏:阿格里奇
小提琴演奏:克来默
录音时间:1987(DDD)
舒曼《童年的情景》Op.15
钢琴演奏:阿格里奇
录音时间:1984(DDD)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钢琴演奏:阿格里奇
演出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录音时间:1988(DDD)

专辑介绍:

DG公司发行的这一张阿格里奇演奏集锦收录了她80年代录制的3部不同风格的作品。

第一首是贝多芬《F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由克雷默演奏小提琴。两人演奏风格近似,配合非常默契。钢琴与小提琴保持着对等地位。但在表现力上,阿格里奇显然更胜一筹。春天奏鸣曲大师级的录音不胜枚举,后起之秀极难超越。阿格里奇与克雷默则另辟溪径,轻灵鲜活,表达比较外向。虽然有失室内乐的亲和风格,但热情生动。第一乐章克雷默显得有些紧张,但钢琴始终轻松自如;第二乐章两人悠闲自在,克雷默已渐渐松弛下来;短小的谐谑曲轻盈活泼;进入第四乐章后,两人尽情嬉戏,充满动感。

第二部作品是舒曼的钢琴独奏《童年情景》。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出阿格里奇平时不大显露的母性一面。这位母亲坐在壁炉旁,给身边的孩子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渐渐地,她陷入遐想,听众已变成自己;猛然她又警醒过来,继续讲那些情趣盎然的故事。孩子们睡着了,母亲独自一人默默追忆着似水年华。

第三曲是拉威尔的《G大调协奏曲》,由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协奏。此曲60年代末两人合作录制过,当时他们录了一批协奏曲,都有很高水准。不知是对上次成果不满还是对此曲情有独钟,二人后来又做此次录音。拉威尔此曲表现西班牙风情,那里是阿根廷文化的根源。她的演奏流利酣畅,无论巴斯克民间曲调还是爵士乐韵味,也无论悠闲自得的咏叹调还是节奏强烈的敲击,阿格里奇都表现得浓淡适宜。比起10年前的录音,只是多了几分思考。


专辑曲目

Beethoven Sonate for Piano and Violin No.5 op.24
01.Allegro
02.Adagio molto espressivo
03.Scherzo. Allegro molto
04.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15
05.About foreign lands and peoples
06.Curious story
07.Catch me if you can
08.Pleading child
09.Happiness
10.Important event
11.Dreaming
12.At the fireside
13.Knight of the hobby-horse
14.Almost too serious
15.Frightening
16.Child falling asleep
17.The poet speaks
Ravel -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G major
18.Allegramente
19.Adagio assai
20.Presto

11.jpg (25.58 KB, 下载次数: 143)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4 15:34
中文名称:美丽的磨坊女
英文名称:Die Schone Mullerin
资源类型:APE
版本:Graham Johnson, Ian Bostridge, Hyperion Edition Vol.25
发行时间:1995年
专辑歌手Schubert 舒伯特
专辑介绍:

媒体评论:
  “这套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它采用当代最菁英舒伯特歌手,藉由Graham Johnson灵感洋溢的鼓舞及引导,展现出各自的最佳水准。这绝对是唱片录音史的伟大里程碑之一!”《留声机杂志》
  “很少录音系列能够像这套全集,对巨细靡遗的研究给予丰富的报偿!”《伦敦卫报》
  “唱片录音史的伟大巨构之一。谢谢你,Graham Johnson。谢谢你,Hyperion唱片公司。谢谢你,舒伯特!”《国际唱片评论》
  “惊人的成就,舒伯特迷必备!”《星期日时报》
  “百年唱片录音史上最重要也最堂皇的巨作!”《观察家》
  “唱片录音史上最巨大的纪念碑之一!”《华尔街日报》
  “华丽的企划……唱片录音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BBC音乐杂志》
  “明确成为唱片录音史上最优秀的成就之一!”《悉尼晨报》

  为纪念舒伯特诞生两百周年,Hyperion推出这一系列的舒伯特歌曲全集计划已长达14年之久。不同于其它录音版本之处,这是由钢琴家格雷厄姆·詹森 (Graham Johnson) 一手策划,依照歌曲的意境与内涵而邀请知名声乐家演唱,并由詹森本人亲自伴奏,再加上他为每首歌曲精辟的评论批注,是这套系列最卓越的成就。几乎没有一张舒伯特艺术歌曲可以集合这么多大牌声乐家在一起、女高音阿美玲、奥格、寇奈儿、玛格莉特、普莱斯、次女高音蓓克、安茉莉、法斯宾德,男高音施莱亚、汤普森、希尔,男中音汉普森、汤马斯爱伦等等、您可以将这张唱片当成众歌手为舒伯特两百岁冥诞的庆贺之作,也可以当成舒伯特艺术歌曲大全集的最佳购买指引。

  成立于1980年的Hyperion公司,发行这一套37张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延续了14年的时光(从1987年发行到2000年),而由格雷厄姆·詹森亲自担任这37辑录音的钢琴伴奏,无愧的伴奏家摩尔曾将自己写满笔记的琴谱赠与詹森,望他继续为舒伯特的歌曲伴奏效力。而这一套发片计划,无疑是其成绩表现,并一反 菲舍尔-迪斯考/摩尔 的 演唱/演奏 式权威,而以伴奏者权威的身分出发,所呈现的整体特质也呈现出某种单纯而强烈的声音特征(钢琴),歌者则在适合其性的歌曲中,找寻最佳的演绎歌曲来演唱。如此一来,歌者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似地演唱超龄心境的诗歌,其所呈现的结果是一种完整的体貌特征(演唱、伴奏随着文字而变)。

专辑曲目

1. der Dichter, als Prolog
2. I. Das Wandern
3. II. Wohin
4. III. Halt!
5. IV. Danksagung an den Bach
6. V. Am Feierabend
7. VI. Der Neugierige
8. Das Mühlenleben
9. VII. Ungeduld
10. VIII. Morgengruss
11. IX. Des Müllers Blumen
12. X. Tr&auml;nenregen
13. Ein ungereimtes Land
14. XI. Mein!
15. XII. Pause
16. XIII. Mit dem grünen Lautenbande
17. XIV. Der J&auml;ger
18. XV. Eifersucht und Stolz
19. Erster Schmerz, letzter Scherz
20. XVI. Die liebe Farbe
21. XVII. Die b&ouml;se Farbe
22. Blümlein Vergissmein
23. XVIII. Trockne Blumen
24. XIX. Der Müller und der Bach
25. XX. Des Baches Wiegenlied
26. Der Dichter, als Epilog


返回组首页

22.jpg (30.62 KB, 下载次数: 158)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4 15:44
中文名称: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现场录音 马勒10部交响曲全集 卷2
英文名称:Mahler 10 Symphonien Berliner Philarmoniker Claudio Abbado - Vol. 2(Nos. 6-10)
别名:DG 447 023-2 (12CD)
资源类型:APE
版本:卷2:第六至第十交响曲
发行时间:1995年05月
专辑歌手克劳迪奥·阿巴多
专辑介绍:

这是一套全部现场的录音,现场与录音棚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于所有内容只能一气呵成,没有任何修改的余地。也因此,有几位著名的指挥家比如切利比达奇、卡洛斯·克雷柏(即小克雷柏)所有录音都来自现场,因为他们不喜欢录音棚内只有冰冷的机器和无限次重复录音的机会,认为这些都将激情消耗殆尽了。但这样的做法只限于留有录音比较少的情况——因为每一场现场的准备时间和花费的精力都要比录音棚多许多;更有人认为多次重复录音抓住最完美的一次有何不可。也正因此,现场与录音棚都留下了大量美妙的录音足够爱乐者受用:)至于我自己,最怕听现场的时候听到有人咳嗽-.-选择现场录音时总是小心翼翼。

对于阿巴多这样留下了无数精美录音的指挥家,小声儿说一句,他是我偶像,我对他的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几乎永远不会失望,但马勒却已经被库贝利克、克伦佩勒先入为主,看到这一套马勒我十分疑惑,会好吗??因为第一的好版太多怕对他的第一失望,从第二开始听,第二却其实是最难把握的,我甚至不认为普通的指挥家有把握第二的能力,我对这个马勒第二觉得出乎意料的好。阿巴多有他自己的风格,他决不是一个平庸的指挥家——把瓦尔特的第一乐章拿来、弄出富特文格勒的第二乐章、后面再来点卡拉扬,这种人不是没有。

莫扎特的音乐总是可以放心,初学钢琴的小孩子也可能弹得出可爱的KV331(土耳其进行曲);但马勒的交响曲不同,音乐元素丰富,各种各样的乐器、人声,配合规模就不小(第八交响曲更是号称“千人”)。同是后期浪漫派,马勒并没有忘记音乐中被称之为“和谐”的东西,他和很多作曲家一样喜欢玩各种乐器,却没有忘记旋律和调性互相配合合理;虽然同样痴迷诗歌,也不像那个明明才华横溢的施特劳斯,非要把旋律和诗句加在一起,弄出全然戏剧性的变化,连交响乐的乐章都丢掉了。因此要在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大规模交响乐中找到内在和谐的音乐并且发扬出来,对指挥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辛诺波利的第一交响曲和克伦配勒的第二,已经超越普通和谐的意义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对于我这样对后期浪漫派时常敬而远之的人,他们的马勒不仅是接受而且很喜欢。任何人指挥的交响曲全集也不可能每部都得优,富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亦是如此,人们对全集不该过分挑剔,因此这部全集绝对值得一听,首推第二。

阿巴多与马勒,现场录音,这些还不仅仅是我向大家推荐这套交响曲全集的所有原因。ape虽然只是一种数字音乐的格式而已,但由于无损压缩可以还原成CD,好的刻录设备可以尽可能好的还原成原先CD的音质,因此ape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我所收录的虽然不多,只有100G以上,EAC抓轨Monkey's Audio编码之外常常交流ape的人们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ape都是正版抓轨编码。骡子上常常有mp3转的ape用频谱就可以看出来,大多是分轨,没有cue文件更不用说抓轨的log,最多加几张小图。这套集子也是骡上的,却一应俱全,看log可能是法国人做的,包括扫描的唱片说明书给出的具体tracklist,虽说是不是正版我向来不敢保证,但如果盗版做得这么敬业,和正版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值得下载,至少对我而言是绝对值得收藏^^

专辑曲目

CD 7 [52'47]
1. Mahler Symphonien No.5 Part 1 - 1.Trauermarsch.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
2. Part 1 - Stuermisch bewegt, mit groesster Vehemenz
3. Part 2 - 3. Scherzo. Kraeftig, nicht zu schnell
4. Part 3 - 4. Adagietto. Sehr langsam
5. Part 3 - 5. Rondo-Finale. Allegro - Allegro giocoso. Frisch

CD 8 [54'20]
1.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4.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2. "Veni creator spiritus"
3. "Imple superna gratia"
4.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5. Tempo I. (Allegro, etwas hastig)
6.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7. "Accende lumen sensibus"
8. "Veni, Creator...Da gaudiorum praemia"
9. "Gloria sit Patri Domino"

CD 9 [57:50]
1. Symphony No.8 in E flat - "Symphony of a Thousand"
Part Two: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oco adagio
2. Più mosso (Allegro moderato)
3. "Waldung, sie schwankt heran"
4. "Ewiger Wonnebrand"
5. "Wie Felsenabgrund mir zu Fussen"
6.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 "H&auml;nde verschlinget"
7. "Jene Rosen, aus den H&auml;nden"
8. "Uns bleibt ein Erdenrest"
9. "Ich spür' soeben" - "Freudig empfangen wir" - "Hier ist die Aussicht frei"
10. "H&ouml;chste Herrscherin der Welt"
11. "Dir, der Unberührbaren" - "Du schwebst zu H&ouml;hen"
12. "Bei der Liebe" - "Bei dem Bronn" - Bei dem hochge- weihten Orte"
13. "Neige, neige, du Ohnegleiche"
14. "Er überw&auml;chst uns schon" - "Vom edlen Geisterchor umgeben"
15. "Komm! hebe dich zu h&ouml;hern Sph&auml;ren" - "Blicket auf zum Retterblick"
16. "Alles Verg&auml;ngliche"

CD 10 [78'35]
1. Symphony No.7 in E minor 1. Langsam (Adagio)
2. Nicht schleppen
3.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4. a tempo
5. (27:171)
6. Subito Allegro
7. Adagio (Tempo der Einleitung)
8. Allegro come prima
9. 2. Nachtmusik (Allegro moderato)
10. Sempre l'istesso Tempo (Nicht eilen)
11. Tempo
12. (110:262)
13. 3. Scherzo
14. Trio
15. Wieder wie zu Anfang
16. 4. Nachtmusik (Andante amoroso)
17. (168:187)
18. 5. Rondo-Finale. Allegro ordinario (Tempo I)
19. Gemessen! Nicht schnell (Tempo II)
20. Tempo I
21. Sempre l'istesso Tempo (Tempo I)

CD 11 [55'13]
1. 1. Satz Andante comodo
2. Etwas frischer
3. Tempo I. subito
4. Mit Wut. Allegro risoluto
5. Leidenschaftlich
6. Schattenhaft
7. Etwas fliessender
8. Wie von Anfang
9. Schon ganz langsam
10. 2. Satz Im Tempo eines gemaechlichen Laendlers.Etwas taeppisch und sehr derb
11. Poco più mosso subito (Tempo II)
12. Tempo III
13. A tempo II
14. Tempo I
15. Tempo II
16. 8 bars before "Tempo I subito"
17. 3. Satz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18. L'istesso tempo
19. Sempre l'istesso tempo
20. L'istesso tempo
21. (Clarinets)
22. Tempo I subito
23. Più stretto

CD 12 [48:58]
1. Symphony No.9 in D 4. Satz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ueckhaltend
2. Ploetzlich wieder sehr langsam (wie zu Anfang) und etwas zoegernd
3. Molto adagio subito
4. a tempo (Molto adagio)
5. Stets sehr gehalten
6. Fliessender, doch durchaus nicht eilend
7. Tempo I. Molto adagio
8. Adagissimo
9. Symphony No.10 in F sharp (unfinished) - Adagio Andante
10. Andante come prima
11. (Bratschen)
12. Ziffer 24
13. a tempo

33.jpg (28.46 KB, 下载次数: 152)

3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5 14:03
唱片名称:《模拟的灵魂》
出版:ABC唱片
编号:K2-118


专辑收录的14首乐曲,分别出自ABC唱片经已推出市场的10款LP黑胶碟。这些录音拥有的共同点,就是反映了模拟录音技术的特性和优点。模拟技术制作的声音,最大的优点是难以超越的自然感,无论是人声的结像和定位,还是乐器伴奏的高低频延伸,以及动态、瞬态的表现,都是如此,歌手和乐手就似活生生在我们面前表演。
1.探戈狂想曲 (选自 LP-102《极致立体声1号 -红袖子》)
2.彼时彼地 (选自 LP-059《真空管录音30年》)
3.善意的谎言 (选自 LP-059《真空管录音30年》)
4.更加了解你 (选自 LP-068《纳京高》)
5.四月五日 (选自 LP-102《极致立体声1号 -红袖子》)
6.基辅大门 (选自 LP-096《极致立体声2号 -庄严》)
7.圆舞曲《葛蓓莉亚》选段[选自 LP-096《极致立体声2号-庄严》]
8.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选自 LP-018《琴魂》]
9.相爱 (选自 LP-053《黄河梁祝》)
10.小城故事 (选自 LP-028《灿丽的邓丽君.25周年》)
11.三六江南丝竹 (选自 LP-005《花月夜》)
12.流水 (选自 K2-116《绝对音感》)
13.给我一个吻 (选自 LP-002《雪莉.红》)
14.黄河愤 (选自 LP-053《黄河梁祝》)
转自于 音响论坛 http://hifi.gz008.com/viewthread.php?tid=18132

44.jpg (38.08 KB, 下载次数: 157)

4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5 15:29
《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
唱片名称:《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
出版:ABC唱片
编号:K2-085

   《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由中、美、德三国音乐人合作录音、出版的“极品”管乐音乐“发烧唱片”!不是交响乐,胜似交响乐的管乐艺术录音!国际管乐界第一张“跨文化对话”的音乐唱片!越过大洋彼岸的音乐季风,和谐之声穿越东、西方的时空!

     能让一百多人一起同时吹奏,响起各色轻重不一的铜管、木管乐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这一百多人吹奏时校音准确无误,各调乐器融合天衣无缝,神采飞扬激情洋溢完美出色演奏出首首驰名世界的经典名曲,更是难度极高的事。而让这些演奏家的美妙音乐精确无遗尽录其中,制作成音乐音响艺术水准高雅的唱片,绝对是一件挑战人类听觉、音乐修养、文化底蕴的事情!

     不过,在中、美、德三国音乐界专家的共同见证、努力下,一张注定震撼全球录音界的管乐录音《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终于问世了。

     充分表现出管乐的“振奋人心、铿锵有力、层次多样、热情奔放”的特色,这张作品的演奏水准正是基于这个标准而且对音乐名作风格把握敏锐,却更果敢、坚决、大胆、非常出色!演奏家们全情投入,管乐各声部单色圆润、饱满、结实、华丽;低音部分大号、长号辉煌雄壮;中音部分圆号悠扬抒情;高音部分小号高亢嘹亮、活跃热烈;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音色层次多样,变化丰富。让每首作品首首成为精品,一听难忘,音乐表现无与伦比的精彩!

     由国际一流录音师德国的布莱尼西.阿特曼录音制作,在英格兰一座超过三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录音、演奏完成,后期制作监听是国际著名录音艺术家马克.利维逊先生,国际一流录音声学效果优异!

1.《凡人鼓号乐》(是20世纪美国最受人们喜爱的古典乐曲之一)
(演奏乐器:法国号.长号.大号.定音鼓.低音鼓.铜锣)
2.《双鹰旗进行曲》(双鹰旗:源于旧奥地利帝国的军旗,
由约瑟夫.弗朗兹.瓦格纳于1903年创作)
3.《扇子进行曲》(西班牙单词,译成中文是"扇子",称为<团队之歌>)
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5.《大逃亡进行曲》(是二战电影<胜利大逃亡>主题曲)
6.《太阳和阴影》(乐曲洋溢着鲜明的西班牙风格,"太阳和阴影"
指西班牙在斗牛场的见阳边和阴影边卖斗牛入场券的习俗)
7.《桂河大桥 -博基上校进行曲》(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改编
为管弦乐曲, 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
8.《小夜曲》("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
9.《七十六支长号》(1957年舞台剧<音乐奇才>成名曲)
10.《复活》(原是民间宗教歌曲,这里所选的是经过改编的乐曲)
11.《巡逻兵进行曲》(是美国流传很广的管弦乐小品)
12.《西班牙万岁》(原是1首歌曲,本曲是经改编为铜管曲,由世
界上最著名铜管乐队之一的"Desford Colliery Band"演奏)
13.《拉德茨基进行曲》(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以此曲作为结束曲目)
14.《伊丽莎白小夜曲》(合唱)(英国通俗作曲家 -宝吉的代表作)
15.《马刀舞曲》(苏联芭蕾舞剧<加雅涅>第3幕第2场祝福群舞音乐)
16.《春 -快板》(被誉为"古协奏曲之父"-维瓦第的名作<四季>-"春")
17.《第二交响曲 -小俄罗斯》(柴可夫斯基(1872年作)"第2交响曲",
1879年修改,因其中大量采用小俄罗斯民间音乐,故称为
"小俄罗斯交响曲")
18.《詹姆斯.邦组曲》(寿命最长的续集电影: "英国情报员007
詹姆斯邦德系列片集"的片头音乐)
19.《曼波》(选自美国大作曲家:伯恩斯坦<西城故事>)

11.jpg (12.7 KB, 下载次数: 156)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5 15:57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DG,1981年)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买唱片就像谈恋爱,别看迟迟不买,一旦遇上合适的,喜欢的,便会毫不犹豫。《蓝色多瑙河》是我最喜爱的乐曲之一。但听得太多太滥,终于听觉疲劳。加之该曲每年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近年又配上舞蹈画面,看似增加新鲜感,其实限制了听众的想像力,更引来视觉的疲劳。      
       缘乎此,我一直没有买该曲的CD,想听了就拿出黑胶唱片,那可是我的第一张黑胶唱片呀!
      不过有一天终于让我遇上了自己喜欢的《蓝色多瑙河》CD,该出手时就出手,立刻拿下。因为这是卡拉扬指挥的。他老人家的严肃形象似乎与约翰·施特劳斯的曲风距离太大。不过听他指挥“圆舞曲之王”的作品,就好像看大学者写的抒情散文,倒还别有一番滋味。
      这张唱片收录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乐曲,除《蓝色多瑙河》外,还包括《前进中的匈牙利波尔卡》《加速圆舞曲》《波斯进行曲》《〈蝙蝠〉序曲》《愉快心情波尔卡》《艺术家的生涯》《雷鸣电闪波尔卡》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佳构。
      卡拉扬的指挥,严谨中不乏激情,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尤其是《〈蝙蝠〉序曲》和《艺术家的生涯》,前者节奏推进极富层次感,后者则优美舒缓如女声歌唱,聆听后总觉得余音绕梁。
       略感遗憾的是其中没有收录我喜爱的《皇帝圆舞曲》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不过收藏唱片就像结婚,任何一张CD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幸我还可以在黑胶唱片中继续听我的《皇帝》和《维也纳森林》。

22.jpg (13.91 KB, 下载次数: 142)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5 16:04
唱片名称:世纪伟大录音系列《罗斯卓波依维奇的大提琴艺术》
出版:EMI唱片
编号:0946 3 80012 25

大提琴演奏∕米斯提斯拉夫.罗斯卓波依维奇
协奏:皇家爱乐乐团、爱乐管弦乐团 指挥:马尔科隆.萨根爵士
《E小调交响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题献给罗斯卓波依维奇的,这部作品作为他们之间莫斯科音乐学院校友友谊的见证,也被认为是“最难技巧”的大提琴作品,但罗斯卓波依维奇却首演成功,并录音出版,一直被誉为古典乐坛的佳话。
无独有偶,米亚可夫斯基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也是题献给罗斯卓波依维奇的,他曾在1945年全苏联盟作曲家联盟大会上献演,被评为“最佳表演”。

33.jpg (39.74 KB, 下载次数: 126)

3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5 16:10
唱片名称:普列特涅夫《贝多芬:第1&3钢琴协奏曲》
出版:DG唱片
编号:477 6415

俄罗斯钢琴大师普列特涅夫最新贝多芬系列录音。《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1797-98年间作),可以让我们看到贝多芬以来钢琴技术在18世纪的源流,普列特涅夫有自己的学术观点:贝多芬即贝多芬,我不认为这些钢协中有海顿或莫扎特的影子。如果混淆概念是无聊和搞笑的。这里的音阶对主要主题乐段的速度和重音在每个乐章中精确到每个小节。《C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803年,这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英雄”交响曲,他的风格独立鲜明形成了:很戏剧性、很开放有表情,C小调是贝多芬表述自己坚强的戏剧意志性对比的特征。

这张专辑中普列特涅夫的演奏非常朝气、积极、活泼,他尊重古典时期原作的风格,整体规整、结构紧密,和乐队的配合很融合,触键干净利落,指尖刚健敏捷有力,他对大乐句的音阶的弹奏音色清晰、透亮、结实。俄罗斯训练钢琴触键是很系统很有办法的,运用重量、力度的增减击键,连音带动,方法很简洁,但立竿见影。

普列特涅夫的触键很有朝气,而不是刻板的理解,每乐章在准确弹奏理解之余,融入自己热烈的情感。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不愧为国际一流水准的名团,各声部器乐整齐,他们的交响演奏音响雄厚、扎实,这些年的进步很快,准确完整尊重原作的精神内涵,而不仅仅以前老是适合“俄式”风格,只擅长演奏苏俄作曲家的作品。这两首作品绝对还原18世纪时期的古典主义钢琴风格。

44.jpg (39.82 KB, 下载次数: 124)

4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35
唱片名称:中国地域民族音乐篇《新龙谣》
出版:雨林唱片
编号:H-134
地域风情,中国地域民族音乐的一次新的尝试。以地区地貌的形式,加上某一个地区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民歌,以画卷的、有标题的场景音乐形式来展示。
第一首:江南小调( 1.如画江南 2.茉莉花开 3.紫竹调
4.苏州评弹 5.苏堤春晓)
第二首:新疆组曲( 1.大漠烟云 2.塔吉克少女
3.古丝绸的集市 4.天山脚下
5.远去的背影)
第三首:河北组曲( 1.夜幕的乡间 2.小白菜 3.童趣
4.离别亲人 5.甜蜜回忆)
第四首:西北组曲( 1.辽阔遥远 2.信天游 3.将军令
4.花儿开 5.再现)
第五首:云南印象( 1.大理石刹 2.小河淌水 3.傣家篝火
4.泼水节 5.远古的追忆)

11.jpg (47.21 KB, 下载次数: 124)

1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42
歌剧之夜(chesky,1991年)
莱尼·雷伯维茨指挥
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奏

      听歌剧有两种听法,时间充裕呢,自然可以将整部歌剧细嚼慢咽,可现在的人哪来那么多时间呀!所以还需要第二种听法,就是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来聆听。这样的听法,虽有偷懒之嫌,可也实在是出于无奈。歌剧的精华,就声乐部分来说,主要是咏叹调,就器乐部分来说,则主要是序曲、间奏曲和其他零散段落,或者,有些作曲家将歌剧音乐编为组曲(suite),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来了解歌剧音乐的大概了。

      比如这张CD,收录的全是歌剧音乐的精华。包括比才的《卡门组曲》,普契尼《曼侬·雷考特》的间奏曲,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鲍罗丁《伊戈尔远征记》的序曲和波罗维茨舞曲(Polovtsian Dances),当然,还少不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或许由于此碟的演奏者是巴黎乐团,指挥本人又长期生活在法国,除了这些我们熟悉的作品外,CD中还收录了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法国作曲家的两首曲子,分别是丹尼耳·奥伯(Daniel Auber)的歌剧《皇冠上的钻石》序曲和保罗·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选曲,这两部歌剧原先我是只闻其名,通过这张CD终于可以一饱耳福啦。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CD的音质。它录制于1960年。chesky的唱片我已介绍过一张,录音之佳,动态之大,自不待言。尤其是其中的《卡门组曲》,无论是第1首《斗牛士之歌》的雄壮,还是第4首《阿拉贡舞曲》的神秘诡异,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想说的是,《卡门》第3幕的间奏曲是所有的古典音乐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段音乐,那种恬静而忧伤的情调,足以将人内心最深处的细腻情感激发出来,有时,连我自己都要忘了它的存在。

22.jpg (39.08 KB, 下载次数: 107)

2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44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         (DECCA,1999年)
      阿什肯纳齐钢琴独奏
      康德拉辛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

      钢琴协奏曲里,最喜欢的作品倒不是肖邦,更不是莫扎特或贝多芬,而是拉赫玛尼诺夫。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作曲家们纷纷转向了新的潮流,比如法国的印象派,而仍有为数不多的人坚守着浪漫主义的伟大传统,这里头,拉赫玛尼诺夫就是非常杰出的一位。或许是因为对旧传统有着无限的依恋吧,他的音乐总是透露出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息。但是,他的伤感是俄罗斯式的,经过那黑土地的滋养,也经过俄国独有的民族精神的洗礼,比肖邦要来得厚重。

      拉赫玛尼诺夫写过四首钢协,第一首演出后很不成功,作者心情抑郁,据说一度换上了晕绝症,昏昏沉沉。然而,也就是在这昏昏沉沉之中,第二钢琴协奏曲出世了。 作品一问世,即大受青睐,成为音乐史声名赫赫的杰作。这部作品的成功,使作曲家重拾信心。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具有俄罗斯灵魂的作品,所谓俄罗斯的灵魂,就是指从音乐中可以听到一个苦难深重的俄罗斯民族的呻吟之声。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几个音符,就像一柄铁锤一下下地敲击人的心灵,听似呆板、枯燥,实则充满了深沉坚韧,由弱到强,听者很难不为之动容。而第一主题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饱受苦难的老农在向你倾诉心曲,不是反抗,而是压抑,是没有眼泪的哀伤。第二乐章如梦似幻,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风格,聆听的感觉就好像读屠格涅夫的小说。这部作品之美,实在让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好在还可以谈谈唱片本身。1999年,DECCA用数码技术将模拟录音时代的经典录音重新加工出版,称为LEGENDS系列,使我们能够有福听到阿什肯纳齐1963年的这一款录音。当时,他刚刚荣获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冠军不久,演奏得中规中矩,于是,媒体评价说他完美的技术足以说明一切了。我听了总还不大满意,觉得过于拘谨,朴实,不大放得开。这张唱片的音效一般,音色略显混浊,可能是录音年代较早的缘故吧。

33.jpg (8.53 KB, 下载次数: 124)

3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48
唱片名称:《浪漫-张汉娜的大提琴演奏艺术》
出版:EMI唱片
编号:0946 382390 24
大提琴演奏∕张汉娜
协奏∕(罗马)桑塔.塞西利亚国立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指挥∕安东尼奥.帕潘诺

大提琴一代宗师:卡萨尔斯曾这样描述大提琴:她就象一位尚未完全老去的妇人,时间还允许她年轻,多一份成熟,多一份妩媚,多一份优雅从容。”这真是把大提琴的年轻与智慧、力量与优雅,富于表现力音色的世界,最贴近人内心灵的特质,说得再贴切不过了!

在前几张专辑中,张汉娜接触到了博大精深的俄罗斯音乐,但这次她决心重新开拓,包括格拉祖诺夫经典的名作:《旋律》,她要触及“斯拉夫音乐”中的精神核心:宽广、悲悯、深沉、有力而浓烈炽热的情感。其他包括浪漫乐派,在19世纪 - 20世纪几位重要音乐大师的大提琴名作,而他们之间都有音乐上的来往,创作元素彼此影响很深,张汉娜切入这样的选题,恰是尽最大努力把音乐风格集中比对,以浪漫为主题,展现大提琴迷人的音色魅力。

而她也确实做到和完成了,经多年的艺术实践和修炼学习,让她驾驭的力量更为沉稳,音乐中多了份大气成熟。浪漫派音乐不止是激情,每个作曲家的乐思、风格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更多是凝炼在严密的节奏、时间、乐句、和声进行里。最令人着迷的乐段在《旋律》里大提琴在G、D、A弦上起伏跌宕,琴音轻颂低吟,在音区上变幻主题、和声、轻调,管弦乐队厚实流畅的协奏,一起营造一种浪漫遐想的空间。

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情感强烈,展现西班牙火热动感的音乐元素,野性、自由而有力。张汉娜出色的表现以上所有这些特点,而且她演奏的结构序列很紧凑严密,弓弦结实有力,乐句对比强烈,是很令人感到意外和满意的!

曲目:
1.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1865-1936):《旋律》作品OP.20 NO.1
2.圣.桑(1835-1921):《热情的快板》作品OP.43
3.安东尼奥.德沃夏克(1841-1904):《G小调回旋曲》作品OP.94
4.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如歌的行板》
第5-7首:爱德华.拉罗(1823-1892):《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5.Ⅰ.前奏曲:连板 -高贵庄严的快板 -回原速
6.Ⅱ.间奏曲:持重的小行板.急速的快板 -小行板 -急速的快板
7.Ⅲ.引子.行板 -活跃的快板
8.帕布罗.卡萨尔斯(1876-1973):《小鸟的歌》
转自于 音响论坛 http://hifi.gz008.com/viewthread.php?tid=17621

44.jpg (44.37 KB, 下载次数: 132)

4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51
唱片名称:《内田光子:舒曼钢琴集》
出版:PHILIPS唱片
编号:475 8260

钢琴演奏∕内田光子
浪漫乐派经典的钢琴文献,罗伯特舒曼一直是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作为开创新的作品风格和体裁的作曲家,这两部大型钢琴组曲,首创了钢琴音乐散文的体裁形式,表达内心个体的主观感受。内田光子的演奏热情真挚,音乐处理细致动人,尤其是乐句和音色触键的对比鲜明生动。

55.jpg (52.8 KB, 下载次数: 120)

5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52
唱片名称:钢琴大师里赫特尔系列原版录音精选第5辑《钢琴大师里赫特尔演奏舒伯特音乐作品集》2CD
出版:DECCA唱片
编号:475 8616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的“含金量”绝不亚于贝多芬,他的音乐揉合了古典乐派的严谨结构和浪漫派抒情炽热的感性,这一点正是被一位绝世的大师 -里赫特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是钢琴界公认的学识最深厚的“学者派”演奏家之一,他深沉内敛的控制,纯粹平静的心绪,化入到他弹奏的每句音乐中。乐句起落有致,造句、呼吸、音质充满张力。在这里我们欣赏到舒伯特音乐内蕴中的庄严、崇高、辉煌的情感,他完美的音色塑造能力,每个音纯净、结实清晰可辨,有颗粒透亮的质感!录音严谨,学术化,很纯净的音色现场感,感受到钢琴家的丰富心灵世界!

66.jpg (42.99 KB, 下载次数: 129)

66.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53
唱片名称:大师原版系列《里赫特尔:海顿/贝多芬/威伯钢琴作品集》
出版:DECCA唱片
编号:475 8619
演奏∕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尔∕钢琴

这是一位平凡质朴而冷峻、强大的钢琴宗师,他的人生充满阳刚与活力,他的音乐最富于生气,有茁壮活泼、强劲的生命力。从他弹奏的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的分句,音色,音乐的主动表达,宏大的叙事结构,稳定扎实的状态,透彻的力度,细致颗粒性的手指跑动,可以感受一位智者深邃和逻辑思维力,这是一位有优秀控制能力的钢琴专家。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最大的享受之一,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他就是一位耳聪目明的富有者,随时适应而又安然的所在,他首先是一位思维的高手,主动掌握命运能改变情境的强者,然后才是音乐大师!从每一句子呼吸有致,顺畅自如的弹奏,捕捉音乐中稍逊即逝的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比如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他的理解就是情感的咏唱,心灵、意志精神、平等安静的对话,他充分掌握了表达的主动权,善于宣示意志和生命力,让音乐鲜活有力,有智慧的灵性和聪敏的“参悟力”!

听他的弹奏,真的会让我们变得聪敏、灵活、深邃、透彻和平和起来!不愠不燥、不急不慢、不慌不张、审慎克制、知感平衡、沉稳柔若、心力强大!首先从灵魂的境界达到了,用禅宗说的“无我”“自如”了,不着相,不浮于表面了,那么他的音乐心灵空间肯定是广阔的!里赫特尔对音乐处理很冷静,对音色有极强的参悟力!这说明他有极深厚的哲学修养,心力平衡控制能力很强大!音乐是生命能力的宣示,是调节自我的良药良方,这是音乐带给我们心灵的财富!

77.jpg (41.54 KB, 下载次数: 121)

77.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55
唱片名称:大师原版系列《里赫特尔:贝多芬琴作品集》
出版:DECCA唱片
编号:475 8613
演奏者:斯维托斯拉夫.里赫特尔∕钢琴
莫拉格里斯重奏团成员:大卫.瓦尔特∕双簧管
帕斯卡尔.莫拉格里斯∕单簧管
皮耶里.莫拉格里斯∕圆号
帕特里克.维拉耶里∕巴松管

     在钢琴音乐演奏史上一座光辉灿烂的里程碑。斯维托斯拉夫.里赫特尔,一代大器晚成的钢琴宗师,直到35岁那年才在美国纽约首演成名。他有惊人的视奏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源自他曾在歌剧院大量与乐队合作的成果,之前他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有极出色冷静、理智的情感控制能力,无论环境如何转变,他都有很优秀的适应能力。他是伟大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学生,他演奏的贝多芬钢琴作品尤为人称颂:哲理的审辨、热情的控制,极富个性的处理,音乐充满智慧的魅力。

88.jpg (40.42 KB, 下载次数: 114)

88.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09:59
唱片名称:《爱德华.格里格作品精选》
出版:DG唱片
编号:00289 477 6659


     伟大的挪威民族音乐大师格里格唯美、宽广的北欧风情音乐精品,无论是管弦乐作品还是钢琴作品都是这样富于生命朝气。他的音乐深入汲取了挪威民间音调、民间舞蹈的精华,格调清新脱俗,高雅瑰丽的色彩。最美的是人的宽广、自由、平和的心灵,从而带过唯美诗意的音乐。最突出的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犹如壮阔的散文诗,钢琴音色晶莹剔透,演奏家吉尔伯恩斯坦,他极为出色的技巧和音乐修养、活跃而节制的驾驭能力,让这部协奏曲更显灿烂辉煌!

CD 1 (共14首)
1.《皮尔.金特》组曲:《第1组曲》,作品Op.46 Ⅰ.晨曲
2.《皮尔.金特》组曲:《第1组曲》,作品Op.46 Ⅱ.亚瑟之死
3.《皮尔.金特》组曲:《第1组曲》,作品Op.46 Ⅲ.安尼特里拉舞曲
4.《皮尔.金特》组曲:《第1组曲》,作品Op.46 Ⅳ.在国王山的山洞里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5.《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Op.16 Ⅰ.稍中速的快板
6.《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Op.16 Ⅱ.慢板
7.《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Op.16:
Ⅲ.进行曲风格,中速的快板 -急板 -庄严的行板
钢琴:利雅.吉尔伯恩斯坦
协奏: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 指挥:尼米.雅维
8.《四首挪威风格的舞曲》,作品Op.35 Ⅱ.庄严平静的小快板
9.《两首挪威旋律小品》,作品Op.63:
Ⅱ.《小牛铃铛》-小行板《农民舞曲》稍活跃的快板 -中速的快板
演奏: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 指挥:尼米.雅维
10.《钢琴小品集》,作品 Op.54 第4首.夜曲:行板
11.《钢琴小品集》,作品 Op.54 第3首.玩具进行曲:中速的快板
钢琴演奏:安德烈.格夫里洛夫
12.《两首主题旋律》,作品 Op.34 Ⅱ.《晚春:行板》
演奏: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 指挥:尼米.雅维
13.《皮尔.金特组曲》,作品Op.23 第15首:阿拉伯舞曲
14.《皮尔.金特组曲》,作品Op.23 第19首:索尔维格之歌
女声:芭芭拉.邦妮 (女高音)
演奏: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 指挥:尼米.雅维
CD 2 (共13首)
1.《霍尔堡组曲》,作品 Op.40 Ⅰ.序曲:活跃的快板
2.《霍尔堡组曲》,作品 Op.40 Ⅱ.萨拉班德:行板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3.《霍尔堡组曲》,作品 Op.40 Ⅲ.加沃特舞曲:小快板
4.《霍尔堡组曲》,作品 Op.40 Ⅳ.咏叹调:圣咏的行板
5.《霍尔堡组曲》,作品 Op.40 Ⅴ.回旋曲:辉煌的快板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6.《在秋天》,作品 Op.11 为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音乐会序曲
行板—激动的快板—庄严的进行曲 快板
演奏: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 指挥:尼米.雅维
7.《交响舞曲集》,作品 Op.64 Ⅱ.庄严的小快板
演奏: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 指挥:尼米.雅维
8.《抒情小品集》:《蝴蝶》,作品 Op.43 No.1 庄严的快板
钢琴演奏:舒特林
9.《致春天》,作品 Op.43 No.6 激动的快板
10.《德尔格豪根的婚礼日》:行进中的稍活泼的
钢琴演奏: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
11.《浪漫曲》,作品 Op.39:《挪威之歌》
12.《我爱你》,选自:
H.C.汉德森诗作谱曲的艺术歌曲集:《心灵的旋律》作品Op.5
次女高音:安妮.苏菲亚.奥特 钢琴:本涅特.弗尔斯伯格
13.西格尔德.约萨尔法:《三首为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
作品 Op.56 Ⅲ.《致敬进行曲》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转自于 音响论坛 http://hifi.gz008.com/viewthread.php?tid=17616

99.jpg (35.21 KB, 下载次数: 124)

99.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04
唱片名称:《我心中的歌-布莱恩.特菲尔的歌唱艺术》2CD
出版:DG唱片
编号:477 6686

    布莱恩.特菲尔是属于全世界音乐舞台的歌唱艺术家,自从德国伟大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之后,能承继20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传统、诗化的演唱风格的男中、低音目前确实很少。相对男高音歌唱家来说,男低音更难找。

国际著名音乐经理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裁保罗.希克多夫就曾发出:“有杰出音乐才能和丰富舞台经验的男低音是歌剧演出中的支柱,没有沉厚的基石怎可让高音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布莱恩.特菲尔拥有所有男低音歌唱演员希望具备的优秀特质。而现在正是他年龄、声音、文化修养、舞台经验积累的最好时候,有机会迈进声乐歌剧界伟大艺术家行列的机会。

他的歌唱扎实气息支撑有力,感情丰富,音色极富穿透力,正宗的德奥学院派基础技术,从80年代至今有20多年的实践经验,是很有代表性价值的中生代歌唱家。他对歌剧人物的形象声音、塑造能力很强,出神入化,声如其“人”(角色)。

布莱恩.特菲尔简介:
古典乐演唱被定义为“刻板”,仅以简单的以德语词语去区别,理解成“分隔、区间”的意思,也就是说每把声音都有最适合于他演唱的作品。一位歌唱家经常研究:究竟是莫扎特或是瓦格纳的作品,唱的范围太窄了,为什么亨德尔式的唱法不适合于威尔第…。

布莱恩.特菲尔就能自如的突破这些界限,无论莫扎特或亨德尔或威尔第,他顺手拈来,歌者如乐,从威尔士村庄到伟大的民歌和德国艺术歌曲,特菲尔总能从他的声音中找到适合这些歌曲的一面声音,使他的声音具有震撼的感觉又有戏剧性的张力,去忠实表达每个音符的内容。

1965年他出生于英国的威尔斯北部地区,原名布莱恩.特菲尔.琼斯,在1984年当他考入伦敦音乐与戏剧协会学校时,刚好同校也有同学叫布莱恩.琼斯,于是他改用了他的原名。在他的音乐个性中,特菲尔仍带有威尔士明朗真挚的特征,质朴无华。

“威尔士”是一个小小的村社,但音乐被广泛传颂和欢乐,不管人们是否从专业出身,在校园、教堂甚至在庭园都有很捧的音乐节和歌唱比赛。在市立音乐学院,特菲尔的第一个声乐导师是阿图尔.里克列斯。“他最初强有力引导我专注在英语歌曲里,引领我全面接触各类作品的色彩、声音,在学院的头三年几乎不让我碰歌剧咏叹调。”
他于1989年赢得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的艺术歌曲演唱奖。艺术歌曲有很鲜明的个性气质要求:一方面,很严格的忠实于原作,另一方面要有很强的音乐叙事能力吸引听众。在舒伯特与舒曼的作品中,年轻的天才在卡迪夫比赛的观众中迈开了他成功的脚步,直到今天成为伟大而成熟的艺术家。而在瓦格纳的歌剧中就完全不同了,特菲尔带给我们大家的故事会更多了叙事的技巧,人物内心情绪角色体验的塑造乃至展现复杂的人性冲突等都需要把握综合的技巧和能力。一些艺术评论似乎有意贬低他与汉斯.霍特比较,可能是这位伟大歌唱家瓦格纳式的戏剧男低音是生活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特菲尔的瓦格纳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缘故吧。

100.jpg (37.17 KB, 下载次数: 127)

100.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06
唱片名称:《弗里德里克.肖邦:练习曲集》
出版:EMI唱片
编号:0946 379987 24

钢琴演奏∕克劳迪奥.阿劳
评论:这是一张充分展现阿劳辉煌技巧的专辑。他弹奏的肖邦特别纯粹清晰,充满温暖的质感,他让每首作品都联系成一部他个人风格的整体自如弹性的特点。

101.jpg (36.66 KB, 下载次数: 111)

10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10
唱片名称:世纪伟大录音系列《法国管弦音乐作品集》
出版:EMI唱片
编号:0946 379985 26
演奏: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皇家爱乐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托马斯.比彻姆爵士

评论:比彻姆爵士被誉为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乐派风格的指挥大师,他极富个性和张力、对交响乐队激情与理智并重的驾驭能力,一直至今为爱乐人士津津乐道。这里是集中50年代他黄金年代指挥三大顶级乐团的法国作品录音,我们可细细辨听出他对宏观整体和微观音乐线条的塑造能力,尽现法国音乐浪漫唯美的风格。

102.jpg (39.81 KB, 下载次数: 114)

102.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14
唱片名称:许岚岚发烧民歌《秋水伊人》
出版:雨林唱片
编号:H-131

     宽阔的音域,甜润的嗓音,出色的演唱功底,深厚的民族文化唱腔韵味,…对于一位女歌手来说,如若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或其中一二,那绝对是幸运的。而对于她,何止拥有这些美好的基础素质,这些年她更以她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民族、美声风格征服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无数双精准挑剔的耳朵,成为广东高雅音乐园地里一朵盛放的玫瑰,而这位优秀的女歌手就是深受音响发烧友和广大乐迷推崇和喜爱的许岚岚。

  《秋水伊人》是许岚岚2007年带给我们的惊喜,13首经典+原创金曲清丽莺啼,美音连绵,这是一张浸透她和一群有理想音乐人真诚付出的汗水的新专辑。相比前两年的演唱,现在的岚岚声音更柔美、对音乐的感悟更为深刻、对歌曲的把握倾注个人理解、真实、质朴、关切,以一位青春女歌手最“本色”“本真”的情感理解歌曲,唱出来非常自然,给我们的感觉十分亲切、舒适。在当前发烧音乐市场存在各种过度迎合、过度装饰的人声专辑充斥人们耳朵的现象下,能坚持做回自己,实属不易!推荐好歌包括:《乡恋》、《心中的玫瑰》、《江南桃花女》等。

103.jpg (33 KB, 下载次数: 110)

103.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17
标题: 巴赫:四首管弦乐组曲
人们总说巴赫的宗教情节太多,作品有时侯就太板正,太教堂气。不错巴赫的许多宗教音乐的确如此,你必须先洗刷一下自己,蹭干净脚,方可踏入那座殿堂。
好在巴赫也有凡俗的一面,热衷于婚姻生活,生育了好多儿女......自然也为我等俗物写下了许多可供娱乐的音乐。你若听他这4首管弦乐组曲(也称序曲),尤其是听马里纳这个1970年录音的格外鲜明的版本,你恐怕就不再觉得巴赫很玄,很板面孔了。这里面的巴赫比较放松,不刻意表白他的宗教虔诚,也没有太多的沉思默想。完全是人间情怀,代给我们的是巴赫式的智慧、趣味和亲切感。事实上,每一首组曲在一段法国风格的辉煌壮丽的序曲后,跟着的几乎是一首接一首的舞曲,库朗特、加沃特、布雷、萨拉班德等等风韵古朴的舞曲,有宫廷的优雅,有牧歌式的柔美,有淡淡的忧伤,有活力充沛的嬉戏和狂欢......

第二组曲中的长笛嬉游曲,第三组曲中的“G弦咏叹调”,都早已是世人喜爱的舞曲了。

想听比较正统的演奏,可以选择戈培尔指挥科隆音乐家乐团的两张一套的版本(Archiv415671-2)。马里纳的演奏速度稍快,某些处理(譬如第二组曲的嬉游曲里独奏长笛那种花哨的吹法)比较现代,因此有了更多的娱乐性。而且这是一张CD容纳下的,时间长达78分钟,最划算了。
□ 片 名:  巴赫:四首管弦乐组曲  
□ 编 号:  Decca 430 378-2     
□ 作 曲:   巴赫  
□ 指 挥:   马里纳  
□ 演 奏:   圣马丁乐团

104.jpg (43.87 KB, 下载次数: 137)

104.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19
这片CD入选美国TAS发烧天书榜单!
曲目:
1-3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4 布鲁赫:晚祷(Kol Nidrei op. 47)
5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论演奏,富尼埃版与罗斯特罗波维奇版皆占有重要地位,不过若论起录音,则非斯塔克莫属。这个版本的大提琴凝聚而又真实的擦弦质感令人着迷,另外伴奏乐团的层次亦非常清晰······。刘汉盛]反正您看到了就只管拿下就对了。

斯塔克的两次录音,以第一次颠峰时期与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的组合较出名Mercury1962年7月在伦敦的录音,录音总监为Wilma Cozart、录音师为C. Robert Fine。此版从第一主题出现就相当紧凑富有张力,可说相当注重乐句的节奏性,斯塔克的琴音极具破坏力,而多拉蒂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拼得火花四溅,尤其许多自由乐句时两人更是暗自加劲听得令人大呼过瘾,不过对平和派、或是追求绝对均衡的人可能认同度就差一些。哈瑞尔的两版一版在RCA(列文)、一版在Decca(阿诗肯纳吉),Decca这版已经出了2CD低价版,这是1982年9月在Kingsway Hall的录音,制作人是Paul Myers、录音师则是Stanley Goodall。哈瑞尔与阿诗肯纳吉多年的合作默契在此产生发酵作用,乐团的齐奏相当整齐尤其弦乐群的表现,不过在木管独奏时则显得舒缓浪漫,乐句快慢的对比相当大,主奏的旋律线尤其被刻意凸显,相当适合初听此曲的人。哈瑞尔对自己的信心以及乐团的信赖度都相当高,因此经常放胆地大量灌注情绪,造成此版演出长度可与麦斯基/伯恩斯坦版一较高下。生气勃勃的演出虽相当吸引人,但第三乐章就显得有些粗野(巧的是,这就是作曲家的要求)。

大提琴的声音接近人声,不少发烧友喜欢它声音的温暖厚实。不过作曲家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的原本就不多,海顿的两首、波切里尼、舒曼、德沃夏克、艾尔加、圣桑、拉罗、米亚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变奏曲)等等。其中最容易入耳的当属海顿的两首,而演奏难度最高的应该是艾尔加,不过说起知名度还是德沃夏克的这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最为出名。

德沃夏克一生为大提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曲子有限,除了作品94《g小调回旋曲》、作品68《寂静的森林》外,就是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两首?你或许怀疑我写错,没错!德沃夏克曾写过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只不过1865年写的第一首A大调,包括管弦乐部份以及作品编号都没有完成,因此不算是完整的作品。因此世人熟知的b小调其实是他的第二首大提琴协奏曲,更是少数大提琴协奏曲中的杰作。

德沃夏克虽然传承了斯美塔纳的民族精神,他的音乐却更具有国际观,处境有点像是柴可夫斯基在俄国音乐的地位。身处浪漫乐派却憧憬古典的雅致的特质,又有着不少布拉姆斯的影子。有趣的是,德沃夏克传颂后世的作品都与美国扯上关系,例如他的“新世界”交响曲、“美国”弦乐四重奏,以及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可见赴美的生活对他影响之深远。德沃夏克创作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时,正值他旅居美国的最后一年,一如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新世界”、“美国”一样,此曲融合了波西米亚民俗音乐与美国印地安、黑人灵歌的素材。当年布拉姆斯听到这首作品便羡慕地说:“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能写得这么优美动听,我早就提笔写一首。”可是您知道吗?这位在布拉姆斯口中形容:“他字纸篓中拣出来的旋律,都足以让我写一首交响曲。”的旋律天才,当年在创作这杰作时也犹豫延宕多时。

主要原因在于德沃夏克虽然喜欢大提琴,但是却讨厌这种乐器高音域的浓浓鼻音与低音域的混沌不清,因此他一直没有为大提琴写协奏曲的打算。可是他的波西米亚同胞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s Wihan),却不断要求德沃夏克为他写一首大提琴协奏曲。

这位哈努斯维汉可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他是捷克布拉格嫡系相承的大提琴家海根巴特(F. Hegenbarth)的高徒,13岁进布拉格音乐院与海根巴特学习,18岁成为萨尔兹堡莫扎特学校教授,虽然是波西米亚人却曾有机缘与有“大提琴的沙皇”之称的俄国大提琴家大卫朵夫(K. Davidov)学琴。同时因为经常在德国音乐圈演出,因此与李斯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人关系良好,理查·施特劳斯还写浪漫曲献给他,他并且在团龄有40多年之久的捷克四重奏里担任过大提琴手。德沃夏克的作品94回旋曲,以及悲歌(Dumky)钢琴三重奏中的大提琴部份都是为他所写。

虽然,德沃夏克与哈努斯维汉私交甚笃,两人还曾一同在波西米亚境内旅行演出。然而一直到前往美国之前,德沃夏克依然多所顾虑而没为挚友提笔。1892年作曲家离开波西米亚前往美国,1894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听了轻歌剧作曲家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的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后,受到莫大的激励让他兴起写作大提琴协奏曲的信心。1894年11月8日晚秋开始提笔写这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迅速地在1895年2月9日完成该曲。期间哈努斯维汉扮演相当重要的咨询角色,在创作上提出许多建议,尤其是大提琴表现部份,相当类似约阿西姆之于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角色。
此曲在1896年3月19日的首演摆了个乌龙!既然德沃夏克是在哈努斯维汉的催促与协助下完成这首作品,首演的大提琴主奏理当由他担任,因此德沃夏克指定由哈努斯维汉担任首演。但是造化弄人,由于委托创作的伦敦爱乐协会演出日期协调失当,竟然导致哈努斯维汉赶不及从捷克到伦敦,因此首演的荣誉落到英国大提琴家里奥·斯特恩(Leo Stern)身上,首演指挥则是第九次访问伦敦、当时已经回到布拉格任教的德沃夏克亲自指挥伦敦爱乐协会乐团。可怜的哈努斯维汉白忙一场,却没能在首演的历史上记上一笔,所幸日后的演出依然是以他为首要号召。

□ 片 名:  施塔克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 编 号:  Mercury 432 001-2     
□ 指 挥:   多拉蒂  
□ 演 奏:   伦敦交响乐团/斯塔克大提琴

105.jpg (22.17 KB, 下载次数: 179)

105.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20
这张Mclntosh(麦景图)的SACD古典精选,全球只发行5000张,而且每张都印有独立编号,异常珍贵。想想有多少靓碟断市之后身价飚升。
1.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2.科达伊小提琴与大提琴曲
3.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
4.比才:卡门组曲
5.天使之声
6.科普兰:比利小子
7.维瓦尔第:《四季》春天组曲
8.探戈
9.穆索尔斯基:《画展》基辅大门
10.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11.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12.格列埃尔:红罂粟
13.柴科夫斯基:弦乐小夜曲
14.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15.科普兰:小红马

这张SACD可兼容CD的唱片,用CD唱机播放,其细腻与清晰度也较之2002年的24K金CD为优,趋于通透。拥有它,便不会有走宝之虑矣。
□ 片 名:  麦景图试音碟  
□ 编 号:  SACD版全世界限量5000张

106.jpg (29.53 KB, 下载次数: 189)

106.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21
柯达伊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的终结版本!上版CD天书
曲目:
1.施塔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2-4.科达伊: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OP.8。
5-7.科达伊: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二重奏OP.7。
     这张CD唱片经常断货,是张很值得收藏的CD珍品。大提琴音乐史上有两块里程碑,一个是巴赫的无伴奏组曲,另一个就是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于1915年所作的这首无伴奏奏鸣曲。
     1987年施塔克于美国Delos唱片公司合作,录下了立体声版的科氏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无论是演奏还是录音,恐怕都是此曲的终结版本。这首曲子以出了名的艰深技巧要求把无数不自量力的大提琴手拒之门外。它采用的和声、曲式、音调、颤音、滑音、拨弦、双音进马奏法是大提琴曲创作前所未有的尝试,其音域函盖从大提琴超越指板的最高音直到空弦最低音。直至今日能完整拉完该曲者凤毛麟角,留下的录音版本更是少得可怜。大提琴家施塔克是科达伊生前钦点的该作品最佳诠释者。
     有乐评家在《留声机》杂志上提出‘警示’:如果你想开始学大提琴,建议你先去听听这张唱片,如果你听了以后还有胆子学,那我真的佩服你!
     Delos这个版本同时辑录斯塔克自己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及科氏的大、小提琴二重奏。这些曲目令人大开眼界,原本想象不到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尽在其中。帕格尼尼的主题变奏曲原为小提琴而作,着意发挥小提琴华彩的炫技弓法,换成大提琴来演奏竟也毫不逊色,技巧难点一个不少,并且多了些许深沉稳重的韵味。斯塔克即使平生只有这一张录音,他也足以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富尼埃等大师并驾齐驱。
史塔克演奏柯达依
     除了巴哈的無伴奏組曲之外,高大宜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也是一首大提家望之彌堅的偉大作品,它的紮實與炫麗,讓許多大提琴家都望之卻步。如果你講到巴哈的無伴奏組曲會聯想到卡薩爾斯的版本,那麼提起高大宜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就應該更要想到史塔克的錄音。有點年紀的樂迷們,都將史塔克的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視為無懈可擊的版本。史塔克的詮釋在小細節與大結構兩方面都處理得相當適合,加上近距離錄音,忠實飽滿地收到大提琴每個聲響的動態變化,使得這張錄音不僅是音樂迷的最愛,也是音響迷用來測試自家系統的重要唱片。補白還附上了史塔克改編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出神入化的炫技表現,那股豪放與優雅兼容的氣息,恐怕是當代大提琴家難以企及的。
□ 片 名:  施塔克演奏科达伊  
□ 编 号:  Delos DE1015     
□ 作 曲:   科达伊  
□ 指 挥:   无  
□ 演 奏:   施塔克(大提琴),金格尔德(小提琴)

107.jpg (38.81 KB, 下载次数: 202)

107.jpg

108.jpg (36.4 KB, 下载次数: 159)

108.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36
唱片名称:《梁祝黄河》
出版:ABC唱片
编号:K2-053

陈钢、何占豪于一九五九年写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当时他俩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当年此曲于五月在上海首演。乐曲取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傅说"粱山伯舆祝英台",在吸取越剧的唱腔为音乐素材的同时,此作品亦结合了东西方音乐的风格,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手法,有模仿中国二胡的技巧。乐曲为单乐章标榜协奏曲,以故事中具有代表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分为三个部分。

秀美如画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奏出诗意般的爱情主题。活泼的回旋曲描绘出粱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窗三载、嬉戏游玩的情景;最后缓慢的曲调描绘祝英台被迫要返回家乡,梁山们十里长亭相送,两人依依惜别。这构成了全曲的呈式部"相爱"。

在发展部-抗婚中,小提琴典乐队奏出两个相互对抗的主题,以祝英台反抗其父为她安排的婚姻。梁山伯后来到祝府探望他的同窗,这才发现原来那位三载同窗竟是女儿身,亦得悉她快将成亲,他才发现原来对祝英台有多么深厚的爱情。

小捉琴与大提琴缠绵柔情如泣如泣的封答,表现他们两人楼台相会,互相倾诉衷肠的情景。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们因过份悲伤绝望而病逝,况英台在被迎娶过门的途中,停在爱人的坟旁哭泣,最后在悲愤的低音锣声中,况英台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填墓,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

乐曲的最后部分时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舆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快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于1969年写成。1970年由李法伦指挥中央乐团殷承宗首演。乐曲共分四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愤(四)保卫黄河。
第一乐章 气势磅礴,乐队与钢琴强有力的乐句,形象地刻画了船夫们与汹涌波涛搏斗的情景。
第二乐章大提琴奏出缓畅深情的主题,钢琴随后进入,音乐循序渐进展开,仿佛在叙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对锦绣山河的赞美。
第三乐章笛子那极具陕北黄土味的引子,引出了黄水谣的主题,随着音乐不断展开,乐观、悲伤、愤怒的情绪错综交集。
第四乐章音乐气势恢宏、激昂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誓死保卫国家那种气吞山河的气概。

109.jpg (29.43 KB, 下载次数: 198)

109.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40
唱片名称:《200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出版:DG唱片
编号:00289 477 6225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祖宾.梅塔


     高贵、优雅的音乐气质是维也纳爱乐乐团与生俱来迷人的魅力之一,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他们尽情挥洒这种气质的舞台演奏,在这轻快悠扬的音乐里,给予人们最美的享受。今年的“新年音乐会”在祖宾.梅塔乐观、轻快、活泼的指挥下,更是尊崇和恢复十九世纪维也纳宫廷舞蹈传统,华贵而不媚俗,他领导的乐队更有一种“心灵默契”,整体融和而步调一致。整齐如一的弦乐队声部更是乐团引以为骄傲的亮点,从容淡定,配合到位。

( 2 CD碟,其中 CD1共 6首, CD2共 13首 )
CD 1

1.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干杯进行曲》作品Op.456
2.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不停歇的华尔兹》作品Op.62
(评:高贵、典雅、迷人的音乐气质,散发着无以伦比的魅力。)
3.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山脉波尔卡》作品Op.57
4.约瑟芬.赫伦姆伯格(1855-1907):《小淘气舞曲》
5.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迷惘华尔兹》作品Op.212
6.约翰.斯特劳斯(1804-1849):《入场加洛普舞曲》作品Op.35
CD 2

1.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歌剧《风流寡妇》序曲
2.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依伦妮波尔卡》作品Op.113
3.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华尔兹》作品Op.364
4.爱德华.斯特劳斯(1835-1916):《谐谑波尔卡》作品Op.238
5.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村镇波尔卡》作品Op.322
6.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航海波尔卡》作品Op.52
7.约瑟夫.斯特劳斯(1827-1870):《神秘之力与吸引波尔卡》作品Op.173
8.约翰.斯特劳斯:《幻想曲》作品Op.126
9.约翰.斯特劳斯:《水果加洛普舞曲》作品Op.114
(CD2)返场演奏曲目

10.约瑟芬.赫伦姆伯格(1855-1907):《诙谐波尔卡》
11.约瑟芬.赫伦姆伯格(1855-1907):《新年献辞》
12.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蓝色多瑙河》作品Op.314
13.约翰.斯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作品Op.228

200.jpg (46.63 KB, 下载次数: 227)

200.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0:44
唱片名称:《埃尔加管弦乐作品集》5CD
出版:EMI唱片
编号:3 67918 2

    这是伟大的英国作曲家埃尔加主要的管弦乐作品。他的音乐气质深沉、内在,宏伟宽广的音域,绵长的音乐句法, 朴实真挚的情感打动无数人的心。 巴比洛利爵士被誉为埃尔加作品最全面者。从1920年代 开始录制“埃尔加作品”,广受好评。埃尔加的音乐非常注重“弦乐”细腻丰富的音乐语言,善于创作弦乐类的作品。 巴比洛利爵士指挥的版本很擅于发挥“弦乐”器乐的特点,乐队音域开阔,声部线条严分缕析,扎实简洁,极具说服力!

201.jpg (47.81 KB, 下载次数: 221)

201.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3:44
唱片名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选》
出版:DG唱片
编号:00289 477 5795

(一).《 G大调第 17钢琴协奏曲》作品K 4531.Ⅰ.快板2.Ⅱ.行板3.Ⅲ.小快板—终曲、急板
(二).《 C大调第 21钢琴协奏曲》作品K 4674.Ⅰ.庄严的快板5.Ⅱ.行板6.Ⅲ.稍活跃的快板
钢琴演奏∕指挥:马里齐吉奥.波利尼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波利尼专门挑选了这两首最著名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 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而录音的作品。 波利尼是钢琴大师--米凯朗杰里的学生。波利尼的演奏, 他对音色的讲究和声音的要求近乎完美苛刻,他秉承最正宗 的意大利钢琴学派传统:一丝不苟、技术与音乐并重。

莫扎特的器乐创作和歌剧都有关联,无一不通篇闪耀着 “歌唱性”的光芒,尤其是一些小的乐句,波利尼特别精雕 细致弹出透亮晶莹的“颗粒性”。尽管现在我们绝少有机会可以用莫扎特时代使用的“大键琴”去弹奏,现代的钢琴家更多是用原作的精髓、音乐的整体上有说服力的句式表达、 去感悟莫扎特音乐的魅力。

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以“歌剧”奠定他重要的地 位的,他几乎每部钢琴作品都与“歌剧音乐”有很密切的联 系,尤其在钢琴协奏曲中,他的旋律如把钢琴融入乐队中去, 每段乐句的起伏都像是模仿其他乐器似的,时而如弦乐队、 时而又如单簧管、萨克斯、长笛…。 这是波利尼首次把这两部作品录音,他首次录制莫扎特 钢琴作品已是30年前的事,他是一个技艺超群的优秀钢琴家。

cd3a.jpg (32.36 KB, 下载次数: 237)

cd3a.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3:45
唱片名称:《海菲兹:不必要这样》
出版:DG唱片
编号:00289 477 6269(2CD碟)

     海菲兹被誉为“世界小提琴家”,技艺超群,充满大师风范!收录多首古典及爵士佳品,特别呈现,从未暴光的录音,乃海菲兹亲自演绎的钢琴作品,表现出这位小提琴大师的多样才华!DG公司重新录制60年前历史录音,音乐神韵传情再现。虽然是年代久远的录音,但大师的神韵尤在,小提琴音色虽不娇美、却隐隐透着贵气,此2CD版本既是充满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收藏价值,是一款一举两得的经典录音集锦。

cd4a.jpg (39.02 KB, 下载次数: 245)

cd4a.jp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6 13:47
唱片名称:儿童系列《摇篮曲与小夜曲集》
出版:BMG唱片
编号:74321-74655-2
1. 舒伯特:《小夜曲》 11.古诺:《小夜曲》
2. 托斯蒂:《弦乐小夜曲》 12.莱哈尔:《法兰西小夜曲》
3. 勃拉姆斯:《摇篮曲》 13.格什温:《夏日时光》
4. 舒伯特:《摇篮曲》 (第13首选自歌剧"皮吉与
5. 莫扎特:《摇篮曲》 贝丝",音效饱满,立体感好。)
6. 德里戈:《小夜曲》 14.安德森:《小号摇篮曲》
7. 托塞里:《小夜曲》 15.哈肯斯:《小夜曲》
(第7首是20世纪20-40年代大学 16.罗姆伯格:《小夜曲》
生情爱经典名曲,温馨浪漫。) (《学生王子》)
8. 海顿:《小夜曲》 17.山田耕筰:《摇篮曲》
9. 戈达尔德:《雅克林摇篮曲》 18.日本民谣:
10. 沙诺:《爱尔兰摇篮曲》 《依多.埃拉摇篮曲》

     非常成功的精心策划编辑的同一主题音乐名作精选集!国际五大唱片公司,包括BMG的日本版录音和缩混后期工艺都是做得出奇的好!声音的质感、饱满度、结像力、音乐连贯性以及立体声环绕效果都精准严谨。我们听到的如“天鹅丝绒”般的弦乐效果,小夜曲优美精致,摇篮曲流畅悠扬,让我们想起了八十年代风行中国的保罗、莫里哀乐队“水帘般”的弦乐声!睡不着,听这只唱片包有个好梦。

cd14a.jpg (42.49 KB, 下载次数: 239)

cd14a.jpg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