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巴哈:馬太受難曲/克倫培勒指揮(3CDs)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6-23 13:29
标题:
巴哈:馬太受難曲/克倫培勒指揮(3CDs)
貨號: 7243 5 67542
☆ 「在這份細膩、高貴的馬太受難曲中,克倫培勒成就了他指揮生涯中最優秀的一份演繹,他憑藉的正是所有參與者全心的投入和合作。」--留聲機雜誌
☆ 同時獲得法國音樂世界大獎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與愛樂合唱團、漢姆斯泰教區教堂合唱團男童聲部
大鍵琴:喬治.梅肯、男高音:彼得皮爾斯、男中音:費雪狄斯考、女高音:舒娃茲柯芙
露德薇格、蓋達、華特貝利、約翰卡洛凱斯、海倫瓦茲、傑倫艾凡斯…等
一首樂曲在離開了時代的品味篩選後,在後世要受到欣賞,必須憑藉它的精神和深度。同樣的一份演奏,在脫離了時代的品味後,要受到後世的領會,也必須憑藉其演奏者對樂譜深入的程度和崇高的立意。音樂演奏的風格總是隨著時代步調和品味遷移,而這種情形又以二十世紀的中葉最為嚴重。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巴哈音樂的演奏速度大概加快了一倍,而其高音也往上移了將近半個音。這種強烈的變化,嚴重的影響了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聽眾的品味,也讓這兩個時代所演繹的巴哈音樂,幾乎完全無法在兩個時代間被交換接受。
在這許多演繹者中,少數能夠穿過時代品味的篩選,存留下來的,克倫培勒的巴哈算是其中的異數。他的巴哈很少有倚音和裝飾音的出現,在晚年身罹重病的情況下,更是速度慢得驚人。然而,對馬太受難曲這樣一部內容深刻、涵意深遠、處處蘊藏巴哈的音樂謎語和詩學的作品而言,這些形式上的差異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種其暗示著耶穌步上十字架時的下降音形,有沒有在繁複的合唱聲部中被突顯出來;重要的是,耶穌死前唯一失去的光環(弦樂團),有沒有在整體的結構鋪陳中被強調,乃至被聽到、看到。這才是整闕馬太受難曲的靈魂所在,而透過克倫培勒的手,馬太受難曲的靈魂復甦,就像十八世紀初路德教派的人,虔誠地相信馬太福音中對耶穌復活的訊息一樣。
這闕偉大的聖樂,是要在每年四月中旬,所謂的「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上演出的。或許,聽它的現代人,無法在教堂、也無法選在耶穌受難日上,感受那耶穌承受世人痛苦的心情。但是,巴哈對於宗教和音樂的信念與熱情、克倫培勒和本片諸多歌手投注其中的努力和實踐,卻已經足夠打動人。讓人相信,在世俗中終將腐朽的一切之上,存在著一些永恒不滅的理想和美。
12.jpg
(17.72 KB, 下载次数: 7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8-6-23 13:29 上传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