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我来到《大海》身边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2-17 13:24
标题:
我来到《大海》身边
第一次见到大海还是在多年前,不知从哪里飘来一阵大雨,看那海浪拍打着甲板,轰隆之声震天,整个甲板都被海浪覆盖,真是海上无风三尺浪啊,迎面的海腥味,使我无法在呆在甲板上,吓的我立刻调头往回跑,真是心有余悸,这时的心情自是无法形容。下到客舱,越发地难受,晕船了,这时只想到一个字“吐”,其心情真是无法形容,连黄水都吐出来了。可当我再上甲板,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碧空无云,一切又都是那样的平静,海面平静如水,已没有了刚才的疯狂,这时的大海倒更像是熟睡中的婴儿安详,向远处眺望,带给你的就像是书中形容般“海天一线”,真是美得无法形容。也许这就是老人们说的“大海总是变幻莫测的,它带给你的永远都是一日三变。可是它又是那样的美丽,让人喜爱不尽。”这是笔者见到的大海,可在我的印象中实际听到的德彪西《大海》也是那样的“一曲多变”。
11.gif
(97.07 KB, 下载次数: 14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8-2-17 13:24 上传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2-17 13:25
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7978)是世界音乐史上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79世纪初和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最伟大的法国作曲家。有人将他喻为通向现代音乐的桥梁,最负盛名的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真诚的说:“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德彪西在音乐学院的叛逆和特立独行的音乐主张直接为他日后的音乐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受到马拉美及象征主义作家、诗人的影响,被称为“象征派‘音乐诗人’”,许多作品与印象派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模糊的轮廓,微妙的色彩,新颖的形式等,他对东方和希腊文化充满想像力,寻求新的审美自由。在作曲技法上,为后人闯出许多探索的路,他采用的块状和弦,音响“层层叠置”的技巧,对钢琴和管弦乐的革新无疑都是一场革命。在审美上,他追求飘逸、淡远、朦胧的意境,开创了音乐史上的印象主义时期。而他的出现也代表着浪漫派音乐告一段落。他的音乐虽然是标题性的,但从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的主题或标题的“情绪”或气氛。事实上对德彪西影口向最大的不是音乐而是文学。他经常到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沙龙流连。他根据马拉美的诗《牧神午后》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也是印象派音乐最初的颂歌。德彪西以形式音调的管炫乐酝酿出倦怠的官能世界,他的音乐达到了近于忘我的境界,开拓了音乐的新天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2-17 13:25
德彪西一生最喜欢大海,并于1903年构思,1905年度假时写作完成他的历史杰作之交响素描《大海》。该曲被设计为三首以交响乐描述海景的的作品。第一和最后乐章最初被称为《附近的风平浪静》和《风使海面狂舞》,但最后更名为现在的《黎明到正午时分的海》和《风与海的对话》,只有中间乐章《海浪的嬉戏》保持原有的标题。尽管如此,在旋律上仍呈现的是一天的海景。该曲深受英国画家特纳和法国画家莫奈以及当时日本著名的画家葛饰北斋、安藤广重海景画的启发,以管弦乐的色彩赋予美丽大海无穷的魅力,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大海的奇妙境界。1905年在巴黎首演时,《大海》可以说是失败,遭到了乐评的猛烈抨击。1909年在美国芝加哥首演,《芝加哥论坛报》的一位乐评家这样写道“不停歇的和声连接和进行,使得这首曲子不寻常到令人觉得恐怖、丑陋”。虽然《大海》为有些人所反感,也受到德彪西同时代人激烈的抨击,但现在《大海》已经被视为管弦乐历史上的创举,也是印象派音乐的里程碑。
作为一位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兼具历史和国际重要地位的音乐家,德彪西更喜欢以“象征主义”来描述自己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音乐总是如此的杰出也越来越绚丽多彩的原因吧!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