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唱片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08
标题: 唱片集锦
唱片名称:《内森.米尔斯坦的小提琴艺术精选》4CD精选套装
出版:EMI唱片
编号:0946 392968 28
内森.米尔斯坦,1903年出生于敖德萨,是俄国出生的小提琴家。1929年与费城交响乐团合作举行在美国的首次演出,此后定居该地,被认为是浪漫派音乐作品的权威。这套作品选取的作品很多都是巴洛克和前古典时期的小提琴音乐精品,其中有些作品因年代久远,不为人们熟悉。经过米尔斯坦整理和研究编订,又重新发现了作品的重要艺术价值。米尔斯坦的演奏线条缜密,扎实过硬的技术基础,使他本人很早就能领悟到音乐内在背后的情感世界。他每一句位、每一个拉奏出的音符都是厚实有力,蕴含演奏家内心真挚炽热的情感世界。米尔斯坦是从俄罗斯出来的一位很成功的小提琴大师,演奏功架不凡。模拟胆咪真空管拾音,小提琴乐器悠长的弓弦声,在演奏家出神入化的演奏下,每一首乐曲的录音都可堪成经典。
-
22.jpg
(32.34 KB, 下载次数: 28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13
唱片名称:《郎朗演奏:贝多芬第1、4钢琴协奏曲专辑》2CD
出版:DG唱片
编号:00289 477 6719
郎朗为21世纪的古典乐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他出众的音乐才华带动了世界范围内青年人热衷古典严肃音乐的狂潮。毫无疑问,他的音乐正影响历史,让交响音乐、钢琴、室内乐等高雅音乐重新被时尚的社会、传媒接纳和拥戴。于是,亚洲新贵的家庭里正在经历着一场“审慎”的音乐教育投资,千万名少年儿童奋战在钢琴可艺的路途上修炼提升自己。这次,我们更应感谢埃申巴赫,八年以前是他首度发现了郎朗,八年后郎朗终于如一位成熟的大师一样,原汁原味正宗地演奏出贝多芬两部钢琴协奏曲。这是他首次的演奏录音,朝气、沉稳、严谨、自然而活跃。我们能听到他更透质、有穿透力的颗粒性音色,分句规整、主题应答呼应严密。埃申巴赫师承卡拉扬,正宗德奥派风格指挥艺术,从1999年发现郎朗后,一直对他成长施以深远的影响,使郎朗在艺术上更趋成熟。
1.《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作品 OP.15 Ⅰ.辉煌的快板
2.《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作品 OP.15 Ⅱ.广板
3.《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作品 OP.15 Ⅲ.回旋曲,快板
(华彩段创作∕贝多芬 单簧管独奏∕帕斯卡尔.莫拉吉斯
4.《G大调第4钢琴协奏曲》,作品 OP.58 Ⅰ.中速的快板
5.《G大调第4钢琴协奏曲》,作品 OP.58 Ⅱ.稳重的行板
6.《G大调第4钢琴协奏曲》,作品 OP.58 Ⅲ.回旋曲,活泼的
(华彩段∕贝多芬 )
钢琴∕郎朗
协奏∕巴黎管弦乐团 指挥∕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
贝多芬的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郎朗之前与埃申巴赫成功合作过第四钢琴协奏曲,这次非常幸运又主力提纲“一、四两部作品”,把两部作品合为一辑录音是他们热情的一个决定。埃申巴赫承认:“不过我更多听他的意见,更多时候我被他折服,使我相信他像恰是为演奏贝多芬而生”。实际上,第一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创作于第二钢协(降B大调)之后的,于1795年3月29日在布格费特出版,然后,那种感性真挚的力量让人为之动容,尤其是第一钢协慢板乐章;郎朗认为:虽然它是最正宗的古典曲式结构,但这章“广板”显然是浪漫性格的。他确认,这个版本他与埃申巴赫比较过,认为“已经是肖邦音乐早期风格的显现”,郎朗对“广板”这个乐章有着特别的感觉:富于生动投入的感情。贝多芬经常强调的是特别的精确,绝不容忍:‘大约、差不多、接近’这样的字眼。所以埃申巴赫有着良好弹性节奏的感觉,要求在不超越拆解作品结构情况下适当的处理,给我很大音乐直接表现的自由空间。《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首演于1808年12月22日维也纳,它的结构里隐含了第五、六交响曲与合唱幻想曲的音乐元素。埃申巴赫认为:“80 %演奏的创意都是我的伙伴的,郎朗补充到“G大调协奏曲”是一部纯粹的钢琴协奏曲,我乐于分享他的意见”。
既然第一钢琴协奏曲仍未完全脱离海顿、莫扎特的传统的话,那么第四钢琴协奏曲中,贝多芬发明了一种叙事结构,不仅限于诸如去衡量在钢琴独奏进入时如何使表演显露更多的甜美的、温柔的成份。如果让独奏家感觉到自己演绎这个主题时必需的舒适的程度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你会感觉自己如此孤独而面对那些繁重工作时的无力感。郎朗承认:“这就是为什么说慢板乐章,就像是钢琴在面对管弦乐队奏出的不协和和弦时索求一点表面的仁慈一样”。“那是非常丰富的歌剧化场景,这是奥菲纽斯在地狱恳求尤里迪斯释放他一样。”奥菲纽斯很快与尤里迪斯在一起 -传奇的故事 -相反 -他们却从未碰面会见过了。但是,这里在最后一个乐章进行时像是告诉我们:这是郎朗与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合作的前沿,回应了完美和谐的合作精神!
-
33.jpg
(52.07 KB, 下载次数: 19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20
唱片名称:《莫扎特:第8&9钢琴协奏曲》
出版:PHILIPS唱片
编号:475 7777
1.《降 E大调第 9钢琴协奏曲》作品K 271:快板
2.《降 E大调第 9钢琴协奏曲》作品K 271:小行板
3.《降 E大调第 9钢琴协奏曲》作品K 271:回旋曲—急板
4.《 C大调第 8钢琴协奏曲》作品K 246:Ⅰ.快板
5.《 C大调第 8钢琴协奏曲》作品K 246:Ⅱ.行板
6.《 C大调第 8钢琴协奏曲》作品K 246:Ⅲ.回旋曲-小步舞曲
钢琴:内田光子 / 协奏:英国室内管弦乐团
指挥:杰弗瑞.泰特
堪称内田光子最经典的录音之一,她以弹奏莫扎特钢琴作品著称,音色明净,触键干净,乐句处理细腻,充满动力,感情质朴,平衡而克制,格调非常高贵典雅,从每一个音符的触键可感悟音乐家超凡脱俗的审美品味!采用莫扎特时代小型器乐管弦乐队的配置协奏,更忠实还原原作全貌。
-
44.jpg
(33.4 KB, 下载次数: 19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30
《极致立体声一号:红袖子》
唱片名称:《极致立体声一号:红袖子》
出版:abc唱片
编号:K2-102
大红色的袖子,绽放着生命的热力。她源自于皮亚佐拉一种特殊曲调,代表着最激昂的歌者、风琴手与舞者的节奏,以及观众的吶喊交错,澎湃互动,到达最激昂、最狂热的境界。
秉持着探戈柔中带刚的艺术理念,此专辑以温柔感性为骨,力量奔放为体的严苛标准,挑选出16首结合力与美的极致美声,集聚多国人气乐手,囊括爵士、蓝调、古典等各种乐曲类型的金赏之选,呈现16种多层次的探戈曲风,时而温暖,时而激昂,如澎湃激昂的探戈,探触我们情感最深处。风格各异的超值巨作,保证让所有乐迷不留遗憾,一次听过瘾。为了呈现更完美的录音质量,更是不惜砸下重金,远赴德国制作。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此绝对,只为了呈现最好的音乐,献给您,亲爱的音乐偏执狂。
《极致立体声》系列酝酿已久,ABC通过这五张唱片向亚洲音响发烧友表达录音师心中优秀录音的定义。在选曲上,以最熟悉的欧洲古典音乐为主--动态凌厉的管弦交响、沁人心脾的美妙歌喉和舒缓雅致的夜曲,亦收录了善于营造温馨浪漫情调的用JAZZ手法改编的古典乐曲。
-
55.jpg
(23.84 KB, 下载次数: 20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31
《极致立体声三号:欧罗巴之夜(爵士钢琴)》
唱片名称:《极致立体声三号:欧罗巴之夜(爵士钢琴)》
出版:ABC唱片
编号:K2-108
此专辑辑录的曲目,经特别编曲的爵士手法,再加上无可挑剔的演绎与制作技术,使那些被顶礼膜拜供于音乐殿堂之上的不朽古典乐章再次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指挥家鲁迪?慕斯迈耶(Rudi Moosmeier)是非常棒的CD直刻指挥,因为这种方式不能剪接,也无法做后期处理,一切就等于是现场演录,所以指挥需要具有果决而敏锐的个性。为保持现场100%的动态再生,本专辑采用玻璃母版直刻工艺,其DHM96 Stands直刻系统为杜绝交流电的干扰,是采用电池供电,以保证Mastering过程中的绝对纯净。
特异独行的录音师布莱尼西?阿特曼 (Breinich Altmann)对于音乐性追求始终如一,他不仅有最好的硬件器材,也自己找寻艺人,录制出精致而大量的唱片。此专辑由他亲手操刀,发烧至极,从头到尾都维持着一流的音响效果,让所有的乐器起来都是那么地真实,一整片的音乐在任何系统中听来都非常过瘾,令人心醉驰迷,钢琴手演奏时手指与琴键的触感以及琴弦的张力,也有如真般的质地。结像立体、氛围浓郁、色彩极其丰富,起伏转折处也是活灵活现。
-
6.jpg
(39.13 KB, 下载次数: 18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36
三幕歌剧,捷克作曲家亚纳切克据杰斯诺夫利德克的小说《狐狸比斯特洛斯卡》亲自执笔撰脚本并作曲的。作于 1921—1923年, 1924年11月6日在布鲁诺首演。
亚纳切克一生共完成十部歌剧。其中有一出被销毁,有一出是单幕的,另一出是两个单幕组合而成,其余的七出是三幕作品。其中最常演出的戏码是《颜如花》《卡嘉·卡芭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罗普洛斯事件》和《自死屋》等五部。
《狡猾的小狐狸》是亚纳切克的第十部歌剧,也是东欧相当重要的代表性歌剧。此剧取自捷克民间传说,剧中的动物与人类有了交流,从一只小狐狸眼中可以看到人类的感情世界,从音乐的角度又发现动物的语汇。亚纳切克让这部歌剧不再只是单纯的童话寓言,还表现出当年69岁的作曲家对于世间百态的精心刻画。
剧情简介:一只小狐狸(女高音)为了捕捉青蛙,不幸被猎场管理员(男中音)抓住,透过狗儿的帮助,她机警地逃走。由于小狐狸知道管理员、校长、商人等都爱恋着同一个女人,所以小狐狸开始捉弄他们,并把人类耍得团团转,最后这只狡猾的小狐狸还跟一只热情的公狐狸快乐地结了婚。
-
66.jpg
(36.08 KB, 下载次数: 21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0:41
《一听钟情》(Fim Super Sound I)
专辑介绍:
一听钟情fim 05最新天碟,选自《秋思幻想曲》,《江河水》,《midnight sugar》,《a song for you》,《flamenco passion》,《super double bass》,《songs my dad taught me》,《drum & track disc》等。
用软皮作CD包装并在封面上压印大大碟名,如此豪华高贵的设计令人有爱不释手的感觉,FIM老板马浚先生认为XRCD 24是当今最佳的母带处理制式,本碟的11首作品网尽不同的音乐种类,再由JVC的总工程师以24bit超级模拟制式来泡制,保证让发烧友享受到最好听兼好声的极品。录音中的音场深度和个别乐器音色、质感、定位、动态与低频都已达到难以超越的最高水准。
11首精挑细选作品,音效无与伦比! 穿墙破璧的惊人3D音场空间感,即时把听者带到录音现场。 音场深阔度和个别乐器的音色,质感,定位,动态与低频已达到难以超越的最高水准。
-
77.jpg
(20.4 KB, 下载次数: 19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8 14:00
唱片名称:《红楼十二钗》琵琶协奏曲
出版:雨林唱片
编号:H-113
由著名作曲家邓伟标创作、琵琶演奏家缪晓铮携手庞大伴奏乐队和合唱团一起演出的最新作品《红楼十二钗》,将世界名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金陵十二钗,以融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风格的十二首琵琶协奏曲刻画描写,通过音乐演绎出这十二位女子或凄美、或艳丽的人生宿命。
邓伟标创作的这十二首琵琶协奏,以中国传统的琵琶为主角,配合大型中西乐与电子乐,中国古典的含蓄旋律加上现代的音乐变奏,演绎出感性而美丽的旋律,让人领会到"绝代芳华的红粉佳人、风花雪月的人生意境"。
缪晓铮的演奏不但情感表达细腻感人,演奏上也是有着更多的创造,缪晓铮手下的琵琶焕发出犹如西班牙“弗兰明高”的味道。将琵琶当作结他和曼陀铃来把玩,恰是中国乐器演奏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可算开创了琵琶演奏新的先河。
录音方面,整个大场面的演绎都相当平衡,而且细节交代清晰,音场、定位等都表现得相当不错,音色细致、高贵雅丽而不失大气,而且充满创新的音乐与演绎,是一款很值得大家留意的优秀唱片。
-
33.jpg
(38.08 KB, 下载次数: 19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3:52
唱片名称:弗烈四重奏《莫扎特:钢琴四重奏K.478/493》
出版:DG唱片
编号:00289 4775885
德国DG唱片公司为纪念莫扎特诞生250周年推出的《永恒的莫扎特》系列的最新一辑唱片,由年轻的德国室内乐演奏组---弗烈四重奏组演奏莫扎特的K.478、K.493两首钢琴四重奏作品。这两部作品由于演奏难度极大,超出了大多数乐手的能力,以至甚少有收录这两部作品的唱片推出,其实这两部作品都是钢琴四重奏的上盛之作,是人听人爱的两部作品。
K.478被赞扬为“想象与和谐的闪光”,它的首乐章由暴躁情绪的开端引出急切、惶恐的第一主题,与之对比的第二主题明亮而振奋,时时透露出温柔的光彩。发展部精心制作的对位处理使主题和情绪更为错综复杂。次乐章B大调行板有着抒情、温暖、华丽的经过段,它使得变奏主题持续的情绪变化轻松而自然。G大调回旋曲的末乐章完美而自然,显露出开阔、使人愉快的情绪。
而K.493的第一乐章的情绪及其发展更为牢固坚实。通过对旋律和形式的独特创造,莫扎特倾泻着无人企及的情感奔流:刚劲有力的第一主题和温柔的第二主题在持久的发展部交织起一片错综的对位结构,感情和技术达到了他同时代的人极为困惑、无力应接的地步,但却使现代听众听起来特别丰满有力。这部作品中亲切和蔼的气氛在第二乐章降A大调广板中得到了加强,几乎达到执迷其中的地步。情绪的变化随着主题的一次次变化越发细腻感人。第三乐章的旋律轻松流畅,以奏鸣曲的形式把人领回第一乐章丰富而深沉的境界中。
弗烈四重奏组的演奏相当到位传神,给人青春活力的感受,抒情、温暖、华丽、亲切和蔼的气氛贯彻整张唱片,加上优秀的录音水平,乐器的像真度极高,清晰如透明的乐器定位和表现,让人既享受到美妙的音乐熏陶、也体验到真实的音响效果,点点片片的乐音就仿如天使在歌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一款唱片。
-
11.jpg
(34.72 KB, 下载次数: 19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3:55
唱片名称:《ANTIPHONE BLUES(蓝调萨克斯风)》SACD版
出版:宝碟
编号:PRSACD 7744
《ANTIPHONE BLUES(蓝调萨克斯风)》可以讲是近三十年萨克斯风的最佳录音之一,瑞典指挥家Gustaf Sjokvist(古斯塔夫·斯约克维斯特)与萨克斯风大师Arne Domnerus的完美合作,Domnerus潇洒地把萨克斯风这个乐器吹得如此出神入化,同时把感情刻划得入木三分。在蓝调曲风的衬底之下,将二种走向各异的二种乐器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当年的普通CD版无论是空间感还是音场都已经极佳,已经被奉为超级天碟,更被喻为与经典录音「黑教堂」相呼应的「白教堂」!
现在宝碟将母带重新整理推出SACD版,与普通CD版本相比,声音更透明宁静、背景也更干净、音色顺滑无比。而且色士风的结像力更强、定位更加精确,管风琴高低两极伸延更广更宽,力度更充足、余韵更丰富,而且音场空间感更大,让人感觉耳界一新!这是一张锦上添花的天碟,值得已经拥有旧版的发烧友,多买一张。
-
22.jpg
(46.85 KB, 下载次数: 20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3:57
张汉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作品集》
唱片名称:张汉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作品集》
出版:EMI
编号:0946 332422 27
韩国大提琴家张汉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集,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大师之一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音响特性深逐,蕴含对人自身生活状态的审辨和思索,这部大提琴作品难度极大,因为采用了新的和声功能结构,在乐队甚至还出现了拔钢琴琴弦声响的声效,多功能和声结构和不协和和弦的使用,使音乐更有紧张度和哲理性。
张汉娜的演奏优美醇厚,技巧纯熟,并拥有东方女孩特有的天真和质朴的情感风韵,诠释作品自然、朴实、真挚。这是一张相当精彩的大提琴唱片,无论是演绎还是录音,曲目全部是爆棚乐段,冲击力十足,听惯了幽怨缠绵的大提琴录音,这款《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作品集》包你耳目一新!
-
33.jpg
(45.35 KB, 下载次数: 134)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10
《柴可夫斯基18首钢琴曲小品集》
唱片名称:《柴可夫斯基18首钢琴曲小品集》
出版:DG
编号:00289 477 5378
演奏:Mikhail Pletnev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
由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Mikhail Pletnev(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演绎《柴可夫斯基18首钢琴曲小品集》,实在是合适不过了。普列特涅夫1957年生于前苏联的一个音乐家庭,自幼随父母学习音乐。1974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21岁时获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随后便以钢琴家身份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从1980年后,他又涉足指挥艺术。1990年他组建了俄罗斯国家乐团并亲任指挥,乐团在他的指挥下很快就蜚声世界乐坛,其不凡的指挥艺术也获得了举世公认。
柴可夫斯基这18首钢琴曲短小精致,唱片公司很少录制发行,要弹奏得好并非易事,而普列特涅夫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琴音张驰有度,气质高贵、很是精致,音符与音符之间细腻的情感,将乐曲的幻想与唯美充分表现.
-
44.jpg
(24.93 KB, 下载次数: 12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17
黄红英《俄罗斯之旅》动人大制作
唱片名称:《俄罗斯之旅》
编号:HRP 7251-2
出版:雨果
演唱:黄红英
两度合作后,雨果经过精心编排,又再次与黄红英合作,结合她的声音特点,推出了第三张专集《俄罗斯之旅》这次收集的都是经典的前苏联歌曲,俄罗斯民歌等。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筹备及紧张制作,这张《黄红英——俄罗斯之旅》终于隆重登场了!这张“雨果与黄红英共同迎接2005年的动人大制作”,专程远赴俄罗斯实地录制,黄红英亦特别走访了莫斯科、圣彼德堡、及下诺夫哥罗德(原高尔基市)三个城市,以期唱出作品的内在蕴含。除与雨果及黄红英多次合作的俄罗斯三角琴合奏团任伴奏乐队外,另有多名俄罗斯音乐家加盟和音助阵,为唱片增色不少。
曲目上,囊括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红莓花儿开》、《纺织姑娘》、《小路》等前苏联金曲及《含苞欲放的花》、《照镜子》等东欧名歌。这些曲目五、六十年代一度风靡中国大地,成为那段质朴岁月的美好回忆之一。
在独具自己特色的俄罗斯音乐的配合下,黄红英的美妙歌声,融合了两国文化的鲜活气息,是独到的诠释,温暖的翻新。怀旧,但绝不止于怀旧,16首经典曲目韵味浓郁,浸润你心灵的同时,也引领你步入超凡入胜的聆听境界,久久沉浸在那"激动人心"的集体回忆之中。
-
55.jpg
(31.79 KB, 下载次数: 137)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27
EMI 556304-2
《托斯卡》(Tosca,1900年)并不是一部以罗马为主题的歌剧,虽然剧情中出现多处罗马著名的古迹(女主角跳楼自杀,除了罗马圣安杰洛教堂,女主角找不到这么宏伟的建筑)。此剧也与拿破仑无关,虽然幕后有他的影子。《托斯卡》的主题是激情、妒嫉、出卖及报复,都是叫座意大利歌剧的必备要素,而在此剧中格外管用,因为普契尼的音乐极具说服力。
《托斯卡》无论背景在那里,都是一部歌唱家的歌剧,全剧环绕着几个强有力的场景与咏叹调,成败全看三个主角的演出与录音效果而定。剧情环绕一场三角纠葛。一个是一出场就唱出著名的“美妙的和谐”(Recondita armonia)的画家卡瓦拉多西(Cavaradossi),一个是心怀叵测喜欢操纵别人的警察总监斯卡皮亚(Scarpia)。中间是柔弱而刚烈的女主角托斯卡。她在第二幕唱出名曲“为了艺术为了爱”(Vissi d'arte),并整幕与斯卡皮亚针锋相对。《托斯卡》在这里达到音乐戏剧之美的极致。
-
66.jpg
(38.81 KB, 下载次数: 143)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32
还记得1997年冬天,穆特踏着雪花来到了北京,在那场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上,她那美妙的琴声和高超的技艺让北京的乐迷们亲身领略了小提琴女神的风采,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这不仅是因为穆特个人的魅力,还由于老搭档兰姆伯特·奥尔基斯与她合作的水乳交融。我们可以说勃拉姆斯的作品是小提琴与钢琴作品的大家之作,而穆特演奏小品也是精致细腻,随意中仍不失高贵典雅。今年随着飘飘洒洒的春雪,穆特和奥尔基斯也推出了他们的新专辑《探戈歌曲和舞蹈》。
不要以为这又是古典音乐家对流行音乐的再次尝试。实际上《探戈歌曲和舞蹈》是安德烈·普列文为穆特而作的一首小品,也是二人结婚后的首次合作录音。这并不是为了纪念二人的结合而创作的作品,而是五年前穆特委托普列文创作的。用普列文自己的话说:“我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为了我们的结合而作,这一首《探戈歌曲和舞蹈》也是作为我们希望结合在一起的表露。”穆特当时希望演奏一些具有音乐历史素材的作品,她认为是民歌和舞曲激励了世世代代的作曲家们的创作。而当时的穆特正在进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世界巡回演出,她认为把这样的作品放在一场古典音乐会上并不合适,所以这个计划只得被推迟至今。《探戈歌曲和舞蹈》这样的作品被认为是一首很难划分类别的作品,而且旋律性或许也不是很强。而穆特认为根本就不必去把它分类,她认为这首作品旋律很美,扣人心弦,尤其是慢板乐章,它同时包含了古典和现代的因素。演奏这部作品对她来说是一种快乐,因为普列文发掘了小提琴的特色和它美妙的感受。而谈到这部作品的技巧时,穆特觉得这首作品完整的旋律和类型是她从没遇到过的。“这部作品很难演奏,尤其是对于伴奏。”但是普列文却不这么看:“她从没有在演奏中有任何困难!在这部作品之前我曾给穆特写过一部小提琴奏鸣曲。她把这首曲子退了回来并要求加大难度——否则她不会去碰它!”在聆听这首作品时你也许不会一下子融人到音乐中去,也许它对你来说有点过于现代。但仔细聆听你就会理解第一乐章那种有点急躁、稍有神经质似的不安与欣喜,感 受第二乐章的温柔与缠绵,捕捉梦幻般的迷幻,欣赏第三乐章的狂放与豪迈的激情。因为这是爱的语言,是一种期待与渴望,是一种深情与激情的融合。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普列文和穆特之间的爱的语言,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彼此的爱恋与向往。
唱片中不但收录了这首新的作品,还收录了勃拉姆斯的第一、第六、第七匈牙利舞曲,根据格什温的《波姬与贝斯》改编的钢琴与小提琴小品,克莱斯勒的小品和弗雷的《第一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穆特演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自然可以称之为精品,其豪放与韧性完美得无可挑剔,活泼而不失矜持。克莱斯勒的小品对于们是耳熟能详的作品,穆特说那是伴随自己成长的作品,并且它们与自己有着特殊的关 系。她说她的第一位老师由于有犹太血统而在二战时逃离柏林,并且在克莱斯勒演奏过的咖啡馆里演奏过小提琴。她六岁就被要求演奏这些作品,而这些作品恰好都在这张唱片之中!在谈到格什温时她承认这对她来说是新的一步,因为她曾说过她没有天分演奏他的作品。这次新的尝试也许会为你带来新的体验。小提琴《夏日时光》也许别有一番风味。其中爵士的韵味与狂放的热情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受到小提琴演奏版与歌剧版的《波姬与贝斯》各有千秋。弗雷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色彩明亮,浪漫而温存。如此细腻、旋律优美的浪漫主义作品更符合穆特的气质。弗雷的作品大都流畅而纯净,且大都描绘了温暖的爱情。穆特将这首乐曲的缠绵与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不得不认为这才是这张唱片中最感人的乐章。
仔细翻阅这张唱片的目录,你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曲目描绘了同样的主题,这就是“爱”。不论是普列文向穆特吐露心声的新作,还是《波姬与贝斯》的爱情对白;不论是《爱的悲伤》,还是弗雷描绘的温馨浪漫。总之,在这个烟雨迷蒙的季节,这份爱的小品定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心情和梦幻的感觉。
-
77.jpg
(30.39 KB, 下载次数: 14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34
阿格里奇专集
编号:456 700-2PM2
曲目:巴赫:第2号帕蒂塔、李斯特:第1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夏伊)、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夜之幽灵
20世纪大钢琴系列唱片共有两套阿格里奇专集,这是第一套。可以说阿格里奇录制的所有协奏曲代表作都包容在这套唱片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们都已很熟悉,稍感生疏的只有“拉三”。这是1982年录制的音乐会实况。阿格里奇在此强调了作品中所要抒发的别离痛苦,她用节奏的变化和自己特有的镇静使整个作品显得神秘莫测。夏伊指挥的协奏与阿巴多一样激动人心。
阿格里奇弹巴赫的帕蒂塔一点也不古板,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在唱片上此曲似乎与其它曲目格格不入,可能是由于这套唱片收录的大部分是协奏曲的缘故。阿格里奇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在音乐厅中开独奏音乐会了,据悉,今年6月出版的第二套专集将全部是她的独奏曲目。
-
88.jpg
(16.76 KB, 下载次数: 14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36
阿劳专集
编号:456 706-2PM2
曲目:阿尔贝尼兹:伊比里亚第一集、巴赫:D小调变音幻想曲与赋格、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1钢琴协奏曲(音乐厅管弦乐团/海丁克)、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第12号超级练习曲。
这套专集很可能给阿劳的崇拜者们带来惊喜。《伊斯拉美》展示了阿劳超人的技巧,听后让人激动不已。这是POLYDOR公司20年代的录音,此时初出茅庐的阿劳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气,把三连音弹得“清澈见底”,并把乐曲庞大的结构清晰地勾画出来。
许多乐评家认为,阿劳中老年时期在录音室内的演奏过于谨慎,青年时代的放纵和想象力越来越少。而这套唱片中巴赫和阿尔贝尼兹的作品分别采用了40年代RCA和CBS公司的录音,我们可以从中仔细品味青年阿劳的风采。遗憾的是阿劳青年时代录制的舒曼的《狂欢节》没有收录其中,那也是一个让人心动的版本(PAERL公司1992年曾出版了这个录音)。
唱片上的李斯特作品录制于1969年和1976年,可以说是PHILIPS公司最好的阿劳录音。丰富的色彩和洪大的声浪,青年时代的阿劳仿佛又回到我们面前。1974年录制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速度虽然较慢,但毫无松弛、拖沓之感。
让人稍感遗憾的是1969年版的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许多人已拥有了这个版本的CD,而且此次转制声音显得很单薄。
-
99.jpg
(16.96 KB, 下载次数: 128)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37
巴克豪斯专集
编号:456 718-2PM2
曲目:贝多芬:第8、13、17、26、25、32奏鸣曲,勃拉姆斯:第3号间奏曲、第2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舒里克),肖邦:F小调练习曲,李斯特:维也纳晚会,舒伯特:第2号即兴曲,如果选出一张唱片作为巴克豪斯钢琴艺术的代表,这一张当然是首选。
巴克豪斯有惊人的技巧。舞台上,他常常表现出漫不经心,但从他指间流出的琴音总是气魄恢弘,动人心魄。巴克豪斯从不用速度变化来取悦观众,无论多么急快的段落,他都能应付自如。
唱片上的贝多芬的奏鸣曲是1954年卡耐基音乐厅的实况录音,以前只出过LP。演奏中,巴克豪斯有许多即兴发挥,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这些录音代表了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的总体风格,虽然是单声道,但明亮清脆的声音,与立体声的效果不相上下。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是录音室里演奏的,这是一次激情洋溢的演出,尽管有的地方显得草率,但比常见的DECCA立体声版更具活力。舒里克指挥的协奏部分同样美不胜收。此片的缺点在于钢琴的声音有时模糊,弦乐也显得瘦弱。
-
100.jpg
(16.09 KB, 下载次数: 134)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29 14:38
吉列尔斯专集
编号:456 793-2PM2
曲目:巴赫:第5法国组曲、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贝多芬:第4钢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利奥伯德·路德维),德彪西:意想第一集,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伯姆),拉威尔:水的嬉戏、在库普兰的墓前,丑角的晨歌,威伯:第2钢琴奏鸣曲。吉列尔斯启蒙钢琴教师劳尔·帕格诺是德彪西的朋友。受老师的影响,吉列尔斯很早就热心于法国音乐。他曾想方设法借来拉威尔《在库普兰的墓前》中托卡塔的总谱,与父亲和姐姐熬了一个晚上把它抄下来。
这张唱片上收录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给我们以特殊的感受,由于缺少原曲所应具备的沙龙风味,乍一听它们似乎不是出自法国人之手,而是李斯特风格的音乐。《水的嬉戏》是前苏联奥林匹亚公司的录音,平衡感很差,连脚踩踏板的声音也录了进去。
吉列尔斯是个出色的协奏曲演奏家。他在贝多芬《第4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色彩处理都堪称完美,是这个曲目的最佳版本之一。莫扎特的《第27协奏曲》比不上“贝多芬第四”那样耐听。第二乐章过于舒缓,第三乐章有些沉闷。
-
101.jpg
(17.04 KB, 下载次数: 13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04
葛利格/ 舒曼:鋼琴協奏曲
作曲家:葛利格、舒曼
演出者:齊瑪曼
指揮:卡拉揚
樂團:柏林愛樂
類別:古典音樂
唱片編號:4390152
本系列是以最新研發的錄音技術,重製指揮大師卡拉揚一生最暢銷及錄音效果最好的20張CD。樂評家對重製的音質,一致給予超值評鑑公認完美捕捉到卡拉揚錄音中細緻的音質,更加豐潤了原有的音場、定位以及空間感。一流品牌、一流演奏、一流錄音、一流享受。
A小调钢琴协奏曲
舒曼对钢琴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青年时代想当钢琴演奏家的夙愿虽然没有实现,但他最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却总是同钢琴联系着的。他的《小调钢琴协奏曲》在1841年夏天写出第一乐章,那时候取名为《小调钢琴幻想曲》,到1845年,他才又续写第二和第三乐章,最后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小调钢琴协奏曲》虽然分两个阶段写出,但它给人的印象却是完整的统一体——各乐章不同主题的音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形象的发展也是统一的。这部作品倾注了作者火热的心和高昂的激情,使它永远显得那样年轻,引人入胜,从而成为音乐会常演曲目之关于这首协奏曲,舒曼把它称为“介乎交响曲、幻想曲、协奏曲和大型奏鸣曲之间的产物”,说明这部作品并不机械袭用现有的曲式结构。为了求得戏剧表现的矛盾统一,他不像李斯特那样运用单一主题的发展手法,而主要是用变奏发展的原则去丰富奏鸣曲形式。
乐章开始时是一段几小节的短引子,这是在全乐队的一声强和弦后钢琴奏出的华彩式的一段带附点节奏的下行和弦乐句,紧接着双簧管便奏出这乐章的基本主题,独奏钢琴跟着立即接奏并加以发展。这是乐章惟一的主题,具有辉煌的效果,统御着整个乐章的音乐进行——它在干变万化的调性、速度、节奏和节拍中运行,组织着这个生机勃勃的乐章按照高潮的要求越来越美妙地发展下去。乐章中最精彩的段落,一个是当主题转由活力充沛的单簧管演奏的时刻,这时候音乐转为大调,就仿佛出现一个新的主题似的。在一般奏鸣曲形式中总有两个主题以相对照或者构成矛盾冲突,但在这里,舒曼只是把基本主题移入大调,用以替代原来的第二主题的乐章中起作用。另一个是在发展部的开始处,即转入A大调行板的一段变奏中,还有就是那一大段纯粹音乐性的华彩乐段——这并非通常像焰火般辉煌的技巧炫示,而是主题的比较严肃、熟练的技艺。总的说来,乐章是由基本主题采用Z由变奏的方式多次反复呈现构成的。
第二乐章是一首间奏曲,像室内乐作品所固有的那样富于亲切入微的抒情性,乐章开始时是独奏钢琴同乐队弦乐器组的对比发挥。
舒曼在这首协奏曲的前两个乐章中,让钢琴进行多种多样的表演,它有时是抒情的,略带感伤的;有时充满幻想,有时也成为力量的表现,像在乐曲开始时那样。但是钢琴所蕴藏的轻巧机灵的活力和真正的光辉,却一直保留到这最后乐章才充分发挥出来。这一乐章开始时,钢琴便以富有弹性的节奏,精力充沛地奏出其中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实际上是从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衍化出来的,在这里舒曼对它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使它得以切合音乐发展的需要尽情施展它的威力,获得辉煌的效果。
最后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发展部从第一主题短小的赋格段开始,舒曼虽然不是对位法的大师,但他讲究风格和形式,因此,他用复调手法写出的音乐,如果给予丰富的音色处理,依然具有无尽的幸福。再现部转入D大调,最后,在篇幅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完全是狂欢的体现。
-
11.jpg
(31.78 KB, 下载次数: 14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15
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
一般认为,莫扎特的最后三首交响曲(No.39─41)是他全部交响曲作品的总结,而No.40又是其中最能令人感动的一部交响曲。乐曲开始的第一乐章在中提琴激动不安的伴奏下,小提琴直接奏出了贯彻始终、令人印象深刻与难忘的第一主题。本管乐器逐渐加入以至整个乐队的齐奏,表现了逐渐增强的激动与不安。大约在52秒时,小提琴与长笛、双簧管奏出了略带哀伤而优雅的第二主题,整个乐章由这两个主题衍生、发展构成。大师通过十分成功的对位、复调和丰富多彩的调性变化,谱写出这一激动人心、感情极为丰富而结构又极其完整的乐章,实在令人难以忘记。当然、另外三个乐章也是十分成功之作,难怪这部交响曲能够成为莫札特交响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部。
受到只能上传4MB的限制,由范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莫札特交响曲NO.40第一乐章,耗时8分17秒,只能上传1/2便不能不中断,实为憾事,希望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范德对莫扎特这部交响曲演绎的引人入胜之处吧。
历史上不少着名指挥与乐队都对莫札特交响曲No.40有过优秀的演绎,我手头上没有的版本例如伯恩斯坦、卡拉扬、塞尔、瓦尔特、平诺克等人都有令人称颂的演出。即使对于我自己手头上的四个版本,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我也只能以自己极为低下的水平与及结合音响性的表现,大概说说它们的特点和自己对那个版本更喜欢一点而已,很难评何为最佳。
1.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62年录音。DG公司大师系列双CD,囊括了nO.35─41,CD号:447 416-2。(另外,DG还有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只收集No.41与No.40两首乐曲的版本,CD号:413 547-2)
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经典性版本,一向享有崇高地位,发烧友几乎人手一张,难怪被<<企鹅>>评介三星。伯姆的演出给人的印象是工整、典雅、弦乐色彩清新、乐队动态大,交响性突出。但可能不能满足某些对声音浓密、低频丰厚的发烧友的要求。
2.范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1994年3月录音。手头上的版本是日本BMG用K2技术制作的RCA红漆Best100系列,可谓演录俱佳。CD号:BVCC-37208(74321-80008-2)。按照封面宣传介绍"范德是当前德奥派系一脉相传的唯硕果仅存的大师"确非虚言,他晚年录制的莫札特No.40交响曲,具有有别于其他版本的宏大、整齐与最高的平衡度。以第一乐章为例,无论是时而紧张、不安乃至热情、激动的第一主题的表达或是抒情、典雅、带有哀伤甚至哭泣的第二主题,丰厚的弦乐特别是低音弦乐一直垫底的吟颂、使乐曲保持一种典雅、温暖和感人,乐队平衡度的控制达到至高的境界,美妙的音乐能令听者全情投入。若论"醒神"并非本版之长处,但论感染力、甜美和流畅则非此莫属也。
3.柴利比特克指挥慕尼克爱乐乐团,1994年3月现场录音,EMI公司出版,同碟还有海顿的"牛津"。CD号:EMI7243 5 56519 2 1)。作为与卡拉杨同辈的柴氏同样是上世纪后半叶德奥派的大师级人马,其演出绝对能达至相当水平。个人觉得他的演绎风格稍近乎范德一些,但一个与众不同的是他演绎的第一乐章特别短,只有5分51秒(伯姆8分20秒、范德8分17秒、7分40秒)。尽管这也是一张不错的唱片,但如果只选一张,这不是我的首选。
4.马连拿指挥圣-马田乐队,1970年录音,飞利蒲小双张,包含了莫札特后期5首交响曲,十分超值。CD号:438 332-2。善于演奏室内乐的马连拿和他的圣-马田乐队演奏莫扎特的这首交响曲,依然没有完全脱离室内乐的影子。不过,这却令其产生一种有别于其他版本的清新、秀丽和比较轻盈脱俗的风格。欣赏它的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紧张、不安乃至激动也变得较为轻盈、跳跃和舞曲般了,似乎这并非莫札特要表达的感情和语言。但如果作为别一种风格的演绎来听,似乎亦无不可。
-
22.jpg
(27.79 KB, 下载次数: 129)
-
33.jpg
(23.69 KB, 下载次数: 147)
-
44.jpg
(26.31 KB, 下载次数: 118)
-
55.jpg
(23.46 KB, 下载次数: 135)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19
标题: 转帖
阿根廷曾拍有一部电影叫 TANGO ,所讲的故事乏善可陈,但里面的探戈音乐和舞蹈却非常值得欣赏。DG唱片公司也将这部电影的探戈音乐制作了一张电影原声碟发行,片号是:459 145-2 。这张碟子中几乎包含了皮亚佐拉等阿根廷作曲家的最脍炙人口的探戈曲,演奏和录音都非常棒。
探戈是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听的音乐,我喜欢这种混合着汗水与烟卷气,百花芬芳的气氛,喜欢这种时而慵懒闲适,时而又迷幻狂热;时而高雅娇媚,时而又粗野放肆的调子。而这张碟子中的探戈音乐应该说将探戈的这些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张碟子的演奏和录音也非常好,但是要播放好并非易事。那么,要听到怎样的声音才算是过关呢?总的说来,要有一种想随着音乐的律动打拍子,跟着音乐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冲动。具体的来说,就要求组合的速度一定要快,活生感一定要好,垫底的低频要足够,又要弹性满满,还要有好的瞬变和好的强弱对比,音乐表情要丰富,有热情和感染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23
DECCA/歌剧大都会 OPERA HITS/2CD
CD编号:DECCA 4524132
歌剧精选 包括帕瓦罗第,萨非尔兰,巴桃利,比约林等名家演唱最热门的咏叹调。
1CD曲目:
01 卡门 哈巴涅拉舞曲-比才
02 茶花女 饮酒歌-威尔第
03 费加洛的婚礼 你们知道何谓爱情-莫扎特
04 波西米亚人 莫赛妲圆舞曲-普契尼
05 弄臣 善变的女人-威尔第
06 魔笛 巴巴吉娜-莫扎特
07 游唱诗人 吉普赛之歌-威尔第
08 吉安尼士吉吉 亲爱的爸爸-普契尼
09 胡蝶夫人 晴朗的一天-普契尼
10 诺玛 圣洁的女神-贝利尼
11 拉克美 茉莉花二重唱-德利布
12 杜兰朵 无人能眠-普契尼
13 塞尔维亚理发师 城中的大忙人-罗西尼
14 狄度与阿尼亚斯 告别尘世的哀歌-普赛尔
15 阿伊达 进行曲-威尔第
16 爱情灵药 偷酒一滴情泪-多尼采蒂
17 玫瑰骑士 银色的玫瑰献给苏菲-李察史特劳斯
18 歌女 天空和海洋-蓬基耶利
19 木马屠城记 二重唱-柏辽兹
20 托斯卡 为了艺术和爱情-普契尼
2CD
01.罗安格林:婚礼进行曲 (瓦格纳)
02.卡门:为你我们来痛饮一杯(比才)
03.魔笛:夜后的咏叹调 (莫扎特)
04.波姬与贝丝:夏日时光 (格什温)
05.那布里:希伯莱奴隶之歌 (威尔第)
06.华莉:我将离家远去 (卡拉尼)
07.乞丐歌剧:让我们上路吧 (基尔)
08.霍夫曼的故事:船歌 (奥芬巴赫)
09.波希米亚人:我的名字叫咪咪 (普契尼)
10.米卡杜天皇:我们是三个女学生 (基尔伯& 沙利文)
11.假面舞会:能见到她多令我神往 (威尔第)
12.奥非欧与尤莉迪斯:没有尤莉迪斯怎么活? (葛鲁克)
13.费德里奥:囚犯之歌 (贝多芬)
14.魔笛:我盼望有个爱人 (莫扎特)
15.图兰朵:先生请听 (普契尼)
16.小丑泪:粉墨登场 (普契尼)
17.尤根·奥列金:圆舞曲场景 (柴可夫斯基)
18.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第三道门 (巴托克)
19.莱茵的黄金:莱茵之金,莱茵之金,莱茵的黄金 (瓦格纳)
20.纽伦堡名歌手:早晨散发玫瑰色的光彩 (瓦格纳)
-
44.jpg
(22.33 KB, 下载次数: 14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28
《悲情城市》电影原声(SACD)
曲目:
01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02 HIROMI-Flute Solo
03 文清のチつ
04 悲情城市Variation I
05 HIROMIのチ一つ
06 悲情城市Variation II
07 凛-Dedicated to Hou Hsiao hsien
看了《悲情城市》,整整3个小时都认认真真,可惜,还是没有看清楚,只觉得那是一部伤人的电影,而又让人无法割舍,最后我想以音乐的形式固定它给我的模糊印象。
《悲情城市》的主题旋律在电影中反复地出现,令我不自觉地想起"梁祝",虽然完全是不同的风格,但一样有绕梁不散的品质。
在CD中有三个版本的《悲情城市》,第一阕(7\'44")最长,也最为优美。起初是细稀碎碎,拾级而进,而后仿佛被一阵风突然笼住,`音符开始显示力量,是风样水样以柔克刚的力量。影片中常常出现一段无人的画面,是满目暗蓝的海景,主题音乐总是在这个时候响起,让人发一下呆;当时并没有感受到悲情,而在听这段旋律的时候却忍不住想落泪了。它有太多的潜台词:台湾人家经历了世事沧桑,有人癫狂,有人死去,生者的沉默里都渗透着沉重的悲凉,主人公(聋哑 的文清)没有说出来的话,音乐都说了出来。悲情是对悲剧的一种抒情,淡化了绝望和恐惧,悲情是对现实唯美地回避。旋律就这样流淌过去,无法投入其中去捕捉精致的细节,也不能停下来,只好任由它过去,就象台湾任由历史过去,人们在历史中随波逐流,没有依傍也没有归属。
第二首叫做《HIROMI FLUTE SOLO》,只有十几秒,HIROMI就是宽美,文清那善良的妻子,HIROMI是日文的译名,这段短短旋律也象日本的民谣前奏。电影讲的是1945年到1949年的历史,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五十一年。日本人走了,留给宽美一件礼物,在宽美的眼里,日本人是某些朋友,而不是侵略了自己国土的那个民族。或许是侯孝贤过分美化了日本,看电影时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愤怒,可是这一段日式的前奏却让人感到那样地不快。虽然音乐没有国界,但人心里的芥蒂未必是音乐可以穿透的。
第三首是《文清》,文清是见证了历史变迁,家族衰落的人。整个电影大都是他的记忆,他又聋又哑,只好把看到的写下来给宽美看,他不能沉默又无法爆发,《文清》就象他本人一样,清澈,坚定;作者舍弃了合成器的神秘效果,而使用了平实的钢琴和旋乐器,刚柔相济。文清是梁朝伟演的,是他最好的一个角色,《悲情城市》里,梁朝伟就是文清,而其他电影里,他是他本人。
后几段音乐是前三段的变奏,最后一个版本的《悲情城市》是用二胡演奏,换了一件乐器,音乐一下子从多元性变成了一元性,二胡本身的器性如怨如诉,单薄却厚重,但旋律却仿佛是一种劝慰,莫悲莫悲。台湾毕竟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从地理上,政治上说它已经彻底没有了恋母情节,但文化的脐带终究无法割断。台湾是一个的个案,历史亏欠它的太多,在1945年回归祖国的期望中,遭逢社会、经济的巨变,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冲突在2.28事件中激化,台湾对祖国的梦想破灭,然而祖国的国民**却戏剧化地在1949年避走台湾,使它再次成为了与中国大陆政权相割裂的"他者",这段历史是电影的背景,是原声音乐的背景,然而拍电影的人选择了旁观的角度,音乐也就变得清冷,静谧,凄凉,以大气涵化了一切的辛酸。
许多人说《悲情城市》是中国最好的电影,是无法超越的颠峰,我不知道从怎样的角度来说可以使这个命题成立,但我以为它的音乐是绝好的,只有《辛德勒的名单》可与之并提,它们都有特殊的上下文,《辛》是西方的,而《悲》在东方的国度里是无可凭借的孤魂。
-
55.jpg
(49.69 KB, 下载次数: 141)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33
标题: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浪漫曲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同类作品之最,只有布拉姆斯的那首或许算个对手。
首乐章的很长一段乐队导奏是一如既往的贝多芬气概。小提琴的出现孤傲而昂扬。而在静穆的慢乐章里,它又变得缠绵、温柔,回应着乐队奏出的主题,作出沉吟般的装饰。末乐章是令人心情无比爽朗的,一段g小调的小提琴旋律如同游丝一般滑爽,优美而舒畅。
此曲乃唱片录音热门,且有不同华彩式样的竞争。最常见是用克莱斯勒华彩的,欧伊斯特拉赫/克路易坦版(EMICDM7 69261 2)、克雷贝尔斯/海廷克版(Philips 422971-2)和帕尔曼/巴伦勃依姆版(EMICDC749567 2)都是;用约阿希姆华彩的有谢霖/海廷克版(Philips 416418-2);海菲兹/明希版(RCA RCD 1-5402)……
施奈德汉和约胡姆的这个合作,不仅端庄、伟岸,录音也很鲜活,而且所用华彩很不寻常,居然是根据贝多芬本人为钢琴和乐队写的改编曲(即所谓《第六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华彩再改回来的。
两首浪漫曲都是单乐章、篇幅不长的小提琴和乐队曲。欧伊斯特拉赫把它们拉得高贵、儒雅,颇有大家风范。
-
11.jpg
(28.04 KB, 下载次数: 13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35
奥尔夫:《博伊伦之歌》/多劳蒂指挥
《博伊伦之歌》是许梅勒(J.A.Schmeller)在1847年出版的中世纪拉了语与德语抒请诗集,诗集选自十三世纪的原稿,当时收藏于慕尼黑附近的博伊伦本笃修道院。十世纪末叶至十三世纪初叶,欧洲活跃着一批称为“放纵的吟游者(goliard)的流浪学者与僧侣,本笃修道院的收藏,至今仍是研究他们的世俗诗歌的最丰富资料。1935年,德国作曲家奥尔夫(1895——1982)读到许梅勒出版的诗集,深爱其中世俗而放荡的意象,选取了约24首诗入乐(但并末借用原稿标注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合唱与管弦乐作品之一。全曲完成千1936年,次年6月8日在法兰克福首演。
《博伊伦之歌》像奥尔夫几乎所有作品一样,音乐蔚为奇观,丰富华丽,邀请演出者与聆听者一同参与,享受其节奏迷人、频频反复的曲调,以及其简单的形式、和谐的和声、有力的歌唱,与大量使用打击乐而绚丽多姿的配乐。节奏模式的仪式性重复,取法于斯特拉文斯基之处甚多,但奥尔夫的处理没有那么复杂,而是层次分明,他是现代简约主义祖师之一。奥尔夫驾驭原诗音节活力的工夫甚为出色,拉丁文诗作都是用标准的吟游者诗节写成,包含13个音节,以7+6的方式分组。对诗中的气氛情凋也体会深刻;其音乐不但传达原诗的奔放澎湃与嘲讽尖刻,也忠实捕捉原诗在粗俗玩世中偶尔不时流露的温柔细腻。
全诗最快乐的场景是《在酒馆里》(In taberna),最逗趣的是《我曾在湖上划水》(Olim lacus coluer—am),又名《烤天鹅之歌》,一只在烤又上旋转的天鹅唱着自己的生前时光,男高音以假声唱出天鹅的哀鸣,伴奏的弦乐弱音与铜管微光闪闪,男声合唱则穿插对这只天鹅的同情。全曲结束于《当我们在酒馆里》(In tabema quando sumus),以直接取自慕尼黑酒馆的一首粗鄙的饮酒歌收尾,为整个中世纪社会干一杯。
编号:DECCA 467402-2 伯罗斯、戴维斯、雪莉-夸克演唱
布莱顿节日合唱团,南方儿童合唱团,布来顿节日合唱团及皇家爱乐乐团/多劳蒂指挥
-
22.jpg
(30.29 KB, 下载次数: 14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36
莱纳之声
这是RCA Living Stereo系列中最受欢迎的片种之一,原版LP在美国音响杂志《The Absolute Sound》上榜多年不衰,聆听此CD拉威尔《Rapsodie Espagnole》中的《Feria》精彩之处实在使人拍案叫绝,这里乐队动能凌历,打击乐器之真实感是要发烧友听过才能明白,世上能录就《The Reiner Sound》同样出色的软件实际上不多。
-
55.jpg
(39.44 KB, 下载次数: 139)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7-12-30 13:37
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富尼埃演奏)
在这六首组曲问世之前,从未出现专为大提琴独奏而写的作品。这六首组曲作于1717—1723年巴赫担任科登乐长期间。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与这些大提琴组曲,共同展现巴赫深厚的创意及对位法功力。此曲将节奏、和声及动机等要素,融合为独奏弦乐器演奏的曲子,可谓空前绝后。
每首组曲都由一首流畅的、半即兴式的前奏曲展开(只有C小调组曲的前奏曲为严谨的法国式序曲),而且每首曲子里六个精雕细琢的乐章,都包含了标准的舞曲,如阿勒曼、库朗、萨拉班德、基格等。而一些额外加上的舞曲,也都是以标准形式展现,包含加沃特、布雷以及小步舞曲。这套组曲最有别于传统之处,在于这么丰富的内容与处理方式居然可以融铸为“标准”的曲式。
六首组曲中有四首是大调。就巴赫的作品而言,这种配置比例有别于他的习惯,因为他向来喜欢用小调呈现浓烈的音乐表情。但是《第三号组曲》的C大调调性,使巴赫能为大提琴安排大量的四声部和弦,并利用C弦与G弦等较低的空弦为基础,以便配置主调音及主导的和声,其丰富的结构及音质是这首曲子最显著的特色。第一号及第六号(分别为G大调及D大调),也同样利用了中间一对空弦(G弦与D弦)与较高一对空弦及(D弦及A弦),前者含蓄且优雅,后者则开朗而戏剧化。
至于其他两首小调作品,其精神可在萨拉班德舞曲中窥得全貌,也是巴赫最有深度的乐曲之一。《第二号D小调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流露令人心碎的失落感,乐曲极其沉重。在《第五号C小调组曲》中,巴赫要独奏家把大提琴的A弦降音为G弦,足足降了一度,使琴音变得暗深。整曲的晦暗在萨拉班德舞曲中呈现得最彻底,主题由大提琴的高音域演奏至低音域,有如一阵玄妙的轻叹。
傅尼埃以沉稳自信的方式,开拓出情感的境界。只有幸运者才能偶尔一探其奥妙。在演奏《C小调组曲》的低音C时,傅尼埃仿佛将所有大提琴音乐做了总结,录音也极为优秀。
-
11.jpg
(38.57 KB, 下载次数: 127)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0 11:54
标题: 《幻蝶》柴亮-天弦唱片
专辑名称:幻蝶
艺 术 家:柴亮
出品公司:天弦唱片
资源品质:APE
资源整理:蔷薇
CD编号:TXCD-013
小提琴:柴亮
指挥:范焘
伴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专辑简介
中国小提琴大师柴亮,首度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合作,
倾情合奏《梁祝》,弦乐音色靓色,乐曲荡气回肠。
首个民乐交响伴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成就民族交响乐的巅峰之作
收录长达24分钟的梁祝版本,堪称“梁祝”王,另收录有四首经典影视名曲,弦声凄美动人!
作为世界华人小提琴家,在固定曲目中必不能少《梁祝》。在这部作品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全球各地舞台上演了无数次的作品,要推陈出新,演奏出让人铭记深刻的新意,说句公道话,实属非易之事也!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充满阳刚、阳光明媚气息的《梁祝》。
当然,《梁祝》根本上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传统叙事结构,柴亮先生在这次演奏中无论是音乐气氛、情绪的把握、乐句处理、情感的表达都是刚健有力、明快、决断的,有别于以往的演奏版本。在“悲剧性”的叙事结构中,柴亮先生不仅仅是做一个旁观的讲述者,而是从音乐本体内容上进入故事人物的心理结构中,同时从总体上加入一个“向往光明”的意蕴和方向。
他的行弓处理结实、感情热烈充沛,尤其是音乐在“展开部”,由小提琴一个声部的旋律,同时表现几个场景和多线条人物角色的发展,技巧很难,从逼婚→抗婚→哭坟,音乐的戏剧性冲突层次迭起,逐渐推高,在演奏家激情炽热的演绎下完美再现。柴亮先生在演奏中以中国诗意化的气质和柔美音色再次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民族小提琴音乐内蕴丰富、气韵生动的艺术魅力!
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次以“民族交响乐”的形式,担纲音乐整体的演奏。这次由华人小提琴与中国民族器乐联袂演奏中国音乐名作,在艺术创意上是一个突破。经过几代的演奏家、指挥家的耕耘和努力,构建为一个声部均衡、器乐种类丰富、民族音乐特色浓郁鲜明的一流艺术团体,二胡、革胡、古筝、笛子、管子、锁呐、笙、阮咸等中国民族乐器,等同具有西洋交响乐团器乐的效果,甚至在演奏民族音乐作品时具有一般西洋乐器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无论是《梁祝》宏大壮阔的交响乐,还是《菊花台》凄美、哀伤的旋律,还是《家有九凤》温宛如歌的变奏,丝竹琵琶、雅乐悠扬,都能精彩的表现每个情感丰富、震撼心灵的瞬间。由影视配乐经验丰富的著名指挥家范焘先生指挥,使音乐更具有“诗意浪漫唯美“的”意象叙事“的效果。让小提琴与民族乐团的演奏,融合到一起录音,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器乐间的融合度,不同体系、性质、音质的乐器音色在收音、采样、实录与合成上都有一定的难度。
专辑特邀录音艺术家、著名录音师李小沛先生担任录制工作,作为拥有近三十年丰富影视、器乐、音乐录音经验的资深专家,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原汁原味记录了演奏家们精彩的演出。做到音乐线条流畅,乐声谐和,声部层次多样,乐器应答错落有致,脉络清晰,最大限度发挥民族器乐音质音色的特点,使其成为与主奏乐器小提琴之间鲜明的呼应和对比,绽放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张“情感真挚热烈、音乐感人肺腑”的小提琴音乐专辑,师承正宗、琴艺卓越的小提琴演奏、华人顶尖音乐团体现场伴奏、影视音乐名家担纲指挥、录音艺术专家精心录制。一流音乐人的共同努力,对音乐艺术执着完美的追求,都化入段段动听、抒情的旋律中,铸造出这部精品佳作,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和美丽的回忆!
专辑曲目
1.梁祝 Butterfly Lovers
2.明月千里寄相思 Wish For The Moon Far Away
3.菊花台 Chrysanthemum Terrace
4.家有九凤 Nine Daughters in My Family
5.七剑下天山 Seven Swords
-
11.gif
(95.22 KB, 下载次数: 150)
-
22.gif
(107.53 KB, 下载次数: 126)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0 16:11
《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 唱片名称:《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
出版:ABC唱片
编号:K2-085
《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由中、美、德三国音乐人合作录音、出版的“极品”管乐音乐“发烧唱片”!不是交响乐,胜似交响乐的管乐艺术录音!国际管乐界第一张“跨文化对话”的音乐唱片!越过大洋彼岸的音乐季风,和谐之声穿越东、西方的时空!
能让一百多人一起同时吹奏,响起各色轻重不一的铜管、木管乐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让这一百多人吹奏时校音准确无误,各调乐器融合天衣无缝,神采飞扬激情洋溢完美出色演奏出首首驰名世界的经典名曲,更是难度极高的事。而让这些演奏家的美妙音乐精确无遗尽录其中,制作成音乐音响艺术水准高雅的唱片,绝对是一件挑战人类听觉、音乐修养、文化底蕴的事情!
不过,在中、美、德三国音乐界专家的共同见证、努力下,一张注定震撼全球录音界的管乐录音《极致立体声十号.辉煌》终于问世了。
充分表现出管乐的“振奋人心、铿锵有力、层次多样、热情奔放”的特色,这张作品的演奏水准正是基于这个标准而且对音乐名作风格把握敏锐,却更果敢、坚决、大胆、非常出色!演奏家们全情投入,管乐各声部单色圆润、饱满、结实、华丽;低音部分大号、长号辉煌雄壮;中音部分圆号悠扬抒情;高音部分小号高亢嘹亮、活跃热烈;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音色层次多样,变化丰富。让每首作品首首成为精品,一听难忘,音乐表现无与伦比的精彩!
由国际一流录音师德国的布莱尼西.阿特曼录音制作,在英格兰一座超过三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录音、演奏完成,后期制作监听是国际著名录音艺术家马克.利维逊先生,国际一流录音声学效果优异!
1.《凡人鼓号乐》(是20世纪美国最受人们喜爱的古典乐曲之一)
(演奏乐器:法国号.长号.大号.定音鼓.低音鼓.铜锣)
2.《双鹰旗进行曲》(双鹰旗:源于旧奥地利帝国的军旗,
由约瑟夫.弗朗兹.瓦格纳于1903年创作)
3.《扇子进行曲》(西班牙单词,译成中文是"扇子",称为<团队之歌>)
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5.《大逃亡进行曲》(是二战电影<胜利大逃亡>主题曲)
6.《太阳和阴影》(乐曲洋溢着鲜明的西班牙风格,"太阳和阴影"
指西班牙在斗牛场的见阳边和阴影边卖斗牛入场券的习俗)
7.《桂河大桥 -博基上校进行曲》(作于1914年,铜管乐曲,后改编
为管弦乐曲, 1957年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桂河大桥>用为插曲)
8.《小夜曲》("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
9.《七十六支长号》(1957年舞台剧<音乐奇才>成名曲)
10.《复活》(原是民间宗教歌曲,这里所选的是经过改编的乐曲)
11.《巡逻兵进行曲》(是美国流传很广的管弦乐小品)
12.《西班牙万岁》(原是1首歌曲,本曲是经改编为铜管曲,由世
界上最著名铜管乐队之一的"Desford Colliery Band"演奏)
13.《拉德茨基进行曲》(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以此曲作为结束曲目)
14.《伊丽莎白小夜曲》(合唱)(英国通俗作曲家 -宝吉的代表作)
15.《马刀舞曲》(苏联芭蕾舞剧<加雅涅>第3幕第2场祝福群舞音乐)
16.《春 -快板》(被誉为"古协奏曲之父"-维瓦第的名作<四季>-"春")
17.《第二交响曲 -小俄罗斯》(柴可夫斯基(1872年作)"第2交响曲",
1879年修改,因其中大量采用小俄罗斯民间音乐,故称为
"小俄罗斯交响曲")
18.《詹姆斯.邦组曲》(寿命最长的续集电影: "英国情报员007
詹姆斯邦德系列片集"的片头音乐)
19.《曼波》(选自美国大作曲家:伯恩斯坦<西城故事>)
-
27.gif
(59.94 KB, 下载次数: 134)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0 16:53
卡拉丝《威尔第“英雄系列”歌剧选》
唱片名称:世纪录音系列卡拉丝《威尔第“英雄系列”歌剧选》玛丽亚.卡拉丝的演唱艺术专辑
出版:EMI唱片
编号:0946 3 80018 29
|
演唱:玛丽亚.卡拉丝 (女高音)
伴奏:苏黎世音乐家协会爱乐管弦乐团、音乐院音乐会协会管弦乐团
指挥:尼古拉.里斯西格诺
1958年,随着事业的发展,伟大女高音玛丽亚.卡拉丝迈过了一帆风顺的里程碑,她同时获得了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签约合同,同年九月,她在伦敦阿比路录音室录制了两套著名的录音:威尔第歌剧选段和著名歌剧唱段,她的演唱歌声极富穿透力与激情,善于表现歌剧音乐角色,她的吐字念白韵声准确,乐句纯正,歌唱流畅。
1958年时,一度同时受到大西洋两岸最重要歌剧院:史卡拉和大都会争相邀请、视为当家头角的卡拉丝,忽然遭到两边冷落,面临了生涯的低潮。幸好,另一个欧洲重要的歌剧演出重镇伸出温暖的双手,那就是巴黎。同一年,她也录下两张至今依旧经典的录音:威尔第咏叹调和疯狂场景,在当时也都非常畅销。这两份曲目原本就是她拿手的招牌:她前后唱过十部威尔第歌剧,其中茶花女一角,更是她仅次于诺玛的常演角色,没有其它作曲家的歌剧这么受到卡拉丝垂青,原因当然是她的演唱风格和戏剧天份非常适合威尔第这些戏剧女高音的角色。
这份再版保留了原始录音的大部份唱段,但删去了纳布果的咏叹调。其中厄纳尼和唐卡洛、麦克白三剧,卡拉丝早在1952年时,就已经在史卡拉歌剧院唱过,当时为她获得满堂采,按理卡拉丝应会想要留下全剧录音,可惜唱片公司并不看好这三剧的全本录音,因此这份选曲录音就成了她在这三出她拿手的威尔第歌剧上的唯一录音发行。然而光凭这样的选曲,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卡拉丝如何只用歌声,去揣摩剧中角色那复杂的性格和心理转变。像是这里选的三首麦克白夫人的唱段,我们就看到她如何从一位充满自信、野心勃勃的女人,到最后变成疑神疑鬼、精神错乱的梦游女。
片中后半场的威尔第咏叹调选自卡拉丝在1963和1964年的另一份威尔第录音,这两次录音正好在卡拉丝于伦敦再次登台演唱托丝卡的前后,是卡拉丝阔别舞台多年积极准备复出的阶段。这次的录音中,比较特别的是她选唱了属于次女高音的艾波莉的角色。另外,奥泰罗中的德蒙娜一角,虽然她从未在舞台上唱过,但这段包含柳条之歌的选段,却绝对是卡拉丝在威尔第诠释上的重要代表。片中还有另外一份选曲,是出自卡拉丝在来年原本计划灌录的第三张威尔第专辑中的录音,这份录音因为她不满意而始终无法发行,一直到1997年,卡拉丝逝世20周年纪念时,才让这些录音有机会完整的问世。
片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份录音就是阿伊达的「凯旋归来」,这份录音是卡拉丝在1964年一次偶然听到另一位女高音(克莉丝萍)演唱的录音后,感觉不对,于是临时起意要灌录,用意是要让大家知道,怎样才是对的唱法,于是又了这份精彩的录音,这是最能够显现卡拉丝对自己演唱角色深入了解的一份录音,也说明了这位艺人敬业、完美的艺术造诣。
卡拉丝对歌剧艺术有一份执著的坚持和热爱,她的声音有一种诗意的魅力,带给听众不朽的魅力。她在这个专辑里完美激情的再现名歌人物角色心理情景,技巧难度很大,她高超的音乐悟性,粗犷而又细腻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录音质感清晰,人声纯净,乐队器乐饱和,契合度高,音频稳定,声音结像度高。
-
27.gif
(100.09 KB, 下载次数: 13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2 17:05
唱片名称
ECCA传奇录音精选 音乐类型:发烧古典
唱片介绍
Decca,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黛卡”或“迪卡”公司,麾下拥有Argo,福茂唱片等子公司。成立于1929年,是英伦三岛唯一可与百年老厂EMI相匹敌的唱片厂牌。
其实作为同属宝丽金集团的唱片品牌,Decca无论在规模,历史,艺人阵容等诸多方面都与DG等大公司相去甚远,但是在发烧友心目当中,Decca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却仍然非同反响,甚至称其为当今世界录音艺术的一大典范,都一点不为过。事实上,只要您听过Decca的唱片,您便会同意:Decca录音所特有的深阔音场,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及极其华丽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招牌。
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自豪的便是曾签约旗下40多年的专属指挥,声望盖天的一代名师乔治·索尔蒂爵士。此外Decca旗下拥有指挥大师迪图瓦,梅塔,夏依,马泽尔等;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等;小提琴家正京和,巴克豪斯等;吉他家费尔南德斯等;歌唱家帕瓦洛蒂,萨瑟兰,多明哥,卡雷拉斯,苔巴尔蒂,卡纳娃,卡芭耶,弗蕾妮,毕约琳,特菲尔,弗拉明戈,巴托莉,盖尔吉尔等等。在流行音乐领域,Decca大家族中同样有这众多闪亮的名字:比如驰名世界的曼托瓦尼轻音乐团,美国爵士乐传奇艾灵顿公爵,百老汇著名歌手平·克劳斯贝,以及TheRollingStones滚石,JoyDivision,HappyMondays,RunDMC等等。而且Decca唱片高贵华丽的透明音色,如临现场的精确定位,开阔深远的音场空间感以及辉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几乎能叫任何发烧友一闻上瘾,并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特色。
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唱片品牌当中,Decca特别以录制歌剧作品而名震全球。众所周知,歌剧录制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耗费大量了人力与物力,收回资金也需要很长时间,没有实力和魄力的公司往往不敢问津此道。Decca公司不仅具有雄厚的财力,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这一行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以来,Decca公司积累了歌剧录制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网络了上述一大批世界超级的歌唱家和众多知名歌剧院作为坚强的后盾。因此,Decca是一家歌剧和声乐爱好者要特别关注的唱片公司。
出品:DECCA
西班牙,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花之圆舞曲等.
曲目:
01.Glinka_ Ruslan and Lyudmila - Overture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索尔蒂指挥 伦敦交响乐团
02.Tchaikovsky_ Waltz of the flowers (The Nutcracker)
柴科夫斯基:花之圆舞曲(选自:胡桃夹子)卡拉扬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03.Verdi_ Gloria all'Egitto (Aida)
威尔蒂:(选自:阿依达)卡拉扬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04.Chabrier_ Espana
夏布里埃:西班牙 阿跟塔指挥 伦敦交响乐团演奏
05.Beethoven_ Rondo (Violin Sonata No.5 'Spring')
贝多芬:回旋曲 选自 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06.Bruckner_ Scherzo (Symphony No.4 'Romantic')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伯姆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07.Mahler Der Abschied (Das Lied von der Erde)
马勒:大地之歌 (片断)伯恩斯坦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08.Brahms_ Rondo (Piano Concerto No.1)
博拉姆斯:回旋曲 选自 第一钢协 伦敦交响乐团
09.Allegri_ Misere
阿莱格里:主啊,怜悯我 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
11.Ravel_ Danse generale (Daphnis et Chloe)
拉威尔:群舞 选自 达夫尼与克罗艾
12.Schubert_ Impromptu in A flat (D898, No.4)
舒伯特:降A小调即兴曲 (原曲目编号有误,应为D935?)
13.Mahler_ Veni, creator spiritus (Symphony No.8)
马勒:选自第八交响曲
-
11.jpg
(31.91 KB, 下载次数: 178)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2 17:11
标题: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郑明勋指挥
郑明勋指挥
巴士底歌剧院乐团
DG 437 818 -2
又译《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 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 同年在彼得堡首演。 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故事集是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结晶,是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各民族对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中近东国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一千零一夜》故事集对西方各国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的影响很大,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如由阿拉伯原文音译应为《山鲁佐德》),便是以《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的个别情节写成的。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由一些阿拉伯东方的画面和形象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温柔和静观的抒情诗。所有这些都以诗意为其基调,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敏锐感情,散发出东方神话故事的芳香。这组乐曲在1888年间写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八十年代创作的最典型的特点,便是概括的标题性,像交响组曲《安塔尔》那样,作者在这部作品总谱扉页上也有如下一段文字说明: “苏丹王山鲁亚尔认为女人都是不忠实的,他发誓要把自己的每一个妻子在第一夜之后全都处死;但是舍赫拉查德王后由于善于用故事来取悦她的丈夫而救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故事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因此山鲁亚尔为好奇心所驱使不断延缓她的刑期,最后完全打消了自己的主意。舍赫拉查德为他讲述许多奇事,引用了诗人的诗句和歌曲的歌词,一篇童话套着另一篇童话,一则故事套着另一则故事。”
当然,像这样的说明并没有涉及任何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内容。本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这套组曲的初版中曾经为其中的每一首乐曲安排一个比较明确的小标题,但是后来再版时又把它删掉了,因为作者只想把听者的想象纳入他自己的想象的轨道,而对其中更详尽、更具体的细节,则留给听者按各自的意愿和心情自由地去领略。不过,为了便于了解这部作品的标题性构思,我们对其中各首乐曲进行分析时还是把它写出来为好。
这套组曲中的四首乐曲各描绘一个音乐画面,但请画面之间并没有共同的情节联系,为此,作者运用两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或相交替或相盘结地反复在这些乐曲中出现,借以促成全曲的发展。其中一个主题用以代表讲故事人舍赫拉查德的音乐形象,好像作为画面的前景屡次出现在各首乐曲之间,仿佛不时在提醒听者注意所有这些故事全都出自舍赫拉查德之口似的。
这个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除了竖琴的几个和弦的穿插之外,没有其他伴奏,它的旋律进行有着很多装饰,十分美妙。这就是聪明、美丽而机智的舍赫拉查德的音乐画像,她很温柔,富于幻想的色彩,她必须战胜严厉的苏丹王,而故事乃是她唯一的武器。
第二个主导动机式的主题,描绘威严而残暴的苏丹王山鲁亚尔的形象,这个主题在作品中的每一次呈现,都变换着不同的色彩,表现着不同的情绪内容,例如,在开始时,它用乐队的齐奏奏出,音响威严而雄浑(ff),表现出这位苏丹王原来的面目,而在第四首乐曲的开始,即当他听完前三首乐曲所叙述的许多故事之后,这个主题由于删去铜管乐器声部而已经减失了不少威势,最后,在全曲结束时,苏丹王的主题仅仅由低音弦乐器用轻柔的音响(pp)奏出,表示他已完全被舍赫拉查德所感化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2 17:14
标题: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三星带花)
阿巴多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9 527-2
企鹅评鉴三星带花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中出现了两个女人,她们不仅影响着《第四交响曲》的创作,而且影响着柴科夫斯基的后半生。
第一个女人是梅克夫人。
那还是1876年底,一位名叫娜婕日达 冯 梅克、已经年满46岁的富孀,通过自己的家庭音乐教师、曾是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和学生的科克特,把一笔为数可观的费用交给了柴科夫斯基,请柴科夫斯基把自己写的一些小品改编成梅克夫人所喜爱的小提琴曲。这笔突如其来的费用,自然能够大大改善柴科夫斯基的温饱。这件偶然发生的小事,却深深触动并隐隐激活了柴科夫斯基内心底处的某种意识。从那时起,两人的书信频繁,感情骤增。但梅克夫人心里明白,不论是年龄、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她都明显属于另一个世界,因此,尽管她对柴科夫斯基的才能、为人和作品都激赏不已,却能够明智地规定自己永不和柴科夫斯基见面。所以,在长大13年的漫长时间里,二人只限于书信往来而从未谋面。从1877年起,梅克夫人每年为柴科夫斯基固定提供六千卢布的生活费用,并时刻关注柴科夫斯基的生活,支持他的创作。柴科夫斯基更把梅克夫人视作精神上“香格里拉”,视作最可信赖的的艺术知音。在大量的通信中,柴科夫斯基连篇累牍地向梅克夫人剖析自己的音乐,也常常激动万分地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慕和感激之情。要想了解他1877年以后特别是《第四交响曲》之后的音乐作品,离开了梅克夫人,恐怕是不行的。至少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人们常把柴科夫斯基的前三部交响曲视作“客观标题音乐,而把后三部交响曲视作”主观标题音乐“。正是柴科夫斯基结识了梅克夫人并和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书信——精神“友谊以后,在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主观感情的调子就开始越来越明显,从而使他的作品和当时其他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泾渭分明。
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
令人费解的是,就在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已经开始交往的1877年,一个“虽不十分年轻,但很诚实,而且有一种巨大吸引力”的女人、28岁的安东尼娜 米柳科娃成了柴科夫斯基的妻子。米柳科娃远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像梅克夫人那样是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热烈崇拜者。她常常像“追星族”那样给柴科夫斯基写充满颂词的信函,后来就变成了“热情而诚恳”的情书。开始柴科夫斯基对此只是觉得有趣,后来觉得吃惊,再后来感到内疚——因为那时他正在写作歌剧《欧根 奥涅金》中那段著名的“写信场面”,剧中的女主人公向男主角示爱遭到拒绝的结果,使得柴科夫斯基联想到米柳科娃当时的处境。最后,一般出于自责,一半处于怜悯,柴科夫斯基被米柳科娃强大的逼婚攻势(否则将自杀)面前作出让步,改变了自己“由于天生秉性而对婚姻长达37年的厌恶”,在所有亲友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于1877年5月宣布与米柳科娃订婚,并于同年7月18日举行了婚礼(当时只有科特克和弟弟科纳托里在场)。作为新郎的柴科夫斯基当然感觉不到婚姻的快乐,相反还警觉地意识到,这场婚姻将使自己永远和一个“对我做什么.....从来没有丝毫想要知道......连我的作品一个音符都不知道”的陌生女子绑在一起。于是,蜜月还没结束,柴科夫斯基便抛开妻子离家出走,四处逃避,并把个中请和感受详尽地信告梅克夫人。柴科夫斯基在身体极度虚弱,“精神状况濒临疯狂的边缘”的情况下,在一个寒冬的夜晚,走进齐腰深的河里,为的是要冻死自己。被救之后,精神病专家明确地建议他“永远不见妻子的面”。当然,没过多久,这场悲剧性的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
就柴科夫斯基这种艺术气质的人来说,对生活在私密的憧憬和噩梦中、感情起伏无常、把生活看作是一场严酷而不可理解的悲剧的柴科夫斯基来说,所经理的个人痛苦必然会潜入他正在写作的音乐。几乎在同一时间里闯入柴科夫斯基生活的两个女人,自然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柴科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影响他的音乐创作,这是我们在欣赏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中要注意到的。
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交响曲〉献给了那位“上天所赐“的梅克夫人。早在1877年5月,即柴科夫斯基和米柳科娃订婚的那段日子,他就写信给梅克夫人,“我正忙着写作冬天动笔的〈第四交响曲〉,我很想把它题献给你,因为我知道你准备在其中找到你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的回声。”而从不愿接受他人作品的梅克夫人这次也破了例,她不仅欣然接受了柴科夫斯基的这一想法,还要求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交响曲》命名为“我们的交响曲”。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2 17:17
标题: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杨松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肖斯塔科维奇: 《第一交响曲》f小调 op.10
杨松斯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EMI classicl小双张
乐曲介绍:
这部作品首演时,肖斯塔科维奇还不到20岁,但是他已经先后修毕了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和作曲这两门专业课程,而且已经成为列宁格勒的知名人士了。而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短短几年中,他不仅在苏联乐坛上享有盛誉,而且还赢得了国际声望。
1925年5月12日在列宁格勒由列宁格勒爱乐乐队首次演出,H·A·玛尔科指挥;总谱于1926年由苏联国家出版社音乐第一次出版。E·斯拉维斯基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谱于1928年由苏联国家出版社音乐出版
乐队编制:1支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4支园号,2支小号,1支中音小号,3支长号,1支低音号,3个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大鼓,锣,钢片琴,钢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时间——30分钟)
和一般交响曲一样,这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但是其中的慢板乐章被安置在诙谐曲之后,而且肖斯塔科维奇还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加用了一架钢琴,这些都是它有别于一般交响曲的地方。 整个交响曲的发展是从有很多独奏的插部比较室内乐性的声音,走向比较强大的丰满的声音,从感情的含蓄走向比较大的表现力。 第一交响曲虽然跟作曲家以后的交响曲不同的是在第一交响曲里没有悲剧性的构思。但预示了他的较晚期风格的一系列特点(在主题非常的统一情况下强烈对比的并置,一方面有感情含蓄的(“冰冷冷地抒情”)段落,而另一方面有激情表现的段落),配器,曲式的某些特点等等。
第一乐章(Allegretto Allegro non troppo,f小调,奏鸣曲式)是一惊慌不安的,有些阴郁的性格(Allegretto)的节奏开始。第一个乐句(带有弱音器的小号,按着是大管)造成一种神秘戒心的感觉。 奏鸣曲式的主部曲节奏(见例1和2中的括弧)反复而成,起特点是:声音透明而低沉,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柔软而曲折线条有很多半音。主部的第一次陈述是一匀整的弦乐伴奏为背景由独奏的单簧管奏出。
副部(A大调)由长笛开始,圆舞曲形象的特点独特地加以变形,这是优美的同时含蓄冷冰冰的抒情。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和前奏的动机上。它的性格是惊慌不安的。它保持着增长,达到了总最高潮,在总的最高潮里由小号和其他乐器奏出前奏的第一个动机。 在再现部里一副部为主:主部是加强了,但明显的压缩了,仿佛同前面的展开部融合在一起。可是在副部以后结尾(尾声)是从主部主题的动机开始,在它的后面接着出现前奏的动机,在动机里惊慌地结束了第一乐章的音乐。
第二乐章(Allegro,a小调,无展开部奏鸣曲式)是谐谑曲,与第一乐章有明显的对比,充满着愉快,幽默。
在不大的前奏以后加洛普舞曲节奏的第一主题出现(小提琴)。第二主题(Meno mosso,e小调)是含蓄抒情性格的如歌的曲调,它表现了某些民歌的特点,带有很特殊色彩。主题是以小提琴快速地重复一个高为背景,由木管奏出。随后回到第一主题(大管,pp),最后(在高潮时)同时用主调奏出两个主题,其中第二主题有非常重要的改变:它由三拍子改变为四拍子;由如歌地抒情的变成进行曲的目的。突然高乐停止)。以钢琴三个强烈的和弦开始不大的结尾。惊慌不安地声音静下来结束,性质很象第一乐章的结尾。
第三乐章(Lento,降D大调,复三部曲式)是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中经常遇见在重复主题时改变拍子,谐谑曲的乐章建筑在两个主题上,(四拍子和三拍子)其中的第二主题在乐章的结尾和在四拍子运动中的第一主题同时发声。肖斯塔科维奇在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这样写过。新的对比。以柔和的弦乐伴奏为背景由双簧管奏出颂唱般的抒情的旋律。这个旋律早在前奏中就预示过的第一乐章主部动机的变形为基础。
在发展中小号短小的动机闯入,在这以后旋律以增强的声音反复(小提琴和木管的齐奏;圆号在这时候奏出独立的旋律,增强总的表现力)。接着出现这个乐章(Largo)的忧郁性质的中间段落。在不大的前奏(弦乐)以后出现了由双簧管奏出富裕表现的朗诵的主题,用非常缓慢的葬礼进行曲节奏进行。 段落以同一个前奏的音乐收拢。总的现部(Lento)压缩陈诉。最后,象前面的乐章一样声音很快地停止了。
终曲(Lento,Allegromolto,f小调—F大调;自由处理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以后接着不间断演奏,用缓慢的前奏(木管)开始。
终曲的主部主题(单簧管独奏)赶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还有一部分谐谑曲主题相似的,(终曲的主题主调还是在第一乐章的前奏中提示的),但是比第一乐章的主题,进行快和发展不间断性是其特点。 这个发展进入第二主题(A大调)。它在第一次出现时音响紧张和强烈(力度最强的木管和弦乐的齐奏),然后具有抒情性质(Meno mosso,独奏的小提琴)。这个主题是第三乐章中间插部的主题,也叫作“转位”,那就是旋律的上行步伐代替同样大小的下行步伐(相反,下行代替上行)。 终曲的结尾里有巨大的增强的力量,突然的减弱,有明显的力度与速度的对比。紧张戏剧性的发展使交响乐隆重地结束。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2 17:21
标题: 传奇再现]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春>阿胥肯纳吉,帕尔曼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春」
Beethoven:”Kreutzer”?”Spring” Violin Sonatas
演出者:阿胥肯纳吉,帕尔曼
作曲家:贝多芬
系列:DECCA传奇再现系列
唱片编号:4586182
录音公元年月日:1973 年 10 月 01 日
内容简介
贝多芬九首小提琴奏鸣曲中,以第五号的「春」与第九号「克罗采」最受喜爱,而能成功演绎此两阙作品的音乐家。终能成为卓然成家的大师。帕尔曼与阿胥肯纳吉两位大师于1970年代的合作,除展现瑰丽精湛的技艺之外,更有清新的气质与绝佳的默契,纵然这两首乐曲名盘如林,两大师的演奏仍如皇冠顶上的钻石般璀璨耀眼,光芒万丈。DECCA黄金年代于京士威厅的经典录音之一,有饱光泽的琴音、精准的定位及活生感,如今以24bit,96k超取样再加处理,透明度与层次益发历历分明,演录之平衡至此而臻圆满。
留声机杂志—
灿烂活泼的演出展现无穷活力与音乐想象…奏鸣曲「春」在阿胥肯纳吉漂亮的指法与帕尔曼细腻完美的分句下洋溢年轻朝气且不失古典气息,如此明晰的乐曲解读及甜美的琴音随处可见可闻。
企鹅唱片评鉴—
他们演奏的态度年轻而鲜活,而风格则是古典的。强有力的演出,却又不会过于外放,音乐自然且自发地呈现。录音质量十分出色…。
博客来推荐
在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以这两首附有标题的作品最为后人所知,尤其是前一首《春》,其旋律优雅动人至此,成为入门者必选的精曲,而后一首提献给克罗采的《克罗采》,除了激动强烈的情感抒发之外,异国情调浓厚的土耳其风也是当中极受欢迎的式样。现今想要找到将此两首演奏得令人感到无穷兴味的版本实在不多,而人们立即也只会想到两个组合:欧伊斯特拉夫/欧柏林,帕尔曼/阿胥肯纳吉。Decca在此曲上最著名的即是帕尔曼与阿胥肯纳吉合作的版本,数十年来依然难寻其对手,两人不做过度滥情的演出,加上优秀录音充分掌握其完美情绪展现,长久以来成为名盘之一。此次「Legend」系列以24bit/96K超取样加强它的录音优势,以中价位重新发行,更增加吸引力,建议没有这张唱片的乐友赶快购入一张,听听看完美平衡的室内乐演奏应该是怎样的声音.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3 16:14
《新 竹》
-
11.bmp
(1.19 MB, 下载次数: 170)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5 17:03
标题: 《海洋之心》电影音乐_孔泽尔指挥辛辛那提大众管弦乐团
《海洋之心》电影音乐_孔泽尔指挥辛辛那提大众管弦乐团DSD(Telarc CD80510)
專輯名稱 : From the Heart 海洋之心 演奏版 曲目
專輯編號 : CD80510
音樂類別 : 電影音樂
專輯特色 : 大眾王子的深情告白
唱片公司 : Telarc
演奏(唱)者 : 艾瑞克.康澤爾 指揮 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
專輯解說:
大眾王子康澤爾這次要獻給您最傾心的深情告白,十六首繾綣纏綿的情歌盡是您刻骨銘心的一生摯愛,包括電影「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艾爾頓強紀念黛妃逝世的「Candle In The Wind」、莎拉布萊曼與盲歌手波伽利唱紅的「Time To Say Goodbye」、電影「終極保鏢」主題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席琳狄翁與芭芭拉史翠珊對唱的「Tell Him」,以及「歌劇魅影」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和「杜蘭朵公主」的詠歎調「公主徹夜未眠」……等等不朽情歌。在精緻完美的全新編曲下,康澤爾與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的醉人演出,賦予這些名曲嶄新的音樂生命,「情歌恆久遠.曲曲永流傳」!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5 17:07
标题: 发烧版老柴<胡桃夹子>企鵝三星佳評
柴科夫斯基_胡桃钳_马克拉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Telarc CD80140)
專輯名稱 : Tchaikovsky: Nutcracker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胡桃鉗》 曲目
專輯編號 : CD80140
音樂類別 : 芭蕾舞曲
專輯特色 : 結合童話故事的芭蕾舞作品。企鵝三星佳評
唱片公司 : Telarc
演奏(唱)者 : 查爾斯.馬克拉斯爵士 指揮 倫敦交響管弦樂團
專輯解說:
在十九世紀後半,法國浪漫舞劇逐漸衰落,舞台轉移至俄國,在馬林斯基皇家劇院經理培提芭的大力提倡下,俄國成為芭蕾舞劇的領導國。西元1891年柴可夫斯基著手寫了一齣舞劇《胡桃鉗》,是根據霍夫曼的童話故事所改編,共有二幕三場。舞劇中使用了十五首曲子,柴可夫斯基從中選了八首,做成《胡桃鉗》組曲,包括(1)小小序曲(2)進行曲(3)糖果仙子之舞(4)俄羅斯舞(5)阿拉伯舞(6)中國舞(7)笛舞(8)花舞。其中「糖果仙子之舞」使用了鐘琴,此樂器是他在旅途巴黎第一次聽到的優美音色,非常喜愛,立刻將鐘琴列入樂器編制,效果也十分成功。
舞剧《胡桃夹子》
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 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
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 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剧情大致为: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舞剧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
《进行曲》选自舞剧第一幕第一场中孩子们登场时的音乐。这段音乐兼有进行曲和双拍子舞曲的特点,轻快活泼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吹着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活泼敏捷的特色。
《特列帕克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的盛大宴会中的音乐,是一首双拍子的俄罗斯舞曲,情绪欢快奔放,力度变化激烈,节奏动力感极强,音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整个舞曲洋溢着兴奋奔放的情绪。
《芦笛舞曲》也是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的盛大宴会中的音乐,音乐用长笛代替芦笛,以长笛三重奏的形式展开主题,节奏轻快而带有诙谐的色彩,主题愉快活泼,宛若一首清新宜人的田园晨曲,这是一首著名的体现长笛特色的音乐。
-
11.gif
(99.04 KB, 下载次数: 202)
-
5683-SIM2HT3000E.gif
(124.32 KB, 下载次数: 168)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18 14:17
片名:PavarottiForever
演出:Pavarotti
编号:Decca 475 8349
男高音歌王Pavarotti逝世之後,香港方面立即推出此孖CD精选集,内里收入的歌曲确是精中之精,『大声公』一生人最著名和最动听的录音都已收录其中,我相信,全世界各地差不多同一时间都有推出同类型的CD版本,但我听完此香港版CE)之後,却不能不盛赞本港的唱片界还是有人才的,因为除了选曲精采之外,CD制版亦造得非常好,Pavarotti人声饱满、中气十足,歌剧选段的爆棚乐段低频犀利、动态凌厉,比起原版CD的音效犹胜一筹,盖棺定论,Pavarotti生前的靓声录音不多,但偶有佳作,大家如果由头到尾细心聆听两张CD,当会发现大部份录音之中,歌王的声线都有点干硬,但个别录音(我不告诉你那一段)歌声潦亮雄伟,扭大音量聆听时更过瘾,尽显一代歌王声底雄浑、歌艺超凡,用《西电》号角扬声器来聆听简直无敌。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