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在这个价位带内很难找到全面超越它的喇叭——Paradigm Reference S6 v.2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03
标题: 在这个价位带内很难找到全面超越它的喇叭——Paradigm Reference S6 v.2
我在论坛158期曾经写过Paradigm工厂参观纪实,记得当年它已是北美最大的喇叭制造厂。我看过他家巨大的无响室,也了解他们采用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来做单体、箱体、分音器、单体与箱体耦合等元素的分析。在我的认知中,Paradigm是少数真正拥有从单体到箱体、分音器、组装完全自家完成的厂家。像这样充满实力的喇叭制造厂还真不多见。

采用1寸纯铍高音单体一支,7寸镀钴纯铝振膜中音单体一支,7寸掺矿物PP振膜低音单体二支,频宽50Hz-45kHz±2dB(不过低频可延伸至28Hz),效率91dB,平均阻抗8欧姆,适合扩大机功率15W-400W,分频点350Hz(二偕分音)、1.9kHz(三阶分音),体积:110x210x345mm,重量63.5公斤一对。

111.gif (114.13 KB, 下载次数: 180)

111.gif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04
有实力,但不会说故事

    可是,我也必须承认,Paradigm虽然拥有先进的设计制造能力,但它的名气却远远不如许多外购元件组装的厂牌。为什么?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Paradigm不懂得说故事。换句话说,Paradigm不谙Hi-End领域的行销术。第二、Paradigm所采用的单体皆是自家制造,而他家单体虽然品质很好,但又不如某些喇叭单体制造名厂那么有名。第三、Paradigm的声音走向倾向中性,不会很甜,也不会很软。说得更白些,就是不懂得『化妆』,没有『粉味』。第四、Paradigm的售价平实,让许多外行的人『以价论声』,低估了它的真正实力。

     其实,上述四点如果综合起来,那就是加拿大英国人的产品特色:务实、耐用,不哗众取宠。为什么我说Paradigm具有加拿大『英国人』的产品特色呢?了解加拿大国情的人都知道,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与法语,单单一个法语区魁北克省就占了七、八百万人口(加拿大人口大约三干一百万)。由於历史关系,法语区完全保留法国的文化、语言与宗教,可说是彻彻底底的海外法国人。因此,法语区的各种产品也就与加拿大其他英语区者大相迳庭。各位只要看看Oracle音响、太阳马戏团等这类工业、文化产品,就可了解英语区与法语区之家的差异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05
务实派的最佳选择之一

     话说回头,务实、耐用、不哗众取宠的音响制品不好吗?假若您追求外表的精致炫丽,想要以音响器材提升府上居家气质,这类的音响器材的确无助於居家装潢。不过,如果您是务实主义者,Paradigm的确是您购买喇叭时的口袋名单之一。尤其是Reference Signatute SeriSS 6第二代(以下简称S6 v.2),以这样的售价而言,它是很棒的喇叭,先
决条件是要搭配优质的扩大机与数位讯源,否则无法发挥它的真正实力。

     S6 V.2是Paradigm顶级Reference Signature系列第二代中的二哥,RefSrence Signature系列升级为第二代v.2,第二代与第一代最大的不同是高音单体改为纯铍高音,此外中音单体也已改为纯铝振膜外镀钴,低音单体则未改变。

     S6 v.2上面有S8(论坛曾写过第一代产品),下面还有S4、S2与S1等。所谓『系列』,当然是此系列中的喇叭都有其共同点,参考签名系列的共同点就是采用相同的高音单体、中音单体与低音单体,而且单体尺寸都相同。不同的是采用低音单体数量的差异。S8采用四个低音单体,S6采用二个低音单体,S4采用一个低音单体,S1则采用一个中音单体兼任低音。这样看来,整个参考签名系列的声音表现应该大致相同,差别仅在於适合不同大小空间使用而已,这是我的看法。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14
弧形箱体,最佳自制单体

    S6 v.2个高度仅有110公分左右,算是小型落地式喇叭,箱体的宽度很窄,大约与中音、低音单体直径相同。虽然箱体小,但却掩不住作工精致的事实,它的二侧是弧形的,上面也是弧形的,搭配上漂亮的浅色木皮与漆工,可以说得上精致二字。比较特别的是四个单体从上到下紧紧挨着排列,中间没有空隙。到底这样的单体排列法有什么妙处呢?难道不十白单体之间会相互振动吗?为了了解是否会相互影响振动,我动手拆下中音与低音单体,发现每个螺丝都套著一个黑色软橡胶套垫,这与一般的塑胶螺丝垫片不同,原厂称为IMS套垫,应该是用来隔离螺丝与箱体之间的振动。拿出中音与低音单体,发现框架是一体成型的,看起来像是俗称『塑钢』的材料,但实际上却是铝铸成型,抗震能力非常好。在中音单体的背面,有一个弧形的金属散热外壳套住,而低音单体也用一个金属外壳套住,除了帮助散热之外,还有隔磁设计在内。本来也想拆下高音单体,可是卸下四个螺丝之後还是无法拿出高音单体,只好作罢。阅读资料,知道高音单体采用强力铍磁铁,背後也设计了有效的散热装置,音圈磁隙中还灌了冷却磁液,可以让高音单体承受更大的功率。除此之外,原厂还设计一个铝铸浅号角(导波作用),将高音单体安置中央。从高、中、低音单体注重散热,磁力强这样的设计来看,S6 v.2非常注重承受功率的能力,由此可知设计者非常注重喇叭的失真与高度精确性的要求。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15
要注意喇叭摆位与器材搭配

     本来,像S6 v.2这种体积的喇叭并不适合用在我家那么大的开放式空间中,这么大的空间一定会稀释它的低频量感。不过,为了让我更明确的了解S6 v.2的各项性能,我还是将S6 v.2载回家,放在开放式大空间中聆听。经过几天的反覆聆听与更换搭配器材,我得到以下几个经验:第一、新买回去的S6 v.2必须有够长时间的开嗓时间,才能让高频段的声音更甜润,中频段更宽松些。第二、喇叭摆位时,二喇叭之间的间隔不要太大,以我的空间而言,最好是间隔2.0-2.2公尺之间(喇叭单体中心点对中心点),这样的间隔中频段与低频段会比较饱满有劲,间隔太大时声音的密度就降低了。第三、最好搭配较柔性的器材,而且高频段比较甜美具光泽者,如Burmester平价CD唱盘或扩大机(Rondo系列)应该就很适合。假若您能够做到上述几点,S6 v.2应该能够发出让您满意的声音。

     至於我自己的搭配,我认为家里现有的器材中,AS日扩大机推起来最好听,不过它的售价与S6 v.2门不当户不对,其他扩大机组合在推S6v.2时甜味与光泽又稍嫌不够,最後我决定采用Audio Valve Assistent 50。这部每声道50瓦的真空管综合扩大机虽然功率不大,而且阻尼因数只有8,但推起S6v.2来中、低频段饱满扎实的程度还是让我满意(若严苛要求,低频量感还嫌不够),我想如果是在六、七坪空间中,它的低频量感表现还会更好。话虽如此,我最中意的是Assistent 50能够让S6 v.2发出我喜欢的甜美音质,而且光泽湿润。所以,虽然以最严苛的要求来说,我不认为S6 v.2的效率适合以50瓦扩大机去驱动它(虽然规格上注明15瓦到400瓦都适合),但看在中频段与高频段的表现上,我还是欣然采用Audio Valve Assistent 50。至於数位讯源还是采用Bladelius Gondul DVD兼容机。可不要小看这部『DVD兼容机』,它的声音表现绝对可以跟许多高价CD唱盘论高低。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16
纯铍高音单体有股特殊韵味

     S6 v.2给我的印象是高频明晰,不过份细致,也不会显得刚性,而且有一种特别的高频韵味,我认为这就是纯铍振膜的特殊味道。比起以前的铝振膜高音单体,铍高音已经显出自己的迷人味道,不过我认为仍然不离中性。您知道吗?这个纯铍高音单体在规格上可以达到45kHz,与上一代铝振膜高音单体相比,性能好上许多,难怪高频延伸会更平顺。

     在中音方面,中频凝聚饱满而且爽朗,没有肥肿的嗓音与钢琴,一切都是扎实的。低频也是很扎实,不会浑浊,也不会拖泥带水,低频量感在我家算是刚好,我推断在小空间中一定很足。此外,暂态反应快,层次分明也是S6 v.2的特性。

     如果要以人来比拟,我可以说S6 v.2是西方充满自信的办公室女郎,对内懂得打点自己,对外也能秀出让人钦佩的办事能力,让人一见眼睛一亮。如果我这样说您还无法想像,我还可以将S6 v.2比拟为爽脆甘甜的芭乐,果肉爽脆中还带著适当的水分,入口甘甜但又不会让人甜得发腻。在我这样的比拟之下,您应该已经可以勾勒出S6 v.2的形象了吧!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16
有如好吃的芭乐

     到底S6 v.2怎么爽脆法呢?在此我可以举Naim唱片所出版的那张『afQ in Concert』为例。假若音响器材声音偏向硬调,这张CD就会不耐久听,好像芭乐果肉太硬,甜度不足。假若音响器材暂态反应慢,又偏向软调,整体听起来音乐活生感差,甜昧光泽又不足,听起来一点光彩都没有,就好像吃到熟透软烂的芭乐。一定要软硬适中,有光泽,有甜味,听起这张吉他演奏来才会精彩。S6 v.2就是这样,第一首钢弦吉他的独奏中,它展现出软硬适中的清脆,钢弦既带有弹性,也保有适当的刚性之美。而那演奏者刻意制造出来的拍打低频,S6 v.2也表达得相当适当,量感不过份多,也不会少到没有『肉感』。当演奏者只用左手压弦勾弦发出细微的乐音时,手指触弦的质感也都能够显现出来。老实说,以S6 v.2这样的价钱而言,如此表现已经够迷人了,我想这么迷人的钢弦吉他表现一定与纯铍高音单体有关。

     第一首之後,其他乐器加入,S6 v.2展现出线条凝聚又带有思思擦弦质感的大提琴,那种凝聚的声音线条很健康。而Bass的音阶与套鼓的清脆有劲在在都显露出S6 v.2的暂态反应快速特性。总之,S6 v.2听『afQ』的表现令人感动,那是完全超值的中、高频段表现。不!应该说是几乎包含全频段的优秀表现,包括暂态反应、弹奏质感等等。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17
将小提琴的软硬掌握得恰恰好

     既然S6 v.2具有如芭乐般爽脆的个性,听吉他演奏当然是投其所好,听古典音乐呢?小提琴会不会太硬呢:)想到此处,我要用一张软体来测试S6v.2是否会爽脆得过度,而变成生硬,那就是Philips所出、葛罗米欧领衔演奏的莫札特小提琴协奏曲K207&211,以及小提琴奏鸣曲K454&26(Philips464—723—2)。第一首音乐一出,,陕乐活泼的气氛盈盈满室,莫札特的管弦乐律动是那么的活生,低频是那么的有弹性。等小提琴出现,明晰俐落的小提琴带著甜味与光泽漂浮在管弦乐之上。演奏到较低音域时,琴腔共振的木头味依然很浓。S6 v.2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软硬』程度掌握得恰恰好,再软可能就不够活泼,再硬就不耐久听。

     来到第四轨,此处经常会出现低频砰声,S6v.2的低频砰声凝聚,形体不大,但弹性足,而且定位清楚,这也误明了S6 v.2的低频精确性。此外,这张老录音中本来就有的呼呼低频辕声也可以清楚听到,但量感不会很多。这也代表著S6 v.2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中已经能够将该有的低频表现出来。不过,如果此处低频的量感能够更多些,会更合我的胃口。当然,考虑到那么小的喇9/1在那么大的空间中,S6 v.2的低频量感没什么好嫌的了。

     再往下听,即使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小提琴依然展现出爽甜的特性,不仅光泽够,高把位的擦弦质感也能表现出来,不会变成不知所云的高音线条。而且,钢琴的圆润凝聚音粒也充满木头味。可以这么说:S6v.2的小提琴音色比较明亮些,而钢琴的音色泽比较暗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27
整体管弦乐平衡性很棒

     确定S6 v.2爽脆的个性不仅将吉他表现得很好,也能够将小提琴与钢琴掌握得恰到好处之後,我还是要更进一步的测试S6 v.2在古典音乐方面的表现,此时我用的是葛罗米欧所演奏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与布鲁赫『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创(Philips UCCP-7037)。当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缓缓开展时,我发现S6 v.2能够将管弦乐各声部的细节表现得很清楚,而且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很平衡,不会造成低频过多的现象。此外,当指挥让低频往下一沈时,S6 v.2也能显出很好的整体低频弹性,这种凝聚往下沈又有弹性的漂亮低频表现经常出现,让人不得不去注意到。

     为什么S6 v.2的管弦乐能够表现得很清楚呢?聆听中,我曾靠近S6 v.2,仔细观察它的单体振膜运动情况。我发现无论是中音单体或低音单体,在大音量下它们的振膜前後运动幅度都不大。这也说明了为何S6 v.2那么小的箱体,却必须用到一个7寸中音单体与二个7寸低音单体,因为设计师只想让中音与低音单体的振膜做小幅度运动,以确保低失真。小幅度的振膜运动想要获得足够的中频与低频量感,振膜的尺寸当然就要加大了。这也是为何一般喇叭的中音单体大多只有3寸5寸,而S6 v.2却有7寸的原因。再者,那二个7寸低音单体一方面让低频暂态反应快速,另一方面也提供足够往下沈的能力。

     回头来听小提琴,此处的小提琴依然是明晰中带著光泽与甜味,该有擦弦质感的地方可以听到嘶嘶沙沙声,该有琴腔共鸣处也可以感受到琴板共鸣的美感。整体而言,那是让人舒服的明朗个性,也就是我所说的有自信的欧美上班女性或好吃爽脆的芭乐。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28
听到让我惊讶的爵士三重奏

     古典音乐的考验都通过了,接下来我要听爵士乐,当我听到Jacques Loussier Trio那张『The Best Of Play Bach』时,不禁大感惊讶。为什么?难道我听到不好的声音表现吗?恰好相反,我听到的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那是很快的Bass、套鼓、钢琴暂态反应;那是很正确真实的乐器演奏质感;那是很凝聚又有弹性又饱满的Bass与脚踩大鼓噗噗声;那是非常清楚又真实的敲钹声。上述那些乐器的形体都不庞大,但比例很正确,而且每种乐器的内聚力都很强,尤其是Bass。整体而言,那是乾净俐落又饱满有劲的演奏,高、中、低频段量感平衡得非常好,量感足,定位又清晰,丝毫不会乱套。从这张爵士乐的表现中,我可以确定S6 v.2是一对非常精确、非常传真,非常平衡的喇叭。一部每声道50瓦的真空管机就可以让它表现得那么好,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29
以二张临界点CD做最後测试

     S6 v.2唱起爵士乐让我出乎意料之外的满意,那么流行音乐呢?我想了一阵子,在唱片架上翻出二张录音处於临界点的好录音,一张是Nat King Cole的『When I Fall in Love』(TopMusic TMCD1037),另一张是Lori Lieberman的『Home Of Whispers』(Pope Music PM 1005-2)。为什么我说这二张CD是『临界点』的好录音呢:)所谓临界点就是处於软、硬、明晰、刺耳之间的点,刚好则好听,超过则难听,总之就是太多太少都不行。我的经验是:如果能够将这类录音在临界点的CD表现得迷人,音响器材就没问题了。

     我先听Nat King Cole那张,这张CD中的歌曲大部分录於、950年代,属於『硬』的临界点录音。如果您听伴奏乐团的声音尖锐生硬单薄,那就是喇叭已经越过临界点。如果听到他的嗓音粗犷到刺耳,那也已经越了界。S6v.2有越界吗?没有,我听到了活生生的Nat King Cole嗓音,那是扎实又带有磁性的嗓音,形体不会太大,但却具有凝聚的美。而伴奏乐器虽然明显可以听出是『老声』,但乐器的质感与乐音的美感还是能够表现出来。能再生出像这样的声音表现就对了。

     接着是Lori Lieberman在1995年的录音,这是[软]的临界点录音。她的嗓音要软中带著明朗,音质有一股纯度的美感,加上如天鹅绒般的滑顺。此外,无论是钢琴或吉他听起来都要有甜味。如果您听来觉得嗓音太亮,那就超越临界点了。如果觉得吉他太吵,那也越了界。如果听到的嗓音带有生硬的味道,那就越界太远了。当然,如果听起来觉得软趴趴没有生命力,那也越了界。S6 v.2听起这张CD让我充分享受到美妙嗓音所带来的快感,一切都处於明亮甜美光泽恰恰好的地步,那是很美又有【肉感』的嗓音,任谁听了都会上瘾。能够让上述二张CD展现出让人感动的录音效果,这足以证明S6 v.2能真真切切、不偏不倚的再生各种乐器与人声的特质,它的表现不会不足,不会美化,也不会加油添醋。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29
超值实用

     Paradigm从来就不想让自己的喇叭成为富人客厅的装饰品,它锁定的是中产阶级普罗大众。它以扎实的研发实力将单体与箱体做到最好(请注意,Reference Signature系列的设计制造原则是成本高低不在考量范围内),再以大量生产的能力来降低售价。假若您识货,就能体会Paradigm想让更多人享受到正确声音的诚意;假若您是实用主义者,更能发现S6 v.2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价位带内,您很难找到全面超越S6 v.2的喇叭。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29
焦点与建议

S6 v.2所使用的单体如果能够外卖,相信一定有很多厂家采用,因为它可说已经将各个部分都做到顶点了。用这么好的单体、这么漂亮的箱体,科学的方式做出来的优质喇叭竟然只卖很多人可以负担得起的价钱,我认为这就是它的最强焦点。说得更明确些,S6 V.2是一对超值的喇叭。不过,要让S6 v.2表现出超值的声音,必须选择具有光泽与甜昧的数位讯源与扩大机,这样才能显出S6 v.2的中性迷人处。或许有人误会光泽与甜昧是昧精,其实不然,光泽与甜昧是本来就存在於自然乐器中的要素,假若您的数位讯源或扩大机无法再生这些自然的要素,中性的S6 v.2当然也不会『无中生有』,此时您就会听到数位讯源与扩大机的缺点。

参考软体

您有多久没有找出以前的老CD来听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发烧片现在可能都冷冰冰的搁在一旁。假若真的如此,请您找出这张Lori Lieberman的『Home Of Whispers』重温旧梦吧!您还记得她的嗓音温柔多情吗?您还记得伴奏如夏日南风拂过吗?您还记得Bass既软又沈吗?您还记得整体声音飘著甜味吗?这张CD无论怎么听都不会与生硬扯上关系,更不可能刺耳,假若您听了无法让您浑身舒服,那就错了。市面上肯定买不到这张CD,不妨去二手店或网路上搜寻。(Pope Music PM-1005-2)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13 12:31
正面

S6 v.2的高音单体采用他家1寸P-Be Pure Beryllium纯铍振膜单体,音圈采用铝镀铜线绕制,背後还有称为ARB的有效散热装置与吸收背波阻尼,可说设想周到,磁铁采用双铍磁提供超强磁力。中音单体则为7寸CO—PAL(Cobalt—Infused Anodized Pure-Aluminum)钴电镀处理纯铝振膜,中央还有一个实心铝制相位锥,背後以一个称为ATC的铝铸箱室封住,提升散热效率,磁铁也是采用强力铍磁铁,音圆则以铜线绕在Kapton套筒上双重绕制,重量轻,强度够。而弹波采用Normex&Reg材料制成,悬边以Butyl橡皮制成,这些都有助於振膜运动的控制。

低音则是二个7寸矿物聚丙烯(Mineral Filled Polypropylene)振膜,也是双音围绕制,磁铁采用Ceramic/Ferrite大型磁铁。每个单体框架与箱体接触的螺丝孔都套有一个黑色的避震胶,降低从螺丝传到箱体的振动。此外高音单体的正面也有一块『底座』,整个单体就镶在这个坚固的底座上,对於高音单体的精确性有很大的帮助。

背板

S6 v.2的背板什么都没有,仅有一组Bi—Wire接线端。其实,S6 v.2的箱体还是有玄机的,例如内部大约一半的地方安排有支撑梁,降低箱体本身的振动。而箱体内的填充吸音材料也分为二种。聆听音乐时,我曾用手检查箱体的振动情形,发现振动非常轻微,显然S6v.2高、中、低音单体的振动很成功的被阻隔在箱体之外。至於单体背波所产生的振动也很小。

外观

S6 v.2的外观相当秀气,箱体宽度几乎与中音、低音单体直径相同,一个高音、一个中音、二个低音单体上下紧紧排列,没有空隙。在低音单体底下则是一个低音反射孔。箱体最下端有漂亮的铝合金脚座,既显美观,又有实际隔离振动作用。从侧面看,可以发现S6 v.2的左右二侧箱体都呈弧形,而且顶上也是弧形,这样的弧形箱体工法比起矩形困难很多,一方面美观,另一方面也多少有降低箱内驻波影响的作用。
作者: 禅    时间: 2008-4-25 15:16
周总,请报价,谢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4-25 16:07
这款应该是最新款,还暂无报价。
作者: dingding    时间: 2008-6-13 10:57
请报个价,谢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6-13 11:04
收信。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