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柏林之声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1
标题: 柏林之声历史
柏林之声历史来!在这篇开场白的一开始,让我们做个机智抢答。给您五秒钟,说出二种德国精 品。BenzBMW,这是车迷的答案。德国猪脚与啤酒,这是老饕的回答。德南诸多古老小城与莱茵河谷,这是旅游迷的答案。柏林爱乐与卡拉扬,这是古典乐 迷的答案。最后,如果您问到音响迷,答案可能是BurmesterMBL
在台湾,老饕可以尽情享用德国猪脚与啤酒,因为它们不贵。在台湾,古典乐迷也 可以任意收藏柏林爱乐与卡拉扬,因为他们很普遍。不过,在台湾,车迷恐怕就无法随意购买BenzBMW与了,因为它们不仅很贵,而且有时候还不一定买得 到(台湾缺货的Benz SLK 200敞篷跑车在德国一部52,900马克,SLK 230 Kompressor一部60,950马克,与BMW 320i Cabrio同价。)。至於BurmesterMBL,当然也像BenzBMW一般,坦白说,不是一般音响迷可以负担得起的。有趣的是,这二个厂牌的 某些型号有时候想买也要等,并不是随时有货。为什么要等呢?吊胃口吗?不是!太好卖了吗?也不尽然。主要是产量太少了。为什么不生产多一点呢?那么贵的东 西,做多了卖得出去吗?何况,艺术品一多就不值钱,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有关MBL的种种,我在第85期就已经为读者介绍过。这次,来到 Burmester工厂,看到、听到、了解到Burmester的种种,当然也要第一手资料、第一快速时间向读者们「献宝」。每次到Hi-End工厂访 问,我所注重的并不是厂房的大小与员工的多寡,而是厂方的设计理念与制造过程,以及经营手法,因为这些才是Hi-End精神所在。重质不重量,这是Hi- End厂方普遍的特色之一。与大部分其他Hi-End音响产商一样,Burmester的厂房占地并不大,大约是1,300平方米。雇用工人也不多,仅 20位。然而,Burmester可以为了设计一对喇叭,花了八年的时间才推出。这期间,他们试过许多种设计,采用过许多种单体。到最后,因为找到了完全 能够达到他们要求的单体,第一对喇叭949才诞生。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1
949的型号告诉我们这是94年9月推出的产品,也就是 说,Burmester在1986年就开始著手研究这对喇叭了。一对喇叭要研究8年才推出?这怎么符合经济效益?没错!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949简直 早该扔进垃圾堆。但是,若从Hi-End精神的角度来看,这才是菁英产品,因为它具有不妥协、追求完美的精神。当然,以这种慢工做出来的产品,它所有的成 本都要平均分摊到少数的数量上,所以其售价绝对不便宜。或许,我们在慨叹这是Hi-End产品无解的宿命之余,也可以将它们看作如版画、手工艺般限量生产 的艺术品。这样就比较能够释怀了。

Burmester的工厂位於柏林的一个小型工业区里,二年前,他们才搬来这 里。从我们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旅馆到其工厂,车程只要15分钟。不要说在其他先进国家,就算在台北也少有这样的工厂。不用怀疑,那里的确是工业区。所不同的 是就像整个柏林般,这个工业区也是绿意盎然,整座工厂都被浓荫笼罩著。

当我们一行人(代理商飞歌行、各地经销商、高传真蒲总编与我)进入 Burmester工厂时,映入眼帘的是想像中简单、朴素、干净与整齐异常的厂房。没有花俏、没有浮华、一切讲求精确、实用与高效率,这就是德国的精神。 或许我这样说,您还不了解德国人精确到什么程度,在此我举二个例子:我搭过几次德航,只要是在德国境内,每次起飞绝对都是准时,一分都不差。降落也是准 时。飞机如此,火车更是如此。而更有甚者就是Burmester,Burmester去年推出旗舰型CD转盘969,由於它是皮带驱动的,因此要有另外的 转动轴心。您知道那个轴心有多精密吗?那是Burmester向瑞士订制的,精度是三千分之一mm!又不是生产导弹火箭,您说有必要那么精密吗?可是固执 的Burmester就认为一定要这样才行,这就是德国人追求精确的精神。

除了要求精确之外,德国人做事的认真态度也是别的国家很难比得上的。在工厂 里,我们就看到层层的关卡在检验著进料与每个制程。例如镀铬的面板与旋钮进料后,就有专人一个一个仔细的检查,有任何瑕疵就剔出来。为了维持工厂的整洁与 单一操作,Burmester的所有线路板都是外包的。这些外包的线路板送进来之后,也是一片片由工人耐心的测试,没有问题之后才编号入库。像这样的事情 做来费工耗时,而且德国的工资这么高,但是Burmester还是认为非如此做不可。

其他,像所有的产品都要经过整整五天Burn in试炼与人耳聆听才算完工,这些都是耗时费工的作法。难怪Burmester可以自豪的说他们的产品出厂后的故障率极低,因为要故障的话大部分都在长时间的Burn in过程中发现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1
一家Hi-End音响厂家的创始者、设计者如果不喜欢音乐,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当我们到达柏林的第二个晚上,Dieter Burmester邀请我们到柏林爱乐厅听弦乐四重奏,就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隔天,当我们在Burmester工厂里聆听音乐时,Burmester也当场拿出他收藏的吉他秀了几段,证明他仍然宝刀未老。一位51岁(Dieter Burmester1946年生)的业余者能够弹出那样的蓝调味道,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从这二个地方看来,Burmester对音乐的热爱就如他对Jaguar汽车的热爱般,自有他的品味存在。

要了解一个女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她结婚。同样的,要了解一家Hi-End厂商,最好的方法就是参观工厂,同时与主其事者共度几天时光。读者们当然无法像我一样经常去参观工厂,因此就让我的报导代替您的眼睛,从各个角度来探索Burmester吧!









Burmester创立於1977年柏林,到今年刚好满20年。在今年的柏林 电子展中,他们准备以20周年为主题,提醒音响迷他们已经渡过了漫长的20年。在这年中,他们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他们是第一家采用镀铬面板与外壳的音 响厂家,后来许多厂家也都跟进。他们是第一家推出全模组化前级(1980年的808)的Hi-End音响厂商,后来许多高级器材也都采用。他们是第一家 (1983年)使用全平衡线路的Hi-End音响厂商,后来全世界也都跟进。甚至,他们在1989-90年间曾经设计了一种弧型面板,但是后来并未生产。 几年后德国出现了雷同的外观产品。到底是英雄所见略同或模仿,这就有待双方去厘清。最后,不要忘了他们世界首创的皮带驱动式CD唱盘。

总之,Burmester不仅骄傲於他家产品外观的亮丽,也自豪於他们的技术领先。当然,他们20年来一直坚持的「Art For The Ear」理念就是他家声音表现的代表。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1
Burmester一族

Burmester是Hi-End厂家中少见的产品丰富者,从1977年迄今,总共推出几十种型号。根据我的收集,其型号如下:

777(第一部前级)、785(第二部前级,目前古董行情3,500马克)、 808(旗舰前级)、828(后级,目前的古董行情12,500马克)、838(类比前级)、846(高电平前级)、850(单声道后级)、870(数类 转换器)、Concerto系列(复古型前级、后级、调谐器、CD唱盘整套)、877(顶级前级)、878(顶级后级,每声道75瓦八欧姆)、897(顶 级前级)、898(顶级调谐器)909(旗舰后级,每声道300瓦八欧姆)、911(顶级后级,每声道200瓦八欧姆)、915(顶级调谐器)、 916(顶级上盖式CD唱盘)、917(顶级抽屉式CD唱盘)、920(顶级数类转换器)、931(基本型调谐器)、933(基本型后级,每声道75 瓦。)、935(基本型前级,)、937(基本型上盖式CD唱盘)、939(基本型抽屉式CD唱盘)、948(电源处理器)、949(顶级喇叭)、 956(顶级后级,每声道120瓦八欧姆)、959(综合扩大机,每声道55瓦八欧姆)、961(顶级喇叭)、969(旗舰CD转盘)、Leo喇叭(第一 对书架型小喇叭,预计今年八月柏林电子展展出)

以上这些型号早期者早已停产,不过旗舰前级808例外,而且877前级仍然担任主打任务。9字头除少数外,其余大概都还在产品线上。有关Burmester的详细背景,请读者回头翻阅「音响论坛」第5期,那里有比较详细的资料。以下,我们来看看Burmester的一些产品图片。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2
每一家生产工厂都一定会有产品检测流程,所不同的是大厂有大厂的做法,小厂有小厂的做法。Burmester是小厂,因此,他们的制造检测流程当然与大量生产者大异其趣。看完Burmester的工厂,它给我的检测印象是:像这样的检测过程,故障率一定很低。

怎么说?让我先从电子产品部份说起吧!Burmester的线路板制造是外包 的,这样一来不需养太多工人,再者厂房也干净许多。每一片线路板送来后,就会有专人在工作台上一片一片的测试。怎么测试法?例如检测808前级的线路板, 就在工作台上摆一部808前级,将要测的线路板一片片的插入槽中(前级是模组插入式的),再经由仪器看它是否正常。就这样一片片的测试,绝不遗漏。

或许您要问如果要测的线路板没有槽可插,要怎么测呢?很简单,他们也会做一部测试工作机,届时只要把线路板崁进去一测就知道好坏了。其实,这到程序台湾的工厂也这么用。差别的只是在於有谁确实将每一块线路板测过而已。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取样,不过这样一来就难免有漏网之鱼。

是不是这样测了以后就没事?不!虽然每一块线路板都测过没有问题,但是二、三块线路板再加上电源供应部份,可能还是会出问题。

一般厂家是将这份工作留给消费者去做,只要消费者用坏了自然就会送修。不过 Burmester还是自己去做这个工作。当整部机器组装完成之后,在还未锁上面板之前,这些机器会上Burn In架,通电开机,烧个五天(一天24小时。)。五天后再检测一次,看是否所有的规格测起来都正常。一般来说,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难了,大厂绝对不可能这 么做,而小厂也有人会嫌费事。可是,Burmester却还没完结呢!虽然仪器测起来没问题,但是他们却坚持最后要用耳朵验收。怎么验收法?将CD唱盘、 前级、后级、喇叭都接起来真正放CD去听。听多久才过关呢?Burmester说不一定!总之,他们工厂里并不是随便阿猫阿狗都可以做这道检测,只有五个 人合格做这个工作。每个人每天也只能测试10-15件产品。而且,如果发现有问题,马上记录,并立即与生产线联系,找出问题所在。

最后一道人耳验收之后,当然就是打包封箱,准备交货。像这样一道一道的测试程 序,为的就是想将隐藏的不良率曝光,使得消费者使用时的故障率降到最低。Burmester的故障率是不是真的很低呢?我不知道,因为我并没有长时间用 Burmester的经验。或许五年以上的用家可以评判这点。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2
电子产品这么做,喇叭亦然。所有的喇叭单体在进厂后都要先接上讯号烧个整整五天,然后再逐个测其规格,按照特性找出误差0.5dB以内者配成对。整个组装好之后也是输入讯号、用人耳去听听看有没有任何杂音出现,最后再送去以音乐试听。

其实,这整套的测试程序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台湾的任何一家国产音响厂家都能 够这么做。问题是执行的态度彻不彻底?确实不确实。就好像汽车工人锁螺丝,规定要锁10圈,义大利工人可能随便锁锁,自己认为紧了就可以。可是德国的工人 大部分很直,规定要锁10圈他们就锁10圈,不多也不少。这种态度下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品质值得信赖的产品。

想要了解一家音响产品的声音走向,除了要想办法了解主其事者对於音乐、声音的 看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到他的聆听室听听看。对於Burmester这个产品,我们知道其工厂的所在地是柏林,而柏林最有名的音乐演出当然就是柏林爱乐厅 与柏林爱乐。这应该就是Burmester的古典音乐背景。在我们抵柏林的第一天晚上,Burmester就安排我们到柏林爱乐厅的小厅去听弦乐四重奏, 那是由柏林爱乐团员所组成的四重奏演出。当晚无论是演奏水准与音响效果都是第一流的,那场演奏会让我们了解到弦乐四重奏的和谐与细致之处。在这之前,我也 到过柏林爱乐厅听过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的马勒第六号交响曲演出。与唱片上所闻相同,柏林爱乐的声音充满细致、温柔与精确的美感与庞大的动态。将柏林爱乐这 种细致、温柔、精确的美感与庞大的动态移到Burmester产品的身上,就变成他家的声音特色。

除了古典音乐之外,Burmester本身还是个流行音乐乐手,他自己年轻时在乐团里弹电贝斯。而他更酷爱吉他的收藏。在Burmester工厂的聆听室里,我们除了听CD之外,他还特别以Fender吉他和著Steve Ray Vaughan的「Tin Pan Alley」弹给我们听,蓝调味道表现不差。弹到兴起,他又换了一把1932年的National Style O 铝制空心吉他,秀了几段音乐。

从这二段音乐背景中,我可以充分体会Burmester对音乐的观点,以及他 对音响器材的要求。他告诉在座所有人,一套真正杰出的音响器材应该能够用来演奏电吉他。事实上他就是用聆听室那套音响演奏「Tin Pan Alley」的。为什么他会持这种论点呢?因为电吉他演奏起来冲击性非常大,许多强烈的声音会令扩大机与喇叭失真。再者,如果扩大机与喇叭的反应不够快, 也无法表现出电吉他演奏时的质感与特性。他以自己这套器材来充当电吉他的扩大机与喇叭,就是想表现Burmester器材在反应的快速与能够承受大冲击的 特性。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2
基本上,我支持他这种看法。不过,应该这么说:一套够好的音响器材应该可以用来弹奏电吉他;但是,能够用来弹电吉他的器材并不一定就是好音响器材。因为,好的音响器材不仅是速度快、能承受强烈冲击那么简单而已。

Burmester的聆听室听起来如何呢?当然他还是放自己的那张测试片。第 二首「Live In America」佛拉明哥的整体声势极为吓人,第五首Quincy Jones「Back On the Block」解析力也非常惊人,其余我就不再细述。整体听起来声音既透明又温暖、既细致又有力、既强大又不刺耳、既快速又温柔。Burmester将音量 调得很大,我们听起来只感到非常清楚真实,而不会有器材受不了而崩溃的失真。在那么大又不失真的音压下,我听到了非常好的音场表现。怎么个好法?音场里的 细节自然又清楚的浮现,尤其是音场后方边缘的细节竟然不会模糊。

Burmester当场用的是什么器材呢?他用二套,各放在房间的二头,我们 就坐在中间,想听哪一套就将椅子转向另一边。一套是以949大喇叭为主,用四部956后级(每声道二部桥接)去推,前级用877,CD转盘用旗舰969。 另一套的喇叭则用稍微小一些的961,扩大机则一般正常使用。Burmester的聆听室有什么特殊布置吗?否则声音怎会那么好听?其实没有,这个空间大 约有20坪大,天花板就是工厂用的矿纤板,二侧墙都挂满一般窗帘(一侧都是窗户),地上除了整面薄地毯外再加铺一块厚地毯。喇叭背墙立著摆二块吸音棉,中 央挂著一大幅画。

就是这么简单的布置,但是声音却很好听。为什么?我推想第一个原因是空间大。空间大声音就比较不会被扭曲,而且耳朵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第二是整个房间属於软调的空间。空间大、调子软,再加上室内放了很多各式器材,充分达到自然扩散的目的,我想这就是好声的原因。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2
在Hi-End音响厂商里,什么都想参上一脚、什么产品都做的并不多。他们大 部分都只从事於自己专精的部份。例如Mark Levinson、Krell、Accuphase只做电子产品,Avalon、Apogee只做喇叭。像Burmester这样什么都自己来,什么都要 做的厂商真的不多。您看,他们先是做前级,再来是后级,再来是数位类比转换器,再来是CD唱盘,当然,也有调谐器,就这样连成全系列的电子产品线。不过, 还是缺乏最末端的喇叭。

在1994年9月,他们终於推出第一对喇叭949。从那时开始,消费者就可以 放心购买全套Burmester产品,而不必怕在外观造形上会有冲突。在949之后,Burmester又於1996年1月推出体积稍微小一点、但整个设 计理念相同的961。今年一月,音响论坛给予961最高成就奖,由此可见这对喇叭成就之高。今年八月柏林电子展,Burmester正准备在他们20周年 大庆中推出一型书架型喇叭。按照过去的传统,这对喇叭应该称为978。然而,这次却不然,因为它的名字叫Leo。为什么会称Leo呢?这背后还有一小段故 事。

Leo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Burmester要发展自己的喇 叭?我问过Burmester,他的回答很官方,说是因为对别的喇叭都不满意,认为它们无法发挥自己扩大机的特色,所以才会想自己做喇叭。这一想就尝试了 八年才推出第一对喇叭。真差劲,一对喇叭要研究八年,那还赚得到吃吗?为什么要耗时那么久呢?Burmester说他们是从零开始,无论是单体的选择、造 型的设计、对声音的要求都是从零开始。在这八年中,他们做了不少原型机,可惜都无法通过自己这一关。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3
如果不是A.R.E.S海耳气动式高音单体的出现,我想Burmester的 喇叭可能就永远难产了。关於海尔气动式高音,老音响迷一定还记得以前ESS喇叭上面所用的那种上下可以摺叠振动的透明振膜。没错,那就是海耳气动式高音。 时间过了那么多年,当初的专利已经过期,所以A.R.E.S就生产了这种高音单体。虽然它的外表看起来与以前的ESS不同,但是原理是相同的。 A.R.E.S不幸经营不善,被另一家德国喇叭厂ELAC买下。从此,这个品牌就划下休止符,单体名称也改为Jet。您想买Jet气动式单体就要找 ELAC。

或许读者们会奇怪,世界上优秀的高音单体那么多,为什么Burmester要 独沽一味?他很清楚的告诉我,他尝试过各种高音单体,包括铝带等,但是在反应速度上都无法达到他的要求,所以一直在寻找,直到用过了Jet之后,他才认为 可以推出喇叭。反应那么快的高音单体找到了之后,中音与低音单体的问题又来了。高音那么快,中音与低音如果跟不上,那怎么能听?所以,他们又推翻了原来所 属意的中、低音单体,重新寻找。找到最后,他们决定采用法国Audax的中音单体以及德国Visaton的低音单体。Burmester说Audax中音 很快就找到,就是Visaton低音单体又费了很久才找到,因为速度又快又精准又低沈的低音单体实在稀有。当他们决定要采用Visaton低音单体时,一 些竞争者都在阴阴笑,等著看好戏,因为很少听说喇叭采用这个单体。结果949一推出,大家通通没话说,证明这个低音单体的确厉害。

采用这三种单体,除了性能之外,有没有考虑成本问题?Burmester回答 说没有。他的意思是如果有更适合者,再贵他们也会采用。他还说比这三种单体更贵的不是没有,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三者的搭配能否达到最完美的地步?这种零件搭 配的观念同样也用在Burmester其他产品的生产上。就这样,949费了八年才呱呱落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3
除了单体的选择之外,949还有另一项创举,那就是波浪细条纹的铝制金属外皮。这种外皮无论是看起来、摸起来都细致极了,质感非常好。即使您细看接缝处,也看不到接著痕迹。Burmester告诉我这种铝波浪外皮的制作是有专利的,而且难度相当高,别人不容易模仿。

949诞生之后,961当然就是依样画葫芦,这没什么好说的。现在要说 Leo。Leo是一对需要脚架的二音路低音反射式小喇叭。它的面板是整块厚铝板车成的,这够厉害了吧!箱体虽然不大,但是也够结实沈重。它的高音同样采用 Jet气动式高音,中低音单体大概是6英寸左右,最后要用什么单体好像还未决定。我们参观工厂时,这对Leo还不能让我们听,看来台湾的音响迷最快也要等 到明年才见得到它。Leo的售价会是多少钱呢?Burmester说尚未确定,大约是961的一半左右。

为什么Burmester要替这对小喇叭起Leo这个名字?弹电吉他的人都知 道,Leo是世界上有名的电吉他厂牌创始人Leo Fender的名字。Fender从1951年开创以来,替流行乐界带来实心电吉他的新领域,可说是流行音乐界超重量级的影响人物。可是,Leo在去年逝 世(享年约91岁),Burmester说竟然没有看到什么悼念他的文章或活动,这使他非常伤心(可别忘了Burmester收藏Fender的吉他), 所以才会想以这对喇叭来纪念他。

到底Burmester是运用什么秘诀做喇叭?竟然能够一出手就有那么高水准的表现。老实说,除了耗了八年的时间去寻找单体与实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单体过滤筛选配对选工作。通常,Burmester买回来的单体都要先送到Burn In架上,接上讯号让它们「跳舞」整整五天。等五天过后才一个一个的去测试,然后挑出误差在0.5dB以内的单体配对做成一对喇叭。为什么要先Burn In五天?就是要让新单体「定性」,Burmester说定性之后的单体测起来才有意义。这一段话说起来平淡无奇,每一家工厂也会说他们都是如此做的。但是,真正严格去执行的会有几家?而且,几乎只有少量生产者才能能确实执行,因为这样的程序太耗时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3
怎么耗时法?先不说那整整五天的Burn In,就说单体的测试好了。Burmester坚持每个单体都要测试六个点,而非一般的一个点。以高音单体来说,它必须测3K、7K、8K、10K、 12K、15K等六个点。中音单体必须测200Hz、600Hz、1000Hz、1800Hz、2600Hz、3000Hz等六个点。低音单体必须测 40Hz、60Hz、80Hz、100Hz、120Hz、140Hz等六个点。这些单体都测试过后,能够用的就造册列管配对,不能用的就淘汰。我问 Burmester淘汰率大约有多少?他说大约25%左右。当然,这些被淘汰的单体成本都要算在消费者的头上。

除了单体的筛选配对之外,分音器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我们在工厂里看到的分 音器,除了体积巨大之外,拿在手上的重量也都非常惊人,简直就像是在拿电源供应器般。从那么粗重的电感设计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Burmester 的喇叭绝对可以承受很大的功率。至於分音器的技术,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没有什么好谈的。

Burmester的喇叭不使用WBT端子,这是相当奇怪的事,WBT端子不 是很威吗?但是Burmester认为WBT喇叭端子的设计并不正确,他说这种喇叭端子因为太复杂,里面产生太多接点,反而不如简单而直接的喇叭端子好。 他也建议最好是直接将喇叭线与端子连接锁紧,这样的声音最好。由此亦可见Burmester是真正有研究声音的好坏之道,否则不会注意到这么小的地方。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3
喇叭的生产技术是秘密吗?我想大家都不这么认为。但是,偏偏这种技术不是秘密的东西却很难做。这就是艺术之所在。或许,只要有杰出的喇叭诞生,您都可以以这个角度视之。

一部在台湾定价近百万台币的CD转盘会有人买吗?它何德何能?竟然要那么高的 价钱?我想这是许多人对Burmester旗舰CD转盘969的疑问。虽然它的重量高达89磅,虽然它是以皮带驱动的,虽然它使用的机械拾取系统是已经停 产、但却被认为可能是最好的Philips CDM9 Pro;虽然它的驱动马达与轴承都用最好的瑞士制品;虽然它的产量少到每个月只生产15部…。虽然有那么多的「虽然」,很多人仍然对这部CD转盘的高售价 报以质疑的态度,包括我亦然。直到我看到了这部CD转盘的所有做法,才开始对这个质疑有了转变。

首先我们来看,这89磅的重量是怎么来的?它的重量来自於那个很重的底座以及层层的内、外隔离机箱。还有,光是固定转动拾取部份的铝板也真够厚的。总之,只要见到铝板,就是厚厚重重的,难怪加起来会那么重。

其实,969最精彩的地方并不是厚重的箱体,而是采用Burmester认为最好的Philips CDM9 Pro拾取系统,以及皮带传动。当然,为了那个皮带传动,还要去瑞士订制误差在三千分之一mm的转轴(这个数字相当可怕,只不过不知道是指哪个部份的精度)。您知道吗?为了确保CDM9 Pro的供应无虞,Burmester把Philips最后一批1000部的CDM9 Pro全数买下,自己慢慢享用。Burmester开玩笑的说当初采购人员一口气买下这么多CDM9 Pro时,他差点就要开除他。现在这些CDM9 Pro成了黄金,反而要好好奖励他才行。

这么贵的转盘万一以后改朝换代,DVD Audio流行之后,969是不是就这样作废?不是!Burmester已经考虑到这点,因此将969的CD拾取系统设计成模组型。以后,如果您想换成 DVD,只要将这个地方取出,换上DVD的拾取系统、再调整一些线路就可以了。按照Burmester的说法,这部CD转盘的使用寿命不必担心,绝对可以 让您用到下个世纪。

谈到经典前级,我们首先要给的定义就是:历经岁月的试炼而仍然赶得上时代,无论外观或特性功能毫不落伍者。在台湾,美国的Cello的Suite与Palette可说是经典之作,历经多年,它们仍然不必改型。而德国的MBL 6010前级的知名度与受欢迎程度更是不在话下,我自己以及本刊顾问刘仁阳都仍然在使用这部前级。可是,另外还有一部德国的前级推出更早,在德国非常有名,在台湾的知名度与普遍程度却落在MBL 6010之后,那就是Burmester的旗舰前级808。从808的编号来看,就可知它的上市时间为1980年8月。距今整整约17年。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4
17年来,808的外观一直没有改变,只有内部线路的细微调整以及输入输出插 座的更改。17年来,808的亮丽造型一直没有退流行,还是保持著高度的现代美感。很难想像17年前,当大部分的器材还处於单调、黑色的粗糙机壳时 代,808就已经设计成一部现代艺术作品的模样。除了外观造型亮丽之外,它的内部设计还是家用前级中首创的插入模组式线路设计。

奇怪,像这样一部杰出的前级为什么在台湾不如较晚推出的MBL 6010畅销呢?撇开二者不同的声音表现不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台湾的销售推广问题。6010在台湾除了早期未有代理时代,少量从香港进口之外,其 后一直由同一代理商别超(现改称艺声)刻意推广迄今。而808却从来没有得到这样的推广机会,一直到现任代理飞歌行接手之后,才有积极的推广行动。很可 惜,宝贵的商机就这样蹉跎了。

808从第一代开始,由於采用模组插入式设计,所以即使线路上有小修正,我们 也看不出它到底改变在哪里。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Burmester,他说其实不只808,Burmester其他型号也都有小幅度修改的机会,不过通常都 不会标示第二代或第三代等,除非线路板重新设计或功能上有重大改变。事实上,808已经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发展到最新准备於今年8月推出的第五代。 这其中跳过了第四代。为什么没有第四代?Burmester说中国人忌说「四」(死)这个音,为了从善如流,所以他直接从第四代跳到第五代。不过,这个世 界上有一部唯一的第四代,那是一个蛋糕师父所做的蛋糕。他也是808的用家,因为不耐久等第四代的推出,所以做了一个第四代808的蛋糕向 Burmester表达心意。在Burmester工厂内,这个第四代蛋糕的照片就挂在墙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第四代。我好奇这部第四代蛋糕到底是经过防 腐处理永久保存、或者早已进了人类的胃里。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4
到底808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经过那些演进呢?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基本上除了内部线路的修改外,外部没有什么改变。第二代与第三代的差别就是在背板直立部份增加了四个XLR插头。第三代之后,进展到第三代XLR版,然后才进入第五代。

所谓第三代XLR版,顾名思义就是把原有旧式小孔的平衡式插座改为目前通用的 XLR头。在图片上您可以看到原来平置式插头部份的小平衡式插座都不见了,而直立背板部份则布满现代通用的插头。还有,原来内缩式RCA插头也改为冒出头 的RCA头。同时,整个直立背板为了容纳另一排小插座,整个都加厚了。这就是第三代XLR版。

到了第五代,更动的地方就多了,可说是大改款。首先,在输出输入插座部份又做 了更动,它把原先加厚的直立背板改回原来较薄的厚度,再把多出来的插座移到左边原本没有插座的部份,输入部份由原来的六组增加为十组。第二个大更动是把原 来小小的外接式电源改为大大的外接式电源,这等於就是增强电源部份。第三个大更动就是在底部增加了一个像旗舰 969 CD转盘一样的厚重底座,让808看起来更威武雄壮。第四个更动就就是增加了遥控部份,而且在底部加设遥控显示幕。至於机内配线等小更改就不提了。

经过这样大更动厚的808声音听起来如何呢?老实说我们都还没有听过,不过我 相信不脱Burmester细致柔软甜美的本性,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当然,经过这样的大改款,808的售价一定也水涨船高。其实,如果您的预算不够,也可 以考虑808的877前级。这部前级虽然早在1987年就推出(与808相比还是很新的),但是到目前808在示范试听时都还很喜欢用这部前级,可见它的 功力的确非凡。

最后我想提一下Burmester的旗舰立体后级909。这部后级的造型设计 也是出人意表,但是见过它的人无疑都认为是第一流的漂亮。从它底下装有轮子,就知道要一个人要将它抱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在台湾,使用到911后级就已经非 常顶级了,好像还没听说过有人使用909。我问Burmester这种旗舰后级一年可以卖出多少?他说一年可以卖出40-50部,这个数量把我吓了一跳。 Burmester还说909是零库存,因为要「注文」生产。参观工厂时刚好看到在组装909,Burmester说这是葡萄牙订制的,原来葡萄牙还有这 种大发烧。看来,这部909后级才是拿来配808前级的,这才是龙配龙凤配凤,不过,这一组的售价也够吓人的了(售价多少还未订出)。而911(200 瓦)后级则是配877前级的。当然,您要拿808前级配911或956(120瓦)也没有人会反对。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4
948只不过是一部电源处理器而已,但是它却一直让人雾煞煞,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如何动作的?直到我到了Burmester工厂参观之后,才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

一般而言,电源处理器不外乎滤除杂讯的滤波器、隔离杂讯的隔离变压器、稳住电 压的稳压器。当然,还有集三者大成的多功能电源处理器。通常,电源处理器会遇上二个问题,一个就是真正接地的问题,再来就是无法承受大功率的问题。没有真 正接地会使得杂讯无法完全去除,无法承受大功率就无法接大功率后级使用。因此,有些人用了电源处理器后说有改善,有些人则认为没有改善,大家对於电源处理 器的功效莫衷一是。

当948引进台湾时,它强调的是具有滤波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使用在大功率后级上,不会限制后级的推力。更有意思的是,它不是稳压器,也不纯然是滤波器,更不是隔离变压器,但是却可以让声音更好。到底它是什么东西?

这次,在Udo的解说下,我终於比较明白了。所谓「比较」明白就是说有些地方 我还不是很清楚,因为这是属於专利技术的部份。简要的说,948的特异功能有二部份,一部分是它具有整型的作用;另一部分是它可以并联在电源上依然有效。 先说整型部份。一般而言,如果电源是纯净的,它的60Hz电源正弦波形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假若有杂讯混入,完美波型就会受到扭曲,而且上下波形也会不 对称。这就是影响声音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948的特异功能就是具有整型线路,可以把已经扭曲的波形修得比较完美,或是恢复原状。至於电子线路是怎么做到 的?对不起,Udo从来没讲过。或许专精之士可以打开948的内部一探究竟。

再来说到「并联」在电源这件事。其实,说得白话些就是将948的插头插在一个 排插上,您的大功率后级也插在这个排插上,这样948的特异功能就会对后级发挥作用。例如,若是您的后级有二、三百瓦之大,如果将插头直接插在948身 上,电源要先经过948本身,就会受到限制。如果后级直接插在另一个插座上,当然就不会被948限制。所谓并联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4
至於948身上八个插座中有四个具有前级、讯源等小耗电器材的滤波功能,那就 不足为奇了,因为很多电源处理器都同样具有这种功能。您在使用948时,可以放心的把前级、唱盘、数位类比转换器等耗电量小的机器插在948身上;也可以 把功率不太大的后级插在948身上,它就会将2000Hz以上的杂讯滤除。

到底我们要怎么知道948没有效?专家说可以用示波器看啊!一般人根本没有示 波器,耳朵听起来又不够灵,该怎么办?放心,Udo教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您可以拿一个60烛的灯泡(附上电线),插在一个排插上,同时也把948插在这 个排插上。打开电灯,此时您就会发现948的显示幕上会出现数字(正常时显示幕应该显出零),这就表示有杂波串入。这时,您可以切下开关,让948开始动 作,您将会看到显示幕上的数字又回复到零。这样就表示有效。

为什么灯泡要用60烛?100烛不行吗?Udo说最大就是60烛,不要超过 它。如果数字已经归零,而我们的耳朵仍然听不出差异,是不是代表948是无效的?Udo说这几乎不可能!因为,目前948的最大买主并不是一般消费者,而 是德国一家专门制造医疗器材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检测产品时需要高品质的电源,以避免误差。而他们发现Burmester的948可以达到他们的要求,所以 成了948的最大客户。Udo的意思是:如果医疗器材制造商都能够肯定948的功效,音响迷当然也能。我相信如果聆听环境越安静,948的效果就会越明 显。不过,948大概是目前最贵的电源处理器,如果您的耳朵听不出来,当然要考虑再三才购买。

在家具界,经常可以看到所谓的设计师作品。只要是这类的家具就一定很贵,不过 其造型、功能也相当独特。在服装界,同样也有设计师系列。如果他只为您设计一件,那价格就难算了。即令是所谓「限量」的大量生产服装,其售价也不会便宜。 一件设计良好、用料上成的家具可能有机会成为古董,一件服装就算用料再好,恐怕穿个一、二年也就要换款了。相形之下,家具好像比较划得来。

或许,现在您府上所用的就是设计师系列的家具,您身上所穿的就是设计师系列服 装。可是,您曾经说过音响也有设计师系列的产品吗?老实说,如果不是这次去Burmester工厂参观,我真的不知道音响也有设计师系列。在 Burmester工厂,我看到了他们在1983年与1984年所生产的二型产品所制成的设计师系列。一型是846(高电平)前级,另一型则是838前级 (Phono前级)。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4
所谓设计师系列,当然就是造型独特的东西。我在现场就看到做成积木型、片岩型 (以铸铁加上特殊处理,看起来像是土里挖出的东西。它的名称叫Strata Zaza)、弧型以及连架型等各种独特的造型。这些造型都是请有名的设计师设计,然后限量生产。每种生产的数量会有多少呢?Burmester说不一定, 像Strata Zaza那部838就只有部50部。为什么我们从未在市面上看过这些造型独特的产品呢?Burmester告诉我这些设计师系列的产品并不是为了一般市面 上销售而生产的,它是为特定人士所生产,而且每件产品所生产的件数并不多,所以有许多是拿来当公关赠送的。这次去参观,Burmester当场就赠送一部 Strata Zaza给飞歌行老板洪先生。翻开底部一看,他那部编号是第19号。可不要看它外表像是生锈的样子,那是刻意弄成的,它的旋钮与拨杆还是纯银打造的呢!每 一部都附有一张证书,上面用德文写了一段诗。我特请「唱片&音响」杂志主编张维志为读者翻译如下:「以光来切割,用双手来燃烧,以炙热的光芒照耀 精致的历史。」下面注明使用材料为铸铁与银。落款的设计制造者是Christian Schneider-Moll。

老实说,像这类的设计师系列音响,真是人见人爱。它既可成为独特的收藏品,也 可以用来欣赏音乐,更妙的是越用越增值。可惜,我们都买不到这样的产品。看到这里,读者们一定要骂我在吊胃口,买不到的东西还报导。其实,我写这篇报导的 用意一来是要增广读者们的见闻;再者也希望国内的代理商能够触发灵感,与厂商合作,生产这种小量独特的设计师系列产品。各式的里程碑、旗舰型产品台湾已经 多如牛毛,而独特的设计师系列还未见过,说不定台湾还真有这个市场。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5
在国外大都市中,如果没有老马带路,您很难在大街上看到音响店,更不要说看到 高级的音响店。充其量,您可以偶而看到一二家以卖日本音响为主的店家。这次在柏林,承Burmester的安排,我们在一天之中参观了三家柏林最高级的音 响店。据Burmester说,柏林有五家这种高级音响店,其中有三家是他们的经销商,所以就安排我们参观这三家。他们分别是在闹市大街的Audio Forum,高级住宅区旁的d & m Hifi am Roseneck,以及在旧时东、西柏林边界附近的HIFI Play。

这三家高级音响店相互的距离相当远,显然他们是有意如此,以免距离太近相互竞 争。而在销售的产品种类上,虽然各有不同之处,不过有一个叫做Avantgarde Acoustic的玻璃纤维大型号角喇叭三家都摆在显著的位置。还有,Audio Forum以及d & m也都将B & O摆在显眼处。当然,三家的Burmester产品也是主力商品,否则Burmester就不会带我们去参观了。很凑巧的是,这三家都完全没有MBL的产 品,却摆著与Burmester一样镀铬面板的Restek。可见Burmester与MBL是强烈的竞争对手。

这三家店的营业时间大致相同,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10时到下午6时,星期六早 上10时到下午2时。我们到Audio Forum时才九点半,等了一阵老板才来开门。而d & m是将近十一点才到,也是还没开们。等我们在附近喝完咖啡,店门才开。HIFI Play是下午去的,当然早已开店营业。以卖场规模来讲,Audio Forum与d & m差不多,不同的是前者为公寓一楼与地下室,后者则是大马路三角窗上的独栋二层楼房。HIFI Play也是公寓的三角窗,不过规模最大,除了一楼店里的几个展区外,出门左边还有一间独立的AV室。最精彩的是从公寓门厅上去位於二楼的那几间展示室, 无论是有关装饰美感的设计或有关声音的设计都非常精彩,任何人看到那么简洁、那么富有创意的设计都会赞叹不已。我问老板Michael Strehlau,这些是谁设计的,他回答是自己设计的。在看完这三家高级音响店之后,我发现,他们之间有几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卖场面积大。二、注重 装潢摆饰气氛。三、以预约或到府试听为主。四、没有折扣。五、与中、低价位划清界线。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5
卖场面积大,配套分别展示

三家店中,除了之外,其余二家的卖场台湾有些音响店也有那么大。与台湾音响店 不同的是,他们会把许多不同的器材精心配套展示。而台湾的作法大部分是只配一套,其余则放在架子上。为什么类似大小的空间中台湾音响店只能搭配一套,而柏 林的音响店可以搭配出许多套呢?问题的症结在於场地的利用设计问题。他们善於利用空间的造型、转角、墙面等来分隔空间。这些分隔有些是实质的,有些则是视 觉或气氛上的。或许您会问:如果不是一间间完全密闭的,试听时岂不是会互相干扰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会同时播放那么多套给不同的人听。他们大部分 一次仅照顾一个客人。

由店家配套展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论在听觉上、视觉上都已经替顾客做好事先的推荐。对於一位外行的顾客而言,这省了许多事。而对於内行的顾客而言,他仍然可以要求店家替他做指定的搭配试听。

台湾的高级音响店能不能做到与柏林一样的多套搭配试听呢?这牵涉到台湾店家的 主力商品问题。一般而言,台湾的店家可能只有一套(包括CD唱盘、数位类比转换器、前级、后级以及喇叭等)他想卖、而且有利润的主力商品,其余商品虽然琳 琅满目,不过仅是陪衬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会搭配出许多套组合供顾客选择。在台北,比较类似的就是承奇的忠孝东路展示处,那里有三个展示区。不 过,三套器材都理所当然的局限於自家产品。还有,日月音响也有几个不同的试听室。其他城市或许也有少数这样的高级音响店,不过我并不清楚。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5
注重装潢摆饰气氛

有关这一点,我认为这是高级音响店绝对应该具有的要件之一。可惜,我在台湾从 来没有看到过有这样的布置,包括在代理商那里皆然。在柏林,这三家音响店将高级器材当作高级精品来展示,利用灯光、背景以及画作来烘托出高级音响的精致高 贵感。老实说,就算您不买,看了之后也会爱不忍释。台湾大部分人都出过国,也都在国外看过高级精品的展示方法。然而,由於台湾的音响店一来没有那么大的空 间,二者即使有空间,也不可能请专家来做布置。当然,要求店主自己就具有这种布置高级店头展示能力那就更不可能了。我曾经问这三家音响店的老板,店里的布 置是谁负责的,他们都说是自己动手布置的。尤其是HIFI Play这家更属难得,因为他家有关音响效果的布置设计最为杰出。可惜的是,我们去时他仅做静态展示,让我们用眼睛「看」而已。

以预约或到府试听为主

在台湾,传统的音响店经营方式就是从早开到晚,店里一伙人坐著等客人上门。老 实说,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对,店门一开,样样都要费用,不坐著等客人,难道将店关起来吗?柏林这三家音响店也是如此,他们每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十点开到 晚上六点,星期六早上十点到下午二点,星期天不开店。其实这与台湾差不多,只不过我们是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而星期六也是整天。不过,柏林这 三家音响店并不是把开店逛街上门的客户当作主力,而是把预约到店里视听以及送府试听当作主力。

在店里预约试听有什么好处?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客人会要求预约试听,那就表 示他有很高的购买可能。此时,音响店事先好好搭配调整,调出最好的声音等他来听,而且是不受打扰的试听,这样成交的可能不是会更高吗?至於送府试听,那更 有成交的可能。没有人会无聊到明明不想买器材,却又要求音响店送府试听。我问了他们,什么时候要求送府试听最多?他们说周末最多。可见,柏林的高级音响店 周末虽然关了门,但却并未停止工作。

其实,最近几年我发现老外现在工作得比我们还认真。像Burmester的海 外行销经理Udo Besser就告诉我,他虽然搬来柏林好几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只去过一次柏林最大的百货公司Ka De We(今年刚好90年历史)。这真是不可思议,不过他的解释很合理。他说平常下班时百货公司已经打烊,周末他还在公司辛勤工作,也没时间去逛,再加上经常 跑国外,怎么会有机会逛百货公司?他有一部哈雷机车,买来已经三年,才跑了七百多公里。并不是他不想骑它,而是没有时间骑。

在台湾,高级音响送府试听已经行之有年,不过在店里预约试听的风气并没有风行,我想这与大部分音响店的店里条件不够好有关。其实,如果能够让客户养成预约试听的习惯,对店家与客户都是双赢的局面。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5
没有折扣,以服务作为诉求

没有折扣?对於台湾的音响店而言,这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且保证生意无法成交。 以服务作为诉求?我想这是台湾每一个店家都了解的事。关於折扣,我认为这是国民消费习性的问题。今天,您去百货公司买东西,肯定不会与店员讲价。如果在一 般店头买东西,就会讲价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购买地点与公开标价。大家都认为百货公司是没有价讲的地方,您要买得更便宜就只有等打折的时候。再加上公司 开标价,对於价格不满意您可以不买。

而在音响店里,一来只有少数店家公开标价,再者客户对於标价可能也没有信心, 恶性循环的结果,店家与客户都需要在价格上做拉锯战。其实我们都知道,客人并不太在乎花了多少钱买,而是在乎他买贵了,被当成凯子。如果台湾的音响店从现 在开始能够彻底执行具有公信力的公开标价,再忍住不打折扣。几年之后,应该也能让所有的人熟悉这样的买卖方式。不过我怀疑有多少音响店具有这样的决心?如 果有人不这样做,那么不打折扣的店恐怕就死得快了。

做好服务是每一家音响店都在提倡的,而且大家都很清楚这是高级音响能卖「高 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大部分音响店在生意成交前的服务做得很好,成交后服务就越来越差了。事实上,真正的生意是在成交后才开始的。如果音响店的售后服 务一直持续下去,客人就会觉得让你赚钱是应该的。而且,下次客人要升级时还会来找你,他的朋友要买音响也会介绍给你。这样一来,生意岂不就源源不绝了吗!

老实说,这个道理每一家音响店都懂,不过真正能做好的却没有几家。事实上,高 级音响一定要这样做才会成功。想想看,如果您的服务能够让已经购买的客户满意,则每一位老客户都将是你的义务推销员,这个力量是无法估计的。如果一家音响 店一直忙於找寻新客户,而没有老客户的帮忙支持,我可以断言他一定做不久的。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7:36
与中低价位划清界线

这次我所看到的柏林高级音响店,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不摆中、低价位的音响。有意思的是,三家中有二家都将B & O的产品布置得很漂亮,而且放在显眼处。由此可见在德国人的心目中B & O是高级音响,甚至他们连B & O的电话与电视都摆。附带一句,最近耳闻台湾的B & O新代理商迪兰卖得很好,可见台湾的消费者也渐渐注重音响与居家空间的搭配。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台北仁爱路福华饭店对面的B & O展示中心参观。

在他们的想法中,如果要买便宜的音响,一般人绝对不会找他们,而是去找一般日 本音响店或迷你组合。如果要买高级音响,那就一定要来这种高级的地方买。所以他们不愿意摆一些廉价音响去降低自己的格调。这种只锁定金字塔顶端的作法非常 的极端,虽然会少了许多游离散客,不过也成功的塑造了店家形象。

国外可以这样做,台湾能吗?衡量台湾的主、客观条件,我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如 果执意要这么做,风险恐怕太大。不过,台湾的高级音响店倒是可以运用飞机上经济舱、商务舱与头等舱的观念,将自己的聆听室分级处理或分区处理。想听中、低 价位器材的客人可以随时来去,就像吃流水席般。而想听高价位器材的客人就像到高级餐厅用餐,要事先预约。这并不是对客户有歧视性的差别化待遇,而是要让音 响店事先做好妥善准备,这样的作法对客人而言才是一种尊敬与重视。目前台湾也有少数高级音响店是这样做的,不过大部分音响店都想一网打尽,以至於无法显出 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常说,一个人的个性可以从他的面相上透露出来。同样的,一家音响店的格调也 充分代表著店主的个性与修养水准,这是假不来的。柏林的高级音响店能够做些什么与不能做些什么,这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化以及消费习性等都有关。台湾的音 响店亦然,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音响店。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不在於要求台湾的音响店事事要以柏林的音响店为师,而是希望能够拓展台湾音响店的视野与 思考空间。说不定因为如此,某些音响店能够找出更适合自己的经营之道,塑造出与众不同的格调。这样,才能够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真正做到Hi-End的服 务。
作者: jmlab    时间: 2008-12-12 18:40
原帖由 weihong 于 2008-12-12 17:31 发表
林之声历史来!在这篇开场白的一开始,让我们做个机智抢答。给您五秒钟,说出二种德国精 品。Benz、BMW,这是车迷的答案。德国猪脚与啤酒,这是老饕的回答。德南诸多古老小城与莱茵河谷,这是旅游迷的答案。柏林 ...

应该是“柏林之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08-12-12 19:31
应该是:柏林之声
作者: 音乐之狼    时间: 2008-12-13 12:34
不是应该!而是肯定!!
可惜没有图片看!!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