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标题: 香港雅典音响产品专栏 [打印本页]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3-19 14:09
标题: 香港雅典音响产品专栏
香港雅典产品专栏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31
标题: 为数字化音乐而生 试用Blacknote科技传承高品质的DAC15 USB解码器
DAC日渐普及
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高保真数字音频的大家庭,他们通过各种数字播放器、个人电脑、高品质的数字随身听,来享受着类似甚至超越CD音质的音乐。近年来,随着记忆体容量的倍增,播放器的音频处理能力越来越好,APE、FLAC等这些无损压缩音乐格式不断涌现,甚至还有不少朋友开始收藏相信是来自录音室中的音乐母带音频WAV,对于常年接触HiFi器材的朋友来说,仅仅是使用普通的个人电脑,或者数字播放器来欣赏这些音频格式,总让人感觉到美中不足。由于以往市面上所推出的HiFi器材都不支持数字音频的输入,因此许多朋友家中都会出现两套不同的系统,一套是传统的用来播放那个CD和LD的器材,一套则是专门播放数字音频的组合音响,那么有办法把这两套系统完美地整合到一起吗?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34
标题: DAC 15为数码音乐而生
来自意大利Akami集团旗下的Blacknote,就是一个专门推出DAC、DSS产品的品脾。由于现在有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喜爱高品质的音频播放体验,传统CD的16/44.1效果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Blacknote就尝试推出了能够兼容高品质音频格式的DAC和DSS产品,这类型的DAC设备能够支持高达24bit/192kHz规格的音频格式,只要通过USB接口连接到外置的储存器或者个人计算机中,就能够实现高保真的音频数据传输,实现对各种音频格式的源码输出,然后再通过这个DAC的模拟或者数字输出接口,把音频信号输出到HiFi功放之中,把新旧两套系统充分融合到一起。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35
标题: 简约而狭长的外形设计
我们这次莅临雅典音响,当然少不了要第一时间抢先试用BlackNote最新抵步的DAC 15 USB解码器。第一眼看到DAC 15解码器的外形,就给我们一份熟悉的感觉,整个机身的外形设计延续了BlackNote数码流同门设计的风格:在240mm(L)X120mm(H)x400mm(D)的尺寸中,同样是窄细的面板’狭长的机身,跟DSS30数码流播放器的设计非常相似,真是同出一辙。其实,BlackNote原厂的设计是的另有图谋的,因为这样狭小的240mm尺寸控制面板:可以更方便发烧友把同厂酌数码流播放器与DAC 15 USB解码器搭配在一起,可谓别具心思,而狭长
机身设计更易于摆放DACl5 USB解码器跟DSS30数码流播放器搭配,两者外形相似,面板设计相似,更增添全套音响器材的一致性。
DAC 15 USB解码器的机身体积小巧,不过厂方在用料上却一点也不马虎,而是充满份量感,整体设计也简约而精良。重达八公斤的机身,比一般的耳放要大得多,也算是USB解码器中的重量级的选手了。内部用料上乘,其电路的集成度高,机身山搭载了份量十足的变压器,更在其中增没了屏蔽壳,使得它跟电路部分用隔板来分格开来,杜绝信号干扰等状况,这也成为了解码音频信号、输送靓声的有效保障,从中看得出设计人员对电源部分是非常重视。DAC 15可以实现20 Hz~20 kHz@十/—0.3dB的频率特性和并带来0.001%最高(0.05%真空管)总谐波失真。而机身背后的接口一应俱全,分别具备了RCA和XLR平衡等接口输出·可以直接接驳合并或是后级扩大机在放大讯源音量,带来足够力度的音量输出。不过,最大的亮度则要数DAC 15支持最新的USB 3.0接口。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38
标题: 高速USB接口提供优异音频传输能力
这款Blacknote DACl5是一款可以播放任何音频格式的DAC产品,并且最高可支持24bit/192kHz规格的音频文件播放,它其中一个优点就是具备了高速的USB 3.0接口,并且可以把高品质的音频信号通过USB接口输入到机身的处理芯片中,而所接受到的数字信号并没有经过任何数字过采样处理,从而保证了高品质音频的高纯度。DACl5可以连接各种个人计算机,无论是PC还是MAC的机器:只要正确安装驱动程序,并且连接好USB线,DACl5就能直接获取到电脑设备所播放的数字音频。与以往的传输接口规格相比,USB接口更符合高品质音频传输的需求:在保证音频数据的稳定性上,使用USB的效果会比使用同轴线和光纤线更优。
DAC 15 USB解码器的推出,跟之前BlackNote上市的DSS 30数码流播放器可谓门当户对,不过原来这一款DAC 15USB解码器还拥有最新的USB 3,0接口,可以接驳个人电脑作为高清音乐讯源,输送到DAC 15 USB解码器之上,可以最高还原播放任何格式的音乐档案,直接传送到后级扩大机和扬声器上重播,带来非常方便的高规格音乐讯源方式。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39
标题: 兼具数字以及模拟方式输出
为了照顾到更多发烧友的需求,BlackNote推出的DAC 15USB解码器可以,让发烧器材的玩味更浓郁,DAC 15在机身上提供了数字与模拟的两种的信号输出方式,因因一些发烧友的要求,有的喜欢把DAC连接到各式EQ器材中对声音进行调整,有的就喜欢直接接入到前后级功放
中播放,也有某些发烧友喜欢使用专业的头戴式耳机进行最独享的聆听……不过,无论采用何种方式,Blacknote DACl5都能满足以上的各种需求。DACl5都为发烧友特别提供了一组数字同轴和光纤输出接口,同时,机身上还增加有一对XLR和RCA的模拟音频输出接口,可谓一应俱全。除此之外,DACl5也提供了完善升级方案,对于电源配置有要求的朋友,还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电源线来连接到DAC15之中,因为Blacknote DAC15采用电源线和机身分离的方式设计,如果能够做到数字化器材一个电源区域,模拟播放器材在另外一个电源区域,这样就再好不过了.
除了播放音频以外,Blacknote DAC15还可以实现模拟音频录制,把模拟通道输入的音频信号录制成数字音频储存在硬盘之中,而且最高可支持24bit采样频率的音频文件生成,使用BlacknoteDACl5还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高品质唱片库,功能非常丰富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44
标题: 令人难忘的细致音质
无可否认,采用一个专门的DAC器来播放这些数字音频,效果肯定会比单纯使用电脑接口输出会更为优胜,就算是播放MP3格式的音频,声音的饱满程度都会听得出有所改善。如果是使用BlacknoteDACl5来播放高品质的APE和Flac格式的话,笔者自己的亲身试听经历,则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使用传统的电脑软件来播放无损压缩音频格式,解码时是依靠电脑的万能CPU进行的,信号所经过的各种元件都有可能对音质产生影响,特别是电脑中的供电部分是十分糟糕的,电流与电压的轻微变化都有可能把—首原来很好的曲子,变成千苍百孔的模样。而采用Blacknote DACl5来播放音频由于解码芯片采用独立供电,而其他札关的电于元件都被直接区分开,互相的干扰十分低,因此对于声音信号的影响会变得很弱?这样的处理方法正正就是发烧级的声音处理方法:既然能够保持好的信号传输和处理,后级的放大再到喇叭单元的重放:就会更加理想了。
笔者手上的Szeryng谢霖BeethovenViOlin C0neerto&Bach Chaconne 是播放率较高的—张专辑,当中小提琴的韵味清新自然:旋律就像一呼—吸般充满生命力,随手搭配的功放和书架箱·却能有着如此出色的演奏,可想而知信号的处理和播放会是如此的重要。除了DACl5外:Blacknote还推出了DAC30版本,拥有双USB接口设计,如果家中有多个数字音乐服务器或者播放器:不妨考虑这一高阶版本也不错啊。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 14:44
标题: 技术参数
数字输入:CoaxiaI RCAconnectorS/PDIF
Compliance One Optical Tos—Link One
XLR 110 0hm AES/EBU
数字输出:CoaxaI RCA&Optical
(Optiona on the DAC l5)
采样频率:最高192KHz
模拟输出:Stereo RCA& XLR Balanced
(Optional on the DACl5)
支持音频格式:电脑中所能播放的音频格式
频率响应:20Hz—20KHz@ 十/— 0.3dB
模拟信号输出等级:2volt RMS
总谐波失真:0,001%Max.(0,05%TUBE)
信噪比:105dB(90dBTUBE)
动态响应:125dB
电源:100/260Volt50/60Hz Super Linear
尺寸:240X120X400mm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6
标题: 评First Watt M2 后级功放
在120V/8欧负载条件下测得的参数:
失真(1瓦时):0.025%@1kHz
输入阻抗:100k欧姆
增益:14dB
输入灵敏度:500mV(1瓦)
阻尼系数:20
输出功率:25瓦(8欧)/40瓦(4欧)@1%THD,1kHz
频率响应:20Hz~25kHz
消耗功率:160瓦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6
如果一台功放在1瓦的时候声音表现糟糕,谁还会去关心它在500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表现?秉持这个理念在心间的Nelson Pass创立了以“First Watt”(第一瓦)命名的功放品牌,以低功率为特色追求良好的声音素质。他认为小功率的功放可以通过使用纯A类放大线路和极少甚至零负反馈获得很多长处。不是吧!Nelson Pass追求低功率了?不用惊吓,无巧不成书,此Nelson Pass正是彼Nelson Pass——以大功率低失真闻名的功放品牌Pass Labs的创始人。其实早在1998年Nelson就创立了First Watt,推出了但由于所有产品都是Nelson自己亲手制作,数量极少,大部分都只能在二手市场上看到。另外,相比Pass Labs,First Watt的风格不是太主流,DIY的痕迹很重,受众比较小,Nelson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近期的消息称Nelson的儿子和侄子也加入到Nelson的工作中,让一些型号得以继续生产。这回拿到手头的这台First Watt M2,以黑色的外观印衬着银色的Pass Labs,颜色一白一黑,功率一大一小,实实在在地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究竟谁更好?在Nelson看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器材,只有最合适的器材,在使用中让自己觉得开心的器材就是最合适的器材。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6
标题: Nelson细说M2
First Watt M2每声道输出功率25瓦,它使用JFET和MOSFET晶体管以纯A类模式对信号进行放大,并且不使用负反馈,以取得更加自然的声音。Nelson说JFET的失真小,他很喜欢失真小的元件,当然,如果今后有其他的替代产品,他同样不会拒绝。在很多发烧友看来,负反馈就像是“必须的瑕疵”,尤其是在失真大的线路中,加入负反馈可以抵消掉很大一部分失真,从而使输入喇叭的信号更加逼真。而显然这与Hi-Fidelity的精神是违背的,但是很无奈,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把失真控制到很低的水准。因此,放弃负反馈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更加精益求精的设计,将失真扼杀在摇篮中。Nelson认为通常情况下,结构简单的胆机通过设置低输出阻抗以及搭配高灵敏度的喇叭可以俘获很多人的心,比较大的偶次谐波失真在小音量的前提下可以收获很甜润的声音,但是表现大动态的时候肯定会捉襟见肘。M2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限制而设计的功放,它在输出级采用一对配对的MOSFET进行纯A类放大,这个电流增益级能够非常线性地契合前面的电压增益部分。而传统的电压增益部分就是线性最差的部分,这部分既要放大电压又要放大电流,所以问题最多,First Watt M2的办法是采用一个被动的电压增益级,即一个自耦变压器,在保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比例,提高电压的比例,降低电流的比例,就可以保持很好的线性了。后面的电流增益级因次可以像前面所说那样简单,Nelson说自己已经非常多次地试验过,尽管自耦变压器依然存在失真和频宽限制等问题,并且也会将自己的声音特色带给器材,但实际聆听效果非常不错。尤其是声音带有一种暖暖的色调,中频部分尤其醇美,和很多优质的胆机有相似的听感,而它又有足够强劲的推动力,恰好弥补了大型石机后级和小型胆单端后级两者的不足。M2的输入阻抗设置在6千欧左右,大多数前级都可以轻松搭配它,为了照顾胆机爱好者,M2特别设置了一对低失真的JFET作为输入级的缓冲,如此一来,输入阻抗可以达到100千欧左右。First Watt M2设计相当简洁,背板上只有电源插头、一组RCA输入和一组喇叭接线。打开机壳看到内部更加简洁,除了一只巨大的环型变压器以及两个作为秘密**的自耦变压器之外,就是数量极少的电子元件了。每声道各一对MOSFET直接紧贴在散热片上。尽管First Watt M2的外壳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的做工还是很精细的,焊点很牢固,导线的线脚都收得很紧,没有多余外露的部分,很多关键的地方还加了额外的胶圈保护。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6
标题: 有一丝胆机的味道
我为Frist Watt M2搭配了音乐之旅4.8前级,Rega Saturn CD机,奥高号角音箱、Dali Mentor Menuet音箱、金琅乐神3号落地箱,参考机有AMP MK2单声道后级和音乐之旅单声道后级。刚开声,Frist Watt M2没有令我感到特别突出的地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论推力,它肯定距离两个单身道怪兽级后级距离很远,不过,让这对大块头的号角音箱唱得开扬仍然是可以完成的任务。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使用之后,Frist
Watt M2开始显现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先是觉得声底中带有了一丝暖暖的感觉,仿佛有一些胆机的味道。尤其是在中频部分,一种饱满和润泽的感觉扑面而来,听人声仿佛就在耳边聆唱,直接得仿佛能感到歌手的心跳。而AMP MK2单声道后级和音乐之旅单声道后级在两端延伸上更加强调,严谨的味道更重;相比之下,First Watt M2就显得比较浪漫,推动奥高号角音箱,高频部分更带有甜味,小提琴琴弦的粘滞感更强,木管乐器更加灵动。所不同的是,First Watt M2跟同档次的胆机相比,失真更小,染色更少,声音更加中性。换句话说,你会觉得First Watt M2很有韵味,却常常说不出这种韵味来自哪里,因为它既不是增强了的中频量感,也不是将高频泛音人为增多,也没有通过相位扭曲来取得类似“堂音”的效果。在听感上那微妙的部分,就像是不同工艺酿造的美酒,主要成分都是酒精,口感却是那么地不一样。听歌剧《茶花女》选段,歌剧中男高音不仅仅是明亮高亢,更具有一层分明的质感,这种质感不像光洁的釉面,更似精心打磨光洁的磨砂,有一些非常细致的颗粒,反而增加了人声的肉感。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7
标题: 分析力上乘
我们不能直接说First Watt M2的分析力上乘,因为它只是一台后级,分析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前端器材决定的。根据实际听到的效果,或许我们可以说M2可以保证良好的分析力不被抹杀。它在将前端信号放大的同时,没有顾此失彼,而是平衡地照顾到每一个频段不同强度的信号,最后获得的声音自然是不缺失细节。收录了不少无伴奏合唱和重唱作品的《草原的呼吸》中,合唱团的各个声部排列均匀整齐,合唱团与主唱歌手之间不仅有明显的前后距离,也有很好的层次感,男声与女声的量感比例也很协调,没有重心不稳的情况。不光是对固有舞台形状的精确再现,也不光是对空间层次的清晰描绘,它对中低频的层次解析也很到位。像是在《龙鼓》中,不同类型的鼓点敲击出不同质感的中低频,显得豪放却不泛滥,一下一下和一串一串地给人以极强的感官刺激,低频控制得不松散,凝聚但不干涩,兼顾能量与速度,虽不能形容为万马奔腾或是浩瀚无匹,但用气势恢弘来形容还是相对贴切的。与之成正比的是First Watt M2在工作中发热量巨大,室外又是37度高温,室内空调真是非常辛苦。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7
标题: 控制大场面游刃有余
DG唱片公司出品的由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版本,常常被我们拿来测试系统。马勒的录音大部分都不容易播放,那庞大的音乐结构与复杂的配器是对音响系统的严格考验,只要后级控制力梢差,动态不足,延伸不够,分析力薄弱等原因,都会影响了聆听寸总体效果,会产生零乱、吵闹的感觉?究竟有几个人能安座在家中大口地品尝马勒音乐中的“美昧”呢?我想真的不多。不过小小的First Watt M2就能游刀有余地凌驾在马勒的音乐之上了。搭配小书架箱Dali Mentor Menuet听第二乐章,弦乐、管乐、打击乐各个声部放声高歌寸的表现同样出色。大提琴擦弦时所产生的琴弦粘滞感很生动,劲力击出的铜钹清趣嘹亮,充满光泽却毫不刺眼,定音鼓咚、咚、咚地敲响彻云霄;这虽然少了点落地箱和大功率单声道后级那种铺天盖地的大音压,直逼得人胸口作痛,但我已经感受到了那高分辨力的低频已从我的耳际蔓延置我的全身。而换上金琅乐神3号落地箱之后,整个场面更加宽松自然,丝毫没有紧迫感,这样的情形不只是听马勒的交响曲舒服,听其他任何大场面大编制的音乐都是相当愉快的。播放一张《沃恩•威廉斯清唱剧》,管弦乐队与温彻斯特教堂唱诗班和温彻斯特学院Quiristers男童合唱团共同演绎的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音乐,在教堂现场录音的效果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堂皇,有很多空间残响需要被清晰地表现出来,First Watt M2没有让人失望,它让那些高亢又明亮的音调在一个高度很高的空间中再生出来,实现一种庞大的包围感,又丝毫不感到压抑,对于那些细若游丝的空气流动质感,它也能精准而清晰地把握住,让人赏心悦目、心悦诚服。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16 16:28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试听,First Watt M2给我和我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虽然有着不太起眼的外表,但通过平衡美妙的声音依然将我们征服。它有着如胆机一般柔美细腻的声底,又有着晶体机一样的低失真和高分析力,对大场面的控制也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阵脚,这是让我们欣赏的最主要的特点。Nelson表示,M2也是他非常喜欢的一款功放,它的声音柔软美妙令人放松,尤其是在低频和高频部分也没有生硬的感觉,他希望发烧友慧眼识珠,如果M2能够让它的主人把过去收藏的CD碟全部再听一遍的话,就算他成功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1:51
Goldenote Koala CD播放机+S-1合并功放
Goldenote Koala CD播放机+S-1合并功放
Koala CD机
频率响应:20Hz~20kHz@+/-0,3dB
模拟输出电平:2VRMS
总谐波失真:不超过0.001%
信噪比:105dB
动态响应:125dB;DAC
芯片规格:24bit/192kHz
消耗功率:最大30瓦
体积:440×90×340mm
重量:8kg
Goldenote S-1合并功放
频率响应:20Hz~20kHz@+/-3dB
总谐波失真:[email=0.1%25@20Hz~20kHz]0.1%@20Hz~20kHz[/email]
输入阻抗:47千欧姆
输入灵敏度:550mV
回转率:13V/us
输出功率:每声道40瓦
体积:430×90×350mm
重量:10kg
意大利和奥地利都是艺术的圣地,仅从音乐方面来讲,意大利的帕格尼尼、普契尼、威尔第、帕瓦罗蒂等名字就是如雷贯耳;奥地利则更不缺乏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海顿等都是大名鼎鼎。而根据笔者过去的经验,可以半开玩笑地说,知道维也纳的人比知道奥地利的人多。的确,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历史性的地位,以贝多芬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深深地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发展。直到今天,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都是全球爱乐者和发烧友瞩目的焦点。话题转到音响器材上面来,意大利和奥地利也都是出产Hi-Fi器材的地方,在此不一一列举了,而本期试听过程中一次不经意的搭配,却收获了非凡的效果,它们就是来自意大利的Goldenote Koala CD播放机加S-1合并功放推动来自奥地利的Vienna Acoustics Baby Grand 维也纳小贝多芬落地箱,于是有了如题目所言的“当意大利遇上维也纳”,它们到底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Bluenote 、Blacknote和Goldenote
来自意大利的Goldenote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也可以说是酒瓶装新酒,为何?发烧友还记得Bluenote吗?二者师出同门,另外前几期经常介绍的Blacknote也是它们大家族的一员。难道它们的老板爱好很多种色彩?今后会不会有Rednote和Greennote推出?呵呵,玩笑话了。以笔者的观察,Blacknote目前注重于数码流播放器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而新近推出的Goldenote和过往的Bluenote则十分相似。他们都采用统一规格的外壳,不同档次的产品要拆开机壳看内部才知道,记得丹麦的Densen也是采用这种做法,他们共同信奉的理念都是:成本要尽量用在改善声音的部分,对于外观,则没必要繁文缛节,大方、实用,就OK。
细节处着力的Vienna音箱
Vienna Acoustics是1989年成立的品牌,主要业务就是设计和生产音箱。对它家产品经过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是一家喜欢在细节处着力的厂商,音箱技术并没有太多的玄妙,需要的就是精益求精。例如对中低音单元的重新设计,采用XPP材料制作的振膜以及XPP的“蜘蛛音盆”,都是在追求重播过程中的努力的结晶。又如对分音器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分音器是跟单元一样重要的部件,一个分音器,采用不同厂商同样规格的零件,最后导致的声音都会有差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他们要先一个一个地挑选出合格的零件再进行组装,都是如金属薄膜电容等比较高档的零件。他们也认为分音器并非独立的部件,而是需要与单元和箱体协同作用的一部分,这正是其只开发一种单元的原因,这种分音器搭配的正是这种单元!为了让小音箱也获得不错的的低频响应,除了让分音器与单元匹配,还特别在箱体制作上下功夫,其措施包括采用长度和口径经过特别计算的低音反射孔,箱体尺寸经过科学计算而非凭想象得来以消除谐振,以及箱体内部进行补强处理以承受较大的压力。最后从箱体表面处理、脚座、接线柱质量都可以看出Vienna Acoustics在制作上的细节追求。
一下子变得“健美”了
意大利加维也纳这套组合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减肥”了。还记得学生时代每年放完寒假回到学校,第一堂体育课老师都会要求我们跑3千米“减减油脂”,因为过年回家大鱼大肉吃太多,不可避免地多积累了一些脂肪,运动一下,减一减,有利于健康!由于前几天一直试听Dali Helicon 800MKII落地箱,这对大落地箱显然就是属于“丰乳肥臀”型,连续几天的耳朵轰炸,急需来一点清淡一点的口味调和一下。这套Goldenote和Vienna的组合本身属于较清爽型的,中低频部分不会肥嘟嘟的感觉油腻,让人眼前一亮。为了不误导读者,我不敢说它是“清瘦”型的,我用“清爽”这个词,它并没有瘦弱的嫌疑,只是相对比它更丰满浓厚的系统来说,他的音乐线条更细腻。事实上,它很能爆棚哦!两只不算大的低音单元爆得极其欢快。所以,它不肥,也不瘦弱,属于健美型的,这样描述,更加准确。
音像比例适中、定位清晰
按照以往的经验,小型书架箱最容易营造出清晰的定位,最容易让人体验到两声道Hi-Fi的独特魅力。可是小型书架箱常常没有办法重现跟真实情况一样的音像大小,实际情况往往偏小。Vienna小贝多芬落地箱给人的感觉就是较好地兼顾了两方面,既有清晰的定位,又不失比例适中的音像,惯常是顶级Hi-End音箱拥有的特质,竟然毫不费力地取得,当然令人欣慰。比如听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演奏的肖邦钢琴曲,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录音依然让钢琴键盘敲击产生的共鸣非常明显,使得钢琴的真实形体立刻呈现,要知道,里面还有不少曲目是单声道录音呢!如果不是背景噪音略大,在某种程度上它还真的不输给现代高清的数码录音。当然,听弦乐组一齐演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层层叠叠的感觉,清楚地表明了这是一大群提琴,而不是一两把提琴在演奏。再说到人声,歌唱者的嘴形当然清晰可辨,其身形也并不含糊,既没有被放大,也没有被缩小,听起来不夸张、不扭曲,当然也不弱化和缺失。以笔者的音响审美观,无论是将人形放大为巨人以营造夸张的“临场感”还是用拳头般大小的音像来掩盖细节方面的缺陷,都是令人非常不愉快的方式。
声音具有强烈的质感
最近的几次试听让我对平价的器材越来越有好感,越来越有信心。曾经有一段时间,平价的器材几乎让廉价和低品质之间划上了等号,要么是高频毛边刮得人觉得皮肤发麻;要不就是低频严重夸张,轰隆隆一阵乱爆;稍微好一点的各频段倒是平衡了,声音却没有质感可言,仿佛冷水泡出来的方便面,味同嚼蜡。好在Goldenote Koala CD机和S-1合并功放推动Vienna“小贝多芬”落地箱的组合具有强烈的质感!不仅各个频率段收放自如,控制得当,还让声音显得有很高的密度感和空气感。具体说来,小提琴的擦弦细节就让人心旷神怡,法国号的金属质感给音乐喷洒上一层金黄的薄纱,悠扬的长笛宛如欢快扑腾翅膀的小鸟,至于低音大提琴那一下下分明的拨弦质感,就像饭桌上上来一道嚼劲十足的牛腩。我不熟悉意大利风味的菜肴,但如果要以美味来类比,它们就是这样不汤不水、不肥不腻、有滋有味的一道菜!
细节丰富但不刺耳
未听之前我们猜测Goldenote Koala 和S-1合并功放适合搭配高效率的音箱,和Vienna“小贝多芬”落地箱一搭配之后才知道就是这么回事!但是,聆听经验又告诉我,高效率的音箱对前端很敏感,如果前端不够安静,各种正常的细节和无种生有的“细节”都会冒出来,听起来就会很毛躁。所以许多Hi-End级的音箱都不是高效率的,用强力的功放去推出来,可以避免很多瑕疵。不过这套 意大利加维也纳的组合表现出来的细节的确丰富却没有令人不悦,高频的延伸尽管没有去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但中规中矩的表现让丰富的泛音徜徉在房间中,并没有一点毛边,营造很逼真的环境效果,在一定频段内很丰富的细节悉数呈现,因为没有毛边所以不刺耳,久听不疲倦,珠圆玉润的感觉让Goldenote很好地保留了意大利音响器材的特色(如世霸、Audio Analogue,都不会是尖锐的风格,都具有柔美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搭配较清爽的Vienna Acoustics“小贝多芬”落地箱才不会出现瘦弱的表现。
当然,Goldenote的这两件前端器材厂方都已标明是入门级,它不可能有Hi-End级器材的表现,例如在表现大规模乐群的时候,线条之间的层次略有欠缺,在音色的高贵感和背景的宁静度上,距离Hi-End有一定的距离。总的说来,在推动Vienna小贝多芬落地箱这对灵敏度颇高的音箱时,没有明显的令人不愉的背景噪音,各频率段的量感分布平衡,衔接顺畅。一些价格都不贵的器材,搭配出了很不错的效果,本次试听是一次愉快的过程。当意大利遇到维也纳,音乐还是那么美妙。
Goldenote的Koala CD机有两款型号,一款是本文试听的对象,叫Min i Koala,还有一款是Tube Koala,本文的Mini Koala厂方定位为入门级,是最基础的CD播放机型号,也是高性价比机型。它采用了两项Goldenote的专利技术。其一是Zero-Clock(一种输出滤波的设计,能让CD唱机内的放大线路得到最佳匹配,同时有效降低时基误差),其二是Electro-Power(能精密控制CD拾取机构的马达,降低光碟片抖动,同时检测直流电压,让声音的表现保持在最佳状态。如果内部元件接受到不正确的电压,数码控制部分便会启动,让元件处於Standby的状态,避免损坏。接着电路会自动调整,让正确的电压进入)。CD机发展到今天面临方向性的选择,以“红皮书”为指导的机型肯定会越来越淡出市场,更高规格的读取机构、解码芯片和新型的存取方式的结合才是今后的热点。Koala就采用了DVD-ROM作为读取盘机构(超级发烧的Boulder也是这么做的)。
S-1合并功放是该系列输出功率最小的一款功放,恰好用于搭配最基础的Koala CD机。它采用了专利的Mirror-Amp(镜象放大)电路设计,让前级放大部分以纯A类的方式工作,在增益级实行对称放大的模式,提供更稳定的输出和更低的失真。尽管定位于入门级,本机还是发烧地采用了两只独立的变压器分别为两声道放大电路供电,而包括屏幕显示、音量控制之类的供电都交由另外的部分供电,以完全杜绝其对声音可能造成的干扰。话说从Goldenote喜欢使用EI变压器的传统从Bluenote时代就开始了,在他们看来,EI变压器拥有更好的特性,他们说环形变压器原本是为了灯具所设计,损耗很低,能量大,但在音响上面,音质表现才是关键,所以Bluenote大量使用EI变压器。S-1合并功放在音频线路中没有采用任何主动或被动的滤波元件,以求最无染色的放大。此外,机内附加一个保护线路,当机身温度超过80摄氏度时自动切断电源,以增加使用寿命,保证安全。S-1采用不锈钢作为底座,以屏蔽电磁干扰。
以上二件尽管都不是高价位的器材,然而在做工上却坚持简洁却不粗糙的格调,Koala CD机的高厚度压克力面板与扎实的底座和铝金属外壳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其上的按钮也镶嵌地十分牢固,丝毫没有一般廉价机型摇摇欲坠的感觉;S-1的合并功放的机身也是小巧而结实,两粒银灰色的旋钮特别显眼,整体造型大方素雅,质感上乘。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koala.jpg (41.91 KB)
2011-4-25 10:07 S-1.jpg (24.8 KB)
2011-4-25 10:07 ko.jpg (33.31 KB)
2011-4-25 10:07 S1.jpg (23.22 KB)
2011-4-25 10:07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0
标题: 贵气小王子 评Hansen Prince V2落地箱
Hi-End音响世界里很难有“老字号”长期霸占市场的局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些设计天才屡屡创出新品牌早已不是新闻。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乏新鲜血液和独特创意。第一次在杂志文章里见到来自加拿大的Hansen,就被其婀娜多姿的外型所吸引,而搜寻记忆库里却一点也没找到关于它的片段。经过查实才知道,原来Hansen于2003才创立,产品进入国内也就近年的事,无怪乎感觉生疏。它的创立者Lars Hansen用自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让时光倒转,回到Lars的学生时代吧。从那时起,他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音响发烧友,十多岁时就拥有不少好器材。20世纪70年代中期,Dahlquist的DQ10喇叭深深将他吸引,大学毕业后Lars一头栽进电学、声学,开始自己设计喇叭,到了1990年代他甚至一度成为Dahlquist的总裁,带领团队设计出新的DQ10喇叭。之后,为了实现自己对喇叭声音表现绝不妥协的理念,便创立了Hansen Audio公司。Lars称自己想做的是“不计成本”、“绝无妥协”的音箱,不走大众化的路线,转而求少而精,因此可以看到Hansen目前共推出型号不算多,分别是旗舰KING V2、THE EMPEROR(帝皇)、THE PRINCE(王子)、THE KNIGHT(骑士)、四对落地箱以及一对名为THE ELIXIR(零丹)的书架箱,此外还有一款THE WIZARD(国师)中置音箱,另外还有一款超低音。每一款产品在外观的设计上都避开传统的箱体样式,都拥有入雕刻艺术品般的精致华美。Lars Hansen认为,音箱是音响系统中最醒目的一部分,在追求好声的同时,也一定不能放弃美观。可以看到,Hansen的音箱拥有舞姿一样的曼妙曲线,和极其光滑柔顺的表面,不开声,只是眼观便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本次试听的是Hansen家族中排行老三的PRINCE(王子)V2,分别采用一只25mm高音、一只182mm中音以及一只269mm低音,为银色外观,表面光滑如镜,房间内布局清晰反射其上。这是采用Hansen A级烤漆处理技术,使用四层基本合成物,涂上多层光漆,在每次打磨后,用人手一丝不苟再以“精确喷砂”处理,最后再加一层透明保护材料,使得其表面与一辆高档轿车如出一辙。与Hansen家族其他的音箱一样,PRINCE遵循四个设计概念:时间的一致性、扩散的一致性、真正动态的表现力及音色的准确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Hansen在设计上动了很多心思。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1
标题: 独特的箱体设计
首先是我们看到的流线型外观。严格来说,Hansen并非只追求美观而作此设计,他认为传统四方造型的木箱不能达到最佳的声学特性。他特别聘请工业设计顾问,与工程师一道经过长时间努力研发出一种全新物料——Hansen Composite Matrix(Hansen矩阵合成物料),其硬度、强度及耐用性高于传统木箱很多,可以达到“零谐振”,为箱体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采用这样的流线型外观,使箱体不会有发射面,达到“扩散一致”、“相位一致”。Hansen音箱的箱体是采用这种矩阵合成物料(其实是罕见的合成树脂,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六种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厚度,同时根据不同声学数据打造出不同的密度)注入模具而得来的,箱体自成一体,自然坚固、扎实。除了箱体采用特殊材料进行特别制作以外,Hansen音箱内部还采用了叫做Cloaking
Device的吸震设计。它是一个“斗篷式”的强化装置,在上述矩阵合成物料内部添加第四层物料,这是一层比较柔软的物料,能再进一步降低失真系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1
标题: 家族中的小王子
THE PRINCE作为Hansen家族中排行老三的产品,从它的形态上便可轻易获知。KING用了两只低音单元、两只中音单元和一只高音单元;EMPEROR减小了一只中音单元,形体也略小;而PRINCE在EMPEROR的基础上又减小一只低音单元,形体更小一些。由下到上呈流线型渐渐收窄,前障板呈现自然的弧形过度,高、中音单元在上面紧紧相邻,低音单元则远远地呆在下方,与长方形的低音反射孔为伴。如果与两位老大哥并排站立,它则显得被抢去了风头,略有黯淡,可是在我们试听室内,当它单独陈列出来,那种巍然屹立的气势仍然让我们很有满足感(尽管只是借来使用),拥有Hansen旗舰型号的发烧友的成就感可想而知。搭配Meridian CD机、Pass Labs PX-10前级和XA160.5后级进行试听,听之前期望并没有定得太高,毕竟这只是Hansen家族中第三名,觉得精华一定在旗舰。不过一问售价才发现,这位“三王子”也不可小觑,当然,笔者从来不以价论声,但在聆听过后,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只是它家老三,很难想像前面二位有多好!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1
密度感极强的音质
Hansen PRINCE V2播放出来的声音密度感极强,无论是小提琴拉出来的高频质感还是钢琴敲击出的厚重权威都让声音听起来真实饱满,音质晶莹高贵,非常迷人。管乐群的空气质感让人听得出这并非是一把乐器的杰作,而是乐群共同的成果,音乐厅里即使坐在最远的角落也依然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听感,然而在家居环境下用器材重播却不一定如愿。但PRINCE V2却让人喜出望外,这令很多其他的系统难以望其项背。女高音的通透空灵如丝绸和锦缎一样精致绵密,男中低音胸腔和颅腔的共鸣厚实迷人,嗓音的磁性均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彻底,打击乐颤音附带的空气震动也一一收入耳中。总地来说,感觉每一样乐器和每一个声部都以浓墨重彩的形式呈现,分量足够,哪怕是最极端的发烧餮客也可以满意而归。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1
标题: 音场营造宽广
Hansen PRINCE V2在营造的音场宽广立体,各个发声点各就各位,结像清晰定位清楚,加上本来具有的超强分析力,让音乐尤其是大场面的音乐呈现出特别的魅力。舞台的布局就像在眼前直接展现,有比看电视画面更加立体的感觉,仿佛置身现场!在宽广音场之下,声音的密度依然保持相当的质感,一点没有被“稀释”的感觉。甚至,两边延伸似乎有“破墙而出”的趋势,让我们觉得,应该给PRINCE V2准备一个更大的房间。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2
标题: 庞大的动态
主笔郭汉丞曾写过一篇描写Hansen King V2的文章,在笔 者看来,以 下这段描 写动态的文 字同样可以 充分地说明PRINCE V2,因为笔者也正是用RR《Tutti!》和《萧士塔高维奇: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来试音:“拿出RR《Tutti!》,直接挑战“展览会之画”,庞大而庄严的音乐旋律,在阵阵定音鼓催促下,音乐气势一波又一波地升高,PRINCE V2则是忠实地转换音乐的能量,气势一波比一波更高。在庞大的声浪气魄中,PRINCE V2依然从容不迫,那是很庞大的音乐能量,聆听时却没有一点压迫感,可尽情地享受交响乐的宏伟壮阔。阿格丽希演奏的《萧士塔高维奇: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中,极强之处仿佛要把钢琴琴键敲断一般,极弱之处又是低吟缠绵,对音响系统是很大的考验,如果没有足够的暂态反应,音乐的起伏就不精彩,缺乏力度,如果能量不够庞大,那种仿佛要敲断琴键的份量就显现不出来。在KING V2上面,无论是能量感、重量感、声音密度、音乐张力,样样都强,同时整体音乐频段也非常均衡。”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一点都感觉不到声音从PRINCE V2发出,音箱全面消失,这种体验在大动态的时候笔者不敢说是第一次领略,至少体会的次数不多。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2
标题: 优秀的低频
笔者一直就觉得出类拔萃的音箱与一般的音箱最大的区别就在低频部分。素质不够好的音箱重播低频常常会过量却无层次,俗话说听起来很“朦”,或者是干净却不够量,丧失了低频应有的质感。好的音箱重播出来低频在小音量时仍可以分出层次,在大音量时候量感充沛却不压迫,大气而开扬。PRINCE V2就是这样,在Pass Labs XA160.5的推动之下,低频控制得相当漂亮,定音鼓干脆直接,清晰扎实,大牛筋透出松软富有弹性的质感,最难表现的管风琴也乖乖地从脚下送来一阵风。可以用“游刃有余”来形容它,在某个瞬间,我甚至觉得,既然PRINCE V2都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还要旗舰的来干什么?当我意识到发烧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苛刻的事情之后,这个念头很快就打消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3
标题: 音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试听PRINCE V2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一种轻松的感受伴随左右,它太出色因此不需要担心会出窘相,聆听它犹如放心地走在平整宽阔的广场上。也正是因为它的素质优异,近乎完美的音响性不需要我们费心,所以可以全心投入到音乐的欣赏中去,对于唱片中传达出的感情能更轻易地把握,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而乐不思蜀。它的音响性与音乐性完美结合,这个说法并不夸张,甚至还要加上一句:它同时也是美术设计、音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3
3音路三单元低音反射式设计
频率响应:23Hz~23kHz
灵敏度:87dB
阻抗:6欧姆
尺寸:106×36×50mm
重量:122k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5
标题: 音乐美感油然而生 评Gryphon(贵丰)Scorpio天蝎座CD机
音乐美感油然而生
评Gryphon(贵丰)Scorpio天蝎座CD机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6
升频:32bit/192kHz
频响:0-96kHz-3dB
输出阻抗:200hms
最大效耗功率:40瓦
电源容量:40kuF
尺寸:480×135×415mm
净重:9.6kg
对比国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丹麦并不能算大国,细数起来,丹麦之于中国,还能追溯到古代贸易,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哥德堡号;而安徒生的童话更是无数孩童少儿时的必修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只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半左右的国家,却盛产高级影音产品,诸如奢侈品牌B&O、本文主角Gryphon(贵丰)、著名喇叭品牌Dynaudio、追求性价比的Densen等等,多不胜数。虽然丹麦童话和音响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丹麦影音品牌在市场的地位,足以缔造出现代音响产业新童话。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6
缔造新童话故事
Gryphon(贵丰)的诞生也充满神奇色彩,创始人Flemming E.Rassmussem原本从事美术设计,由于从小酷爱音乐,并一直努力从音响的还原中追寻完美效果的满足感。出于对市售其他品牌电声器材的种种不满,Flemming E.Rassmussem在1985年着手创办了Gryphon,并且推出了第一款产品:Head Amp唱头放大器,随后有了XT、LE等前级放大器产品,逐步在市场上赢得名气。但真正令Gryphon在高级音响界扬名立万的,是在1992年研发出品的一款后级功率放大器——DM100。那外形硕大,发热极高,人称“怪兽”的旗舰单声道放大器采用纯A类输出100W,它的面世令Gryphon的神兽LOGO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从创业阶段的阳刚风格到后来注重材料搭配、略为柔美的设计感后,多年以来,Gryphon的外观设计风格并没有大幅的跳跃。整机大部分机壳使用加工细腻的铝合金材料,结合黑色纯粹的亚克力点缀,脱俗气质悠然而生。本文主角Gryphon这款CD机名为Scorpio,意为“天蝎座”。如果你对星座有点研究,会知道“天蝎座”位于南半球,在西面的天秤座与东面的人马座之间,是一个接近银河中心的大星座。而属于天蝎座的人,通常个性强悍而不妥协,也非常好胜,这是一种自我要求的自我超越,以不断填补内心深处的欲望。也由于如此,天蝎座的人总会在心中定立一个目标,而且非常有毅力,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战斗力深思熟虑的朝目标前进。通常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温文儒雅、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天蝎座的人外表冰冷内在热情,富有好奇心,很有眼光。他们天生具有吸引人的磁力,周身散发着活力、刺激而迷人的气息。Gryphon将产品命名为Scorpio,含义已经在此昭然若揭,下面让我们来看看Gryphon如何诠释Scorpio的精神。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6
延续精致设计
Scorpio的上一级产品是厂方的旗舰Mikado天王CD机,从体积看,两机相仿,但Mikado采用的是更高级的顶掀盖碟仓盖设计,Scorpio则是较为传统的抽屉式碟仓机构。从结构的角度考量,当然是顶掀盖机械结构更简单、更耐用,机身内谐振也更低。但观察Scorpio的碟仓结构,你会发现Gryphon在此下了苦工,它外伸的碟托采用两根颇粗的金属杆作为连接支撑及导轨,因此比一般的转盘碟托牢固许多,无论进出过程的柔顺性及定位后的紧固感,都远非一般产品可比。因此有理由相信,即使Scorpio采用抽屉式碟仓结构,但并不会因此而为机内带来谐振的影响。当然,就机芯的选料而已,相对现在很多高级影音品牌选用极为普通的CD/DVD rom等配件的做法,Scorpio的欧洲原厂转盘无疑是高质和信心的标志。
Scorpio的面板造型其实并不简单,凹凸有致的前面板同样由金属拉丝材料和亚克力材料构成,而且碟仓和其余前辈一样采用了中置式设计,从而获得平衡的美感。在碟仓上方一整块面板其实就是Scorpio的操作面板,上面的轻触式操作按键移植自旗舰型号mikado的。从外观的角度看,这种轻触式按键的设计无疑能大大简化面板的视觉,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轻触式按键却未必是最理想的选择,起码在点下按键仍然没有响应的时候,你是会开始怀念起传统按键的爽快手感的。
当然, 无论是面 板还是 顶板上 ,都有 象征力 量的Gryphon LoGo,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机的设计细节,你会发现每一处都非常协调,加工的细腻度都超乎想象地好。转到机背上,Scorpio的接线端子配置非常简单,除IEC标准的分离式电源插座外,就只有一个75Ω BNC,S/PDIF 数码输出端口和一对模拟信号XLr平衡输出端子,因此如果你的放大器没有平衡输入的话,那基本无需考虑购入Scorpio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7
追求技术突破
Gryphon在数码信号源方面推出产品向来比较谨慎,在技术没有太大突破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推出新产品的,因此Scorpio的出现必定预示了Gryphon的进步。Scorpio就如星座传说一样,在冷峻的外表下,其实内部设计及用料是足以令人感受到Gryphon的Hi-End素质。例如首次采用四枚双差动式 AKm 32bit / 192kHz 解码器,加上由独立电源稳压供电,杜绝数码高频信号串扰影响音质。这4枚DAC处于32 bit/ 192kHz 升频状态下工作,能彻底改善声音表现,动态幅度较CD标准提升一倍。而缓和式数码滤波器的滚降特性,能提供最高频率延伸的优秀表现。两个特制的特性能高达一百万分之五准确度的温度补偿晶振,为整机数码电路工作提供准确的基准时钟,杜绝时基误差的产生。
而模拟输出方面,Scorpio采用无负反馈完全分离式纯A类模拟输出线路,并采用银云母电容来作一次模拟滤波,令动态及音色表现更趋完美。而线路板采用超短讯号路径及最少内部接线设计,印刷线路直链镀金瑞士 Neutrik 平衡插座及全平衡模拟输出,有效提升信噪比改善失真情况。Scorpio的电源部分也不简单,±20V直流稳压确保提供最佳的总谐波失真性能以及能够抑制模拟电路部份的噪音产生。而数码及模拟部份采用特别订制的Novatel 环型变压器,结合每声道共使用15,000微法拉的电容储备,提供稳定而充沛的电源。
充分发掘软件信息
一款够出色的CD机应该具备忠实发掘软件信息的素质,而且不应该具有强烈的个性,Scorpio就是这样的产品。将它连接到Mimetism15.2放大器及VIVID的组合中,Scorpio所提供丰富的信息量令人赞叹不已。聆听Jheena演唱的《Feelings》,在中频段,借着丰富的细节铺垫,温暖而饱含水分的声音表现特别迷人,声音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也兼顾着细腻情感,音色呈现中性偏暖的倾向,比较符合大部分用家的欣赏口味。而播放基辛塔那张《择仙花》时,从系统发出来的声音极具弹性质感,节奏极富动律,音乐流畅动听,厚度丰润,结像准确,细节丰富,钢琴颗粒感尤为突出,人声口型结像极佳,JAZZ套鼓衬托的音乐节奏强烈分明,频响两端的延伸也达到极高水准,场景中的乐手演唱、演奏生动鲜活,有如历历在目。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7
标题: 音色鲜明、质感强烈
因为瞬变快,而且微弱细节丝毫不漏,因此抑扬顿挫的情感毫不压抑,音场内乐器不混杂含浑,甚至每件乐器的形体感比例也非常正确,这样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是活生生的,感染力强烈是聆听音响器材的最美妙感受。因为Scorpio能够表现极高的透明度,中频结实不乏密度感,聆听人声显得非常扎实有底气,而高音也有平滑无颗粒的质感,低音爽快有力度,音场庞大开扬,那种直率中投射出唯美的感觉轻易让人激动。
Scorpio的动态表现同样出色,而且全频有着很高的分析力,透明度高音染极少。在听拉宾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时其中高频分析力表现得相当好,小提琴把位的变换和弓压弦的力度变化都能一一反映,在高把位时琴声依然泛音丰富延伸,轻松自如绝没半点刺耳紧张现象出现。Scorpio在重播大提琴和钢琴方面质感也有高质素的表现,大提琴琴板振动而产生的共鸣音音色和钢琴触键带弹性的木质质感都能准确反映。
聆听Hugo出版丁鲁峰演绎的《二泉映月》,曲中胡琴所发出的弦声质感强烈,结像玲珑浮现,胡琴的线条纤细硬朗,声音生动灵巧,节奏表现出感性的效果,有板有眼地还原重播得原汁原味。而其中微动态的还原能力极之出色,连绵不绝的细致弦线的震动,Scorpio展现出弱音余韵清晰可闻,堂音和空气感充满了整个聆听空间。而伴奏的古筝同样音色华丽,悠扬悦耳,犹如天上仙乐的优美感令人一听难忘。Scorpio能够将胡琴的柔韧度及律动感的神韵尽现眼前,把每个细节表露无遗,而且更能表现出整个音乐场面慢慢铺陈出来的那种张力与感染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8
标题: 音场开扬自然
在这套**组合中,音场的表现力确实令人深深着迷,听卡雷拉丝《中美洲弥撒》开始的第一段时,所表现出来的音场既深又阔,令人毫无疑问感受到这是一个教堂的现场录音,卡雷拉丝的声音密度算得上优秀,而且音乐的形态饱满流畅,丰富的细节再度令人不敢相信这一切来自复杂的电声还原。
听RCA俗称“白头佬”的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这是非常考验器材的一张唱片,在第一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由于斯托科夫斯基在这里把乐团所有乐器的音色都调动到了极致,而且爆棚场面令人耳不暇接,所以器材音色的准确性和瞬变的速度在这里均可得到验证。Scorpio的表现令人欣喜,整个乐团的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都表现出准确、鲜明、和谐的音色,斯托科夫斯基这次挥洒自如的演出在这里再一次被展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8
标题: 总结
通过前后近3天的试听,Scorpio让笔者清楚认识到Gryphon重播极具感染力声音的目标,它那个性并不强烈却能令人迷醉的声音,还有那显微镜般的分析力和恢弘的音场表现力,令人久听更能融入音乐的美感中。笔者认为这种以感情表达为表现重心的特质相比所谓的中性直白更加引人人胜,非常值得推荐给对音乐美感有要求的用家。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8
标题: 评Pass Labs XA160.5单声道后级功放
就是它了!
评Pass Labs XA160.5单声道后级功放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9
增益:26dB
频率响应:1.5Hz~100kHz
输出功率:160瓦(8欧姆)/320瓦(4欧姆)
最大输出电压:52伏特
最大输出电流:36安培
输入阻抗:30千欧姆(平衡)/15千欧姆(非平衡)
阻尼系数:200ref@8欧姆
回转率:50V/us
动态范围:155dB
消耗功率:600瓦
尺寸:711×483×280mm
重量:82kg
《新音响》第100期的封面故事里,Pass Labs XA200.5搭配前级P20推动Pass Labs自己的音箱,在雅典试音室里奏响了Pass Labs目前最顶级的乐章!笔者并未领略过这套旗舰的魅力,然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仍可以清晰感到那种干净透明、扎实厚重和犹如推土机般的驱动力。我不贪婪,XA200.5迟早会有机会让我试听,现在手头上试听的也同样让我心跳加速——XA160.5。
Pass Labs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力士的代名词,常常听到发烧友议论:这对音箱还没推出来,还没推到位,恐怕要上Pass Labs才搞得定哦!长期下来,发烧友没对Pass Labs积累下来的好印象如果让Pass Nelson知道了会笑得很开心,而他大方分享功放线路给DIY一族也的确可以让Pass Labs更有亲和力,也一定会让发烧友投桃报李,可谓一举多得。Pass Labs的X系列、XA系列、XA.5系列步步为营,张兄在评论XA250.5后级的时候曾感慨,实在想不到Pass Labs还能在什么样地方来进步,这台趋于完美的后级无论从性能还是外观上来说都无懈可击,基本就是现阶段最高的技艺之一,突破这个标准无疑好比要打破一项世界记录。XA160.5作为XA.5系列的老二,延续了顶级型号的高标准技艺,只是在功率输出方面略小,在售价上让更多的发烧友负担得起。
我记得主编曾经说过,如果有可能,他更愿意拥有一台Pass Labs 1992年的推出的Aleph 0 ,尽管推力不如现在的大,但音质极佳,有绵密如丝绸的光泽,有高贵得令人羡慕的华丽质感。可见早期的Aleph的确有相当大的魅力,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对它念念不忘,XA.5系列就可以让发烧友找回自己想要的感觉。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49
将X系列与Aleph的优点融合
原厂的资料显示,XA160.5 的功率级依旧是Aleph的“单端平衡”线路,但是在前端放大则换上了X系列的线路,所以XA160.5保有纯A类的温暖流畅,同时也继承了X系列的威猛动态。Pass原厂表示,XA 160.5虽然标示的输出功率为160瓦,还不是惊天动地的输出功率,但是X A线路工作效率大约为33%,所以标示160瓦的XA160.5,却需要3倍以上的余裕度,所以160瓦的XA160.5,实际上装置了相当于X1000后级的重配备。Pass表示,XA160.5拥有Aleph系列温暖流畅的音乐性,而且几乎没有音染,但是加上X系列线路技术之后,则增添了音乐动态对比,同时Pass也表示,XA系列的线路更为稳定,远胜Aleph。许多喜爱Aleph后级,却又担心二手Aleph是不是已经元件老化的发烧友,现在XA160.5正在向您招手,而且XA160.5的160瓦大功率,可是Aleph时代完全无法想像的威猛驱动力!
两级增益、超对称放大
尽管市面上常常有千瓦级功率的功放产生,但像Pass Labs这样只采用两级增益就达到千瓦级功率的并不多见,有的功放为了达到这个功率,采用高达9级增益,增益级越多,失真就于难以预测,从这个角度来说,Pass Labs对于保持原汁原味就明显更胜一筹。跟以前的一样,于1993年申请了专利的“超对称放大”继续沿用,传统的反馈设计中不管是局部反馈还是开环反馈,都是让线路的输出端变输入端,用以降低失真,而超对称线路就是把一个既成的“对称平衡”线路分成二等分,包括失真与噪信,再利用平衡线路对相同信号的排斥特性将失真与噪信去除。XA.5系列采用单端甲类结构作为第一个增益级,然后就是使用MOSFET 功率放大晶体组成功率输出级进行信号放大,输出大电流了。Pass Labs坚持“无负反馈”设计,事实上,严格地说还是采用了一小部分负反馈,虽然超对称线路已经可以让失真和噪音降到最低,然而在精确控制的条件下,施加少量的负反馈于两个增益级之间更加有利于放大性能的稳定和持续。或者可以这么说,XA165.0可以看作是加装了超对称线形放大电路的Aleph。
密度,还是密度
XA160.5搭配Meridian G07 CD机与Pass Labs XP10前级,推动加拿大HANSEN Prince V2落地箱,一开声就领略到非常有密度的声音,弦乐的质感强烈,像是在一块白色的画纸上作素描画,一个个音符在画纸上凸现出来成为一道道层次丰富的线条,犹如用碳笔反复描绘过的各个光面、暗面以及投影。具有密度的声音演绎出来的音场具有向内凝聚的效果,各个乐器好象都经过深思熟虑才开始演奏。听到耳朵里的音乐厚重、扎实、干净。密度!就是密度!这是平庸的功放开再大的音量,哪怕把人耳震得疼都不能取得的感觉,XA160.5推HANSEN Price V2出来声音的密度哪怕只用小音量,也是可以深刻体会到的。发烧友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声音“高贵感”,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声音的密度。有密度才有质感,有质感才像真的,像真的,就是最好的!
奢侈,真的奢侈
自从走上大功率这条道以后,Pass Labs仿佛上了瘾,功率越来做越大,推动力越做越强,打开机壳,硕大的变压器占据了底部大部分的空间,巨型大水塘与之配合,独立而对称的放大线路安置上面,两排密密麻麻的功率晶体管紧紧地贴在两侧的大型散热鳍上。使用的几十枚MOSFET输出功率晶体,每一只规格上都可以输出到125瓦,但是Nelson Pass只让这些MOSFET最高使用18瓦,每一个MOSFET容许电流量高达14安培,但XA 160.5只施以2安培,最大承受电压可达250伏特,而XA 160.5只用到70伏特,不难看出Pass Labs的“超额配置”,让每一个部分的供应都超过使用的需要。要那么多功率晶体管把功率做得这么大,而且是纯A类放大,一大部分的电能都以热量的形式给地球增温了,一小部分的电能真正地起了作用,而在这部分起作用的功率里边,其实,重播的音乐还是只使用了他的一小部分,如果不故意地刁难,没有有录音会在一般家用音箱上需要160瓦的纯A类功率输出。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解释为奢侈。没错,这个东西就是奢侈品了,比喻成推土机还不太恰当,说他是音响中的悍马,这样还更贴切。
享受美妙的聆听过程
用Pass Labs XA160.5欣赏音乐的过程比拆开它的机箱有意思多了。弦乐的绵密紧致让它听起来微微地泛着亮光,长笛的灵动活泼吹奏出欢快的旋律,管风琴庞大的形体又没有压迫感,让人仿佛置身大教堂,感受空气中蕴涵着的能量。对于呈现出来的音像,XA160.5跟它的师兄弟一样都显得非常紧凑,更加印证了密度感之大,然而并不会感到乐器形体的缩小。用来听荷兰青年女小提琴演奏家Janine Jansen的《贝多芬和布里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的形体不会淹没在庞大的背景之中,低音大提琴的低吟也丝毫不影响小提琴应有的松香味,这张唱片让我充分领略到气势和韵味的融合。听斯特劳斯圆舞曲,欢快充沛的气氛更加浓重,让人仿佛置身现场。若不是Pass Labs XA160.5提供极为有赢余空间的“超额配置”,那光芒万丈的舞台效果恐怕就要打折扣了,更不用说媲美维也纳金色大厅。总的说来,XA 160.5有超级的密度,又有良好的控制力,展现细节巨细靡遗,又有很好的平衡感,更重要的是,有始终都用不完的超级推力,所以,发烧友若使用XA 160.5,一定要给它搭配一对好音箱,而且最好用来播高素质的录音,这样你才看到它真正的实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5 15:50
就是它了!
在初听音响的时期,我喜欢所谓特别有韵味的音染比较重的声音,觉得Pass Labs的声音过于冷静,缺乏一些感情因素在里面。当我听得足够多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没有染色的声音是最好的声音,也是最耐听,最经得起考验的声音。而XA160.5身上并没有过于冷静的特点,相反它就像当年的Aleph 0一样让人为之热血沸腾,在追求无与伦比的推力同时,让偏爱“韵味”的发烧友也可以欣然接受。作为目前Pass Labs XA.5系列的老二,我觉得,与其说XA160.5比XA200.5少了40瓦的纯A类输出功率,还不如说XA160.5比XA200.5为环境保护多做了一份贡献,还保护了钱包。用来听音乐,就是它了!
来 自荷兰的青 年女小提琴 演奏家Janine Jans en近年 来越来越受关注,今年31岁的她,已经在Decca录制了多张唱片。商业环境下的“美女演奏家” 固然是一方面的 因素,而内在的实 力才是促成她走红的根本原因。本刊 曾介绍过她的好几 张专辑,不过笔者认为她最经典的还是维瓦尔第的《四 季小提琴协奏曲》,刚刚一推出便受 到很高的评价,听众们发现这个年轻女子竟然有大师一般的演奏气质和格调。这张专辑可以说为Janine Ja nsen彻底树立了声 望。传说该唱片在荷 兰大热卖,为了 配合这张唱片 的宣传,J anine Jansen亲自驾驶直升飞机来往于各个大城市 。坊间传闻真假我们无法证实,但 Decca继续为这位当红的演奏家录制新唱片则是确定的。这张《贝多芬和布 里顿小提琴协奏曲》刚刚新鲜出炉,收录了贝多芬和布里顿的小提琴协奏曲,分别由布莱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伴奏。Janine Jansen表示录制这两首曲目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在她 看来这是两首非常 有难度,但也非常动听的小提琴协奏曲。尽管不敢言Janine Jans en演奏的这个版本是否最好的版本之一,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获得肯定的她,并没有让乐迷们失望。除了她的演奏,唱片的录音也可圈可点,不仅她使用的那把1727年制造的小提琴音色迷人,质感真实 ,而且音乐的细节和动态都算得上个中翘楚。用大功率的Pass Labs XA160. 5功放来重播,取得很保真的效果,同时也非常具有韵味。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0:57
标题: Pass Labs SR-2 落地音箱 技惊四座
SR-2
无线三路设计,可用 Bi-amp
阻 抗 6Ω
灵 敏 度 86 dB / 瓦 / 米
尺 寸 16½"W x 25"D x 43"H
重 量 165 lbs(连箱)/ 只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02
是厂方继 Rushmore 及 SR 1 之后的第三款座地喇叭,巧妙地运用三路分音设计,同时采
用挪威名厂 seas 之 Nextet 系列的七吋中音,10¼ 吋长冲程低音以及 1.1 吋 Hexadym 磁石高音单元。
强调采用高质量的单元为主,非线性的失真产生可能达致非常低而且瞬变反应优异。其分音器内部零件均经人手精心挑选出来,保证其音质的特性不变,而内部接线均是人手銲接的。
銲接、检查及测试均在 Pass Labs 厂方内部进行,因此能保证质量的高要求性,还有独特的高低音可作加减调教,也随着房间特性作出补赏。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03
• 厂方继 Rushmore 及 SR 1 之后的第三款座地喇叭
• 三路分音设计
• 采用挪威名厂 seas 之 Nextet 系列七吋中音,10¼ 吋长冲程低音及 1.1 吋 Hexadym 磁石高音单元
• 注重采用高质量之单元为重点,达致非常低及非线性的失真产生可能,瞬变反应优异等
• 分音器内部零件均经人手精心挑选来保证其音质的特性不变,而内部接线均是人手銲接的銲接、检查及测试均在 Pass Labs 厂方内部进行,固此能保证质量之高要求性
• 独特之高低音可作加减调教来因应房间特性作出补赏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04
厂方资料
Pass Labs 创办人 Nelson Pass 生于 1951 年,1974 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早在青少年时期,已对音响有浓厚兴趣, 经常尝试自行制造喇叭, 在大学唸书时进入了 ESS 音响公司,进行发展海尔气动式喇叭 (Heil Air Motion Transducer) 的工作.德国物理学家 Dr. Heil 正是气动高音的鼻祖.
Nelson Pass 于 1974 年创立 Threshold 公司,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动态 A 类功率放大器 800A,并在 1976 年取得美国专利.1977 年,
Nelson Pass 再设计另一种线路,完全弃用深度总负回输 (global negative feedback),只用局部回输,这就是著名的 STASIS 线路,在 Threshold 功率放大器中用了十六年之久.
1991 年, 他正式创立了 Pass Labs.翌年即推出第一台 Aleph 0 放大器,其功率输出级采用了推挽设计,但 Nelson Pass 却称之为单端放大器,因为他把纯 A 类单端放大器的设计观念完全贯彻在这台放大器中.此外,Nelson Pass 更设计出一种光学交连偏压控制线路 (opto-isolated bias circuit) 及有源式低频谐震抑制器 (active low frequency acoustics resonance suppressor),两者亦相继取得美国设计专利.
1997 年,Pass Labs 推出第一台 X-1000 功率放大器,采用了他多年来所发明和引以为傲的技术,其中成效最大,最负盛名的就是已取得美国设计专利的超对称线路 (supersymmetric circuit).超对称线路由完全对称的正相及倒相放大部分组成,以特殊的交叉补正方式连接,使两部分的失真和噪音在输出时互相抵消,充分发挥共模排斥的能力,使共模排斥率 (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 优于负 60 dB,而失真率只有一般放大器的百分之一.
2002 至 2003 年间,Pass Labs 陆续推出惊世之作,单端纯 A 类的 XA 系列功率放大器破茧而出.2004 年初,Rushmore 旗舰扬声体系在美国 Las Vegas CES 会场亮相,一鸣惊人,宣示了 Nelson Pass 三十年设计的深厚功力与在业界的伟大成就.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0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试听,First Watt M2给我和我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虽然有着不太起眼的外表,但通过平衡美妙的声音依然将我们征服。它有着如胆机一般柔美细腻的声底,又有着晶体机一样的低失真和高分析力,对大场面的控制也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阵脚,这是让我们欣赏的最主要的特点。Nelson表示,M2也是他非常喜欢的一款功放,它的声音柔软美妙令人放松,尤其是在低频和高频部分也没有生硬的感觉,他希望发烧友慧眼识珠,如果M2能够让它的主人把过去收藏的CD碟全部再听一遍的话,就算他成功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2
标题: 评First Watt M2 后级功放 最美的第一瓦
评First Watt M2 后级功放
最美的第一瓦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3
在120V/8欧负载条件下测得的参数:
失真(1瓦时):[email=0.025%@1kHz]0.025%@1kHz[/email]
输入阻抗:100k欧姆
增益:14dB
输入灵敏度:500mV(1瓦)
阻尼系数:20
输出功率:25瓦(8欧)/40瓦(4欧)@1%THD,1kHz
频率响应:20Hz~25kHz
消耗功率:160瓦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3
如果一台功放在1瓦的时候声音表现糟糕,谁还会去关心它在500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表现?秉持这个理念在心间的Nelson Pass创立了以“First Watt”(第一瓦)命名的功放品牌,以低功率为特色追求良好的声音素质。他认为小功率的功放可以通过使用纯A类放大线路和极少甚至零负反馈获得很多长处。不是吧!Nelson Pass追求低功率了?不用惊吓,无巧不成书,此Nelson Pass正是彼Nelson Pass——以大功率低失真闻名的功放品牌Pass Labs的创始人。其实早在1998年Nelson就创立了First Watt,推出了但由于所有产品都是Nelson自己亲手制作,数量极少,大部分都只能在二手市场上看到。另外,相比Pass Labs,First Watt的风格不是太主流,DIY的痕迹很重,受众比较小,Nelson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近期的消息称Nelson的儿子和侄子也加入到Nelson的工作中,让一些型号得以继续生产。这回拿到手头的这台First Watt M2,以黑色的外观印衬着银色的Pass Labs,颜色一白一黑,功率一大一小,实实在在地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究竟谁更好?在Nelson看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器材,只有最合适的器材,在使用中让自己觉得开心的器材就是最合适的器材。
First Watt一共推出了不到十个型号,线路都极为简单,甚至连外壳都完全一样。Nelson在解答发烧友提问时说,这是因为他早年曾经购买这些外壳,现在还没用完,不能浪费。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话就大错而特错了,每一个型号都有它独特的优点,尤其是表现在听感上。这些产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测量的参数都不是特别好,Nelson说人的耳朵不是仪器,而是比仪器更高级和精密的东西,这些器材的声音都是通过他的耳朵来掌握声音走向的,市面上也有很多测量参数特别好的器材,发烧友都有很大的选择自由。First Watt功放的所有特点可以归纳为:简单线路、小功率、纯A类和极低负反馈。不少有经验的设计师认同简单线路的设计结果是测量参数不一定好看,但声音或许更好听。而纯A类的好处已经被无数次地说明,极低负反馈也是众多品牌尤其是后级功放一致坚持的理念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4
标题: Nelson细说M2
First Watt M2每声道输出功率25瓦,它使用JFET和MOSFET晶体管以纯A类模式对信号进行放大,并且不使用负反馈,以取得更加自然的声音。Nelson说JFET的失真小,他很喜欢失真小的元件,当然,如果今后有其他的替代产品,他同样不会拒绝。在很多发烧友看来,负反馈就像是“必须的瑕疵”,尤其是在失真大的线路中,加入负反馈可以抵消掉很大一部分失真,从而使输入喇叭的信号更加逼真。而显然这与Hi-Fidelity的精神是违背的,但是很无奈,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把失真控制到很低的水准。因此,放弃负反馈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更加精益求精的设计,将失真扼杀在摇篮中。Nelson认为通常情况下,结构简单的胆机通过设置低输出阻抗以及搭配高灵敏度的喇叭可以俘获很多人的心,比较大的偶次谐波失真在小音量的前提下可以收获很甜润的声音,但是表现大动态的时候肯定会捉襟见肘。M2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限制而设计的功放,它在输出级采用一对配对的MOSFET进行纯A类放大,这个电流增益级能够非常线性地契合前面的电压增益部分。而传统的电压增益部分就是线性最差的部分,这部分既要放大电压又要放大电流,所以问题最多,First Watt M2的办法是采用一个被动的电压增益级,即一个自耦变压器,在保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比例,提高电压的比例,降低电流的比例,就可以保持很好的线性了。后面的电流增益级因次可以像前面所说那样简单,Nelson说自己已经非常多次地试验过,尽管自耦变压器依然存在失真和频宽限制等问题,并且也会将自己的声音特色带给器材,但实际聆听效果非常不错。尤其是声音带有一种暖暖的色调,中频部分尤其醇美,和很多优质的胆机有相似的听感,而它又有足够强劲的推动力,恰好弥补了大型石机后级和小型胆单端后级两者的不足。M2的输入阻抗设置在6千欧左右,大多数前级都可以轻松搭配它,为了照顾胆机爱好者,M2特别设置了一对低失真的JFET作为输入级的缓冲,如此一来,输入阻抗可以达到100千欧左右。First Watt M2设计相当简洁,背板上只有电源插头、一组RCA输入和一组喇叭接线。打开机壳看到内部更加简洁,除了一只巨大的环型变压器以及两个作为秘密**的自耦变压器之外,就是数量极少的电子元件了。每声道各一对MOSFET直接紧贴在散热片上。尽管First Watt M2的外壳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的做工还是很精细的,焊点很牢固,导线的线脚都收得很紧,没有多余外露的部分,很多关键的地方还加了额外的胶圈保护。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4
标题: 有一丝胆机的味道
我为Frist Watt M2搭配了音乐之旅4.8前级,Rega Saturn CD机,奥高号角音箱、Dali Mentor Menuet音箱、金琅乐神3号落地箱,参考机有AMP MK2单声道后级和音乐之旅单声道后级。刚开声,Frist Watt M2没有令我感到特别突出的地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论推力,它肯定距离两个单身道怪兽级后级距离很远,不过,让这对大块头的号角音箱唱得开扬仍然是可以完成的任务。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使用之后,Frist Watt M2开始显现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先是觉得声底中带有了一丝暖暖的感觉,仿佛有一些胆机的味道。尤其是在中频部分,一种饱满和润泽的感觉扑面而来,听人声仿佛就在耳边聆唱,直接得仿佛能感到歌手的心跳。而AMP MK2单声道后级和音乐之旅单声道后级在两端延伸上更加强调,严谨的味道更重;相比之下,First Watt M2就显得比较浪漫,推动奥高号角音箱,高频部分更带有甜味,小提琴琴弦的粘滞感更强,木管乐器更加灵动。所不同的是,First Watt M2跟同档次的胆机相比,失真更小,染色更少,声音更加中性。换句话说,你会觉得First Watt M2很有韵味,却常常说不出这种韵味来自哪里,因为它既不是增强了的中频量感,也不是将高频泛音人为增多,也没有通过相位扭曲来取得类似“堂音”的效果。在听感上那微妙的部分,就像是不同工艺酿造的美酒,主要成分都是酒精,口感却是那么地不一样。听歌剧《茶花女》选段,歌剧中男高音不仅仅是明亮高亢,更具有一层分明的质感,这种质感不像光洁的釉面,更似精心打磨光洁的磨砂,有一些非常细致的颗粒,反而增加了人声的肉感。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5
标题: 分析力上乘
我们不能直接说First Watt M2的分析力上乘,因为它只是一台后级,分析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前端器材决定的。根据实际听到的效果,或许我们可以说M2可以保证良好的分析力不被抹杀。它在将前端信号放大的同时,没有顾此失彼,而是平衡地照顾到每一个频段不同强度的信号,最后获得的声音自然是不缺失细节。收录了不少无伴奏合唱和重唱作品的《草原的呼吸》中,合唱团的各个声部排列均匀整齐,合唱团与主唱歌手之间不仅有明显的前后距离,也有很好的层次感,男声与女声的量感比例也很协调,没有重心不稳的情况。不光是对固有舞台形状的精确再现,也不光是对空间层次的清晰描绘,它对中低频的层次解析也很到位。像是在《龙鼓》中,不同类型的鼓点敲击出不同质感的中低频,显得豪放却不泛滥,一下一下和一串一串地给人以极强的感官刺激,低频控制得不松散,凝聚但不干涩,兼顾能量与速度,虽不能形容为万马奔腾或是浩瀚无匹,但用气势恢弘来形容还是相对贴切的。与之成正比的是First Watt M2在工作中发热量巨大,室外又是37度高温,室内空调真是非常辛苦。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5
标题: 控制大场面游刃有余
DG唱片公司出品的由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在我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版本,常常被我们拿来测试系统。马勒的录音大部分都不容易播放,那庞大的音乐结构与复杂的配器是对音响系统的严格考验,只要后级控制力梢差,动态不足,延伸不够,分析力薄弱等原因,都会影响了聆听寸总体效果,会产生零乱、吵闹的感觉?究竟有几个人能安座在家中大口地品尝马勒音乐中的“美昧”呢?我想真的不多。不过小小的First Watt M2就能游刀有余地凌驾在马勒的音乐之上了。搭配小书架箱Dali Mentor Menuet听第二乐章,弦乐、管乐、打击乐各个声部放声高歌寸的表现同样出色。大提琴擦弦时所产生的琴弦粘滞感很生动,劲力击出的铜钹清趣嘹亮,充满光泽却毫不刺眼,定音鼓咚、咚、咚地敲响彻云霄;这虽然少了点落地箱和大功率单声道后级那种铺天盖地的大音压,直逼得人胸口作痛,但我已经感受到了那高分辨力的低频已从我的耳际蔓延置我的全身。而换上金琅乐神3号落地箱之后,整个场面更加宽松自然,丝毫没有紧迫感,这样的情形不只是听马勒的交响曲舒服,听其他任何大场面大编制的音乐都是相当愉快的。播放一张《沃恩•威廉斯清唱剧》,管弦乐队与温彻斯特教堂唱诗班和温彻斯特学院Quiristers男童合唱团共同演绎的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音乐,在教堂现场录音的效果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堂皇,有很多空间残响需要被清晰地表现出来,First Watt M2没有让人失望,它让那些高亢又明亮的音调在一个高度很高的空间中再生出来,实现一种庞大的包围感,又丝毫不感到压抑,对于那些细若游丝的空气流动质感,它也能精准而清晰地把握住,让人赏心悦目、心悦诚服。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5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试听,First Watt M2给我和我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虽然有着不太起眼的外表,但通过平衡美妙的声音依然将我们征服。它有着如胆机一般柔美细腻的声底,又有着晶体机一样的低失真和高分析力,对大场面的控制也是井井有条,丝毫不乱阵脚,这是让我们欣赏的最主要的特点。Nelson表示,M2也是他非常喜欢的一款功放,它的声音柔软美妙令人放松,尤其是在低频和高频部分也没有生硬的感觉,他希望发烧友慧眼识珠,如果M2能够让它的主人把过去收藏的CD碟全部再听一遍的话,就算他成功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7
标题: Gryphon(贵丰)Scorpio天蝎座CD机
音乐美感油然而生
评Gryphon(贵丰)Scorpio天蝎座CD机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8
升频:32bit/192kHz
频响:0-96kHz-3dB
输出阻抗:200hms
最大效耗功率:40瓦
电源容量:40kuF
尺寸:480×135×415mm
净重:9.6k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8
对比国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丹麦并不能算大国,细数起来,丹麦之于中国,还能追溯到古代贸易,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哥德堡号;而安徒生的童话更是无数孩童少儿时的必修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只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半左右的国家,却盛产高级影音产品,诸如奢侈品牌B&O、本文主角Gryphon(贵丰)、著名喇叭品牌Dynaudio、追求性价比的Densen等等,多不胜数。虽然丹麦童话和音响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丹麦影音品牌在市场的地位,足以缔造出现代音响产业新童话。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8
标题: 缔造新童话故事
Gryphon(贵丰)的诞生也充满神奇色彩,创始人Flemming E.Rassmussem原本从事美术设计,由于从小酷爱音乐,并一直努力从音响的还原中追寻完美效果的满足感。出于对市售其他品牌电声器材的种种不满,Flemming E.Rassmussem在1985年着手创办了Gryphon,并且推出了第一款产品:Head Amp唱头放大器,随后有了XT、LE等前级放大器产品,逐步在市场上赢得名气。但真正令Gryphon在高级音响界扬名立万的,是在1992年研发出品的一款后级功率放大器——DM100。那外形硕大,发热极高,人称“怪兽”的旗舰单声道放大器采用纯A类输出100W,它的面世令Gryphon的神兽LOGO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从创业阶段的阳刚风格到后来注重材料搭配、略为柔美的设计感后,多年以来,Gryphon的外观设计风格并没有大幅的跳跃。整机大部分机壳使用加工细腻的铝合金材料,结合黑色纯粹的亚克力点缀,脱俗气质悠然而生。本文主角Gryphon这款CD机名为Scorpio,意为“天蝎座”。如果你对星座有点研究,会知道“天蝎座”位于南半球,在西面的天秤座与东面的人马座之间,是一个接近银河中心的大星座。而属于天蝎座的人,通常个性强悍而不妥协,也非常好胜,这是一种自我要求的自我超越,以不断填补内心深处的欲望。也由于如此,天蝎座的人总会在心中定立一个目标,而且非常有毅力,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战斗力深思熟虑的朝目标前进。通常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温文儒雅、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天蝎座的人外表冰冷内在热情,富有好奇心,很有眼光。他们天生具有吸引人的磁力,周身散发着活力、刺激而迷人的气息。Gryphon将产品命名为Scorpio,含义已经在此昭然若揭,下面让我们来看看Gryphon如何诠释Scorpio的精神。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9
标题: 延续精致设计
Scorpio的上一级产品是厂方的旗舰Mikado天王CD机,从体积看,两机相仿,但Mikado采用的是更高级的顶掀盖碟仓盖设计,Scorpio则是较为传统的抽屉式碟仓机构。从结构的角度考量,当然是顶掀盖机械结构更简单、更耐用,机身内谐振也更低。但观察Scorpio的碟仓结构,你会发现Gryphon在此下了苦工,它外伸的碟托采用两根颇粗的金属杆作为连接支撑及导轨,因此比一般的转盘碟托牢固许多,无论进出过程的柔顺性及定位后的紧固感,都远非一般产品可比。因此有理由相信,即使Scorpio采用抽屉式碟仓结构,但并不会因此而为机内带来谐振的影响。当然,就机芯的选料而已,相对现在很多高级影音品牌选用极为普通的CD/DVD rom等配件的做法,Scorpio的欧洲原厂转盘无疑是高质和信心的标志。
Scorpio的面板造型其实并不简单,凹凸有致的前面板同样由金属拉丝材料和亚克力材料构成,而且碟仓和其余前辈一样采用了中置式设计,从而获得平衡的美感。在碟仓上方一整块面板其实就是Scorpio的操作面板,上面的轻触式操作按键移植自旗舰型号mikado的。从外观的角度看,这种轻触式按键的设计无疑能大大简化面板的视觉,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轻触式按键却未必是最理想的选择,起码在点下按键仍然没有响应的时候,你是会开始怀念起传统按键的爽快手感的。
当然, 无论是面 板还是 顶板上 ,都有 象征力 量的Gryphon LoGo,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机的设计细节,你会发现每一处都非常协调,加工的细腻度都超乎想象地好。转到机背上,Scorpio的接线端子配置非常简单,除IEC标准的分离式电源插座外,就只有一个75Ω BNC,S/PDIF 数码输出端口和一对模拟信号XLr平衡输出端子,因此如果你的放大器没有平衡输入的话,那基本无需考虑购入Scorpio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29
标题: 追求技术突破
Gryphon在数码信号源方面推出产品向来比较谨慎,在技术没有太大突破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推出新产品的,因此Scorpio的出现必定预示了Gryphon的进步。Scorpio就如星座传说一样,在冷峻的外表下,其实内部设计及用料是足以令人感受到Gryphon的Hi-End素质。例如首次采用四枚双差动式 AKm 32bit / 192kHz 解码器,加上由独立电源稳压供电,杜绝数码高频信号串扰影响音质。这4枚DAC处于32 bit/ 192kHz 升频状态下工作,能彻底改善声音表现,动态幅度较CD标准提升一倍。而缓和式数码滤波器的滚降特性,能提供最高频率延伸的优秀表现。两个特制的特性能高达一百万分之五准确度的温度补偿晶振,为整机数码电路工作提供准确的基准时钟,杜绝时基误差的产生。
而模拟输出方面,Scorpio采用无负反馈完全分离式纯A类模拟输出线路,并采用银云母电容来作一次模拟滤波,令动态及音色表现更趋完美。而线路板采用超短讯号路径及最少内部接线设计,印刷线路直链镀金瑞士 Neutrik 平衡插座及全平衡模拟输出,有效提升信噪比改善失真情况。Scorpio的电源部分也不简单,±20V直流稳压确保提供最佳的总谐波失真性能以及能够抑制模拟电路部份的噪音产生。而数码及模拟部份采用特别订制的Novatel 环型变压器,结合每声道共使用15,000微法拉的电容储备,提供稳定而充沛的电源。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0
标题: 充分发掘软件信息
一款够出色的CD机应该具备忠实发掘软件信息的素质,而且不应该具有强烈的个性,Scorpio就是这样的产品。将它连接到Mimetism15.2放大器及VIVID的组合中,Scorpio所提供丰富的信息量令人赞叹不已。聆听Jheena演唱的《Feelings》,在中频段,借着丰富的细节铺垫,温暖而饱含水分的声音表现特别迷人,声音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也兼顾着细腻情感,音色呈现中性偏暖的倾向,比较符合大部分用家的欣赏口味。而播放基辛塔那张《择仙花》时,从系统发出来的声音极具弹性质感,节奏极富动律,音乐流畅动听,厚度丰润,结像准确,细节丰富,钢琴颗粒感尤为突出,人声口型结像极佳,JAZZ套鼓衬托的音乐节奏强烈分明,频响两端的延伸也达到极高水准,场景中的乐手演唱、演奏生动鲜活,有如历历在目。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1
标题: 音色鲜明、质感强烈
因为瞬变快,而且微弱细节丝毫不漏,因此抑扬顿挫的情感毫不压抑,音场内乐器不混杂含浑,甚至每件乐器的形体感比例也非常正确,这样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是活生生的,感染力强烈是聆听音响器材的最美妙感受。因为Scorpio能够表现极高的透明度,中频结实不乏密度感,聆听人声显得非常扎实有底气,而高音也有平滑无颗粒的质感,低音爽快有力度,音场庞大开扬,那种直率中投射出唯美的感觉轻易让人激动。
Scorpio的动态表现同样出色,而且全频有着很高的分析力,透明度高音染极少。在听拉宾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时其中高频分析力表现得相当好,小提琴把位的变换和弓压弦的力度变化都能一一反映,在高把位时琴声依然泛音丰富延伸,轻松自如绝没半点刺耳紧张现象出现。Scorpio在重播大提琴和钢琴方面质感也有高质素的表现,大提琴琴板振动而产生的共鸣音音色和钢琴触键带弹性的木质质感都能准确反映。
聆听Hugo出版丁鲁峰演绎的《二泉映月》,曲中胡琴所发出的弦声质感强烈,结像玲珑浮现,胡琴的线条纤细硬朗,声音生动灵巧,节奏表现出感性的效果,有板有眼地还原重播得原汁原味。而其中微动态的还原能力极之出色,连绵不绝的细致弦线的震动,Scorpio展现出弱音余韵清晰可闻,堂音和空气感充满了整个聆听空间。而伴奏的古筝同样音色华丽,悠扬悦耳,犹如天上仙乐的优美感令人一听难忘。Scorpio能够将胡琴的柔韧度及律动感的神韵尽现眼前,把每个细节表露无遗,而且更能表现出整个音乐场面慢慢铺陈出来的那种张力与感染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1
标题: 音场开扬自然
在这套**组合中,音场的表现力确实令人深深着迷,听卡雷拉丝《中美洲弥撒》开始的第一段时,所表现出来的音场既深又阔,令人毫无疑问感受到这是一个教堂的现场录音,卡雷拉丝的声音密度算得上优秀,而且音乐的形态饱满流畅,丰富的细节再度令人不敢相信这一切来自复杂的电声还原。
听RCA俗称“白头佬”的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这是非常考验器材的一张唱片,在第一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由于斯托科夫斯基在这里把乐团所有乐器的音色都调动到了极致,而且爆棚场面令人耳不暇接,所以器材音色的准确性和瞬变的速度在这里均可得到验证。Scorpio的表现令人欣喜,整个乐团的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都表现出准确、鲜明、和谐的音色,斯托科夫斯基这次挥洒自如的演出在这里再一次被展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2
音场开扬自然
在这套**组合中,音场的表现力确实令人深深着迷,听卡雷拉丝《中美洲弥撒》开始的第一段时,所表现出来的音场既深又阔,令人毫无疑问感受到这是一个教堂的现场录音,卡雷拉丝的声音密度算得上优秀,而且音乐的形态饱满流畅,丰富的细节再度令人不敢相信这一切来自复杂的电声还原。
听RCA俗称“白头佬”的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这是非常考验器材的一张唱片,在第一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由于斯托科夫斯基在这里把乐团所有乐器的音色都调动到了极致,而且爆棚场面令人耳不暇接,所以器材音色的准确性和瞬变的速度在这里均可得到验证。Scorpio的表现令人欣喜,整个乐团的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都表现出准确、鲜明、和谐的音色,斯托科夫斯基这次挥洒自如的演出在这里再一次被展现。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3
总结
通过前后近3天的试听,Scorpio让笔者清楚认识到Gryphon重播极具感染力声音的目标,它那个性并不强烈却能令人迷醉的声音,还有那显微镜般的分析力和恢弘的音场表现力,令人久听更能融入音乐的美感中。笔者认为这种以感情表达为表现重心的特质相比所谓的中性直白更加引人人胜,非常值得推荐给对音乐美感有要求的用家。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6
标题: 评Pass Labs XA160.5单声道后级功放
就是它了!
评Pass Labs XA160.5单声道后级功放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7
增益:26dB
频率响应:1.5Hz~100kHz
输出功率:160瓦(8欧姆)/320瓦(4欧姆)
最大输出电压:52伏特
最大输出电流:36安培
输入阻抗:30千欧姆(平衡)/15千欧姆(非平衡)
阻尼系数:200ref@8欧姆
回转率:50V/us
动态范围:155dB
消耗功率:600瓦
尺寸:711×483×280mm
重量:82kg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7
《新音响》第100期的封面故事里,Pass Labs XA200.5搭配前级P20推动Pass Labs自己的音箱,在雅典试音室里奏响了Pass Labs目前最顶级的乐章!笔者并未领略过这套旗舰的魅力,然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仍可以清晰感到那种干净透明、扎实厚重和犹如推土机般的驱动力。我不贪婪,XA200.5迟早会有机会让我试听,现在手头上试听的也同样让我心跳加速——XA160.5。
Pass Labs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力士的代名词,常常听到发烧友议论:这对音箱还没推出来,还没推到位,恐怕要上Pass Labs才搞得定哦!长期下来,发烧友没对Pass Labs积累下来的好印象如果让Pass Nelson知道了会笑得很开心,而他大方分享功放线路给DIY一族也的确可以让Pass Labs更有亲和力,也一定会让发烧友投桃报李,可谓一举多得。Pass Labs的X系列、XA系列、XA.5系列步步为营,张兄在评论XA250.5后级的时候曾感慨,实在想不到Pass Labs还能在什么样地方来进步,这台趋于完美的后级无论从性能还是外观上来说都无懈可击,基本就是现阶段最高的技艺之一,突破这个标准无疑好比要打破一项世界记录。XA160.5作为XA.5系列的老二,延续了顶级型号的高标准技艺,只是在功率输出方面略小,在售价上让更多的发烧友负担得起。我记得主编曾经说过,如果有可能,他更愿意拥有一台Pass Labs 1992年的推出的Aleph 0 ,尽管推力不如现在的大,但音质极佳,有绵密如丝绸的光泽,有高贵得令人羡慕的华丽质感。可见早期的Aleph的确有相当大的魅力,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对它念念不忘,XA.5系列就可以让发烧友找回自己想要的感觉。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9
标题: 将X系列与Aleph的优点融合
原厂的资料显示,XA160.5 的功率级依旧是Aleph的“单端平衡”线路,但是在前端放大则换上了X系列的线路,所以XA160.5保有纯A类的温暖流畅,同时也继承了X系列的威猛动态。Pass原厂表示,XA 160.5虽然标示的输出功率为160瓦,还不是惊天动地的输出功率,但是X A线路工作效率大约为33%,所以标示160瓦的XA160.5,却需要3倍以上的余裕度,所以160瓦的XA160.5,实际上装置了相当于X1000后级的重配备。Pass表示,XA160.5拥有Aleph系列温暖流畅的音乐性,而且几乎没有音染,但是加上X系列线路技术之后,则增添了音乐动态对比,同时Pass也表示,XA系列的线路更为稳定,远胜Aleph。许多喜爱Aleph后级,却又担心二手Aleph是不是已经元件老化的发烧友,现在XA160.5正在向您招手,而且XA160.5的160瓦大功率,可是Aleph时代完全无法想像的威猛驱动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9
标题: 两级增益、超对称放大
尽管市面上常常有千瓦级功率的功放产生,但像Pass Labs这样只采用两级增益就达到千瓦级功率的并不多见,有的功放为了达到这个功率,采用高达9级增益,增益级越多,失真就于难以预测,从这个角度来说,Pass Labs对于保持原汁原味就明显更胜一筹。跟以前的一样,于1993年申请了专利的“超对称放大”继续沿用,传统的反馈设计中不管是局部反馈还是开环反馈,都是让线路的输出端变输入端,用以降低失真,而超对称线路就是把一个既成的“对称平衡”线路分成二等分,包括失真与噪信,再利用平衡线路对相同信号的排斥特性将失真与噪信去除。XA.5系列采用单端甲类结构作为第一个增益级,然后就是使用MOSFET 功率放大晶体组成功率输出级进行信号放大,输出大电流了。Pass Labs坚持“无负反馈”设计,事实上,严格地说还是采用了一小部分负反馈,虽然超对称线路已经可以让失真和噪音降到最低,然而在精确控制的条件下,施加少量的负反馈于两个增益级之间更加有利于放大性能的稳定和持续。或者可以这么说,XA165.0可以看作是加装了超对称线形放大电路的Aleph。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39
标题: 密度,还是密度
XA160.5搭配Meridian G07 CD机与Pass Labs XP10前级,推动加拿大HANSEN Prince V2落地箱,一开声就领略到非常有密度的声音,弦乐的质感强烈,像是在一块白色的画纸上作素描画,一个个音符在画纸上凸现出来成为一道道层次丰富的线条,犹如用碳笔反复描绘过的各个光面、暗面以及投影。具有密度的声音演绎出来的音场具有向内凝聚的效果,各个乐器好象都经过深思熟虑才开始演奏。听到耳朵里的音乐厚重、扎实、干净。密度!就是密度!这是平庸的功放开再大的音量,哪怕把人耳震得疼都不能取得的感觉,XA160.5推HANSEN Price V2出来声音的密度哪怕只用小音量,也是可以深刻体会到的。发烧友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声音“高贵感”,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声音的密度。有密度才有质感,有质感才像真的,像真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40
标题: 奢侈,真的奢侈
自从走上大功率这条道以后,Pass Labs仿佛上了瘾,功率越来做越大,推动力越做越强,打开机壳,硕大的变压器占据了底部大部分的空间,巨型大水塘与之配合,独立而对称的放大线路安置上面,两排密密麻麻的功率晶体管紧紧地贴在两侧的大型散热鳍上。使用的几十枚MOSFET输出功率晶体,每一只规格上都可以输出到125瓦,但是Nelson Pass只让这些MOSFET最高使用18瓦,每一个MOSFET容许电流量高达14安培,但XA 160.5只施以2安培,最大承受电压可达250伏特,而XA 160.5只用到70伏特,不难看出Pass Labs的“超额配置”,让每一个部分的供应都超过使用的需要。要那么多功率晶体管把功率做得这么大,而且是纯A类放大,一大部分的电能都以热量的形式给地球增温了,一小部分的电能真正地起了作用,而在这部分起作用的功率里边,其实,重播的音乐还是只使用了他的一小部分,如果不故意地刁难,没有有录音会在一般家用音箱上需要160瓦的纯A类功率输出。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解释为奢侈。没错,这个东西就是奢侈品了,比喻成推土机还不太恰当,说他是音响中的悍马,这样还更贴切。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40
标题: 享受美妙的聆听过程
用Pass Labs XA160.5欣赏音乐的过程比拆开它的机箱有意思多了。弦乐的绵密紧致让它听起来微微地泛着亮光,长笛的灵动活泼吹奏出欢快的旋律,管风琴庞大的形体又没有压迫感,让人仿佛置身大教堂,感受空气中蕴涵着的能量。对于呈现出来的音像,XA160.5跟它的师兄弟一样都显得非常紧凑,更加印证了密度感之大,然而并不会感到乐器形体的缩小。用来听荷兰青年女小提琴演奏家Janine Jansen的《贝多芬和布里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的形体不会淹没在庞大的背景之中,低音大提琴的低吟也丝毫不影响小提琴应有的松香味,这张唱片让我充分领略到气势和韵味的融合。听斯特劳斯圆舞曲,欢快充沛的气氛更加浓重,让人仿佛置身现场。若不是Pass Labs XA160.5提供极为有赢余空间的“超额配置”,那光芒万丈的舞台效果恐怕就要打折扣了,更不用说媲美维也纳金色大厅。总的说来,XA 160.5有超级的密度,又有良好的控制力,展现细节巨细靡遗,又有很好的平衡感,更重要的是,有始终都用不完的超级推力,所以,发烧友若使用XA 160.5,一定要给它搭配一对好音箱,而且最好用来播高素质的录音,这样你才看到它真正的实力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41
标题: 就是它了!
在初听音响的时期,我喜欢所谓特别有韵味的音染比较重的声音,觉得Pass Labs的声音过于冷静,缺乏一些感情因素在里面。当我听得足够多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没有染色的声音是最好的声音,也是最耐听,最经得起考验的声音。而XA160.5身上并没有过于冷静的特点,相反它就像当年的Aleph 0一样让人为之热血沸腾,在追求无与伦比的推力同时,让偏爱“韵味”的发烧友也可以欣然接受。作为目前Pass Labs XA.5系列的老二,我觉得,与其说XA160.5比XA200.5少了40瓦的纯A类输出功率,还不如说XA160.5比XA200.5为环境保护多做了一份贡献,还保护了钱包。用来听音乐,就是它了!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4-26 11:41
来 自荷兰的青 年女小提琴 演奏家Janine Jans en近年 来越来越受关注,今年31岁的她,已经在Decca录制了多张唱片。商业环境下的“美女演奏家” 固然是一方面的 因素,而内在的实 力才是促成她走红的根本原因。本刊 曾介绍过她的好几 张专辑,不过笔者认为她最经典的还是维瓦尔第的《四 季小提琴协奏曲》,刚刚一推出便受 到很高的评价,听众们发现这个年轻女子竟然有大师一般的演奏气质和格调。这张专辑可以说为Janine Ja nsen彻底树立了声 望。传说该唱片在荷 兰大热卖,为了 配合这张唱片 的宣传,J anine Jansen亲自驾驶直升飞机来往于各个大城市 。坊间传闻真假我们无法证实,但 Decca继续为这位当红的演奏家录制新唱片则是确定的。这张《贝多芬和布 里顿小提琴协奏曲》刚刚新鲜出炉,收录了贝多芬和布里顿的小提琴协奏曲,分别由布莱梅德意志室内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伴奏。Janine Jansen表示录制这两首曲目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在她 看来这是两首非常 有难度,但也非常动听的小提琴协奏曲。尽管不敢言Janine Jans en演奏的这个版本是否最好的版本之一,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获得肯定的她,并没有让乐迷们失望。除了她的演奏,唱片的录音也可圈可点,不仅她使用的那把1727年制造的小提琴音色迷人,质感真实 ,而且音乐的细节和动态都算得上个中翘楚。用大功率的Pass Labs XA160. 5功放来重播,取得很保真的效果,同时也非常具有韵味。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4 13:47
标题: 贵丰Gryphon Mojo书架音箱
打破书架音箱的魔咒
评贵丰Gryphon Mojo书架音箱
[attach]28951[/attach]
Gryphon Mojo书架音箱
两音路三单元设计
频率响应:37 Hz-40kHz
分频点:2000 Hz(四阶分音)
效率:89 dB/2.8V,一般阻抗4欧姆
承受功率:200瓦
尺寸:(宽x深x高)20 x 42 x 52 cm
重量:(每支)本体22.5公斤
音箱架:17.7公斤
Gryphon老板Flemming E.Rasmussen在香港音展期间,亲临发表了新一代的书架箱Mojo,他强调这是一对价格合理的Hi-En d 音箱,而 不是一对廉价品。Mojo的英文意思是神奇的能量与魔力,这是继贵丰首对书架箱C an t at a 之后 ,Flemming特别为入门级发烧友所设计的,建议与贵丰新推出的Atilla合并功放搭配,稍后贵丰还将推出抽屉式的CD机Scorpio,可以说是Mikado签名版CD机的简化设计,三者将构成Gryphon性价比最高的组合。
从外观看,Mojo与Cantata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结构上差异更多。Cantata最特别的地方是有个Q值控制器,可以让音箱本身的低频延伸与空间的低频响应特性紧密耦合。所谓Q值代表低音单元制振速度的快慢,Q值数字越低,低音单元制振能力越佳,低频就会凝聚而快速,尾音较短;反之Q值数字越高,听感上低频就比较柔软,松散。音箱有Q值,空间也会有Q值,如果让这二者的Q值做巧妙的搭配,我们所听到的音箱低频表现就会更低沉,这就是Cantata音箱的设计理论。Cantata本身的共振频率为58Hz,Q值为0.5,频率响应低端为35Hz-3dB,原本是低频很凝聚干净的特性,加上Q值控制器后,居然可以延伸到24H z-3dB!Q值控制器虽然要插电,但它并不是等化器,为了让音箱与空间做最适当的低频耦合,它提供四段选择。我试听过贵丰的Cantata音箱,在小空间中能轻易感受到低频量感的不同,而大空间变化较小,但仍可发现低频的松紧调整。这个Q值控制器还负责输出12V直流到音箱的分音器,目的要让电容随时保持充满电状态,音箱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暂态反应。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4 13:49
为了节约成本,新的Mojo把上述设计取消了,但仍沿用所有贵丰音箱都奉行的单元相位一致设计。这是已故丹麦数学家Steen Aage Duelund所提出的“恒定相位”理论:一对音箱上的所有单元,一定要在任何时间、任何频段里都保持相同的相位。当我们用音响播放音乐时,需要经过器材的电声转换,而这些器材会因为信号频率的差异产生多个时间点的延迟,从而导致播出的声音参差不齐并相互干扰,也就无法再现现场那种水乳交融般的和谐与共鸣。Steen认为一对音箱在重播音乐时,所有的单元都不能有相位差。对专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喇叭单元是由许多个零组件组合而成,要制造出二个物理特性、机械反应一模一样的单元本来就困难,何况一对音箱有好多个单元。此外分音器更是大问题,电阻、电感、电容本身就是非常不精确的元件。再加上分频网路的复杂,让分音器成了相位失真的大本营,更是吸收功放能量的“黑洞”。
Gryph on设计音箱时发现市售单元的确很难达到要求,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成本问题,Gryphon最后找特定厂家不计成本订制他们所需的单元,例如用在Mojo上面的气动式高音是德国制造的,质量极轻的绉折式金属振膜有着极快速的反应与极大的发声面积,让Mojo以小音箱之姿发出庞大的声音气势,且可以延伸到38kHz仍保持平直与极低失真。6吋低音单元则有特别坚固的框体、纸质振膜、特殊表面涂布、可以调整弹性悬挂的弹波、左右对称的讯号输入连接线、超大磁铁系统、磁铁系统通风散热设计、能消除边缘扭曲的特制悬边等。三个单元分别用非常厚的铝板精工车成基座,单元就锁在稳固的金属基座上,避免互相震动影响,同时三个按时间性排列成凹面曲线的前障板也能使各单元发声同时到达聆听位置。
[attach]28952[/attach]
平价但不平凡
贵丰老板Flemming说Mojo是延续其他落地箱的技术开发而来,使用中小口径低音单元让Mojo的前障板宽度仅有20公分,深度却达两倍以上的42公分,体型不大但可得到37Hz的极低频延伸。Mojo的音箱架是专属的设计,提供最佳的匹配性与声音性能,四方形脚柱是中空的,用家可以灌砂提升重量、增加阻尼以得到更好的声音表现。音箱是以铝合金打造的,两侧 、顶板 与底 板结 为一体,前障板与背板再分别锁固。Mo jo 的音箱端子采用的是与旗舰四件式音箱Poseidon以及旗舰后级Colosseum完全相同的制品。标准外饰是奔驰轿车中使用的软聚氨酯涂料,也可选择颜色鲜艳的RAL哑光汽车涂料。分音器部分也用了丹麦Jensen的纸/油电感、德国制的银线接脚电容等补品元件,8 9d B的灵敏Flemming说小功率胆机也能轻易推动。 Mojo分频点是很特别的 2kH z四阶分音。分音器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斜率与分频点,以及控制阻尼系数。人耳能聆听的音频范围大约是20Hz-20kHz的音域,设计音箱时必须以多个单元负责不同频段,将声音完整接续起来。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最佳工作频域,然后往高低两端自然衰减,但实际应用上我们并不希望它自然衰减,而用分音器让单元以我们希望的斜率衰减,这样才能够控制两单元音域重叠部分的相位与频率响应状况,如果分音器设计得宜,就会得到近似平坦的频率响应。通常我们用多少“阶”分音来设计,一阶分音表示每八度音程衰减6dB,二阶是每八度音衰减12dB,四阶分音则是每八度音衰减24dB,即阶数愈高,衰减愈快。至于Q值依据经验在0.5左右最为恰当,不仅重叠部分的波动幅度最小,分频点的相位也会趋近于0度。Mojo所采用的四阶分音因为各单元频域重叠的部分较少,不仅音染较低,阻抗、相位的变化也较为单纯,声音表现更为理想。不过高阶分音所用的元件多,效率因此较低,且相位等化与补偿的线路更为复杂,很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Mojo背板上最特别的是用了两根由Duelund特制的纸管电阻,透过它们的连接使用,用家可以依据聆听环境的状况调整高音的量感(-0.5dB、0dB或+0.5dB)。丹麦Duelund纸管线绕电阻号称是一个感觉没有电阻存在的电阻,这家公司就是由提出“恒定相位”理论的Steen Duelund所成立,纸管电阻使用天然石墨为原材料,高纯度银接脚,因为技术上几乎不产生任何杂讯,能让喇叭单元呈现非常纯的声音。使用时必须调整电阻的数值,正常状态上面的电阻为10欧姆,下面为22欧姆;如果要让高音衰减0.5dB把上下二只电阻颠倒过来安装;如果要让高音增加0.5dB,上面的电阻换成5.6欧姆,下面清空。看来有点麻烦,但这是贵丰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精神与态度,其他厂家大概装个切换旋钮就蒙混过关了。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4 13:52
[attach]28954[/attach]
美声的最佳典范之一
原厂建议Mojo至少要煲上100小时声音才会稳定,刚开箱时声音有点放不开,感觉不到小巨人的模样,随着播放时间增加Mojo的低频会越来越松容。当然搭配Gryphon自家的功放最好,假若预算足够,可以选择Gryphon昂贵的前级与后级,会让这对小音箱展现超乎想像的气势,不过我认为搭配Diablo合并功放(输出功率250瓦/8殴姆)会很迷人,而Atilla合并功放(输出功率100瓦)其实也足够了。第一次试听Mojo音箱就是搭配贵丰Mikado签名版CD机与Diablo合并功放,在香港雅典公司的试音室。这对小音箱表现出很纯净清爽的背景,音质优美,音色稍暗但澄澈。音场规模宽广深远,音像大小栩栩如生,并不会因为音箱单元小而感到一切都缩小。暂态反应快,听感轻松,没有小音箱的紧迫感。在三十多平方的空间中,播放Decca唱片的《芭蕾大全集》,Mojo很轻松就呈现出庞大的音乐规模感,乐团中的管乐器竟然能清楚覆盖在弦乐群之上,一点都不会吵杂或紧绷。大部分小音箱无法再生管弦乐的庞大规模感,而许多大音箱又往往把乐器形体夸张放大,Mojo发挥了精确又庞大的特色。
我不想给读者一种印象,认为贵丰Mojo可以战胜某某中大型音箱。其实Gryphon老板Flemming很有音乐品味,他知道怎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平衡的,而不是一味追求高频段有多明亮、中频段有多饱满、低频段量感有多少。有这种音乐品味不凡的舵手掌舵,就算产品再便宜也一定能够发出自然的声音,Mojo就是最好的例证。小音箱最困难的地方不是低频,过去英国AE1之类的产品藉由80Hz左右强悍的低音冲击力,也让许多人大呼过瘾,但AE1却少了一份宽松自然。宽松自然是欣赏音乐的最高享受,Mojo当然无法如四件式大音箱海神Poseidon、三叉戟Trident有那么丰厚雄浑的低频支撑,但管弦乐团低音弦乐组用力拉奏的弹性,打击乐器槌打击到鼓皮之后震动的结实,以及巴松管、土巴号所产生的宽松有肉感的美感,都让人对Mojo刮目相看。
猜测Mojo所使用的气动式高音与德国Elac、ADAM的海尔式高音差不多,但贵丰表现出来的音色却有所不同。Mojo播放管弦乐的能量均衡不会过于光辉明亮,各频段的暂态反应非常一致,低频段听不到拖泥带水,弦乐群不仅绵密有重量感,甚至还能听到隐隐的波动感觉。Decca这套《巴蕾全集》总共有35张CD,其中不乏TAS上榜的名录音,包含各种表现型态,音乐规模有大有小,尽管录音师、录音时间都不相同,Mojo在乐器质感的表现上却是一样优异。有前辈说,Gryphon的音响器材不是“强调”乐器质感,而是“自然呈现”乐器质感,即便是小书架箱也不会包含“勉强”的成分在内,这份自然呈现就会让人听起来轻松没有压力。贵丰说Mojo可以当成小型鉴听音箱使用,但Mojo的华美音质与音色却是其他鉴听产品所欠缺的。
最容易亲近的贵丰音箱
第二次接触Mojo在我们的试音室,没有了贵丰其它产品可以搭配,只能换用整套Quad器材与Pass Labs功放推动。说来奇怪,听起来不仅高频段觉得有一点压抑,不够清澈、速度反应也不够快,更换线材后仍然觉得味道不对。使用Muse Audio MA-FU29II电子管合并功放搭配时,虽然只有60瓦功率,但音场更加恢弘壮阔,动态起伏一流,可见Mojo很容易推动,只是优雅细致的质感少了些,也没那么快速的电光石火反应。整体来说,Mojo是一对反应很灵敏,中性没有太多色彩,有非常鲜活的活生感与非常快速暂态反应的音箱。
也许是“恒定相位”理论设计的关系,当音箱的发声轴线对准聆听位置(正三角形摆位),在眼前展现的宽阔深远舞台真的会让人吓一跳,小喇叭手Chris
Botti在波士顿交响乐厅的现场(Decca 2715817),有男、女声乐、有大型管弦乐、有协奏,Mojo把每种形式的演奏再生得如此自然,听完整张CD后真会有如临现场般的感受。音乐厅温暖较长的残响,乐团饱满有弹性的弦乐,小号银光闪闪的光泽,Mojo把应该有的正确音质、音色都忠实呈现。它没有加油添醋,很自然的把乐器与人声的美丽都忠实呈现,小提琴与钢琴甜美的泛音很自然流露,那是一种既传真又传神的效果。比起前一代的Cantata书架箱,Mojo在低频延伸与量感方面略有不及,有Q值控制器的Cantata在冲击力、动态方面都占了优势,音质表现无疑二者都是一流水平。而更换高音单元之后的Mojo穿透力与透明度反而有所领先,分析力非常高超,但它又不显单薄或者带金属味,Gryphon设计者很聪明的用纸盆低音来互补。
我不能说Mojo是Gryphon最便宜的器材,因为贵丰还有线材、避震小道具、消磁器等其它产品,但这的确是贵丰最容易亲近的音箱,不单是它体积小、容易摆位,而且价格相对合宜。它在15-20平方左右的小空间中当然合适,一方面能忠实再生各种乐器与人声的自然美声,而且声音的精确性与分析力都在水准之上,低频的正确延伸更是表现极为高超,可以说是小房间的终结者。如果您的空间更大也没问题,只要功放的驱动力足够,Mojo可以展现完全超乎体积的庞大舞台规模,并轻易在房间中隐身,它能打破书架音箱的魔咒!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4 17:41
Pass Labs SR-2 落地音箱 技惊四座
[attach]28955[/attach]
SR-2
无线三路设计,可用 Bi-amp
阻 抗 6Ω
灵 敏 度 86 dB / 瓦 / 米
尺 寸 16½"W x 25"D x 43"H
重 量 165 lbs(连箱)/ 只
是厂方继 Rushmore 及 SR 1 之后的第三款座地喇叭,巧妙地运用三路分音设计,同时采
用挪威名厂 seas 之 Nextet 系列的七吋中音,10¼ 吋长冲程低音以及 1.1 吋 Hexadym 磁石高音单元。
强调采用高质量的单元为主,非线性的失真产生可能达致非常低而且瞬变反应优异。其分音器内部零件均经人手精心挑选出来,保证其音质的特性不变,而内部接线均是人手銲接的。
銲接、检查及测试均在 Pass Labs 厂方内部进行,因此能保证质量的高要求性,还有独特的高低音可作加减调教,也随着房间特性作出补赏。
• 厂方继 Rushmore 及 SR 1 之后的第三款座地喇叭
• 三路分音设计
• 采用挪威名厂 seas 之 Nextet 系列七吋中音,10¼ 吋长冲程低音及 1.1 吋 Hexadym 磁石高音单元
• 注重采用高质量之单元为重点,达致非常低及非线性的失真产生可能,瞬变反应优异等
• 分音器内部零件均经人手精心挑选来保证其音质的特性不变,而内部接线均是人手銲接的銲接、检查及测试均在 Pass Labs 厂方内部进行,固此能保证质量之高要求性
• 独特之高低音可作加减调教来因应房间特性作出补赏
[attach]28956[/attach]
厂方资料
Pass Labs 创办人 Nelson Pass 生于 1951 年,1974 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早在青少年时期,已对音响有浓厚兴趣, 经常尝试自行制造喇叭, 在大学唸书时进入了 ESS 音响公司,进行发展海尔气动式喇叭 (Heil Air Motion Transducer) 的工作.德国物理学家 Dr. Heil 正是气动高音的鼻祖.
Nelson Pass 于 1974 年创立 Threshold 公司,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动态 A 类功率放大器 800A,并在 1976 年取得美国专利.1977 年,Nelson Pass 再设计另一种线路,完全弃用深度总负回输 (global negative feedback),只用局部回输,这就是著名的 STASIS 线路,在 Threshold 功率放大器中用了十六年之久.
1991 年, 他正式创立了 Pass Labs.翌年即推出第一台 Aleph 0 放大器,其功率输出级采用了推挽设计,但 Nelson Pass 却称之为单端放大器,因为他把纯 A 类单端放大器的设计观念完全贯彻在这台放大器中.此外,Nelson Pass 更设计出一种光学交连偏压控制线路 (opto-isolated bias circuit) 及有源式低频谐震抑制器 (active low frequency acoustics resonance suppressor),两者亦相继取得美国设计专利.
1997 年,Pass Labs 推出第一台 X-1000 功率放大器,采用了他多年来所发明和引以为傲的技术,其中成效最大,最负盛名的就是已取得美国设计专利的超对称线路 (supersymmetric circuit).超对称线路由完全对称的正相及倒相放大部分组成,以特殊的交叉补正方式连接,使两部分的失真和噪音在输出时互相抵消,充分发挥共模排斥的能力,使共模排斥率 (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 优于负 60 dB,而失真率只有一般放大器的百分之一.
2002 至 2003 年间,Pass Labs 陆续推出惊世之作,单端纯 A 类的 XA 系列功率放大器破茧而出.2004 年初,Rushmore 旗舰扬声体系在美国 Las Vegas CES 会场亮相,一鸣惊人,宣示了 Nelson Pass 三十年设计的深厚功力与在业界的伟大成就.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6 15:16
标题: 马上进入单声道世界 评Pass Labs X260.5单声道后级
马上进入单声道世界
评Pass Labs X260.5单声道后级
[attach]28958[/attach]
Pass Labs X260.5单声道后级
规格:单声道晶体后级功放
输出功率:260瓦(8欧姆负载)
增益:26dB
最大输出电压:64V
最大输出电流:28安培
频率响应:1Hz~100kHz(-3dB)
输入阻抗:22k欧姆(平衡)
阻尼系数:150/8欧姆
回转率:50 V/uS
输出噪音:200 uV
尺寸:19 x 7 x 20吋
重量:68磅
从外观看,单声道的X260.5后级与立体声的X250.5几乎一模一样,尺寸相同,连重量都所差无几,功率也仅增加10瓦。但这次新产品X260.5并非X250.5的改款,也不是为了取代X250.5,我们不妨视为X250.5的升级版与单声道版本。X260.5的型号来由和其他家族成员的命名一样,是来自的它每声道输出功率(8欧姆负载时)为260瓦。X260.5仅比X250.5的输出功率高出10瓦,两者的产品定位难道不会过于接近吗?一点也不!有经验的发烧友都知道,输出功率并非决定后级性能的唯一要素,两声道有着完全独立机箱、独立电源供应的X260.5,合理的推断是将具备更佳的声道分离度、更细腻及澄澈的音场,输出电流也会比立体声设计的X250.5更大,对于喇叭的驱动能力也会更好。
入门级单声道后级
先前Pass Labs X.5系列的单声道后级,只有输出功率惊人的X1000.5与X600.5,X260.5的出现显然让过去心仪于Pass Labs单声道后级,但不需要那么大功率的用家有了最佳的选择。当然,X260.5不仅体积小巧许多,要比X600.5及X1000.5容易摆放得多,价位也更加可亲。X260.5延续X系列的设计原则,分别使用了局部负反馈、超对称(Supersymmetry)线路,以及平衡式单端这三种设计,而三者关系密切。原始观念很简单:传统的反馈设计中不管是局部反馈或开环反馈,都是让线路的输出端变成输入端(因为要从输出端引反馈进入输入端)用以降低失真。而超对称线路就是把一个既成的“对称平衡”线路分成二等分,包括失真与杂讯,再利用平衡线路对相同讯号的排斥特性将失真与杂讯去除。这样一来,就戏剧性的降低了失真与杂讯。与一般平衡线路的不同,在于对称平衡线路的二半采用了甲类单端架构。Nelson说用了超对称线路后失真只有一般功放的百分之一,平衡线路中相同的线路布局与相同的配对零件已经可以降低20dB的失真与杂讯﹔局部反馈又可以再降低20dB的失真与杂讯。在超对称线路上多加几级增益它反而工作得不好,所以X260.5内部只有二级,第一级是平衡单端(Balanced Single-Ended)、甲类电压增益级,第二级就是MOSFET组成的功率输出级。X260.5依旧带有蓝色表头,主电源开关设置在背板,前方的拨杆开关则是切换开机与待机状态,只要打开背板的电源,X260.5便进入待机状态,蓝色表头只有黯淡的光芒,打开面板的拨杆开关,蓝色表头亮起来,电压表略为跳动到12点钟位置,表示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二侧像翅膀似的散热片让X260.5看起来很有个性,背后两个提把方便用家搬动机器。输入端子平衡与非平衡各一组,背后有一个长得像喇叭端子的装置,那是用来连动Pass系列器材的Trigger,如果你搭配Pass自家的前级,这个端子就派得上用场了。平衡输出端子上面,有一个用来短路的U字型铁环,使用平衡输入时记得拿下来,但如果没有使用平衡输入,建议把U字型铁环装上去,让平衡输入端子短路不作用。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6 15:17
至于单声道的X260.5与立体声的X250.5内部有哪些不同?二者的增益级线路板都使用表面粘着技术制造,零件的精密度相对提高,工作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下, 所以Pass敢说他们的寿命可长达15年以上。X250.5每声道使用24个MOSFET功率晶体,而X260.5有40个,Pass Labs说这些晶体的最大瞬间输出可达5000瓦,持续输出也有1000瓦,所以别小看了X260.5所增加的10瓦,那可是实打实的。电源部分二者在靠近面板处都装置了加拿大Plitron制造的1.2kV巨大环型变压器,X260.5设计了18枚10000 uF/50V的滤波电容,X250.5每声道用了10枚,在强化电源的支持下,X260.5最大输出电流有28安培,比立体声的X250.5输出20安培更大,这意味着对音箱的驱动能力会更好、能量感更强。其余部分很接近,全机直接交连,讯号路径上没有电容.也没有限制回转率的电容在线路上。输入级使用超低杂讯与失真的配对JFET,来达到平衡线路的杂讯共模排斥作用;所有电晶体的工作余裕设定都很高,这也是降低失真的必要手段。其实个人以为,很多方面X260.5早就超越X250.5,反而更像是大功率的X350.5。X.5系列的改进主要是把老X系列输入级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换成JEFT,Pass说替代之后的效果变的更加线性、更加稳定、并同时将负反馈进一步降低。其他改进的还包括变压器、高速整流子、EMI滤波器等,并且在小功率时更强调以A类放大方式工作。立体声版X350.5除了标示的输出功率较大,输出电压较高,其于输出电流、阻尼系数、回转率、输出噪音等参数完全一致。这说明了Pass Labs现在生意头脑很灵活,利用同一个设计线路,大量采购元件(由于超对称平衡线路中的元件需要严格配对,才能发挥共模排斥抵消失真的效果,所以得买很多元件回来挑选),甚至同一个机箱来节约成本,然后细分客户需求,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6 15:19
[attach]28960[/attach]
强调适应24Bit录音
试听时搭配了丹麦瑞都Raidho Ayra C3音箱,音乐传真Primo真空管前级+AMS50纯甲类后级(输出功率50瓦)、文豪Metronome Kalista Reference转盘+C2A Signature解码器等。Pass说他们的后级动态范围超过148dB,也就是最低噪音底限到最大瞬间输出的幅度十分惊人,要应付24bit录音的144dB动态范围绰绰有余。其实新一代Pass Labs前后级的背景安静程度也几乎罕有敌手,背景的骚动完全除去后,乐器与人声展现前所未有的纯净度与醇美质感,小音量时细节丰富,大音量游刃有余,余裕度、轻松感与低音的权威性一点不让体积庞大的参考机,而画面的一览无遗犹有胜之。
另外找来意大利Blacknote的DSS30音乐播放器,播放RR唱片购买的母带录音(24 Bit/176kHz格式),这才能真正发挥出Pass Labs的长处。以前试听X250.5后级时已经被他无与伦比的动态给吓一大跳,X260.5更沉稳有力,更宽大轻松,因为它的速度快、透明度与分析力均属上乘,所以不知不觉中就把音量逐渐加大。打击乐器接触刹那的质感刚强有力,低频坚实凝聚,控制力要比过去更加进步,对低音的诠释甚至有机会能撂倒X350.5,即使是管风琴低鸣片段,X260.5都能让瑞都Raidho Ayra C3发出大量又深沉又Q软有弹性的低音;当管弦乐团火热出击时,X260.5也能气定神闲的唱歌,不见一丝紧张压力。本质上,X260.5是既优雅又有力,既斯文又具男性气息的,表现小提琴时乐器的线条感特别好,音像形体玲珑有致,没有刻意地放大形体,而是精确地描述录音原貌,独奏时展现出演奏者仿佛在眼前的凝聚力,释放出强而有力的音乐能量。X260.5的音质纯度已经达到极高水平,同样以小提琴来说,如果功放的声音偏向干、瘦,就很容易显得生硬难耐,但X260.5维持均衡的小提琴演奏,没有刻意把小提琴的形体放大,让演奏充满了鲜活的跃动感,每一个音符转折处都牵动聆听的情绪。所有Pass Labs功放都不是很肥厚的类型,但也不过于精瘦,整体而言干净俐落,音乐的细节气氛都很鲜活,就像是身材均匀的少女一般,没有过多的赘肉,但曼妙的身材就是那么地玲珑有致,引人注意。
[attach]28961[/attach]
搭配建议
把音源换成声底较柔和的法国文豪转盘+解码,X260.5的风格有了转变;将音箱由瑞都Raidho Ayra C3调整为德国isophon Arabba GT-5音箱,也出现不同特色。应该说,X260.5是很中性的功放,能很好的反映周边器材声音特质。推动德国isophon时声音密度高,中低频段厚实紧密,乐器实体感很好,而Raidho则强在高频泛音与延伸,小提琴的光泽和飘逸感更好。以俄罗斯Melody唱片《首版敲击卡门》做比较,用意大利Blacknote CDP300 CD机时,音乐张力较强,线条清楚跃动感明确,是很有力道的演奏,换上文豪Metronome时,中低频的饱满程度更好,高频段带出柔媚的味道。外面很多经销商喜欢用Pass Labs功放搭配B&W音箱,一方面是价格合适,二方面Pass Labs的音色松软刚强适度,表现人声饱满有味,小提琴木头味很足,钢琴音粒饱满有重量,木管丰润,铜管有厚度而吹气感也很好,打击乐反应迅速接触质感佳,细节再生很丰富,空间感自然而大,像是个温文敦厚的武术高手,用来搭配B&W音箱的确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其实只要音箱没有太大癖性,也不是效率太低的产品,用X260.5功放搭配都不会有问题,声音风格不同而已。至于该选择250瓦的X250.5立体声后级,还是单声道260瓦的X260.5呢?印象中X260.5的重量感,钢琴音粒的定位感与凝聚力、琴弦的余振、响板的共鸣等,恐怕是X250.5不及的。与功率无关,单声道的X260.5在乐器或人声的形体上,都比立体声的X250.5更凝聚浮凸,低频的重量感与控制力也更胜一筹。前一阵子刚听过X350.5,欣赏弦乐器,像是琴腔的共鸣细节、擦弦的质感、拨奏时的共鸣、木头味、小提琴音质与音色等,与X260.5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真要有分别,或许是管弦乐强奏时X260.5分离度更好,密度感更紧实些而已。作为X系列最小的单声道后级,发烧友为了X260.5所付出的金钱,买的不仅是Nelson Pass毕生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纯净而精确的音乐重播。X260.5的音乐表现质地纯净,没有渲染的庞大,而是忠实不做作的个性,直接而干脆地描述唱片的内容。如果你预算充裕,空间也够大,我会建议你直接进入单声道世界。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18 13:19
最“亲民”的贵丰
评Gryphon贵丰Atilla合并式功放
[attach]29005[/attach]
丹麦Gryphon(贵丰)以设计和生产功放起家,并建立威望,旗下的产品素以品质优异、价格高贵而令人景仰.1996年Gryphon便曾经以追求完美重播、高性价比的精神推出Tabu合并功放,后来还有Callist. 2100与2200,分别具备100瓦与200瓦的输出功率,2005年才改由更高级的Diablo担纲主力,而2009年发布的Atilla合并功放,Gryphon将之定位为自家的入门级产品,是为了让更多的用家以“相对便宜”的价钱拥有Gryphon的产品而专门开发,当然这个“便宜”是相对于Gryphon以往的器材而言了,对于市场来讲,Atilla的定价其实仍是处于高级机的市场。
一脉相承
外观上,Atilla合并功放比起过去Gryphon功放铁甲威龙般的威武,要显得精巧不少,但从其典雅神秘的黑色外观,妆点的红色鸢狮身份标志,还是一眼就能看出那是Gryphon家族的器材。
操作方面,Atilla合并功放相当便捷,平滑的面板完全使用触控式的功能键操作,档位切换很直觉,按下Menu键可以进入选甲,包括输入档位命名、增益与最大音量设定、左右声道平衡、静音设定等等。面板的真空萤光显示器VFD可以做五段的亮度切换,背部Atilla提供一组全平衡输入、四组RCA输入,并设有环绕声处理器bypass功能,可将前级部分旁路,以配合家庭影院设备使用。
[attach]29006[/attach]
严谨而精简的线路设计
Atilla合并功放虽然只是定位入门级产品,但Gryphon依然用最严谨的态度,秉持Gryphon一脉相承的线路哲学,用最Hi End的精神制作。别看Atilla合并功放机身小巧,内部的用料一样充实,一点也不马虎。打丌机壳,前半部正中央巨大的Holmgren环形变压器,展示了Atilla充裕的供电能力,滤波电容每声道容量60000微法拉,取快速瞬时反应与充裕供电的均衡。Atilla虽是合并功放,但内部设计却一点也不逊于前后级分体机,左右声道严格独立,放大线路分成两部分,连电源供应独立绕组以消除放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互影响,达到最佳左右声道分离度,内部线路也尽可能走最短路径。连面板显示独立供电,避免逻辑控制线路的噪讯传入放大线路当中。作为一款入门级的合并功放,Atilla合并功放还是要把前后级分开独立,前级为纯A类、全平衡、直接交连设计。后级则是分立两侧,每声道各使用一对功率晶体,散热片则藏在机箱内部,不再张牙舞爪。另外,高电平放大的Atilla也提供了选购MM/MC唱头放大模块的插槽:内置闪存内存则能连接电脑进行软件升级。
Atilla合并功放的设计严守“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原则,这也是Gryphon设计的主要精神,因而可以看到其不仅是外观上简洁明了,连线路设计也是精简至上。Atilla采用军规70um双面线路板,零负反馈放大,线路板与输出端子直接连接,以达最短讯号传输路径。此外,Atilla采用了50级的英国Welwyn(一家专门生产精密电阻的公司)微处理器控制音量,透过数码与OP连动达到最精简的线路。
甲乙类放大
Gryphon的主事人Flemming,-直以来对纯甲类放大都青睐有加,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贵丰大部分的功放都采甲类设计,特别的是无论体积多么巨大,它们却只有100瓦或150瓦输出。Flemming表示真正每声道200瓦纯甲类后级并不实际,家里的电源插座也无法负荷30安培电流的需求,所以Gryphon中意100瓦的纯甲类后级,但那是扎扎实实的100瓦而不是纸老虎。Flcm ming也认为甲类功放才能在大音压与小音量时都保持最佳线性,最好的还原音乐。不过若要纯甲类功放输出源源不绝的电流,其电源供应不可能小,因而功放的热量及重量也不会小。
而身材小巧些的Atilla,它采用的足甲乙类放大,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甲乙类还是合理的妥协,在小瓦数输出时,Atilla合并功放维持纯A类的特性,在功率需求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切换为A/B类放大,声音品质上依然维持极高的纯度与醇美。
[attach]29007[/attach]
自然细密
聆听在广州海印广场四楼的名门音响的试音室进行,音源用Gryphon天蝎CD播放机,搭配Venture落地箱。聆听的过程,Atilla合并功放的声音清甜淡雅,厚暖有质、线条感以及乐队的整体框架刻画工整,不会出现过份浓厚的喧染之笔,强调均衡传真,整体具有典雅而和谐之气息。
它的高频细腻飘逸,有贵气,听小提琴很迷人,Atilla合并功放能够重播出小提琴的木头味、擦弦质感以及光泽,聆听穆特演绎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细微的擦弦质感与梢暗的木头味都显现得相当不错。播一曲《La Campanella》,钢琴音符粒粒生动跳跃、光洁清亮而又圆滑有肉有弹力,在强而快密的低频按键中琴音表现得结实有力充满动态,琴弦有很好的震动感,整座钢琴又散发出动听自然的共鸣余响。
Atilla合并功放的中频表现可以说自然、细密。人声的重播温润有质感,音乐感情丰富,口型聚焦准确稳定,听纳京高的演唱,他的嗓子有了更多一点的水份,纳京高演唱的也更从容而且自信和自然了,胸腔的大小比例适中,闩胸腔所发出的共鸣直到喉头,声音的变化始终具有良好的均衡感,充满弹性的歌声相比较而言也具有了更适量的温湿感,听一些人声合唱的唱片,你能感受到Atilla合并功放有着安静的背景,令到合唱组人声声部的实体感得到加强,有一种更明确的可数性,而搭配的Venture落地箱中低频线条亦收得更漂亮,也有了更自然的弹性,变得更从容有力,具体而又实在,同时也具有更多的丰富的内涵。
[attach]29008[/attach]
大气从容
在重播一曲《Peace in the Heart》中,Atilla合并功放高度重播出录音里的空间感,不单音场左右两边宽阔地伸展开去,前后空间的层次感也相当出色,音场内里声音活泼生动,人声温暖而清新,弱者细节丰富,全频控制力理想而又没有拘谨闷实的感觉。与同厂更高级的功放相比,Atilla合并功放虽没有那份更深潜的低频租更大能量的霸气,可是在演绎音乐时却能表现出一份从容不迫的气息,流露出一份自然美。
播放一曲首‘场而广阔,乐器繁多兼强大动态的《Summer Presto》,擦弦表现得柔韧有力,音色光洁明亮而不刺耳。录音本身是光亮明快细致没有过份调味,Atilla合并功放一方面重播出录音本身的个性而又在尽量不加盐加酷、不加糖份味精的大前提下把弦声演绎得流畅生动优美有感情,弦乐群奏表现出高度的动感与气势,低频结实受控而又有好的下潜力,在这里Atilla合并功放还是可以表现出弦乐群快速起落变化间的动感与迫力来,强而优美…..以这样的声音表现,而且又能以最抵的价格与Gryphon的功放一亲芳泽,您还在等甚么呢?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5-30 10:44
标题: 背景宁静 信噪比高 评Equi-Tech的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
背景宁静 信噪比高
评Equi-Tech的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
[attach]29113[/attach]
技术规格:
采用超低阻抗双线绕制包裹隔离变压器
磁力及法拉第 (电量) 屏蔽
100% 无源式电子线路、军用级无氧铜接线
输出容量: 3000Va
突波保护: 240 焦耳
输出电压: 230 V
重量: 42 kg
提到美国Oregon州,刀具爱好者一定知道JOSEPH GERBER1939年创办的GERBER LEGENDARY BLADES传奇刀具公司,GERBER的品牌也由此诞生。开业初GERBER专注于生产厨房刀具,很快便成为美国最优秀的刀具生产商之一。其后主要为军队提供各种军用刀具和多用途工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GERBER产品成为美国军队的必要装备之一,在非洲、欧洲和东南亚战场广泛使用,成为美军战士最受欢迎、随身携带的工具。GERBER是美国最大的军用、民用、户外装备生产厂商,生产首屈一指的刀具和多用途工具一直是GERBER公司的目标。GERBER的产品包括顶级的各种军用刀具(部分型号成为刀具爱好者的顶级收藏品),军用多功能工具钳,户外狩猎斧、锯、户外照明设备以及高品质的可蓄水军用背包等,GERBER的产品都是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作为救生工具,为野外长时间逗留特别设计,品质突出。因此,广为美国特种部队与各国野战军以及特种警察部队常备使用。如果说瑞士军官刀是儒雅的欧洲绅士,那么GERBER则是美国的西部牛仔,是密西西比河上与惊涛骇浪搏击的渔夫,是《第一滴血》中威风凛凛的兰博,是《猎鹿人》中的德尼罗。GERBER全金属的外观大气豪放,粗犷的外表中又包含了精致的细节。从外型这点上来说,GERBER是一件标准的男士专用用品。
对音响发烧友来说,美国Oregon州还有一样出名的产品——Equi-Tech电源稳压滤波器,可以说Equi-Tech是美国平衡电源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在平衡电源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投入非常早,在Equi-Tech的积极倡导下,平衡电源已经在专业音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Equi-Tech的业务不仅在于提供独立的平衡电源产品,也包括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电源系统定制安装服务,在公司主页列出的客户名单中,可以看到一系列著名唱片公司、电影公司、音乐家和专业音响制造商的名字,只是由于其服务对象是技术要求较高的公司,加之Equi-Tech不太适合传统的音响代理式推广方式,所以在国内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Equi-Tech公司由Martin Glasband先生于1992年在美国Oregon州创办,致力倡导平衡交流电源,并藉着推广其专利的平衡电源技术,提高科研、工业和家用等各种精密电子仪器的性能,减少全球的燃料耗能作为企业使命。革命性的平衡电源技术随即得到工业界和高科技行业的广大认同及推崇,确立了公司在平衡电源的领导地位,而且还参与了多项尖端领域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 一项,就是 取得美国国家 电气法规(National Electrical Code)对平衡电源的认可,成为履行企业使命的关键所在。1994年Equi-Tech开始以创新的产品进军市场,借着Martin Glassband在电力学以及专业录音业界的背景,专业音响领域自然地成为了首个主打市场。其后,Equi-Tech产品更屡获影、音、广播等业界和相关刊物颁发奖项。无可置疑地,Equi-Tech平衡电源系统能够大大改善电子产品内信号的品质,同时解决了困扰专家们数十年的噪扰问题,使各类设备和电子产品重现应有的卓越性能。现今的顶尖录音室设计,CD、DVD以至电影、电视节目制作,全都依靠Equi-Tech提供稳定和干净的平衡电源。制药、电讯等行业和国立实验室(美),包括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联邦航空机构等也都广泛使用Equi-Tech平衡电源系统。
[attach]29114[/attach]
电源,这听起来似乎再简单不过,反正只要有电源插座,什么都能解决。电源是文明史上的重要发明,然而它的无处不在,却让人以为一切理所当然,很多被电子器材围绕的人也容易忽略它的重要性。如果你遇到电压不稳或电源线传来的杂音,那种怎么处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你才会发现干净而稳定的电源对于音响或录音室有多重要。如果电源所带来的问题,像杂音等无法解决,不管你的器材多么价值连城,一切还是枉然。
对于消除60Hz的杂音等,平衡电源可能是最有效的。它的原理相当简单,有点像我们常用的+4dB平衡接线或是吉它的双线圈拾音器一样,即把220伏特的电源分 成两 个 各110伏特 的电压,再将一个相位变成 相 反 后 ,两 者 再 合并 ,而 其中的 杂音 就会因为相 位抵消而消失 。 至 于 电 压 还 是成 为 原 来 的220伏特 。这 方法 在英 文里被称为Common Mode Rejection,是常见的音频原理。可以说对于来自电源的杂音,平衡电源是相当有效的。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市面上的平衡电源都很贵,要价都在美金2000元以上。现在Equi-Tech公司的出现则有合理价位的产品,其入门产品大约只在美金800以上。
试听时我先把信源CD唱机的电源线插在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上,结果发现使用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之后,音质的提升非常明显,改善的程度多偏重在音场更稳定,音像更明确以及音质更清晰,但不会影响原有的整体平衡感。听了各种乐曲及打击乐,若是没用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之前,只是将电源插在墙壁上,音场的深度会变浅,音场也比较紊乱,动态也受到了压缩,电源取自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后,音场立刻变得稳定,音质更亲切、质感更细致。最明显的改善,就是增加了许多情境的细节,如舞台的层次感、堂音更丰富、多出了观众席的噪音等。此现象证明了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对消除高频干扰发挥了作用,音乐的背景噪信降低,更多细节被突显了出来,这一结果也再度印证了提升电源纯净度对音质改善有绝对正面的影响。
当把放大器也在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上取电时,果不其然,展现的音乐更具自信,音场的厚度、低频更稳,声线饱满,速度与瞬态反应敏锐坚决,不像之前那样力不从心。其音质干净,细节、线条刻意强化,表现吉它、键盘、小提琴等乐器的高频段特别璀灿,金属光泽闪耀。人声、器乐结像度更高,音像比例适中。在近场聆听时,能开展出别具临场感的纵深音场,相信对于许多蜗居音响玩家而言,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正是许多书架式音箱系统得到正确比例音场的利器。
[attach]29115[/attach]
总结
Equi-Tech的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很像是一款集大成的高级电源处理器,不仅可将整套系统的电源集中,还有简化电源配置的功能,让整个系统的供电趋于简单化,而对音质则有一致向上的提升能力。因此,Equi-Tech的3RQ-E电源稳压滤波器是一个很专业,非常有效的电源滤波器,适合供一整套系统使用,除了电源状态一目了然,电源洁净度的顾虑也可一扫而空,当然也就确保了整个音响系统的音质有好的水准。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6-1 12:49
标题: 评Copland柯普兰CDA825CD播放机 淡淡的是优雅,浓浓的是感染力
评Copland柯普兰CDA825CD播放机
淡淡的是优雅,浓浓的是感染力
[attach]29134[/attach]
Copland的创始人Ole Moller来头不小,他曾在丹麦老牌音响公司Ortofon担任工程师,后来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实现自的设计理念而离开Ortofon,自立门户创办了Copland。他本身学的是钢琴,具有演奏家的资历,改行设计音响后,把对音乐的执着转化过来,其产品尤以电子管产品最具特色。Copland早期以电子管放大器起家,声音风格除了高频有迷人的“胆味”外,实际上总体而言声音特质已很难和传统电子管联系在一起,其中性、爽快、准确度高的声音表现打破一般人对电子管的印象。
精致优雅的设计
由于Copland大量运用电脑辅助设计和坚持采用人手精细加工,因此产品的完成度和素质都极高,其外观设计保持简洁洗练的风格,白色铝面板加上仪器般的旋钮是其传统的形象。这次测试的这款全新发布的CDA825当然也不例外,外观风格依然素雅简洁,但在一些细节部分已经有了让人赏心悦目的突破性设计,比如机器顶部碟仓门的旋转式设计就让人爱不惜手;还有功能按键上的指示灯采用形态化的设计,显得精致感之余还非常实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Copland的每件产品从开始至完成都由一人负责到底,包括测验、测量及产品装配完的48小时充分热机测试后的包装等等一系列过程。Copland认为Hi-Fi产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品,它们更多的需要是精心装配和细致的测试,这样才能使每件产品保持最高的品质,这在目前凡事都要讲求效率的年代倒是比较难能可贵。
Copland最新推出的CDA 825是首款采用顶置悬浮式转盘设计的播放机,采用Philips CD Pro2 LF机芯系统,还有前所未见的顶部碟仓门旋转式设计,皆可左右旋转180度开启的圆型顶盖动作非常优雅,这种Hi-Tech的设计甚至连我刊年轻时尚的美编mm也赞不绝口,大呼过瘾。打开CDA825的碟仓门,映入眼帘的红色调和高级别的机芯系统,在白色LED等照射下显得悦目耀眼,赏心悦目的设计和色彩搭配可不是一般品牌能够达到的品位高度。
[attach]29135[/attach]
奢华用料
卸下碟仓门打开顶盖,可见CDA825内部的线路板也设计得非常漂亮!不同功能线路的区域划分排布、元件焊接的工整度,甚至色彩搭配的和谐感都该是给予过精心的编排一样,同样令人佩服Copland的设计功力。或许你会认为这是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功劳,但无可否认我们所见的很多产品都难以达到这样的设计高度。虽然好看的设计未必等于就能出到好声音,但至少表里如一的好看设计表达了厂方追求唯美的信念,给人对产品充满信心。
合理的线路设计能够尽量把信号通道减到最短,从线路板上可见CDA825每声道采用1枚英国著名 Wolfson 旗舰级 WM8741 24bit /192kHz 数码解码器,模拟输出线路没有采用运算放大器,而是由近三百个元件组成了全分立设计的纯A类双差动全平衡模拟放大电路。采用如此舍简求繁的设计并不是为了卖弄设计或者堆砌元件,Copland认为最好的模拟放大电路不应该仅仅依赖一颗IC,那会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而且很难完全达到所期望的声音高度,因此Copland情愿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组件高素质的线路。
除了数码和模拟线路设计出色之外,CDA825的电源供电部分也不等闲。采用两只独立的变压器分别供电给数码、伺服电路和模拟放大电路,多组独立电源整流稳压也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数码线路高频回输干扰和时基误差的产品,而多只小容量滤波电容并联的做法也能获得优异的速度响应和漂亮的高频音色。
[attach]29136[/attach]
华丽而有张力
聆听CDA825的过程和欣赏它的设计做工一样令人开心,我为它搭配Krell222前级、VTLS-400后级及AudioPhysic25周年Virgo落地箱试听。CoplandCDA825呈现出一种温润而不刺激的音色,中高频富有华丽的色彩和光泽。这种声音走向能够很轻易得到绝大部分听者的认同,声音给人温驯的感受,无须刻意选听什么厚声录音,就能得到相当厚道适中的全频表现。
聆听DG出版威尔第《茶花女》导入部,在声乐家的重唱和管弦乐的伴奏之间,动态开合都能伸展自如,当乐团合奏的时候,宽阔华丽的音场一下子展开,音场饱满而华丽,当轮到女高音咏叹调到来之时,音场背景迅即全黑下去,只剩下女高音娇滴的唱腔聚焦在舞台上,场感和气氛都能恰如其分表现出音乐的魅力。
聆听流行的蔡琴《金声音乐厅》,那厚润的嗓音气息连绵,发音吐字换气之间的起承转折感情表现细腻感人,中频清新淡雅的音色圆润顺滑,没有丝毫的棱角,口型结像的形态感立体像真,足以证明唱机出色的细节分析力和富有张力的质感确保音效高水平还原。高级别的器材在超高频延伸平顺而细腻;而低频,尤其是超低频的能量和线条比一般的Hi-Fi产品更出众,因此音色自然、质感更真实,音乐的形态也更具活生感。
聆听DECCA出版布伦德尔弹奏的《李斯特》和EMI《英雄三重奏》。测试重播钢琴所弹到的整个音域怎么样呢?会不会出现某些音过强、某些音太弱等情况呢?强奏时的动态能表现出来吗?这些都是我重点考察的对象,然而CDA825的表现并没有令我失望,不但低音区每一个音符都能条理分明地重现出来,其它音域的均衡性都非常出色,尤其高音区的通透、敲键的力度和质感都完整而清晰,足见CDA825全频响应均衡平坦,分析力上乘。而《英雄三重奏》中,钢琴和大提琴的低音区线条感同样清晰分明,低频的延伸平顺自然,乐器演奏质感强烈,低频的能量也能很好地和小提琴的高音区取得平衡。
[attach]29137[/attach]
工整明晰的音场
CDA825还可以撑开一个相当宽深的音场,它的音像扎实紧密,音像边缘线条的锐利感显得明晰而不显毛躁,聆听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天方夜谭》与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交响乐团的《拉赫曼尼诺夫交响舞曲》,我发现CDA825非常擅长重播大编制录音,华丽而富有动感的音乐感使这些录音中庞大的气势还原得甚为耐听,大声压下清爽、自然的音质特点丝毫不变,配合宽深的音场表现,CDA825重播大编制录音的能力所表现的强横动态对比令人满意。尤其余韵悠扬的铜管光滑而富有穿透力的质感,甚至歌剧中演员在舞台上的走位都能准确地交代出来,确实让人陶醉而睱想连绵;定音鼓的坚实与线条清晰的低音提琴音质的深潜、凝聚都令整个音乐画面自然而生动。
听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的老柴《三首巴蕾舞组曲》,庞大的管弦乐团低音声部再现得非常清晰而有力,CDA825不俗的速度和线条描绘能力足以令人感受到音乐的动人之处,尤其当搭配饱满厚润、动力澎湃的组合时,那种质与量均能清晰重现的感染力岂是寻常数码系统能够比拟的!
Copland柯普兰简史
丹麦设计家Ole Moller创立柯普兰(Copland)至今已超过十年。跟随多年的经验与对产品的直觉,柯普兰为真空管和晶体管音响器材带来一种新意义。将真空管优雅平滑的声音与Ole全部的设计结合所建立的质素已变成柯普兰的品质保证。
但从90年代开始这些与別不同的设计受到大众注意才明显成为转机点。Ole找到瑞典以Dane Lars
Pedersen领导的工艺小组合作应付产品需求的攀升。一开始柯普兰已采用人手制造他们所有产品的政策,此传统保持至今不变。这样不单止保证质素最高并且也確保每位技师充份负责他们自己的工作。每件产品从开始至完成只由一人建造,包括测验、测量及產品经48小时充份测试后的包装。
最初生产的型号为典雅的CTA 401和CTA 501。这两款制造手工优美的真空管扩音机以它们的声音及构造质素震惊Hi-Fi刊物,很快即受到全球发烧友的热烈喝采。
1992年,标记革新的一年,在音响世界的基层诞生了最初的CTA 301/504 前置及功率放大器后,采用五极管/三极管转换式柔性开启的前级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获得更大的喝采,將顽固的晶体管拥趸引诱到真空管的才能上。
1993年将工厂扩大,留下空间应付国际需要。但最受注意的是来自设计家Ole Moller的杰作--CSA14代表柯普兰的新里程碑,并强调了将晶体管与真空管结合在一部扩音机內的实际性。
这种同样的哲理进一步发展成新一代的前级放大器,包括1995年初的CSA 303和为1997年仍然发展中的其他产品。同期,不少改良性能的真空管可供商业使用,因而可让柯普兰重新设计他们的全部真空管前级、后级和合并式扩音机令产品时代化。
1995年7月柯普兰推出新的CTA301MKII前级放大器和CTA505功率放大器,前者取代原来的CTA301,后者提供更高的输出功率及进一步改善音质。这两款产品获得全世界音响刊物的崇高评价。
刚在三年前Ole Moller与老朋友兼数码电子专家Morton Simonsen携手合作,此君以前在飞利浦公司工作, 为DVD专门发展小组的成员。
Ole的这一步证明了另一次的成功,因为两位设计家都有自己的专长,他们可以互补彼此的工作及在新一代CD机的设计上合作,这也是柯普兰首次为欧洲设计有HDCD兼容能力的CD机,现在这款新机也采用全20Bit转换及16倍取样技术。
1996年1月柯普兰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世界最大的Hi-Fi 展览会CES中推出他们第一款CD机CDA 288,它成为音响工业界最高保密的产品,其周详的设计与杰出性能震惊美国发烧友。
9月初柯普兰在伦敦国际Hi-Fi展览会中将他们的第三代CD机--CDA 266亮相,尚有一款革命性的功率放大器CSA 515每声道150瓦,机身像大受欢迎的CSA14那样纤巧优雅,设计概念亦相同。此外还有多款包括遥控的时代化產品,令Hi-Fi界大为震惊。
柯普兰已踏入它的第3个十年,采用真空管与晶体管技术生产真正创新的Hi-Fi器材,已成为欧洲最强大的音响公司之一。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6-8 17:26
标题: 从新回到音乐的黄金年代 听conrad-johnson ET3 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
从新回到音乐的黄金年代
听conrad-johnson ET3
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
[attach]29180[/attach]
技术参数
●唱头放大电路部分
●增益:54dB(高增益版本),40dB(低增益版本)
●相位:正常
●使用电子管:3个12AX7(高增益版本),2个12AX7和1个12AU7(低增益版本)
●主放大电路部分
●增益:25dB
●失真度:<015%
●频率响应:2Hz-lOOkHz
●输出阻抗:100Q
●最大输出电平:20V
●相位:反相
●使用电子管:1个6922
●尺寸(宽×高×深):19"×3.315"×13.125"
●重量:13 lbs
来自黄金年代
二战结束后,全世界丁上世纪六十年代度过了艰苦的重建期而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得益于此,音乐艺术和音响上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全盛时期,现仍广泛流传于世的大量音乐名家经典演绎录音和发烧友们所津津乐道的众多经典音响名器,就是那个黄金年代的明证。其实,虽然晶体管开始逐渐取代电子管,但是不少卓有远见的音响设计师确信,电子管有着晶体管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因而坚持在所设计的音响器材上使用电子管。时全今天,如同LP唱片未能被CD唱片甚至是SACD唱片所彻底取代一样,电子管也未能被晶体管甚至是集成电路所彻底取代,依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音响器材中。不少世界著名的音响领先厂牌,在旗下绝大多数型号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电子管。在这些音响厂牌中,自然包括了由William Conrad先生和Lewis Johnson先生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所创立的conrad-johnson公司。
1977年,conrad-john.son公一j推出了创立后的第一款器材conrad-johnson PV1电子管前级放大器;1978年,conrad-johnson公司推出了conrad-johnson MV75双声道电子管后级放大器,每声道输出功率达到了惊人的75W;随后,更多款式的音响器材源源不断地相继推出。登录进入conrad-johnson公司的网站后可以发现,虽然它的历史产品中虽然也有全晶体管器材,但绝大部分器材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电子管。日前正常生产的产品中,全晶体管器材更是全无影踪了。我相信,conrad-johnson公司对电子管的明显偏好肯定会有它的道理。本文的主角,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显然继续体现着它二十多年来所形成的设计哲学。
典雅大气之形
与某些外观造型标新立异而风格属于新世代的器材相比,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香槟金色的铝制拉丝前而板与中规中矩的机箱所形成的外观造型显得相当典雅大气,给人以朴实闩然的感觉,前面板左上角“conrad-johnson”的丝印字体清晰醒目而富于视觉吸引力。前面板中央的圆形显示窗内,2组2位嫩绿色的七段数字显示管显示了与两个声道相对应的前级模拟输出信号电平数值。圆形显示窗左侧设有5个竖向排列的嫩绿圆形LED发光二极管,可显示当前所选定的信号源;圆形显示窗右侧也设有5个竖向排列的嫩绿色圆形LED发光二极管,可显示着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圆形显示窗为中心,前而板左下方的电源开关、工作状态轮选按钮和信号源选择按钮,与前面板右下方的静音按钮、音量增升按钮和音量减降按钮呈对称分布。这6个略带金赤色泽的圆形操作按钮有着适当的面积,操作舒适而给人得心应手而机随心动的愉悦感受。当然,使用为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而设计的遥控器,可使操作更为方便。
[attach]29181[/attach]
缜密睿智之质
让我们先看看conrad-johnson FT3限量版的蓝本conrad-johnson ET3,其多项主要技术均移植自位居旗舰的conrad-johnson GAT电子管前级放大器。conrad-johnson ET3的放大电路采用无负反馈的结构,使用1个6922电子管以三极管的方式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为了保证整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用电压检测电路对电源输出电压进行精确的监测和控制,以实现电压和电流的稳定供应。音量控制部分采用与上级型号conrad-johnson C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结构相同、由分立元件和高度可靠稳定的小型继电器所组成的步进式电位器,只是限于成本而没有采用上级型'‘和旗舰所采用的全平衡电路结构。conrad-johnson ET3本身设有唱头放大电路,并有高增益版本和低增益版本可供选择,输入电阻可在200Ω至47kΩ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以便与各种唱头相匹配。其中,高增益版本使用了3个12AX7电子管,而低增益版本则使用了2个12AX7电子管和1个12AU7电子管。一如conrad-johnson公司的其它器材,conrad-johnson ET3以手工方式进行焊接组装和性能检测,所使用的电子管都经过精选,以保证具有优秀而稳定的品质。
在上述基础上,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作了如下三方面的改进和加强:旁路电容换用了最高级别的特富龙电容,电阻换用了极其昂贵且声效最好的Vishang电阻,换用了更高级别的增强型RCA模拟信号输入/输出端子。如此,原已十分优秀的表现得以更上一层楼。conrad-johnsonET3限量版的前级模拟信号是反相输出的,与其它厂牌的后级放大器搭配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与同厂的后级放大器匹配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原因将在后文对conrad-johnson LP125M进行简介时解释。
简朴强壮之心
对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进行试听时,使用了如下器材与之搭配:COPLAND CDA 825播放机,2部conrad-johnson LP125M单声道电子管后级放大器,l,对HANSEN THE KNIGHT落地式扬声器。这里还需简单介绍—下同厂的conrad-johnson LP125M。它采用了简单成熟的电路结构,由优质分立元件组成了适度负反馈电路,可实时地将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对比检测以控制失真,使之具有足够的阻尼系数以提高对扬声器的推动能力。所输入的前级模拟信弓‘,首M8080电子管进行反相,然后输出到1个6922电子管进行电流放大,最后由功率放大级的2对6550电子管以超线性方式进行放大,最后得到125W的充沛输出功率,这儿乎可以很好地推动市面卜绝大部分扬声器了。整机电路全部使用了优质元器件,尤其足摈弃电解电容而改用高级别的聚丙烯电容。它设有LED偏流指示,更换电子管后只需使用螺丝起子的简单工具即就可方便快捷地将偏流调整至正确值,用户因此可尽情无忧地使用了。
[attach]29182[/attach]
松暖舒悦柔美
在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的控制下,整套系统的表现非常令人满意。播放各种类型古典音乐时可以听到,无论是歌剧作品中男女演唱者,还是大型管弦乐作品中各种乐器,细致入微的音色泛透着淡淡的金黄色泽而传暖意,缤纷多彩的质感流逸出悠悠的自然美感而显典雅。各种频率的声音量感平衡和衔接自然,准确而非常符合听觉习惯,柔和得使人觉得惬意无比,从容不迫的正确瞬变速度,使聆听者可以非常舒服地享受音乐,并细细品味音乐中的丰富情感。歌者和乐器的声像都给人以玲珑立体的感觉,可轻易地感受到其空问定位及相互关系,它们综合一起就形成了具有生动三维感的声场,给聆听者以相当接近观赏音乐演奏的逼真现场感觉。
这是一种幸福
我等发烧友天生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人生之路不可无音乐。当拥有并聆听着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时,鲜活生动而富于美感的音乐仿佛将我们带回到卜世纪那个欣欣向荣的音乐黄金年代,美妙的幸福感便由心底升腾而起了。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6-11 10:38
标题: 纯净饱满,大气从容 听Pass X600.5单声道后级放大器
纯净饱满,大气从容
听Pass X600.5单声道后级放大器
[attach]29202[/attach]
技术参数
●失真度:<1%
●输入阻抗:20kΩ
●频率响应:1.5Hz - lOOkHz
●输出功率:600W(负载为8Ω时)
●阻尼系统:200
●尺寸(宽×高×深):19"1"×21.5"
●重量:150 lbs
欣赏音乐时,需要多大的输出功率来推动音箱?个人认为,如在较小的空间中使用较易推动的书架箱,每声道80W到100W的输出功率已基本足够了;如在较大的空间中使用较难推动的落地箱以取得全面的表现效果,后级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还是大一些为好。来自美国Pass Labs公司所制作的后级放大器,大部分型号都具有较大的输出功率,至少有着非常充裕的输出功率余量。
Pass Labs公司是由Nelson Pass先生于1991年创立的美国Hi-End音响厂牌,专门设计和制作前级的放大器、后级放大器和扬声器。出生于1951年的Nclson Pass先生,涉足音响领域其实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少年时代便开始自制音箱。他就读美国加州大学丰修物理时便已进入ESS音响公司,参与了海尔气动式喇叭(Heil AirMotion Transduccr)的开发。1974年大学毕业后,创立TThrcshold公司,所推出的世界首部动态甲类功率放大器800A,其后推出的产品均采用了著名的局部负反馈STASIS线路。Nelson Pass先生后来将Threshold公司出售,随之创立了现在的Pass Labs公司,并于1992年推出了Aleph 0放大器,所提出的光学交连偏压控制线路(Opto-isolatcd Bias Circuit)和有源低频谐波抑制器(Active Low Frequencey Acoustics Resonance Suppressor)等一系列技术和设计相继取得了美国设计专利。1988年推出的划时代之作X-1000后级放大器,负载为8Ω时输出功率可达惊人的1000W,最大亮点是采用了专利的超对称线路(Suoersymmetric Circuit),该线路由完全对称的正相放大和倒相放大两个部分组成,再以特殊的交叉补正线路(Cross-coupleed Correction Circuit)连接起来,使两部分电路的失真和噪音在输出时互相抵消,总失真降低至仅为一般放大器的1%,音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实践上述理论和达至最终目标,关键是使用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元器件,这使得整体成本居高不下。Nelson Pass先生还认为,大回路负反馈(Gobal Negative Feedback)虽可抑制失真但会造成音质严重劣化,局部负反馈(Local Negative Feedback)可有效抑制失真而同时改善音质。上述的理念和设计,在Pass Labs公司随后推出的XA系列功率放大器、X.5系列功率放大器、X系列前级放大器的各款机型中,都被使用并延续下去,并以优异的表现效果受到市场的接受和欢迎,这也包括了本文的主角PASS X600.5单声道后级放大器,它的排位在X.5系列中次于旗舰的PASS X1000.5而居高端主力之位且颇具代表性。Nelson Pass先生的设计功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attach]29203[/attach]
现在,就让我们由表及里地观察和分析PASS X600.5吧。
PASS X600.5的前面板采用了复合结构,由后面的主基板和前面的副饰板组成。在主基板中央区域,上方是通电工作时泛出淡淡幽幽蓝紫色光芒的圆形指针式指示表,下方是电源主开关;前面2块内侧各挖开了半圆形组合后,就成为一个比指针式指示表面积为大的圆形、用内六角螺杆固定在主基板上的就是副饰板。这个复合型面板,已成为Pass Labs新一代XA.5系列和 X.5系列的标准形象。PASS X600.5的两侧,是具有复杂俯视剖面构形而带来庞大外表面积、经过黑色阳极氧化工艺处理的铝制散热器,可将功率放大重任的晶体管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及时适量地散发出去以建立热平衡,确保晶体管在设计温度下以非常稳定的状态工作。
在负载为8Ω时,PASS X600.5的标称输出功率可达600W。如此,电源供应自然是重中之重。确实,功率容量远超实际需要的环形变压器,更大容量的电容可储存更多的电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电压波动,运用了Soft Recovery(软恢复)技术的整流电路,可为核心的功率放大电路部分输出充沛而稳定的电流,极大地提高了背景的宁静度和声音的纯净度。从前端模拟信号输入到后端驱动电流输出的整个信号通道采用了直接耦合方式,具有非常宽阔的频率响应。功率放大电路继续采用了超对称线路(Supersymmetric Circuit)的设计,以音响性和音乐性更好、经过严格筛选配对而具有更好一致性的MOSFET晶体管代替J-FET晶体管,将失真控制在前所未有的极低水平。前端的差分放大电路工作在单端甲类状态,后端的推挽放大电路工作在偏向甲类的高偏流甲乙类状态,组合起来后可有效地提高了对音箱的实际控制力。各部分电路的布局更为严谨,并重视每一个细节,最终使整体表现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attach]29204[/attach]
对PASS X600.5进行试听时,除了最前端选用BLACKNOTE CDP500播放机外,与之搭配的PASS XP-20分体式前级放大器和HANSEN THE PRINCE V2前反射式落地箱也非常令人瞩目。PASS XP-20是前级放大器中的旗舰,它同样贯彻了Pass Labs公司理念和设计,从信号源输入端子到前级输出端子之间的整个模拟信号放大通道,使用了尽可能少但素质更高的元器件,具有更高的分析力、更低的失真率和更大的动态范围;经过改进的音量控制电路,可实现更精确的控制;电源供应部分安装在一个完全独立的铝制机箱内,可彻底隔绝电磁辐射,使之不会泄漏而影响整个音响系统中的其他器材;最重要的是,电源供应电路和前级放大电路同处一个箱体内前者对后者的不良影响将彻底地不复存在,这无疑显著地降低了前级放大器的本底噪音,提高了声音的细致度和纯净度;当然,PASS XP-20配有全铝外壳的遥控器,除操作方便之外还手感特佳。HANSEN THE PRINCE V2使用了269mm直径低音单元、182mm直径中音单元和25mm直径丝膜软球顶高音单元各1个,全部由HANSEN公司自行设计和制作,结合精心设计的分音器,音箱最终具有23Hz至23kHz的宽阔频率响应;中音单元安装平面在低音单元安装平面稍后方,高音单元安装平面又在中音单元安装平面的后方,这样可保证3个单元所发出的声音能同时到达聆听者耳朵所在位置;14"的宽度、42"的高度和20"的深度,意味着它拥有较大的体积,只有87dB的稍低灵敏度则在意料之中,但优秀的声音表现也在因经验而带出的期望之中。
[attach]29205[/attach]
播放由小提琴家演奏杜梅、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和钢琴演奏家皮耶丝合作演奏的《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第496号和第502号》(编号:DG 449 208-2)时可以听到,琴弓、琴弦和琴身的音色和质感都可得到正确的表现,丰富的细节和敏捷的速度带来了良好的分析力,琴弦的金属质感有稍稍突出的倾向但平添了几分美艳之感,受到良好控制并保留了适度弹性的低频使音乐显得稳重从容,每件乐器也有着显著立体感的声像和明确空间感的定位。播放由科林·戴维斯指挥考文特花园皇家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演出的《威尔第:游吟诗人》(编号:PHILIPS 446 151-2)中几个场面宏大的情景时可以听到,男女主角的歌声饱满且感情充沛而富有穿透力,在人数众多的伴唱者中昂然而出,歌唱名家的气势和风范彰显;相对于纯器乐作品而言,歌剧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活动空间会相对挤占整个乐团的演奏空间,但这里仍可明显到感受到乐团各乐器组的物理位置分布和音色质感层次,逼真的临场感令聆听者很易融进音乐作品的情节和进程中。
PASS X600.5单声道后级放大器,以再现富艺术感和活力洋溢的音乐而令人信服。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6-21 13:12
标题: 醇暖宽松而悦心,听conrad-johnson LP125M单声道电子管后级放大器
醇暖宽松而悦心,听conrad-johnson LP125M单声道电子管后级放大器
[attach]29278[/attach]
conrad-johnson LP125M技术规格
失真度:<1%
输入阻抗:100kΩ
输出功率:125W(负载可为8Ω和4Ω)
使用电子管:1个M8080,1个6922,4个6550
尺寸(宽×高×深) :19"×6.38"×16"
重量:47 lbs
电子管回潮之风渐吹渐盛,转眼已十年有多了。越来越多的音响厂牌,不同程度地将电子管应用于旗下的器材中,其效果得到了各方面越来越多的肯定。在这些音响厂牌中,包括了由William Conrad先生和Lewis Johnson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所创立的conrad-johnson公司;旗下的主力器材,如 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尤其是本文的主角——conrad-johnson LP125M单声道电子管后级放大器,也成为了应用电子管的成功范例之一。
外观朴实典雅
conrad-johnson LP125M的铝制前面板,有着散发着典雅气息的金黄色涂装,这可谓该厂招牌式涂装了。在金黄色的铝制前面板上,偏右方是电源总开关,正中区域的厂牌标识“conrad-johnson”印刷体清晰易读而十分醒目,偏左方是通电后可发出红色亮光的电源指示灯,左下方的型号标识“LP125M”草书体则为略显传统古板的外观风格平添了几分活力和优雅。在机身上盖板上方,是涂覆了绸纹黑色保护漆的电子管保护盖,它与后方的变压器罩具有相同的宽度和高度,在视觉效果上达至浑然一体。电子管保护盖的左侧、右侧、前方、上方等4个平面上,极有规律地布满了用机床冲出了长条形散热孔,透过它们可清楚地看到其内的6个电子管。电子管保护盖具有如下几个作用:其一,保护里面的电子管,使其免受外来的机械撞击而损坏;其二,降低由扬声器工作时声波辐射所造成的麦克风效应,增加声音的纯净度;其三,形成有效的电磁屏障,防止外部电磁干扰对电子管尤其是位于前端且较为敏感的M8080和6922造成有损于音乐还原和声音表现的有害影响;其四,防止家中小童不小心触及正在工作而具有较高温度的电子管,防止因此烫伤而以策安全;其五,具有调声作用,相对于全密闭的保护盖,其上大量的长条形散热孔可有效地降低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增加声音的透明度。conrad-johnson LP125M的后背板,设有1个电源线输入插座、1组RCA非平衡模拟前级信号输入端子、2组不同输出阻抗的喇叭接线端子,除此之外别无多余之物。conrad-johnson LP125M的外观,端庄稳重而朴素平实,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成份。凭此可知,厂方完全是将音乐优美地还原作为第一要任而全力追求,这无疑最能博得具有智慧型头脑发烧友的好感了。
[attach]29277[/attach]
电路简洁成熟
根据conrad-johnson公司所一贯奉行之“简单即最好”的音响哲学,conrad-johnson LP125M采用了尽可能简单的电路结构,使用数量上尽可能少的电子管,其设计思路与主放大电路只使用了1个6922电子管以三极管方式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的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如出一撤。由优质分立元件组成的浅度负反馈电路,可实时地将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对比检测以控制失真,使之具有足够的阻尼系数以提高对扬声器的推动能力。所输入的前级模拟信号,首先经过1个M8080电子管进行反相,在与同厂conrad-johnson ET3等前级放大器搭配的情况下,自然地与前级输入端子所得的模拟信号实现了同相。同相后的模拟信号其后被送到1个6922电子管进行电流放大,最后由功率放大级电路的2对6550电子管以超线性方式进行放大。通过上述的电路结构,实现了高输出和低失真的预定设计目标,并最终达具有125W的充沛输出功率,可很好地推动市面上绝大部分扬声器。输出变压器具有宽阔而良好的频率响应,可使输出信号得以完整和真实地输出并推动扬声器。整机电路全部使用了精密金属膜电阻等优质元器件,摈弃电解电容而改用高级别的聚丙烯电容,提高了一致性和耐用性;电源部分由大容量电源输入变压器和优质分立元件所组成,为全机提高强有力且稳定的电能供应。conrad-johnson公司备有足够且经过精心筛选和仔细配对、用于功率放大的电子管,使用户可尽情地享用conrad-johnson LP125M而永无后顾之忧。功率放大级电路设有LED偏流指示,用户在更换电子管后,只需使用螺丝起子等简单工具,即可方便快捷地将偏流调整至正确值,conrad-johnson LP125M即可回复预定设计状态而正常工作了。这是一项对用户极之体贴的设计,对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用户而言,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
醇和暖润柔美
播放雨果出品的《禧乐》(编号:LPCD45 1018)中《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可以听到,杨小琳那特质鲜明而别具个性的歌声高亢苍远,暗含着似乎飘渺而实则厚实的低频成分,能量感恰如其分而不会咄咄逼人,既不会过多而造成混浊不清,也不会过少而觉得缺乏根基,整段录音具有稳定宽松且平衡自然的听觉效果。播放金凯盛出品的《烧得温柔》(编号:JKS-GDSD8023)中《在银色的沙滩上》时可以听到,李坤雨的声像凝聚,轮廓线条清晰;歌声饱满而略带磁性,有一种向上飞扬的倾向与趋势,这是一种充满朝气、积极健康的声音;歌声醇和温暖而且富含感情,这是一种令人陶醉、赏心悦耳、倍感亲切的声音。conrad-johnson LP125M在表现人声时,悠然散发出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感染力。
以制作民乐见长的瑞鸣,最新出品的《47弦的记忆,张小音·唯美竖琴》(编号:RMCD-1034)以在总曲目中占了多数的西洋音乐小品而给听者一个全新的感觉;播放中第4曲《天鹅》和第8曲《圣母颂》时可以听到,主奏的竖琴以及伴奏的单簧管、双簧管、铝板琴和钢片琴等乐器,均各自有着不错的形体感,声像的聚焦感和定位的清晰度令人满意,琴声具有迷人的细致度和解析力;最让听者的心随着音乐荡漾并陶醉的,是竖琴那精致华丽、绵厚悠扬且富弹跳感的优美音色。播放RR出品的《典范录音30周年精选》(编号:RR-908)中规模和动态都颇大的《恩奈斯可:罗马尼亚狂想曲第1号》时可以听到,大提琴柔韧有力,中提琴温润甜美,小提琴纤细美艳,弦乐组给人以声音华丽、柔和细致的感觉;铜管组的短笛和小号、打击组的钹和三角铁,声音通透而感细致,其中的三角铁更是细致得如万里晴空中轻轻抛来的银丝。通过乐声,我可看到一个位于扇形舞台之中、具有典型规模的管弦乐团,乐器位置分布清晰,声音层次丰富多彩,清晰准确的定位和宽阔深远的声场,整体表现完全不逊于同档次的高级晶体管放大器。
[attach]29279[/attach]
心因之而愉悦
试听conrad-johnson LP125M时,选用同厂的conrad-johnson ET3限量版电子管前级放大器,与之组成最佳的核心搭配。前端选用的是COPLAND CDA 825播放机,后端则选用了HANSEN THE KNIGHT落地式扬声器。这是一次令人愉快的试听,conrad-johnson LP125M单声道电子管后级放大器,以其成熟的设计和均衡的表现,为我们带来源源而至并心为之悦的音乐。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6-28 10:12
标题: 系出名门的靓声再现 聆听conrad-johnson 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
系出名门的靓声再现
聆听conrad-johnson 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
[attach]29306[/attach]
conrad-johnson 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技术参数
增益:25dB
最大输出电平(Maximum Output):20V RMS
总谐波失真率:<0.15% THD
频率响应:2Hz - 100kHz
输出阻抗:100 ohms
哼声与及噪音:100 dB(在2.5V之下)
尺寸(宽×高×深) :15.375英寸(D)×19英寸(W)× 4.94英寸(H)
重量:28 lbs
前言
当前,虽然电子管开始逐渐地被晶体管所取代,但是仍有不少音响发烧友依然钟情于电子管放大器,而且部分有真知卓见的音响设计师也表示,电子管有着晶体管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因此在目前的音响市场上,仍有不少知名的音响大厂在所设计的音响器材上使用电子管,继续延续了电子管的生命,继续带给发烧友音响技术革新。在这些音响厂牌中,conrad-johnson便是电子管放大器的翘楚,这次conrad-johnson再度为发烧友带来新的惊喜,向音响市场推出了筹谋已久的ET5的确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辉煌的历程
conrad-johnson早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便已经诞生,它是由Dr.Willimn Conrad和Dr.Lewis Johnson两位经济学博士,在美国共同创立conrad-Johnson Design,INC.,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十年的历史。公司旗下以conrad-johnson作为音响器材品牌的出品,可说是一向钟情于高级真空管功放的音响发烧友族群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音响名牌!
如果说Dr.William Conrad及Dr.Lewis Johnson,这两位经济学博士的处女作电子真空管前级放大器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在该真空管前级放大器研制过程中,所开发出的一套崭新科技以及与众不同的线路架构。早在1977年,conrad-johnson公司推出了创立后的第一款conrad-johnson PV1电子管前级放大器之后,更凭藉自己的崭新科技以及与众不同的线路架构,除了使得旗下的音响产品得到业界的肯定,以及用家们的广泛赞许之外!更被坊间誉为最具音乐性的音响器材之一,从而促使该厂的真空管出品一直位列高级音响器材的至尊级地位。这一款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可谓系出名门,属于conrad-johnson近年来的最新力作,继同门的THE GAT前级放大器之后,再次给发烧友带来新的惊喜。
[attach]29307[/attach]
具备出色的技术性能
conrad-johnson 这次推出的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有着出色的技术指标,机身的增益达至25dB,最大输出电平(Maximum Output)为:20V RMS。机身输出的阻抗只为100 ohms ,总谐波失真率仅为<0.15% THD,频率响应范围由2Hz至超越100kHz,哼声与及噪音在2.5V之下量度为100dB的水平,如此出色的性能,以上如此优秀的技术参数,让ET5堪称是当前电子管前级放大器中的优秀产品了。
香槟色设计透露的优雅质感
作为系出名门的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conrad-johnson厂方为其打造了出色的技术性能之余,也为发烧友带来了香槟色的优雅质感,整体感觉高贵、大方。在整体尺寸上,ET5的15.375(D)×19(W)× 4.94(H)英寸的体积要比之前的ET3限量版电子管前级要大,28 lbs的重量也较重,可以知道ET5的确是份量十足。
ET5的外形设计并不是走市场上那些标新立异的电子管前级放大器风格,而是稳重、大方,采用了经典的设计来取悦发烧友的眼球。在机身的中部位置,厂方为ET5搭载了一只圆形的信息指示屏幕,透射炫目的橙色光芒,充满着视觉感染力。该屏幕内搭配了可以显示两组双位的橙色七段数字显示管,在运行的时候能够显示出与两个声道相对应的前级模拟输出信号电平数值。在圆形显示屏幕的左右两侧均具备了竖向排列的信息提示,其中左侧设有CD、Video等5个橙色的LED发光二极管,可显示当前所选定的信号源;而在圆形显示屏幕右侧便是设有5个橙色的LED发光二极管,主要为用家显示出当前的工作状态,让人一目了然,了解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的运行状况。
在外观上,机身正面的前障面板运用的是铝材质拉丝,呈现出香槟金色调,显得相当大气、高贵,又不失自然、优雅。除了在前面板的中央位置采用圆形的显示窗之外,在前面板的中部、下方位置则是“conrad-johnson”的丝印字体,远远观察,便让人清晰可见。而在机身左右两侧更增加了四行凹线、加上下方的一整条贯穿整个面板的凹线,让ET5整体设计展露质感与层次,更显得优雅、大方。在按键方面,ET5的前面板左下方的电源开关、工作状态轮选按钮和信号源选择按钮,与前面板右下方的静音按钮、音量增升按钮和音量减降按钮呈对称分布。这六个圆形操作按键,略显亮银色泽,有着适当的尺寸和键位,操作非常舒适,加上厂方特设的多功能遥控器,使得用家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感受机随心动的愉悦心情。
[attach]29308[/attach]
优异的内部设计
跟之前的THE GAT电子管前级放大器类似,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在机身内的信号传送路径也是采取最短的路径规划,厂方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信号传送过程中的损耗。凭借超过30年高级电子真空管功放制作经验,厂方已经深谙,若要充分发挥出每一款电子真空管机的内在潜力,就必须从线路的规划、架构、设计、以至用料都必须要做到最好,否则必定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结果。因此,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从输入到输出级的音频放大电路,包括电平控制在内的线路均一律采用了最精密金属箔膜电阻器(Metal FoilResistors)、以及数枚不同数值极之触目的conrad-johllson专用,并且印有“CJD”字样的铁氟龙电容器(Tefion Capacitors)制作。此外,机身在每声道之中各自采用了双三极式真空管,这些真空管全部都是经过了厂方的音响工程师团队们的精心挑选,确保了每一款都是超低噪声(Noise)特性以及超低麦克风效应(Microphonics)的真空管。
同时,在ET5前级放大器机身上的直流稳压电路当中,更使用了与音频放大电路相同质量与及款式的电阻器(Resistors)。而电源供应电路之中的电容器更分别用上聚丙烯(Polypropylene)及铁氟龙(Teflon)的款式,且音频放大电路及电源供应电路之中,更不含任何可劣化重播效果的电解电容器(Eleetrolytic Capacitors)。
在机身的所有输入与输出的切换,是通过特殊设计的密封式镀金/银接触点的继电器操控。而设立于机背之中的各组输入与输出接口皆为镀金无氧铜出品。同时,ET5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焊接组装和性能检测,所使用的电子管都经过精选,以保证具有优秀而稳定的品质。以上种种,都彰显出conrad-johllson优异的工艺和用料的精良,并成为了当前一个电子管前级放大器的最新的参考标准。
[attach]29309[/attach]
舒心、从容的声音享受
在技术上,conrad-johnson ET5的多个主要技术都是移植自位居旗舰的conrad-johnson GAT电子管前级放大器。ET5的放大电路采用的是无负反馈的结构,使用1个6922电子管以三极管的方式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为了保证整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用电压检测电路对电源输出电压进行精确的监测和控制,以实现电压和电流的稳定供应。
这次聆听,采用的是意大利Blacknote的SACD300作为迅源部分,ET5前级放大器搭配的是同厂的conrad-johnson LP125M后级放大器,LP125M整机电路全部使用了优质元器件,尤其是摈弃电解电容而改用高级别的聚丙烯电容。它设有LED偏流指示,更换电子管后只需使用螺丝起子的简单工具即就可方便快捷地将偏流调整至正确值,令到本次试用可以尽情无忧地使用了。LP125M内部采用成熟的电路结构,是由优质分立元件组成了适度负反馈电路,可实时地将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对比检测以控制失真,使之具有足够的阻尼系数以提高对扬声器的推动能力。
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跟LP125M搭配,所输入的前级模拟信号是需要经过1个M8080电子管进行反相,然后再输出到1个6922电子管进行电流放大,最后由功率放大级的2对6550电子管以超线性方式进行放大,带来125W的充沛输出功率,因此在现场伺候得这对HANSEN THE KNIGHT骑士落地箱有板有眼。
现场所听,在conrad-johnson ET5前级放大器的控制下,整套系统的表现得流畅、自然,相当令我满意。播放了多段交响乐现场录音片段,音乐中的人声演唱相当细腻,而铜鼓、长笛、管弦乐乐器的音色却是充满光泽感,带来丝丝的暖意,小提琴的擦弦质感清晰可闻,流淌着悠悠的自然美感,尽显细致声音,呈现出优美细腻性的音色。
在聆听过程中,播放了《基辅大门》、《Baba Yaga》等大动态的、大气势的爆棚音乐,仍然令人满意,高中低频的衔接自然,现场的声音量感平衡,并且有着突出的音乐感和强烈的音乐氛围,带出了音乐当中的庞大气势,展现汹涌澎湃的动态,很快在现场就构建起高低错落的声场,并有着宽阔而深远的表现。
再播放RR《Tutti!》中的《展览会之画》,感受一下阵阵定音鼓敲击的强大气势和能量感。细听之下,ET5前级放大器帮助音响系统的气势慢慢提升,展现出庞大的音乐能量,不过现场却没有一点压迫感,而是把深层的音乐情绪一点一滴地勾勒出来,令到中低至低频段的冲击力可以爆发,展现出全频段的生动性、动态对比、反差和瞬间响应,听得非常过瘾!
人声的表现更加考验不到ET5前级放大器,先后播放了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夏韶声的《追忆》以及《Pie Jesu》选段,现场感受到人声的磁性更加吸引了,嗓音运转的细节更多了,歌者演出的感情也慢慢渗透出来,此时此刻有着出色的空气感和丰富细腻的音色,慢慢地将我陶醉!
结语
凭借着出色的性能,conrad-johnson ET5电子管前级放大器的诞生,再次显露出conrad-johnson在电子真空管技术上的成就与优势,继续体现着conrad-johnson三十多年来所形成的设计哲学,让系出名门的靓声再次重现了。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7-4 10:24
标题: 评conrad johnson ET3/LP66S前后级电子管放大器 热情地释放音乐
评conrad johnson ET3/LP66S前后级电子管放大器
热情地释放音乐
[attach]29341[/attach]
ET3前级(高电平)
增益:25dB
最高输出:20Vrms
失真:<0.15%THD
输出阻抗:100Ohms
噪音:98dB(2.5V)
电子管:6922 ×1ET3
唱头放大部分增益:54dB(高增益)、40dB(低增益)
RIAA:±0.25dB(20Hz-20kHz)
噪音:﹣80dB(10mV)
电子管:12A×7×3(高增益)、12A×7×2、12AU7×1(低增益)
体积(DWH):13.125×19×3.515英寸
重量:13 lbs
[attach]29342[/attach]
LP66S后级功放
输出功率:2×60W
频率响应:20Hz-20kHz(±0.2dB)
输入阻抗:100k ohms
电子管:6922×3、 6550×4
尺寸(HWD):162×483×406mm
重量:49 lbs
虽说有关电子管放大器的线路结构,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然而自己装过电子管放大器的音响发烧友一定就知道,即使套用成熟的线路结构,也不能保证可以装出一台优秀的放大器,其中线路搭棚的做工精良与否以及输出变压器的质量,才是电子管放大器的性能关键。再来,无论是晶体管放大器与电子管放大器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被动组件的挑选使用往往也是调音功力的展现,非但要了解组件的特性之外,对于如何运用也必须具备能够掌握的经验。即使机箱的材质与结构,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声音,通常这也是玩DIY装机感到最难克服的地方。美国Hi-End音响名厂Conrad-Johnson由William Conrad和Lewis Johnson于1977年创立,品牌名称即是两人姓氏的结合。在电子管放大器盛行的年代,发烧友把目光焦点凝聚在Audio Research身上,虽然Conrad-Johnson声音了得却无法大红大紫。而最近十多年由于Hi End奢华风盛行,Conrad-Johnson朴素的外观又无法与许多精致炫丽者争宠,以致于Conrad-Johnson始终被低估了。借着这次评论ET3/LP66S前后级的机缘,建议发烧友不妨对这个品牌多多留意,因为它家不少机型都有相当不错的声音表现。
也许是Conrad-Johnson很低调,又也许是技术层面的因素,能了解ET3/LP66S前后级的资料少之又少,只知道ET3电子管前级放大器设有遥控器,设计精密的音量控制电路和平衡设置容许精确度高达每级0.5dB。7组输入接头,使ET3能够容纳更多的音源系统。为彻底贯彻Conrad-Johnson电路必须尽可能简单的设计理念,LP66S后级仅仅用了7只电子管便发挥出无比的魔法力量。就像其它昂贵的后级放大器那样,LP66S把三极管和阴极相位变换器直接联系起来。输出部分由左右声道各一对6550电子管组成,揉合了高能量和低失真。通过释放小量的负反馈于电路内,减低失真和提供足够高的阻尼,便足以推动世上绝大部分的扬声器系统。为了将每个放大级和输出信号隔离,输入部分和变换器还使用了独立的供电调节开关。所有的线路板都用避震胶悬浮于机壳之上,显见设计者认为线路板的振动会影响声音重放的质量。
Conrad-Johnson ET3/LP66S前后级的声音特色和我们一般想象的电子管放大器厚声略有不同,而是有丰富细节与明亮光泽的声响效果。ET3/LP66S前后级有着很不错的声音密度,加上漂亮的线条感,加上明亮的音色彩度,交织出活泼又带着阳刚气息的个性。清晰的线条与声响的交织和谐可说是ET3/LP66S前后级高明的地方,以声音的个性来说,ET3/LP66S前后级带着点阳刚味,乍听之下有些人会觉得稍微有些火气,但越听越有意思。
Gustav Mahler第二号交响曲《复活》,著名指挥家Bernstein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是经典录音之一,不过这张唱片录制时间早,温暖有之,过去总觉得细节不如晚近的录音,但用ET3/LP66S前后级演绎,阳刚的弦乐线条在小提琴上面,而厚重的地方则在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上面,这首交响曲一开始就是猛烈的送葬进行曲,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一片又一片地挥洒出沉重又恐怖的旋律,大部份放大器都能把低音弦乐群的厚重表现出来,但是这时候还有小提琴的声响,紧张地、快速地演奏着,声音比较小,但却很紧张,那是整个送葬进行曲最可怕的地方ET3/LP66S前后级不仅有一群又一群的庞大低频声浪,还维持着小提琴的紧张线条,交织存一起,那送葬进行曲的气氛真是惊人.很多人听这首交响曲,都注意到低频的波涛汹涌,但ET3/LP66S前后级却巧妙地把小提琴的声音线条浮现出来,真正的紧张气氛就在这里。ET3/LP66S前后级走干净利落的路线,它的速度是快的,是干脆的,是不拖泥带水的,或许有人比较喜欢传统电子管放大器较慢的声音,认为这样表现音乐比较温暖,但ET3/LP66S前后级不是这样的个性,它更重视精确与真实。
例如有着日本血统的德国钢琴家Alice Sara Ott演奏的《Tehaikovsky Pian Concertor NO.1》,这是一张比较晚近的录音,富有现代感,细节又多又丰富,音乐动态录得很大,却丝毫小紧绷,用ET3/LP66S前后级米听,录音当中的现代感表现得非常好,气势也大了许多。Alice Sara Ott的柴可夫斯基诠释颇有新意,ET3/LP66S前后级轻松地把她弹奏钢琴的晶莹剔透表现出来,强奏时音乐有分量,但大音量依然维持很好的平衡感,一点也不觉得紧绷,音质也没变粗的倾向,钢琴的尺寸不显得特别庞大,音场相对比例漂亮,钢琴在前,乐团存后,彼此相互对话,互相较劲,展现协奏曲的“和谐”与“对抗”,在柴可夫斯基的总谱上,第·乐章里面有着·段音乐写着“钢琴与乐团的狂暴对抗”,彼此对抗又要维持和谐,不仅对诠释音乐的演奏者很难,要重放出近乎真实的演奏情绪也非常难,ET3/LP66S前后级倒是自成一家之言,钢琴有着精确的比例与漂亮的线条感,与乐团相互辉映,确实精彩。
柴可夫斯基听得过瘾,换上由Harmonia Mundi发行辻井伸行演奏的《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在ET3/LP66S前后级上面听这张唱片,钢琴的声响雄健刚毅.ET3/LP66S前后级处理复杂音乐的能力确实很好,交响乐和协奏曲经常有许多声部一起交织,如果线条处理不漂亮,音乐没有层次,听起来就缺乏魅力。ET3/LP66S前后级在处理复杂声线的能力确实超过我的预期,音乐多了一番理性之美。当然,ET3/LP66S前后级的理性分析能力是有个性的,有些人偏好朦胧的音乐美,大概不会喜欢,但如果你经常专注聆听复杂的交响乐或协奏曲,能追踪着各个声部的发展与对位,一定会欣赏ET3/LP66S前后级的好处、另外,LT3/LP66S前后级的铜管强而有劲,声响很集中,力道丰沛,漂亮地向高处延伸。很多放大器表现高频亮丽时,常常会觉得稍微刺激,TET3/LP66S前后级则是亮丽但不紧绷,把音乐的张力尽情发挥。
[attach]29343[/attach]
总结
Conrad-Johnson ET3/LP66S前后级电子管放大器很有个性,可以把藏在音乐中的所有热情释放,直达心灵的最深处。或许有些人喜欢听柔和的音乐,喜欢慵懒无力的舒服感受,但那不是ET3/LP66S前后级的个性,我相信用其它配件也很难把ET3/LP66S前后级调出柔和的效果,但如果你喜欢听内容复杂的交响乐,喜欢享受声部线条的交织与变化,喜欢专注地聆听乐章快慢之间的丰富变化,Conrad-Johnson ET3/LP66S前后级电子管放大器不会让你失望。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7-13 11:27
标题: 至清、至纯、至细腻 评美国Cerious Technologies React 1碳纤维音箱
至清、至纯、至细腻
评美国Cerious Technologies React 1碳纤维音箱
[attach]29401[/attach]
技术规格
灵敏度:89dB/1W/1M
阻抗:6-8.5Ω
频率响应:50Hz-22kHz
体积(HWD):432×267×324mm
重量:16.8kg/只
脚架:采用碳纤维管,可灌沙或钢珠加重(25”H×3”W)
毫无疑问,单看外观就知道这是一对追求极致的发烧Hi-End音箱。你看那全身碳纤维纹理的材料、不规则箱体结构,充满科技感的外形就知道它与众不同。事实上,这款名为React 1的碳纤维音箱,出自一家深度掌握碳纤维技术的美国Hi-End厂Cerious Technologies。
次前对Cerious Technologies这家公司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家的产品全部以碳纤维应用为主导,现在有React 1书架、React 2落地两款音箱,还有一款Stealth超低音音箱、Nano系列接插件和LC系列线材等产品。产品看似不多,但每款都是应用了碳纤维技术的杰作,而且售价不菲,比如React 2落地箱定价就高达32000美元。
高科技碳纤维箱体材料
React 1最吸引人之处无疑是箱体的结构和用料,React 1是2分频2单元的密闭式箱体书架式设计,采用180mm口径合成陶瓷矩阵锥盘中低音单元,和25mm双振膜指环辐射式高音单元。厂方建议采用原厂26英寸高的碳纤维脚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音箱的设计性能,产生出扎实的43Hz低频。
与其它品牌音箱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Cerious Technologies两款产品的箱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材料制造,React 1由66 支空心碳纤管所包围组成,React 2落地则采用70支,这种碳纤维管结构异常坚固而且非常轻巧,再加上每支纤维管内均灌入能吸收震动的陶瓷液,当感应有外来或自身的震动,比如低音单元的谐振幅射等问题,均能将这些多余的能量减弱甚至完全抵消。
碳纤维Carbon Fibre,顾名思义,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一种增强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GF)相比,杨氏模量是其3倍多;它与凯芙拉纤维(KF-49)相比,不仅杨氏模量是其2倍左右,而且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有学者在1981年将PAN基CF浸泡在强碱NaOH溶液中,至今仍保持纤维形态。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的微观结构类似人造石墨,是乱层石墨结构。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430G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材料的比强度愈高,则构件自重愈小,比模量愈高,则构件的刚度愈大。
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分子纤维 。其中含碳量高于99%的称石墨纤维。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无蠕变,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性好,纤维的密度低。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按状态分为长丝、短纤维和短切纤维;按力学性能分为通用型和高性能型。随着航天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还出现了高强高伸型碳纤维,其延伸率大于2%。用量最大的是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目前应用较普遍的碳纤维主要是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碳纤维的制造包括纤维纺丝、热稳定化(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4个过程。其间伴随的化学变化包括,脱氢、环化、预氧化、氧化及脱氧等。
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可用作飞机结构材料、电磁屏蔽除电材料、人工韧带等身体代用材料以及用于制造火箭外壳、机动船、工业机器人、汽车板簧和驱动轴等。碳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政治敏感的关键材料。以前,以美国为首的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 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封锁政策。1994年初COCOM解散,但禁运封锁的阴影仍笼罩,先进的碳纤维技术仍不能引进到国内,特别是高性能PAN基原丝技术。即使我国进入WTO,形势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国外,尤其是碳纤维生产技术领先的日韩等国对中国的碳纤维材料及制品的出口一直保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只有为数很少的中国企业能够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拥有产品的进口渠道。全世界主要有日本东丽、东邦人造丝和三菱人造丝三家公司以及美国的HEXCEL、ZOLTEK、ALDILA三家公司,以及德国SGL西格里集团,韩国泰光产业,台湾台塑集团等少数单位掌握了碳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并且有规模化大生产。Cerious Technologies完全掌握碳纤维的特性和加工技术,因此应用碳纤维制造音箱,最终获得的物理特性比传统的木质材料和其他复合材料坚硬而轻量很多。
创造理想声学条件
Cerious Technologies的设计师认为不管用其它什么材料,例如铝材,木质材料甚至一些所谓突破性的强化夹板等等,都离不开一整块材料来制造箱体的设计概念,这大大局限了箱体的声学性能。箱体的性能由形状及材料这两个元素构成,由于上述这些材料都不易制造成理想的音箱形态,在设计师的角度看,很难完成理想的声学设计。
但Cerious Technologies经过数百小时的计算机辅助开发,去钻研React 1的形状,应用碳纤维管组合成箱体的技术,具有容易设计出不规则形状的优点。每一支碳纤维管的直径大概10mm左右,一支支并排拼接排列,箱体的上下壁板和前障板采用约20mm厚的透明亚克力材料作基板,这三块基板都以碳纤维强化处理,谐振控制特性同样出色。虽然正面看React 1音箱依然是比较传统的长方形,但从顶板看就能看到它的特别之处,连续的梯级状曲面线条,环绕大半圈后构成前宽后窄低谐振的箱腔结构。与此同时,Cerious Technologies还在React 1箱体内设计了特殊结构的阻尼系统,以针对性地彻底消除箱体内的残余混响,使低频表现更纯净鲜明。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Cerious Technologies采用轻质、坚硬、低谐振的碳纤维材料,还以不规则箱体设计,得到的结果是以高科技打造出毫无谐振、音染的纯净箱体。可想而知,Cerious Technologies这种设计的技术含量绝对比传统木质材料制作高出很多,碳纤维的成本和加工难度也不是木质或者其它合成材料能够同日而语的。
除了拥有性能优异的箱体,React 1使用的两只喇叭单元也是厂方特别定制的顶级产品,180mm中、低音单元采用合成陶瓷矩阵锥盘材料,由于采用了多种材料复合制造,因此不会出现单一材料的固定谐振特性,从而获得惊人的扎实度及优良的阻尼能力,保持最佳的频响线性。25mm口径的双振膜辐射式高音单元也是Cerious Technologies向名厂定制的产品,其超宽指向性向来口碑载道,而且Cerious Technologies所采用的每个喇叭单元都经过严格的刷选配对,确保每对音箱得到最佳的一致性。由于React 1所采用的喇叭单元素质优异,因此没有特殊修正的必要,Cerious Technologies只需采用最简单的-6dB一阶分频器,只采用了3只元件,分频点设计在较高的3.7kHz,就能达到理想的频响和相位衔接效果,同时简单的分频器设计全部元件配对误差率在 1% 之内,大大降低信号损耗的同时也确保性能的一致性。
[attach]29402[/attach]
音质至清、至纯
这对React 1音箱长驻在试音室中超过两个月时间,期间我们测试的很多播放机、功放等器材都搭配这对音箱来试听或者参考,接触的时间长了,对React 1的声音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首先我感觉React 1并不难推,输出功率低至18W的单端211胆机也能唱得非常欢快,100W左右的合并功放或者前后级也已经能够舒展自如了,200W以上的功放更能将它唱得天翻地覆的同时也不会出现承受不住的状况,可见React 1其实蛮平易近人的,不挑吃、承载能力好这些优点能够共存。
当然,React 1拥有全无谐振干扰的箱体和优质喇叭单元,因此声音达到中性无染、通透细腻的极高境界。但搭配的前端器材素质高低也能清晰呈现,绝无任何隐晦。这种中性的表现力在搭配好的器材时声音当然就比较好听,但搭配有所欠缺的器材时,缺点也就毫不保留地悉数暴露出来,分辨能力之强可以用显微镜级别来形容。这篇测试报告声音特性描述综合了多款高素质功放系统搭配才完成,其中包括美国ModWright乐威LS100、KWA100前后级功放、Conrad Johnson诗醉ET3/LP66S胆前后级功放、Goldmund高文Telos 250单声道后级功放等等。测试全程采用原厂脚架,音箱摆位也经过多次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平衡度和兼顾音场的表现。
从平衡度而言,React 1可说是难挑毛病的,频响特性非常平直,听钢琴或者交响乐能够明确反映各声部的音阶平衡性,不会出现某些音域较弱或者较强的情况,这对展现演奏和录音意图非常到位。而且所呈现的音质纯净程度之高绝对是示范级的,所搭配的几套功放都恩那个呈现出圆润、清透的质感。中高频分析力超高的同时带着柔美的气质,即使大声压下也不会发紧、尖锐,非常耐听。
React 1的低频量感并不属于“多”的类型,在20多平方米的试音室空间中属于纯净、控制力佳的那种。如果您因为喜欢非常饱满厚实的中频段和低频段,或许会认为React 1这方面的量感不足,但事实上接触的时间越长,对比的器材够多,你就会发现React 1的中频和中低频能量感其实是恰到好处的,多一分就会显得累赘、而少一分就会显得干薄。
指向性宽阔、音场开扬明朗
由于拥有显微镜般的分析力,React 1的泛音残响再生能力表现也达高超水平,尤其听真正现场录音的唱片时特别明显。许多录音室多轨录音合成的制作,泛音都是通过后期效果器做出来的,和在大空间中自然残响相比较区别依然非常明显,小空间多轨录音合成难以达到统一的泛音效果,在React 1面前立马暴露出空间感难以统一的缺陷。听现场一次录音的Opus 3《Test Record 4.l》,每一首录音的自然泛音表现很自然清晰,让演奏的现场活生感凸显而出,就如将录音现场带到试音室一样,自然耐听。听DG出版的杰利毕达克现场音乐演奏会,现场细微骚动的杂音也非常自然,但却并不影响音乐的气氛,这才是真正的自然音场效果。除了泛音丰富之外,无疑我们再次感受到React 1顶尖的分析力,它把噪音里面的声音纹理解析得非常清楚,弦乐演奏的音质相当柔美,完全不会有剌耳的感觉,整体弦乐群都散发着迷人的黏滞感觉。聆听低音提琴的独奏,琴声也清楚的显现粗弦摩擦与振动时的迷人魅力,您可以感受到粗弦弹跳时“空气被琴弦推挤朝自己涌来的那种空气质感,不会夸张但是很真实。
在爆棚能力方面,React 1的动态凌厉程度绝对不亚于很多中小型的高品质落地箱,聆听Telarc推出的SACD版《罗沙三部电影合唱组曲》(SACD 60631)。这张CD管弦乐气势磅礴,合唱悠远恢弘,听来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感觉。React 1的喇叭单元虽然不大,但是同样能够表现出壮阔的气势。第二首一开始几声有劲的定音鼓和接下来具有冲击力的管弦乐组合奏如巨浪袭来,一轮比一轮强烈,一次比一次高涨,再加入大鼓猛擂之后,React 1依然能够承受得了,由此可见React 1无论喇叭单元或者整体设计都极为优秀。
总结
无论外形设计、箱体用料和喇叭单元的素质,无疑React 1是一对极品级书架音箱,清纯但不单薄的声音表现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希望全面发挥React 1威力的用家别忘了配上原厂的脚架,并且搭配最优质的前端系统,然后就可以好好享受音乐带来的奇妙乐趣了。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7-19 14:34
标题: 评Hansen凯声 The Elixir书架箱
评Hansen凯声 The Elixir书架箱
可能是最好声的书架箱
[attach]29421[/attach]
●频率响应:32Hz-23kHz+/-2dB
●尺寸(HWD):584×229×305mm
●重量:160lbs/pair
从旗舰The King V2到中型落地式的Prince V2王子,算上这对加拿大Hansen凯声体型最小的 The Elixir万灵丹书架箱,近半年来接连试听的Hansen凯声音箱已经有3款了。这一路听下来,我发现无论体型大小,Hansen的声音风格竟然都保持着高度一致。这个其实也比较好理解,基于同一原理设计箱体,采用相同的高标准加工而成,喇叭单元技术和用料同样没有任何差别。三个不同型号的产品的区别只在于箱体的大小和喇叭单元的口径及多寡而已。因此只要给予合适的聆听空间和合理的系统搭配,Hansen的产品都能够保持着极高的声音水准。就比如以往在香港雅典的大Show Room中搭配PassLabs旗舰功放试听The King V2,而这次试听的The Elixir万灵丹书架箱则改在空间小一半左右的小Show Room中,同样搭配PassLabs的功放,只不过换为中间级别的X350.2后级,所获得的音效除了受间限制呈现的音场较小、超低频受音箱体积限制下潜能力稍欠外,其余方面的表现依然维持着Hansen的最高水平。
应用厂方最高技术打造的箱体
最近几年有关注国外音响展或专业音响媒体报导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Hansen Audio这个新兴的品牌。Hansen Audio的喇叭制品具有几项重大的特点,一是从单元、分音器到音箱都一手包办,全部自己设计和生产;再则是所有产品坚持完全在加拿大制造生产;而且与声音性能密切关联的精致典雅外型更是独家技术研发的产物。虽然The Elixir万灵丹书架箱是厂方最小的产品,但如前文所述,在这对小巧的音箱上却倾注了厂方的所有先进技术。在评论The King V2和Prince V2的时候,我都有提过Hansen的曲面箱体造型并非空想而来,而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严谨的测试而最终确定的,当中积累了Hansen Audio老板兼设计师数十年的心血。
The Elixir采用了Hansen
Composite Matrix复合矩阵箱体,Hansen Audio认为声箱的结构是达至完美重播效果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大部份音箱是采用MDF木材来制作声箱,而且造型总离不开传统式的立体长方形结构,因此声箱的内部或多或少会出现对称式的平行面,这种结构必然会产生可劣化重播效果的箱内驻波外,更由于木材的谐震点并不能完全受控,从而衍生出可闻性的箱声音染。而Hansen Audio自家这些漂亮的音箱曲线是由一位女性平面造型设计师描绘出来的,至于箱体的用料以至内部的架构,更经历了工程师反复不断的推敲和验证,而特别设计出一种独一无二的造型。Lars Hansen和他的设计团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经过反复的实验制作出称为Hansen Composite Matrix复合矩阵的音箱材质,同时还能使各喇叭单体处于同一垂直发声平面,获得一致的相位特性。这种箱体设计比传统木箱更高的刚性、而且内部壁面不规则、不平衡的设计能够尽最大的可能降低驻波的产生;也更具耐候性,无论潮湿或干燥环境都更显耐用。采用Hansen复合矩阵式物料制作的声箱,其基本结构是分成里、中、外三层,而每层各由六种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密度与及不同的厚度组成,然后再经特制的模具模铸成形,并由熟练技师进行反复十六次上漆、人手打磨。音箱的表层更采用上Hansen Audio A级焗漆处理技术,经人手喷砂后再进行最仔细的打磨以及抛光,使其表面呈现闪亮的光泽与及非常滑溜。此外,箱体内再铺一层具有卓越化震性能,被Hansen Audio命名为CLOAKING DEVICE的化震装置:这层化震装置是由一些极柔软的物料合成,使用后可获得更低的失真效果。
顶级自产喇叭单元
除了采用和同门师兄一致的箱体设计理论和制造工艺,The Elixir万灵丹书架箱所采用的喇叭单元同样出自原厂之手,两路两单元的倒相结构,喇叭单元说白了就是25mm高音和The King V2及其它产品的一样,而182mm口径的中低音其实就是The King V2上的中音。The Elixir万灵丹书架箱的设计理念同样遵循厂方向来坚持的四个设计概念:时间相位的一致性、扩散的一致性、真正动态的表现力及音色的准确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Hansen在设计上的确花了很多心思。中低音单元的白色三文治结构振膜采用纤维编织而成,其中主要的材料是玻璃纤维加环氧树脂类,上下两层都是这类材料,只是配方稍有不同,而中间那层材料是发泡材料Rohacell。据Lars Hansen说,这样的三明治式振膜坚固的程度大约是铝振膜的八倍左右。
Hansen强调这些设计都采用了名为Sound wave deformation prevention技术,以完美几何比例构造,能防止振膜在剧烈运动下的失真。这种结构的振膜不仅大幅提升刚性,更能重播出音色丰富的声音。喇叭单元边缘采用橡胶,低音单元后部还采用了“磁力驱动”组件音盆及线圈悬浮系统,一比一的磁石组装在单元后半部分,能有效控制低频重播的准确程度,达到最快的响应,而不会产生多余的谐振。为了统一音色和质感,不单止The PRINCE V2,Hansen其他几款音箱高音单元直径均设定为25mm, 这款Hansen产品在安装时以6mm铝制物料以独立式镶嵌包围。由于喇叭单元设计时已考虑到频率衔接,因此Hansen Audio不必设计复杂的分音器修正电路,分音器采用V2 DAT(单元同化技术),线路设计得以最简单化,因此可以采用信号损耗最低的一阶分音设计,并以银锡将元件点对点直接搭棚焊接制作,尽最大的可能避免失真的产生。
基于以上采用了箱体结构和重磅的喇叭单元,这款厂方体积最小的The Elixir万灵丹书架箱也能获得32Hz- 23kHz±2dB的优异频率响应数字,每对含包装的运送重量则高达72公斤!真材实料可想而知。
[attach]29422[/attach]
动感十足
试听The Elixir万灵丹采用Sony的手提电脑以USB输出数码信号至Blacknote DAC30解码器担当信号源,经Passlabs X2.5前级及X350.5立体声后级推动,在雅典的小Show Room 里展示出超强的实力。老实讲,用350W的功率去推动一对中等灵敏度的两分频音箱可谓大马拉小车,驾轻就熟,从而可以尽情发掘出音箱的潜力,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试听之前代理已经将整套器材煲练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在平静了心情后工作正式开始。虽然是Hansen目前最小的音箱,但The Elixir万灵丹交出的“功课”却足够令人侧目, 中性饱满的全频表现甚至远超很多中小型的落地箱。The Elixir万灵丹中低频量感饱满充足,密度感甚高,鼓声的瞬态反应及动态非常精彩,不仅仅是清脆有劲,而且能量大气势足,听起来十分过瘾。饱满的声音特色更加迷人,就算是播放大型的管弦乐录音,它还是一样均衡耐听,动态压缩感极小。不过一般听感饱满的喇叭,通常会有中低频较为膨胀、音质密度不够的情形发生,但在The Elixir万灵丹上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它的声底在饱满的基础上,还有着极佳的音质密度,聆听大提琴的拨奏时,您除了可以听到弹跳出来的中低频能量,还会感受到提琴箱共鸣质感凝聚而富有形体感,以及正确的偏暗木头乐器音色。
The Elixir万灵丹在小小的体积下,已经可以拓展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三维音场空间感。聆听帕华洛蒂和苏沙兰合作的歌剧《茶花女》,The Elixir万灵丹展现出小喇叭中难得一闻的正确音像比例,您可以轻易地分辨管弦乐团中, 各种乐器的相对大小,弦乐群里的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 共鸣形体一听就是截然不同。两位歌剧巨星的歌声也绝对不会小里小气,而是庞大饱满带有穿透力,更难得的是音质密度没有因此而显得松散,浑厚的声音饱具感染力。就是这种健康的饱满感,让歌剧片段演绎得非常耐听、动听,但更令人鼓舞的是,The Elixir万灵丹同时也具有非常优异的空间感表现,歌声抑扬顿挫中的空间感变化,它都能呈现得清清楚楚。而且拜其高密度音质所赐,这种空间感并不会令人觉得高频被强调,空气中的残响有种非常迷人的包围感。
质感鲜活
The Elixir万灵丹所呈现的中高频和高频表现可以用清晰、自然、鲜活来形容。清晰并不单单是指细节丰富,还具有透明度高、层次感分明的含义。聆听吉他拨弦的小细节可以在恰当的音量下毫不含糊地凸显出来琴弦该有的质感,歌手的咬字发声以及呼吸声都能够分辨明晰,绝不含糊,加上健康的结像形态,让人感觉仿佛就站在面前演唱一样。至于声音鲜活,大概应该形容为轻快生动,这个项目和细节、空气感、音场立体感以及音色等表现都有密切的关联,只有这些方面都表现良好,听起来才有鲜活生动的感觉。The Elixir万灵丹恰好这几方面都有不俗表现。音色方面,The Elixir万灵丹属于比较明朗比较阳光的类型,因此也容易产生轻快生动感,设想一下,如果是比较暗淡的音色,要想轻快生动就不那么容易。
聆听考验书架音箱的大场面管弦乐,书架喇叭要表现出从容不迫的大场面很难,音箱本身的实力也很重要。The Elixir万灵丹能够交代出在钟鼓齐鸣中依旧清晰没有紧缩的压迫感。在聆听《荒山之夜》的爆棚片段中,The Elixir万灵丹凭着深沉的低频下潜能力,能够营造出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低频毫不拖泥带水,应对群奏的大提琴声部有着清晰的条理性,而打击乐的冲击力和声像实体感也有板有眼。也如《贝九欢乐颂》,音场的深阔度足够开扬,而大声压下合唱团的声部依然清晰。听罢几曲,我很讶异地发现摆在稳重的脚架上的The Elixir万灵丹,不但不会音场错乱,舞台还深远得令人兴奋。我没想过会在如此小巧体积的音箱中体验到如此畅快淋漓的规模感和空间感,也没想过会在这样的小喇叭身上,听到这样令人心动的庞大管弦乐表现,唯一想到的是,它的竞争对手看来寥寥可数。
总结
相对于绝大多数高级喇叭厂外购单体的作法,Hansen Audio从单体的振膜、悬边、音圈、磁铁到框架,全部都是根据自家喇叭的设计而来,好处不仅是单体本身性能的最佳化,还有各单体之间特性的整合一致,以及随之而来的分音器极简架构,这在高级喇叭品牌之中也很少见。也由于从单体、分音器到音箱都整合设计,让Hansen Audio 喇叭的频率响应、相位精准与发声效率都得到最优化, The Elixir万灵丹能达高如此高超的Hi-End级表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厂方背景
Hansen Audio是由Lars Hansen以自己姓氏命名创立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级音响厂商(目前产品以喇叭为主), 成立于2003年的Hansen Audio在Hi-End音响圈算是个新的名字,但在短短几年间却已经声名远播,并且获得包括TAS、Stereophile、Audiophilia等专业音响媒体与CES展优异声音表现等奖项。为何Hansen Audio能这么快崭露头角?当然和公司的主事者大有关连。与许多Hi-End品牌的创始者一样,Lars Hansen从十余岁就开始醉心于以高级音响聆赏音乐,当时他就拥有Dynaco的前后级与顶级喇叭,到了1970年代中期更成为传奇喇叭Dahlquist DQ10的用家。Lars Hansen在大学时代就主修电子学与声学,立志以制作高级音响为终生职业,并开始设计出一系列的喇叭作品。有趣的是,到了1990年代他甚至成为
Dahlquist的总裁,带领旗下的设计团队开发出新款的DQ10。后来, 为了实践绝不妥协的完美理念,Lars Hansen另起炉灶才创立了Hansen Audio。目前Hansen Audio旗下共有七款喇叭制品,包括King V2、Emperor、Prince V2、Knight等四款落地式喇叭,以及Elixir书架式喇叭、Wizard中央声道与Dragonslayer主动式超低音。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7-29 16:18
标题: 把一切都交给它吧 Pass Labs X1000.5单声道后级放大器
把一切都交给它吧
Pass Labs X1000.5单声道后级放大器
[attach]29498[/attach]
Pass Labs X1000.5
◆型式:晶体管单声道后级放大器
◆输出功率:1000W/8Ω
◆增益:26dB / 30dB
◆灵敏度:4.47V / 26dB gain
◆频率响应:1.5Hz-100kHz
◆总谐波失真:1 %@1 kHz, full power
◆峰值电压:127V
◆峰值电流:48A
◆输入阻抗:30kΩ/ 20kΩ
◆阻尼因素:200
◆尺寸(W×H×D):482mm×279mm×711mm
◆重量:90.8kg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试听Pass Labs的东西了,但它给我留下的孔武有力,无所不能的形象却根深蒂固。遇到一些设计为需要大功率驱动的音箱,总是很容易地想到使用Pass来推,似乎它没有驾驭不了的喇叭。此次与编辑部众人同行前往北京超音波音响店试听多款高档器材,其中Pass Labs X1000.5的名单赫然在列。在二楼房间里真正见到了这对钢铁怪物,搭配的竟是B&W的一款老的800签名音箱,如今已不多见。同样都是大家伙,这样的搭配倒是很协调,还未闻其声,便先有了视觉上的享受。B&W自不用多说,漂亮的弧形和极富辨识力的外观向来就是吸引眼球的亮点。而一旁的Pass Labs后级则显得朴素许多。单从正面外表来看,X1000.5与同系列其他几款型号一模一样,例如19mm实芯铝面板,25mm实芯铝手挽,厚身铝质顶板与及左右两排庄严威武的散热翅等,所分别的只是X350.5是350W ×2的两声道机箱,X600.5是600W的单声道,而X1000.5则是1000W的加长版机箱。尽管不能当场打开机盖参观,但过去笔者看过其内部的情景又一次浮上眼前,8只大形滤波电容下面隐藏了两只由镍铁高导磁合金(Mumetal)壳屏蔽的大型环形变压器,而机内使用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多达80只!所以机箱的深度要比X600.5加长6英寸,而两边散热翅的数量也要增加三分之一。X1000.5圆形湖水蓝电流偏压表我认为是外观设计上的一大亮点,瞬间就提升了美感,称得上是与B&W相得益彰了。
[attach]29499[/attach]
提升过的X.5系列
X.5整个系列从输出功率150W到1000W共6款产品,其中三款是两声道,另外三款是单声道。本文介绍的X1000.5是单声道放大器,也是该系列中功率最大的放大器。根据Pass Labs的官方介绍,该系列的改进之处在于:一,对称前端放大电路。在输入级用JFET代替之前的MOSFET作为初级放大使用,这样的好处是活的更少的噪音,更高的输入阻抗以及更好的线性。X.5系类使用Pass Labs专利的“超对称放大线路”(SupersymmetryCircuit),X1000.5虽然具备1000W的输出功率,但依然仅设置两个增益级,并以精确的平衡线路,藉由正负半波对称抵消失真与噪讯,再配合极少的局部负反馈就能很好地抑制失真,而不需要像传统线路藉由大量负反馈来达到降低失真的目标。二,更强功率的输出级。高质量的配对功率晶体管,不仅提高输出功率,也提升了输出线性,降低了失真率。在正常聆听工作范围内,X1000.5的失真率仅有0.002%,以1,000瓦的最大输出工作时,失真率也只有1%。三,新的偏压电路。X.5系列采用一个全新改进的偏压发生器,抑制产生在输出端的三类失真,同时可以在定压下将输出级功率增加大约20%。除了大部分供给推挽式A类放大之外,仍有小部分供给小功率输出下的单端A类放大。
[attach]29500[/attach]
专利的“超对称线路”
Pass Labs后级最大的卖点当然是Nelson Pass取得专利的Supersymmetry超对称线路。这个技术已经在多个场合被多次说明,但本文还是有必要再一次进行描述。从音频功放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天气,就有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和特色技术,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是负反馈技术和推挽式放大。负反馈是一个降低失真和拓展频宽的办法,但却会导致另一个问题 引起瞬态互调失真(TIM),这是引发听感恶劣的元凶之一。推挽放大虽然能够提高效率,但却存在着交越失真,使低电平时的声音重播无法得到保证。Nelson Pass先生认为应该尽量避兔深度负反馈,只采用局部负反馈和尽可能简单的线路设计是他努力的方向。结果他在信手画出的简单线路图中构思出日後获得专利的超对称线路。这个线路完全体现了A类单端和平衡放大的概念,充份发挥了共模抑制的能力。为此,Nelson Pass令超对称平衡放大器中的两组放大线路从零件到线路布局都达到精确配对,结果使噪音和失真大大降低。在这基础上,超对称线路在输入级后面采用了特殊的交叉补正线路连接两组放大器,进一步地使两组放大器输入部分的噪音和失真完全相同,紧接着的平衡放大线路便可顺利地将这些噪音和失真抵消掉,使输出信号的噪音和失真能进一步降低。
[attach]29501[/attach]
近期最好的一次听感
说起X1000.5这款Pass X.5系列中功率最大的单声道后级,我便想起曾经试听过的X1000后级,当时整套Pass的器材在香港代理商的展厅中表现出极为透彻透明的声音。令人回味无穷。而“X.5”版本可以看做升级版本。不仅大大降低了失真和噪音。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功放在低阻抗负载下的性能。因此有理由期待X1000.5有更好的声音。事实上,它也确实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在连续地以高强度播放了半个小时左右的不同类型音乐之后,包括笔者在内的在座诸位均觉得此次听到的这对组合是近期听到不同器材搭配中声音最好的一次。也难怪,以重播古典音乐而著称的B&W 800签名版音箱加上Pass的前后级,Classe的CD机作为音源,播放的正是大量的古典音乐。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与吉他合演,当然有令人感觉舒服的音色,延伸充分又不往前冲、毫不刺耳的中高频最能讨好人的耳朵。我们听到的是往后展开的音场,弥漫在空气中的弦乐质感,以及不会过分饱满的中频,都使得整个声音画面既庞大又清晰。
这是典型的大功率低失真晶体管后级的特征,有足够驱动力、中性、干净、细节丰富。静下心来认真地听这套组合的声音,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牢牢地掌握着整个系统,电光火石般的瞬态和栩栩如生的音像,加上扎实的密度感,让任何弱音细节都明察秋毫,高低明暗对比很强烈,一张一驰,松容大度,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般的高贵气息。一张安塞美的《皇家芭蕾》全是最隽美生动和华丽的芭蕾片段,各种乐器的质感非常鲜明,铜管乐流光溢彩,绚烂异常,鼓乐动态凌厉,三角铁定位清晰,光泽灼人,小提琴独奏丝绸般柔滑的音色,配以泛音极美的竖琴,将人带入童话般的境界。斯托科夫斯基《匈牙利狂想曲》第一乐章,开始时位于右声道大后方的低音弦倍感清晰有力,交代得井井有条,与左侧小提琴组对答一流,乐曲高潮时激情十足,金属乐器色彩绚烂,火花四射,慑人心扉。话说此次试听的空间比例和面积也极为适合这套器材的发挥,相比之前在一个狭长型房间中试听世霸大名琴,我认为前者吃了很大的空间的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种怪兽级的大功率后级,如果您打算在大音压下尽情地享受录音中的全部内容,则必须搭配优质的喇叭,因为相对X1000.5,率先顶不住而失真的很大可能是音箱。
我比较难以指出出Pass Labs X1000.5的缺点,站在普通音响爱好者的角度来说,除了昂贵的价格,声音上不好挑剔。当然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音响器材,更没有能取悦所有人的器材。有一种可以视为吹毛求疵也可以视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心声:都很好,可是少了一些内心的感动。笔者以为,要真正地从音乐中获得内心的感动,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器材间不同的性能特点、规格参数、技术要领,通通都是为最后重播好音乐服务的。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再欣赏好音乐时,把一切都交给它吧,只把心情留给自己,这阿姨那个PassLabs带来的就不仅仅是超大的功率,极小的失真,而是实实在在让人陶醉其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了。
[attach]29502[/attach]
Pass Labs大事记
Pass Laboratories公司由Nelson Pass创立于1991年。当时他正在设计了一款单端A类放大器样机,之后便与好朋友Mike Burley一起把家当做工作室,用三台自制的数控机床开始生产设计好的功放。
他们的第一款产品是1992年推出的Aleph 0,这是一款8欧姆70瓦的单声道放大器,使用MOSFETS负责三个放大级,还使用了一个高电流的偏压输出级。在推挽模式下,Aleph 0还能输出高于70瓦的功率。这款放大器备受推崇,甚至被Stereophile 杂志评价为十年度最佳放大器。接下来他又推出了Aleph 0的两声道版本--Aleph 0s,一款相搭配的前级Aleph P以及一款更大功率(150W)的Aleph 1。1994年,Pass Labs将三级放大电路简化为两级放大电路,同时使用了一个新的专利电源部分,为单端输出级施加偏压,这款改进版的放大器被命名为Aleph 1.2(200W版本)和Aleph 2(100W版本)。同年,Wayne Colburn加入公司,开始开发更好的前级,公司于同年获得两项专利,其中有一项发展为今天的超对称电路。1995年,Aleph L前级输出功率30W的 Aleph 3发布。之前任职于Krell的Joseph Sammut加入Pass Labs,团队从Nelson的家中搬出,有了新的场所。一年之后,设计师Desmond Harrington也一并加入Pass。1997年,Wayne Colburn的努力终于结果了,改进版的Aleph P前级, Aleph Ono长头放大级和D1数模转换器相继问世。
1998年,公司发布了X1000,成为第一款使用专利的超对称电路继续的功放。它只有两个放大级,提供1000瓦的功率输出,使用了极小的局部负反馈。这个里程碑式的设计一直延续到今天的Pass Labs中。X1000还采用了DesmondHarrington签名版的机械设计,之后的X600,X350,X250和X150也相继发布。不久后,Wayne设计的前级X0, X1, and Xono也开始推出,Sammut全权掌管公司运营,Nelson得以解放出来,专注于产品设计。2001年,推出了XVR1主动式分音器和X2.5前级。2002年,第一款XA系列的功放发布,这是一个结合了X系列和Aleph系列技术优点的纯A类功放,XA200之后是XA160,数字代表其输出功率。2003年,推出 X150.5,正式将“.5”系列推到前台,之后X系列的其他型号也都推出“.5”版本。2007年,“.5”型号开始用于XA系列,XA100.5, XA60.6,and XA30.5 连续推出,这些功放不仅大大降低了失真和噪音,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功放在低阻抗负载下的性能。
鸣谢高保真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8-17 16:44
标题: 旗舰对旗舰 Gryphon Mirage前级放大器 · Colosseum Mono/Stereo纯后级放大器
旗舰对旗舰
Gryphon Mirage前级放大器 • Colosseum Mono/Stereo纯后级放大器
[attach]29623[/attach]
Hi-End级别的音响器材是每个发烧友们心目中的梦想,全面、精准、平衡、气势真正实现了“再现音乐厅”的终极目标。如果达到某个Hi-End品牌的旗舰档次,那更是渐入工业艺术品的化境,无论工艺、用料、声音,还是带给用家的满足感,都是业界的顶尖水平。要实现发烧友那不大不小的虚荣感,旗舰级别的器材可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次,就轮到了接触两大极品Hi-End品牌旗舰产品的机会:Gryphon的Mirage前级放大器及Colosseum纯后级放大器,外加Hansen Audio的The King V2落地式音箱。
[attach]29624[/attach]
极致概念性的前级放大器
丹麦著名Hi-End品牌Gryphon的主事者Flemming.E.Rasmussen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主导之下的Gryphon产品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极力达到尽善尽美,凭著平衡而又自然、感性而又精准、有力而又细腻的声音表现,在整个发烧界为那只暗红色的希腊神兽狮鹫打下了一片江山,任何发烧友看到这个标志都会油然而生敬意。
Mirage是Gryphon旗下仅有的两款前级放大器当中较高级的一款,同时也是Gryphon现产的旗舰前级放大器。之所以说它是具有“极致概念性”的,产品,是因为它从外形到设计思路都体现了创新和个性,代表了Hi-End音响界最前沿的理念。Mirage由3个独立的元件组合而成,一组是顶部的放大电路机箱,一组是下面位于独立箱体中的电源供应系统,还有一组是放在前面、带有两只金属小支脚的显示、操控部分,另外还包括一个也带小支脚的遥控器。放大电路和电源相分离以避免敏感的放大电路受到电源工作的电磁干扰,这种做法在高级器材中并不算罕见,那么将显示控制部分独立出来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原理是一样,显示控制部分工作时产生的高频干扰同样不利于放大电路的失真度控制,独立出来可以达到更趋近完美的抗干扰效果。同时,显示控制部分可以远离机身和电源放置,因此完全可以把前级机箱甚至后级机箱隐藏起米,使用时直接无线操控,实在是很有悠闲自在的高级感。
Mirage的电路设计完全将厂家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应用起米。和所有的Gryphon器材一样,它使用无磁性、无共振的全铝机箱结构,电路也是完全纯粹的双单声道设计和纯甲类放大,每声道各使用一只定制的环型变压器配合67000 μF的电容供电。双面电路板采用密封军规标准,信号通道的铜箔加厚,可以抵抗空气中酸性物质的侵蚀。整个放大电路为零开环负反馈设计,直接交连信号通道不使用任何影响声音的电容,而是以伺服电路替代。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经过极为严格的配对,所有信号通道均采用最短路径和最少的机内联机(仅在偏压控制和信号控制上采用接线方式),甚至输入与输出端子也是直接焊在电路板之上。整机的所有功能均由微处理器处理,由金属膜精密电阻和超低电容量的继电器构成的类比音量控制器,可以达到50段音量大小变化,使得左右声道的平衡精度和声音透明度非常高。另外,平衡XLR输入输出端子也选用瑞士Neutrik镀金产品,保证信号‘传输无损,当然搭配纯平衡输入的同厂后级放大器最佳。
[attach]29625[/attach]
无坚不摧的纯后级放人器
Colosseum的意思是古罗马圆形角斗场,而从Gryphon Colosseum后级放大器的外形设计中就可以体会到某种神似的风格:高耸的圆柱形机箱、垂直的金属线条、坚实的机脚、黑银相间的平而顶部,带来庄重恢宏的气势。
Colosseum是Gryphon用来取代Antileon的新一代旗舰纯后级放大器,分为双单声道纯后级和分体式单声道纯后级两款,后者在Colosseum型号后面还加上了Mono字样以示区别,实际使用中要同时使用两台分别负责一个声道的信号放大。不过,在外形和基本电路设计上面,两款几乎一样。当然了,Colosseum Mono相对米讲更为追求极致的驱动控制能力,所以在电源部分有所增强,相应地驱动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有少许提升,由8Ω负载下Colosseum的纯甲类160W×2加大到每声道纯甲类180W,适合于追求完美的用家。实际上,Gryphon原厂也是用Colosseum Mono来驱动本厂的旗舰怪兽级音箱Poseidon。
Colosseum单只重达80kg,前后机体均可作散热器使用,顶部面板开有网格,工作时的巨大热量可以自然从顶部散发出去。电路设计仍然是Gryphon所坚持的双单声道全平衡设计(Colosseum Mono就是将两声道独立安装在两个机箱中而已),零开环负反馈放大。为了节省能源又保持纯甲类输出,避免偏压伺服线路的时间差造成信号的细微延迟,Gryphon提出了“绿色”偏压的概念,在Colosseum的顶板可以看到高中低三档偏压调整,表示100%、75%、50%的不同偏压值,可以与同厂前级放大器匹配进行调节,小音量时采用小功率输出。
纯甲类大功率输出,对于放大器电源供应部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一点正是Gryphon所擅长。Colosseum使用了两只1500W巨型环形变压器分别为两声道供电,滤波电容总容量高达440000μF,控制电路和类比放大电路采用分别独立供电方式,末级放大更是使用了高达48只高电流双极输出电晶体,可谓无坚不摧。另外,还使用了基于超高速平衡电压放大A级设计之下的平衡双差动输入线路;所有电压放大级均采用全平衡稳压低杂讯电源供应;电路板也是双重密封军规标准;机内所有配线均是原厂的GuildlineReference高级接线;输入端子也配备了瑞士产Neutrik镀金XLR插座。
[attach]29626[/attach]
由外到里完美无比的音箱
加拿大的Hi-End音箱品牌HansenAudio进入国内市场还不久,发烧友中的熟悉程度还不高。不过,当年在2007年CES音响展上面,Hansen Audio凭著精美独特的外形设计和绝美的音质赢得了最为热烈的观众现场反应,从而为主事者Lars Hansen在全球Hi-End市场上打下一片天空。
Hansen Audio日前旗下的音箱型号共有多款落地式音箱、1款书架式音箱和l款中置音箱。外形设计走的却是超现代时尚派,组合了大量的曲线的优雅的体形,简直给人未来雕塑工艺品的感觉。在用料和设计上面,其外形设计也极尽优雅炫日之能事,看上去完全像一件件现代雕塑作品。而在制造和设计环节, Lars Hansen也是讲求绝对的精准和完美,一丝不苟的作风才产生出顶级的作品。
这次搭配的The King V2落地式音箱是家族中的当之无愧的“大哥”,同时也是代表品牌形象、集品牌高精技术于一身的旗舰产品。The King V2共使用了5只单元,包括1只高音单元、2只中音单元和2只低音单元,前低音倒相式设计。箱体呈一个向前弯曲的曲线,上小下大。不过,它那流线型的外观可不光是纯粹好看,边缘圆滑的箱体轮廓、将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部位的箱体尽量缩小,能够降低声波绕射的负面影响,提高时间相位的一致性,增加箱体本身对声波的扩散能力,同时降低箱内驻波。箱体表面的漆水处理更是流光溢彩,充满豪华感。而箱体材料也是经过特别的设计,使用了厂家开发的全新注入式一体成型 Hansen Composite Matrix (Hansen 矩阵合成材料) ,由6层组成,硬度、强度的耐用性远胜普通木质,可以达到“零谐振”的效果。箱体 内部还采用了叫做Cloaking Device的吸震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箱体振动。
The King V2所使用的单元包括有直径25mm高音、直径182mm中音单元和直径269mm低音单元,全部由自家设计制造,频响范围宽达惊人的18Hz-23kHz。其中高音单元尺寸与全系列其他型号音箱一样,采用独立镶嵌式包围安装。而中音和低音单元的振膜通过橡胶悬边与盆架连接,振膜表面看上去呈乳白色,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陶瓷振膜,其实不然,而是特殊的纸质材料振膜。这种纸盆振膜的结构有点类似于箱体,也是由3层不同特性的纸基复合材料压制而成,外面两层融入了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中间那一层是常听说的发泡材料Rohacell,这种三明治复合材料的好处是刚性与瞬态回应俱佳(坚固程度是铝制振膜的8倍),阻尼适中,可以承受大音压不失真,并且音色更为丰富。
除了振膜特别用心之外,中音和低音单兀的磁体系统也不一般,特殊开发的“磁力驱动”和线圈悬浮设计,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低频,瞬态回应更佳而且谐振也更少。而在箱体内部的分频器设计上面,采用V2 DAT(单元同化技术),所有的零件之间均用银锡以点对点搭棚方式焊接,可以有效减少信号传输路径,从而减少了损耗和干扰。Hansen Audio的音箱产品均使用一阶分音,而不是大多数厂家使用的多阶分音。
[attach]29627[/attach]
感性与理性的声音极致
很多发烧友们往往会对器材有所抱怨:要么是声音太过冷静和理性,没有感染人的魅力;要么就是声音过分地渲染,感人虽然感人,未免欠缺一点真实和准确。难道,这真的就是发烧友面对的一个两难选择吗?那么,在这里可以告诉你,当听过上面介绍的Gryphon和Hansen Audio旗舰产品强强联手的表现之后,你就会明白什么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
试听时为Gryphon Mirage、Colosscum Solo,以及Hansen AudioKing V2搭配的也是Gryphon的旗舰级CD播放机Mikado Signature。想体会业界闻名、代表温暖高密度的声音和强大驱动力的“Gryphon之声”以及代表精准细腻的“Hansen Audio”配合起来是什么感觉吗?这套组合一定会让人爽到骨子里。
最让人震惊的是对细微音节的还原能力以及庞大动念时自如的收放能力,完全是巨细无遗的表现。现场演出中管弦乐齐奏的片段,这套组合焕发出强烈的冲击力和恢宏的气势,超低频深入而有丰富的弹性,阵阵地冲击而来。拉开的音场极为庞大和立体,音像的定位和再现极富活生感,分布均匀而且稳定,恍然有聆听现场的幻觉。同时,这样的声音饱满而又充满水份,灵动而细节丰富,让人忍不住要把音量不断开大,而且更惊人的是声音越大越好听!然而,低响度下的还原能力也是令人感动的,在乐曲间隔时,空间中充满了自然而真实的各种细节,乐手衣服的摩擦、指尖在乐谱上滑动,甚至是低低的呼吸声都可以被这套系统灵敏地捕捉下来,而且用一种轻松而不夸张的方式平实地呈现在面前,完全是普通器材可以相匹敌的,真实感和直击人心的力量慢慢渗入,让人忘记了时光和烦恼。
[attach]29628[/attach]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9-15 16:03
标题: 自然开阔的声音 评Goldenote A-3书架式音箱
自然开阔的声音
评Goldenote A-3书架式音箱
[attach]29701[/attach]
●高音:28mm 软球顶
●低音:130mm 处理纸膜
●频率响应:50Hz–20kHz+/- 0.3dB
●效率:87dB
●阻抗:8Ω
●承载功率:100W
●尺寸(LDH):190×190×300mm
●包装重量:12kg
来自意大利的Goldenote 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也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 为何? 发烧友还记得Bluenote 吗? 这二者师出同门,Blacknote 在数码播放器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而新近推出的Goldenote产品也与Blacknote 产品有共同的理念——成本要尽量用在改善声音方面,对于外观,则没必要繁文缛节,大方、实用,就行了。这期评写的主角是一对叫做A-3 的音箱。
这对A-3 音箱造型四四方方的一点也不花俏,A-3 为2 路2 单元双向前反射式设计,采用1 吋丝膜球顶高音单元,中低音是采用特殊处理纸质振膜的一个5 吋单元,纸质振膜有非常快的瞬态响应。A-3 箱体内部使用1mm 厚的红木条来加强刚性结构,同时箱体各壁的厚度是不同的,像一个“琴”通过不同的谐振来让音乐有很好的“呼吸”。A-3 还有防磁处理,可以放在特别靠近电视机的位置上。前面的两个低音反射孔是专门调整低频强弱大小和清晰度的,加上定制分频器元件聚丙烯电容、空气线圈等的精选,使A-3 可以得到一个自然、优秀、透明和焦点的音像。从外观上看起来,A-3 表面处理是采用亮光外皮,质感朴实自然。
以Goldenote S-1 合并式放大器上阵,驱动上没有任何困难,虽然是新开箱的A-3,声音听起来非但没有一丝生涩感,反而是非常的自然与开阔。以Mercury 那张西班牙吉他家族Romeros 的吉他协奏曲来说,A-3 让人听到了很开阔的现场演奏空间感,音场也很深,尤其是吉他的旋律,写意自然地散布在聆听空间中,让人一下子就放松情绪沉浸其中。我们都知道演奏吉他的西班牙Romano 家族的功力很深厚,但是通过A-3 的重放,我更能够了解原来他们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将自己的双手与吉他融合为一体,将生硬的琴弦转化为自然流畅的声音。如果音箱没有一定的水平,是没有办法将这方面的优点表现出来的。说到自然的声音表现,我再举出挪威的天才女歌手Radka Toneff 那张精选《Some Time Ago》为例,专辑中她的歌声形体感很好,而且声音很开阔,声音听起来不会积在一起有放不开的感觉,在配合上小型书架式音箱贯有的精确定位,让本张专辑听起来有很好的三度空间感。除了声音自然开阔外,我认为层次感与解析力的表现也是A-3 应该拿出来大加赞扬的一个优点。以法国钢琴小巨人Petrucciani 那张香榭丽舍的现场演出为例,主持人在开场白介绍完后,观众群起的热烈鼓掌声就是最好的挑战。在不够水平的音箱上你听到的可能只是很响亮的一团掌声而已,甚至会觉得麦克风拾音过近而有量感过大造成刺耳的感觉。但是我通过A-3 听到的声音却不是这样的,我听到的是每个独立掌声一起鼓掌,而且前后观众高低起伏与鼓掌力道的强弱变化也都很清晰的呈现出来,声音听来确实响亮,可是绝不会刺耳,这种表现才称得上是正确的重放。聆听阿淘的专辑,Goldenote A-3 书架箱的中频透明自然,没有过多的中低频膨胀倾向,阿淘的歌声在这里显得澄澈透明,声带的振动跟吉他拨弦的细节清晰自然又不过量,阿淘丹田使劲处的厚实质感更叫人动容。Goldenote A-3 呈现出来的繁多细节信息量尤其让我欣赏,在清晰的音乐微弱细节中,它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高频过于强调或偏亮,乐器跟人声都彷佛被一层空气包围,力道强弱或音调高低都能听到不同的空间残响,在辽阔的音场中,你可以感觉到空间感的变化是来自于乐器强弱起伏及录音成就,而不是每张录音都一样“辽阔”。
[attach]29702[/attach]
接下来看看A-3 的低频表现,照理来说,一对小型书架箱在这方面的表现通常不会抱有太大的期望,但是这次我似乎又错了。A-3 的低频表现也让我大感意外,当然它的低频绝对不是那种源源不绝量感无穷的低频,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表现。格拉帕(Grappa)音乐公司创立于1983年,是挪威最主要的独立唱片公司,以出版挪威作曲家的作品和挪威艺术家演奏的作品为主,音乐流派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Simax Classics 是用于古典音乐的商标,它是斯堪的那纳维亚一个有代表性的商标。说到Vivaldi 的《四季》,发烧友手上哪个没有好几个版本,Simax 出版的《四季》清新之处在于它所演奏的方式以及弦乐团的音响效果,其实用“清新”来形容弦乐的音响效果还不够,应该加上“清香甜美”四个字才够传真。这张Vivaldi 的《四季》是一个大胆创新又别致另类的演奏录音,指挥Tonnesen 亲自在曲中加入许多乐器如吉他、打击乐器、风笛、竖琴,甚至配上人声呼喊之特效。总之,这是个别出心裁的改编版《四季》演奏实况录音。挪威室内管弦乐团及Simax 唱片公司用无懈可击的高超录音技术,使得全曲异趣横生,令听众有种意想不到的惊讶与赞叹! 第六曲中定音鼓连续猛击模仿雷击的片段可说是音箱的杀手,但是我在A-3 演绎中听到的却是没有一丝勉强的低频,是一种很宽松无压迫感的声音,即使再大的动态也未见崩溃,四平八稳的颇有大将之风。你或许会认为我把一对小型书架式音箱说的太神了?当然它的低频延伸与规模感还是无法与大型系统相提并论,而且如果你喜欢的是高密度具刺激感的低频,那A-3 也不是你喜欢的类型。大场面的爆棚片段,A-3 还是能够维持从容的神态。平心而论,这对书架式音箱在低频方面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不能苛责A-3,以它娇小的身躯来说,这样的表现实在不简单。
总结
在这次试听的过程中,我也尝试播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不论是古典、爵士或者是动感的流行音乐,A-3 都能够将不同类型的音乐表现得很轻松,而且不带有强烈的癖性,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聆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又不希望太过刺激的声音与金钱上的负担,这对Goldenote A-3 书架式音箱一定要听听看!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9-28 16:19
标题: 贵丰25周年纪念特辑(1985-2010)
贵丰25周年纪念特辑(1985-2010)
[attach]29808[/attach]
编者/Albert L.Jones 编译/罗丹阳
在过去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丹麦的音响品牌贵丰为世界奉献了许多好声的、华丽的家用音响设备。值此贵丰25周年之际,谨以此特辑献给把创新的工程设计和感性的艺术装饰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兼具顶级的声音表现和惊艳的外形设计的贵丰。
贵丰Gryphon的传说
它的历史比龙更悠久,
比独角兽更受到人们喜爱,
它是最具传奇性的神话动物,
它就是:鹰头狮(Gryphon)。
从缅甸到苏格兰,
从西伯利亚荒凉的大草原到埃及灼热的沙漠,
在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都能见到它的影踪,
它是力量与神秘的象征。
鹰头狮是受人尊敬的、充满力量的。
它是所有空间和时间里永恒的存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唱头放大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是唱头放大器,这本来是Flemming E. Rasmussen为了改善他家里的立体声系统而手工DIY制作的,这款产品也为后来所有的贵丰产品树立了一个经典的榜样。因为这款唱头放大器发出的声音非常好,很快,不少人都知道了它,并想向Rasmussen购买,从不拒绝朋友请求的Rasmussen于是开始大量生产,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量。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贵丰的调声秘技其实从第一款产品就开始运用了:双单声道结构,左右声道完全独立在两个底座上,两声道各自由独立的外部电源供电,纯甲类放大,零负反馈,全部采用精密零件,在讯号通路上没有交连任何电容,从DC到3.5MHz的超平频率响应,以及对于MC唱头放大器来说最为重要的超低杂讯。
这款产品被日本的《StereoSound》评为“最值得购买的产品”,被丹麦的《Hi-Fi&Elektronik》评为“年度产品”,获得1990年美国EIA创新设计与工程奖,被法国的《L’Audiophile》评论为“艺术的化身”。这款唱头放大器获得的好评使贵丰跻身国际殿堂级音响品牌的行列,也为之后的贵丰产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者赠言
我一直抱持着这样一个想法:最好的产品应该是能体现创造者个人个性和性格的。如果光凭这个标准来说的话,这么多年来贵丰的好多产品都能被称之为最好的产品。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制造而制造的,相反,这些产品都很好的体现了贵丰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Flemming E. Rasmussen 执着的追求和深刻的见解。
我第一次遇见Flemming 是在80年代中叶丹麦的音响展。从那以后,贵丰的产品就再也没有缺席过我家的立体声系统。
在过去的纷乱的二十五年中,作为发烧友的我们在Hi-End音响市场中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竞争者来了又去,他们要么是几个合伙人内部闹矛盾散伙,要么是因为居心不良的经理人而导致没办法坚持原本的创意理念。反正很多的厂家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和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在这里就没必要点名了,自己是什么情况自己清楚。但贵丰和Flemming 却一直沿着他们所规划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坚定。
他是第一个将备受争议的升频扩位技术应用到CD机上的先驱者,也很可能是坚守在设计只能播放CD的播放机这条阵线上的最后一人,这只是因为他那双敏锐的耳朵告诉他:只有这样播放出来的声音才是准确的,更像真人在真实的空间演奏出来的真实声音。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阿谀奉承和诽谤中伤的产业中,Flemming E. Rasmussen一直都坚持着他正直的姿态,并持续的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音乐而做出贡献。
25周年快乐,Flemming。
——Albert. L. Jones
[attach]29809[/attach]
口述贵丰的历史
(这是贵丰的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n所描述的贵丰历史,提问者是Ken Kessler )
在创立贵丰之前你认为自己算是一个发烧友吗?
你可能也想象得到,我的确是玩录音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过我不算是一个发烧友,我只是爱好音乐而已,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朋友拥有的各种不同的系统发出的声音也千差万别,我对此感到很好奇。然后,和那时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我知道了立体声系统。当时我只是个学生,没有什么钱,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己做扬声器了,我记得当时我做了很多不同的扬声器,也可以算是很早就接触这个行业了吧。
从雅哈斯艺术学院毕业之后,我做了八年的老师,教授摄影、绘画及暗房技术。80年代早期我换了一个工作,为一家印刷纺织厂做设计师,在那里上班的时候,我开始自己动手鼓捣一些东西。
你是什么时候将这个业余爱好转变成生意的呢?
当时我对线材很感兴趣,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接头。只是做来自己使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觉得市面上卖的那些接头都很不靠谱,它们的外形都很好看,但是却没有在接头真正的用途——连接上做好功夫,感觉就像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一样。于是我就做了一个接头自己用,我朋友看到后,说他想要几个,然后我就陆陆续续的做了好多个,这种接头的品牌名叫“信号大师”。
我想既然我都在卖接头了,那为什么不卖点其他东西呢,于是我就从德国的奥霸进口了一些东西来卖,来买我的接头的人也会买那些东西,所以卖得还不错。
当我听说日本用新的线缆抽出技术(即高温热铸模式连续铸造法)发明出无氧单结晶铜(PC-OCC)的时候,我立马去日本那个厂家亲自考察。我是欧洲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人,我们也是欧洲第一家用无氧单结晶体铜做线材的。接着我们又代理了很多品牌:Audiostatic、高文(Goldmund)、汇点(Counterpoint)、Infinity、马田卢根(Martin Logan)、Pierre Lurné、Vimak、VPI、WBT、奇力(Krell)、驾势(Classé)。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Herman Van den Dungen进口奇力(Krell),当时我非常喜欢的Kiseki(奇迹)动圈式唱头也是他代理的。那时我并没有零售管道,我只是代理而已。我一直就对唱头很感兴趣,在接触过这么多唱头之后,我就越发感觉到不同的唱头播放出来的音乐之间的差别肯定是很大的,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只是因为这种差异被噪音和档次低的器材抹杀掉了。
所以你就开始设计器材是吗?
当时我和我的朋友Kim Rishøj(后来他成立了TC 电器公司,现在天朗Tannoy是其旗下品牌)一起设计了一部唱头放大器,就是金色的小小的那部,当时只是当做业余爱好来做的,做来也只是自己私人使用而已。我设计这个唱头放大器主要是想拿来试听那些很棒的动圈式唱头。因为只打算做一个来自己使用,所以我们没有考虑成本、工程难度之类的问题。
所以当时我们的设计可以说是很疯狂的,这部唱头放大器拥独立外部供电的双单声道。我们是想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声音信号之间细微的差距,后来设计出来的这部机器确实也做到了我们的要求。它使我们能够更明显的分辨出各个不同的唱头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转盘播出的录音再生之间的差异。
1986我以代理商的身份参加了消费者电子产品展(CES),一个朋友跟我说:“你干嘛不把那部唱头放大器带去呢,那东西很棒呢。”所以我就把它带去CES了,并放在其中一个视听间内供大家参观,希望人们能对它进行讨论。当时有一个日本人走进视听间,深深的被它吸引了,他想跟我买下来。我说,这个我可不卖,这东西是我做来自己听的,就一台。但是他坚持说一定要买,于是我就答应他回丹麦之后会重新做一台。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当时日本最大的代理商之一Noda先生。
回家之后,我就再做了一台,设计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做第二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成本非常高,反正基本上不算是一个可执行的商业产品计划。做好送到日本以后,我就再没有听到过关于它的任何消息了,我几乎把这事完全忘了,只一心专注在代理生意上。
大概6个月后,我收到一本日本杂志《Stereo Sound》,它把这件器材评为“最值得购买的产品”!可是你根本买不到啊,全世界就两台!
那接着你怎么办的呢?
反正当时情况就有点难以处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又说很想要买。然后我就小规模的开始生产,就在我家里进行。生产出来后就卖了一些到日本,有几台卖到了新加坡,后来他们就想跟我订购。
当时只是很小规模的生产,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有很多乐趣,生产自己所设计的东西这件事让我确实挺兴奋的。之后有一个机缘我去了香港,因为我听说那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认识Infinity在香港的代理商,我估摸着可以去拜访一下他,我是带着我的唱头放大器去的。
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香港一个很大的代理商:马浚(Winston Ma),他对我的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我估计是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带着东西想要卖给他吧。总之他就给我说:“我们就坐在视听间里,你有多大能耐就展示吧。”
当时和我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发烧友,我把我的唱头放大器拿出来的时候,他眼睛一亮,然后立马说:“哇,我要买这东西,这是什么啊?”他那个样子感觉好像真的马上就可以掏钱出来买下似的。
那你没有拒绝么?
然后我们就约定说当晚带着我的唱头放大器去他家,马浚陪着我一起去的,那个人家里有非常多器材,而且他在香港有一栋别墅,在香港拥有别墅可真的是富豪才办得到的事,因为修别墅的地块可以用来修二十层的建筑啊。他别墅的各个房间里有很多不同的系统,这些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声音不敢恭维。但是那个人对拥有这些系统感到非常开心。他不停的打开一个又一个装满零件的抽屉给我们看,那些超贵的唱头他一个都不缺:Kiseki(奇迹)的、Lapis Lazulis的、Koetsus的,他是个收藏家。他对我说:“你坐到椅子上来,我给你照张相”,我照他说的做了。坐在椅子上给他拍的时候,我抬头看到墙上挂的照片,全是Jeff Rowland、Ken Ishiwata、Dan D'Agostino等设计师坐在同一张椅子上拍的相片!原来这也是他的收藏品之一:设计师坐在他椅子上的照片。
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发烧友来说,器材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播放音乐而已,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市场。因为我发现这些人喜欢音响的原因不只是追求好的声音而已,也有其他不同的原因,当然我对此并没有任何意见,也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个样子。
这让你觉得震惊吗?
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情况,第二次我就是准备好才去的。我带了一个前级去,因为人们不断的跟我说,你都做了唱头放大器了,为什么不做一个前级呢。所以我按照相同的设计原则做了一个前级。因为设计唱头放大器的原则就是不计成本只为好声,所以最后设计出来的前级也很贵,很独特。
我设计出来的前级是无负反馈、超大频宽、真正的双单声道结构。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产品像我们的那样做成真正双单声道的。
那大家对产品的反映如何?
这次去香港我认识了冯炜国(Leo Fung),和他经常玩在一起有一群发烧友,他们自称“夜猫子”,他从马浚那里听说有一个丹麦人做了一部唱头放大器和前级,他对此非常感兴趣。所以邀请我拿我的前级放给他们听。那天晚上已经很晚了,我们一群人坐在冯炜国的全黑的视听间里,你唯一能看到的是大家的眼睛,但是感觉得出来大家都非常兴奋。当时Leo的音箱是一套Duntechs,非常不错的音箱。我的这个前级前面板是亚克力做的,很厚重很坚固;旋钮是木制的,用金色来装饰;底部是用圆锥形的角钉支撑;真正的双单声道;两声道完全独立,仅用前面板来连接。当晚在场的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部前级,我卖出去7台!我们在香港真可以说是首战告捷,后来也收到很到好评。所以我很感谢Leo,这中间没有牵涉到什么利益关系,他只是因为真的很喜欢这部前级,才帮助我宣传,我和他也相处得非常愉快。之后,香港变成了我们公司最重要的市场。
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当时你会不会觉得你的设计有点过于超前呢?
大家都问我,你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来做前级呢?其实我并不是想故意做得很独特、很酷或什么的。因为我做的是真正单声道嘛,两个声道必须是要分开,但是又必须是在一个机器里面,所以就要用前面板来连接,这个面板不能传导任何震动,所以就用了亚克力。至于为什么用木制的旋钮,这可不光是为了美观,金属的会有静电,人摸上去有时候会被“电”一下!所以最后我就决定采用木制旋钮。我们的设计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的,绝对不是只为了看来很漂亮。然后很多其他产品就会模仿我们的。当时我们还制造了相应的后级,那东西很大,黑色的,散热槽很大,有点像今天的Antileon。
之后你就一心一意开始设计器材了吗?
对,1987年我卖掉了自己的代理公司,把Infinity的代理权转让给了Peter Lyngdorf,他是我做代理的时候认识的老朋友了。我当时这么做是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我对贵丰真的很感兴趣,比起代理来,自己做公司让我觉得更好玩,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中间有一些冲突,因为我在代理奇力(Krell)的同时又是贵丰的老板。前面几年我的处理方法是在丹麦不卖贵丰的产品,这样就不会与奇力(Krell)有什么冲突了。不过,奇力(Krell)还是不太满意这个现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最终就把代理权转让了,然后一心一意的运作贵丰,当时贵丰只有我一个老板,这情况一直维持到1997年霉运降临。
发生什么事了?
我在美国有个代理商,那时候我刚刚把Tabu系列研发出来。那是我第一次做稍微平价一点的产品。我花了很多资金在研发方面,差不多准备好开始生产了。贵丰在纽约有一个仓库,里面存放了很多器材,结果这仓库发生火灾,我记得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美国方面寄来的信,说让我收到信的第二天就过去看看仓库里还有没有可以挽救的器材。
这火灾可真是让我损失惨重,因为没有买保险。有人跟我说,你怎么不去告纽约港口管理处呢?我怎么可能去告纽约港口管理处啊(笑)。当时反正是真的很困难,因为我的资金都投到研发Tabu系列了,然后又遇上这种事,情况很糟糕。
那你是怎么拯救公司的?
Peter Lyngdorf帮了我的忙,我卖了公司的股份给他。当时Peter是NAD的老板。所以直到现在大家还有一些误解。其实NAD和贵丰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真相很简单:Peter Lyngdorf当时是NAD的老板,然后他又买了一些贵丰的股份,就这样而已。
Peter可以说是音响圈里面最聪明的人之一了,他是从中看到了一些合作机会吗?
当时他的要求之一是要我帮NAD设计一个合并功放,因为当时我设计的Tabu系列的合并功放Century被暂时搁置,所以我就把用在Century上的一些点子告诉了他们。不过他们计划的这部合并功放NAD S300的售价比Tabu Century的成本还低,所以很多用料就不得不打个折扣了。不过之后还是有了一些传闻,最可笑的是有人说贵丰的产品是NAD S300翻版!你也知道音响圈里的传闻是多么夸张的了。反正网上就一直有人“揭露”说:S300划算多了,品质和Tabu Century 一样,但是价格便宜很多。
这对Peter来说当然不是问题,但是确实对我们之间的合作造成了一些影响。应该说我们的理念有差异吧,他在运作Scandinavian Hi-Fi 连锁零售俱乐部,也是NAD公司的老板,这两家公司都有一个相同点: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让我的产品去迎合大众口味,而且我也不认为在Hi-End音响市场里这样做会有市场。所以他们觉得我们很奇怪、很傲慢。反正这事就没成。
[attach]29810[/attach]
不过你们还是友好协商解决了对吧?
1990年,Peter把他的股份卖给了Valdemar Børsting,Valdemar 根本就不做音响方面的生意,他是个聪明的家伙,投资IT业,不过他是个发烧友。最开始他给我打电话只是因为想买一部功放而已,最后他把Peter的股份全部买了下来,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变成了我的合伙人,我们合作得很愉快,他就像个哑巴一样,除非我问他意见,要不他肯定不会发话。
他在这个国家的另外一边做自己的生意,运营好几家公司,不过每当我有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帮助我。他对数据和预算之类的东西很在行,生意人嘛,而我呢,就更在行于创意设计方面。我们两个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这证明了有时候合伙做生意也是可以成功的。他是一个很棒的合伙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朋友。
贵丰名字的由来
Flemming E. Rasmussen 想给他的公司找一个既能代表无限的力量又同时兼具优雅的淡然的名字,他希望这个名字能代表他的产品既强劲又优雅的播放录音的特质。受到希腊神话里那个鹰头狮身的动物的启发,最终他选择了Gryphon鹰头狮这个名字。这个动物的头部是鸟类之王、身体是野兽之王,这完美的契合了贵丰强劲又优雅的特质。
贵丰的原则是无条件的还原录音的原貌。Flemming E. Rasmussen 从画画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人们对一个东西的感觉其实大多是基于期望、基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的,而并非是我们亲耳听见或看见的。所以为了要最完整的再现真实,那就必须要精确的保存它并理解它。这就是贵丰音响设计的哲学。
贵丰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n :热爱音乐的画家
贵丰是Flemming E. Rasmussen的独创理念,也是他将现场音乐的纯真本质还原到家庭环境中这个终其一生的梦想的追求。
Flemming E. Rasmussen出生于1949年,毕业于丹麦雅哈斯的雅哈斯艺术学院,学的专业是绘画与摄影艺术。在读大学的时候,Flemming 经常去当地的一些音乐表演场地听现场表演,还为不同的乐队设计唱片封面和海报。
毕业之后,Flemming 从事了长达十年的教授摄影与绘画的工作,然后去了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运动服装生产厂家做主设计师,1986年,他辞去了在这家厂的印刷部总监的职位,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音响事业中。其实在1986年之前的几年,Flemming 就已经用业余时间在经营一个进口悬挂滑翔翼的公司。他同时也是一位活跃的滑翔运动爱好者和合格的飞行指导师。
Rasmussen在70年代末期就开始设计音响零件了,扬声器接头、香蕉插头,这些零件一定程度上使国际音响品牌代理生意在丹麦发展得更好。他的2R Marketing公司很快变成了丹麦国内最大的高级音响进口商,代理了Infinity、马田卢根(Martin Logan)、Pierre Lurné、Vimak、VPI、WBT等品牌。
同时,一项完全只是个人业余爱好、并非为了追逐商业利益的工程开始逐渐变得成熟起来。Flemming 和Kim Rishøj共同设计了一台超低噪音和超宽频率的动圈式唱头放大器,但设计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商业利益,只是Flemming 拿来自己用而已。但是因为口耳相传的好评,Flemming 开始大规模的生产这款机器,这最终促使了贵丰音响和2R Marketing分离开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
在第一款器材惊喜亮相之后,贵丰又接着推出了其他产品,最终,Flemming 完全放弃了代理其他品牌,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和生产音响器材上来。
贵丰正式将产品投入市场是在1985年,贵丰生产的第二个产品是唱头,跟着又研发了一部前级,之后产品线扩展到了音响领域的各个方面:CD机、扬声器、线材、配件等等。
随着贵丰产品的成功,Flemming 在1993的时候完全停止了进口生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贵丰的发展中。
贵丰的名字和符号是鹰头狮,它既有鹰的优雅与有力,又兼具狮子的力量和敏捷,是对贵丰音响理念的完美注解,由此,一个品牌诞生了。
本来只是想购买Hi-Fi,谁料……
那是Valdemar Børsting十几岁的一天,他看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套Hi-End音响系统:国都(Quad)的胆机和极具传奇性的乐华士(Revox) G36 录音机。从那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发烧友。当时Valdemar 还只是一个卖报纸的小男孩,虽然零花钱很少,但是他全部都花在Hi-Fi上了,为了不受经费的困扰,他加入了正在萌芽的“自己动手运动”。他做的巨大的混凝土号角就是基于Steen Dueland公开的设计理论,而Steen Dueland之后的研究是贵丰扬声器的理论基础,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和其他发烧友一样,当Valdemar 手头变得越来越宽裕的时候,他就花了越来越多的钱在音响设备上。在千禧年到来的时候,他做好了准备去拥有他所知道的Hi-End音响的巅峰:贵丰。在准备要购买贵丰器材的时候,Valdemar 认识了贵丰的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n。很快两个人就发现彼此很合拍,不光是在音响上有共同的爱好,还同时喜欢摄影、摩托车等等。很快两个人发现他们可以在做生意特别是做音响生意上成为很好的拍档,因为两个人的优点可以互相补足。本来以为只是简单的一桩买卖结果演变成了一个影响重大的事件。
Valdemar 本身是IT行业的精英,他在几家公司(比如网景通信Netscape Communications)都是管理级的人物。在第一次遇见Flemming 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准备在事业上转型了,因为他不想再到处飞来飞去。他想在一家稍微小点的、主要在丹麦运营的公司工作。
不管这是命中注定还是巧合,和Flemming E. Rasmussen的相遇的确对Valdemar 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贵丰的一个大股东Peter Lyngdorf正好打算专注于自己的生意,想卖掉在贵丰的股份,于是Valdemar 就带着这些股份和贵丰器材回家了。
经过这曲折的过程,一个联盟终于在1999年结成了,Valdemar Børsting的组织能力和经商战略使得Flemming E. Rasmussen可以把心思全部放到设计产品上。他们两位之间紧密又默契的合作使得贵丰这个公司和品牌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贵丰早期的技术天才
Kim Rishøj
Flemming E. Rasmussen 70年代在丹麦雅哈斯的音乐圈子里工作的时候,当地的音乐丰富而多元化,那时他交往的一个女孩有两个哥哥:John 和Kim Rishøj。John 帮助Rasmussen成立了2R Marketing(2R分别代表两个人姓的第一个字母Rasmussen和Rishøj),此公司很快就成为丹麦最大的Hi-End音响代理商,而Kim 在贵丰第一款产品诞生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Kim Rishøj出生于1956年,是一位天赋异禀的电子工程学学生,年轻时候就找到了把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John 和Kim Rishøj这两弟兄都会弹吉他,他们对当时市面上卖的和声效果器非常不满意,因为它们在稳定度、失真、噪音、功率消耗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表现上都不尽如人意。当电池逐渐消耗的时候,效果器的声音会发生改变,电池耗尽的话,有很多时候中段独奏甚至会完全听不见。
为设计出一个机械及电子稳定性更好、声音更好听、噪音更小、功率消耗更小的效果器,Kim Rishøj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关于电子噪音的科技文献上。在成功做出效果器后, John 和Kim Rishøj收到很多当地和国际上玩音乐的朋友的请求,请他们帮忙做一些零件。1976年11月,他们创建了TC电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专业录音室硬件和舞台硬件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创新的科技和过硬的质量而收到广泛的赞誉。
Flemming E. Rasmussen 早期曾经参与过TC电子产品的设计,他和Kim Rishøj都很享受相互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合作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面,Flemming E. Rasmussen 开始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音响系统,因为噪音和失真都很大,使得Hi-End的动圈式唱头发挥不出功效。于是Flemming 和Kim 决定尝试做一部更好的唱头放大器。在研发的过程中,两个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对他们所喜欢的领域里现存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是推动研究和制作的动力。
他们合作的成果就是贵丰的第一款唱头放大器,这最终促成了1985年贵丰音响的成立,Kim Rishøj成为了研发部门的主管和项目经理,一直到后来TC电子不断发展,他无暇分身,这才辞去在贵丰的职务。多年来,几个TC的工程师都对贵丰音响做出了贡献。
作为丹麦最受尊敬的电子工程师之一,Kim Rishøj领导了许多的国际研究项目。但在音响工程这个领域他完全是自学成才,对于音响领域中许多我们现今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依然怀抱着开放的态度。
疯狂的数学怪才
要是没有丹麦音响史上的传奇、发烧友口中的“疯狂音箱教授”Steen Dueland的指引,那么贵丰的Cantata、Poseidon、Trident、Atlantis、Mojo音箱肯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或者有可能它们根本就不会存在。
Dueland是一个数学家,凭着自己的热情,他把自己的专业全部都奉献到了研究尖端的扬声器实验中。在20世纪70年代丹麦的“自己动手”热潮中,他做了一个混凝土的号角,登上了丹麦的高保真月刊,这让他变成了丹麦音响迷开始崇拜的对象。这对扬声器被称之为 Duland Inboard Concrete Monster,之后他又做了一个更大的,命名为:Duland Inboard Concrete Behemoth。
Dueland非常大方的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免费提供给所有那些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将之付诸实践的人,甚至还把这样的理论免费提供给那些教授扬声器设计的夜校,供他们上课之用。
Dueland最有名的(也最具争议性)粉丝是OTL(OutPutTransformerless)的Harvey Rosenberg,他曾经说Dueland:“不是一个研究螺旋桨的工程师,而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追寻音乐圣杯的发了疯的数学狂人。”
不幸的是,他的一些理论并非那么完美,又由于他把自己所有的理论都公诸于世,所以有一些构想不是很成熟以及还没有经过测试的理论也被人们拿去使用,好在这些理论也并没有错得很离谱。
Dueland可不光是一个理论家,他还为业余和专业的扬声器制造者设计创新的元件,比方说为Wicon设计的一系列基于圆环柱心的传导器。还有为Jensen设计的实际铜箔积层(Virtual Stack Foil)和电源滤波器。因为偶然的一次见面,贵丰的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n 和Dueland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态度——Dueland毫不妥协的制造扬声器的精神和Rasmussen 制造功放的精神是完全一样的。
Flemming E. Rasmussen 全方面地了解了Dueland和业界相异却又极具创新的理论之后,他很好奇为什么Dueland的这些扬声器理论没有付诸到实际,把它们贯穿到商业品中。很快,Rasmussen就发现了答案。
Rasmussen和Dueland从画单元的草图开始,完全是手工进行,多层的振膜、外国技术但自己制造的涂层、可调整的线缆悬浮、重负载等级磁线圈、散热磁极片、机器校正的相位插,还有特别为了振膜和挡板传输而设计的环绕方式。每一个边缘都被切割成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形状。纸盆内两排线路的布局方式是为了保证完美的对称。还有许多突破性的设计……
Dueland革命性的关于分音器恒定相位的理论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所有的单元在任何时候任何频率下都必须保持恒定相位。”
只有贵丰的Cantata、Poseidon、Trident、Atlantis、Mojo音箱才到达了这个很理想化的要求。
与癌症抗争了很长一段时间后,Steen Dueland最终于2005年4月26日辞世。
首要原则
Flemming E. Rasmussen
当设计一个内在技术代表了它本身大部分价值的器材的时候,我认为让设计来解释技术本身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作为一个设计者,我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外观,我首先会列一个清单出来,好让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会忘记了最初的初衷。
●比行业内平均水平更强劲的输出功率
●完全无妥协的真正双单声道
●超大频宽/无负反馈
●纯甲类
●最适用的音量控制和讯源选择钮
●超短的讯号通路
●无谐振的机箱
●不过时的设计
上述原则对于大多数发烧友和设计师来说就像美梦一样好,不过美梦有一个邪恶的兄弟叫噩梦。如果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稍微出错,最终成品就会非常糟糕。
[attach]29811[/attach]
前级
因为要做到完全无妥协的真正双单声道,所以不把两个声道做在同一个机箱里,因此,每声道各自用独立的机箱。但是为了方便实际使用,这两个独立机箱必须要组合在一起,因此用一个面板连接起来,为了保持两个机箱的电流不产生干扰,Gryphon选择了无传导性的介质:亚克力。
Gryphon试过许多种音量控制,但是没有一种比得上瑞士制造的衰减器。为了克服转动旋钮时的摩擦,Gryphon加重了实心黄铜旋钮的质量。为了防止黄铜生锈,还给它镀上了金。因为电路的频宽超大,又使用了亚克力,触碰机箱的时候有可能会放电,所以需要一种皮肤接触时不会导电的材料,木制旋钮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美观度。
为了声音表现更好,Gryphon想要一个无磁性的箱体,普通的钢肯定是不行的。最后选择了氧化铝。因为氧化铝的强度比钢小,所以肯定就要做得更厚一些。因为面板比较厚,所以就能使用沉头螺钉,就不需要使用传统的平头螺钉了,沉头螺钉和喷漆的氧化铝箱体合在一起,真有一种乡间的风味呢(想象一下John Deere拖拉机的风格)。
电源供应(XT)
Gryphon选择了最适合的变压器(C型变压器),这也决定了箱体高度的最小值。毫不妥协的纯粹双单声道决定了电源供应也必须符合两个箱体的设计。
考虑到实际生活中方便使用,这两个箱体要用一个前面板连接起来,这个面板不能导电,也不能传导震动,因此使用了亚克力来作为基座。很显然,这种极端的布局方式需要双AC电源线圈、双电源供应接线盒、双衰减器、双输入选择器,这很花成本,不过当你决定保证品质,成本就便宜不下来了。
当选择好排线布局方式、元件,考虑好配置的电子器件和磁线圈等等,其实整个产品的外观就已经呼之欲出了。外观总是由功能决定的嘛。当然,Gryphon也做了一些设计,希望能让买家感受到拥有这件器材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当然,这是在决不会影响声音表现的前提下,相反,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设计。对我而言,能把华丽的外形与好声融合在一起,让我自己也觉得很神奇很有乐趣。
[attach]29812[/attach]
后级(DM100)
纯甲类功放两个最重要的元件就是散热槽和电源供应,这也是最花钱的地方。要求的输出功率决定了变压器的大小,对于Gryphon这些双单声道的拥护者来说,Gryphon会把箱体的长宽高设计得大一倍。因此最低高度就确定了。纯甲类需要释放许多热量,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散热槽。因为是双单声道设计,所以,箱体两边各自装了一个散热槽,这也是为了对称。至此,宽度和长度也确定下来了。
为了保证箱体完全无磁性,箱体必须要使用特定的铝板。因为电源供应和巨大的散热槽,所以这台后级非常重。因此不得不在前面和后面安装了把手,要不然抬它的人手指都会断掉的。
为了和前级在外观上保持一致,Gryphon在巨大的铝板上装了三块100mm的亚克力板,在上面装了一颗功率指示灯以及一个能发出明亮的红色光的贵丰标志。
器材的设计是与它的功能息息相关的,每一处设计都应与相应的功能相匹配。这一处一处的细节在工程上来说是良好的设计,合并在一起就成为了人们所喜欢的好产品,对设计者来说,这是一种额外的奖励,内心可以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就如同把贵丰器材设计布局的细节展示出来一样,现在也把贵丰的以后所有产品的设计原则也一并公布出来。如果你留心看贵丰这些年来发布的产品的话,你就会发现Gryphon的产品有很明显的继承性的。第一个原因当然很明显,那就是所有的产品都是Rasmussen设计的,第二个原因则是Gryphon真的很幸运,从一开始就掌握到了那些真正能调校出好声的秘技,这些秘技也完全适用于以后的产品。
Gryphon的原则就是制作自己喜欢的产品,这可能有一点傲慢。反正Gryphon绝不会对顾客说:“不喜欢这款产品吗?我们还有另外一款完全不一样的。”这不是Gryphon的个性。Rasumssen一直都忠于自己的想法,而且很乐意也一直清楚的知道Gryphon的产品并非是适合每个人的。
这是傲慢么?我们愿意把这看成是纯粹的诚实。
贵丰的排线布局方式和应用
想象比知识重要多了,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拥抱整个世界,可以刺激进步,可以引发革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让我能在无边无际的音响海洋中畅游的并非是我所掌握的那些科技知识,而是我的创意和好奇心(感谢老天)。开始设计器材的第一天,我就把贵丰带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方向。我们这时代的许多消费品都是一些设计师显示他们多么有能耐的产品,而并非原本应该被设计成的那个样子。许多功能和特色被一股脑的强加上去,就因为设计师想证明他可以做到,而根本不考虑这项功能对产品本身是否有价值。
在贵丰,我们总是能够清醒的分清楚哪些是我们能做的,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并不会因为一项技术很新奇很有噱头就去用它。不过我们还是经常因为走在技术的尖端而给整个行业带来惊喜。就比如我们的数码源元件、世界上第一台升频扩位CD机以及最近发布的世界上第一台带有32比特数码/模拟解码器的CD机。
看起来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方法的绝对和目标的混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会使用在器材上的技术绝对不会是因为它很新或是很尖端,而是因为它最适合我们的器材、最能发出好声音。我们会使用当前最好的技术,但不会被技术所束缚。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贵丰排线布局的基本原则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设计。
纯甲类(DM100/Reference One/Antileon Solo/Antileon签名版/Antileon 签名版Mono/Colosseum/Colosseum Solo)
在我们看来,纯甲类能获得最忠于音源讯号的音乐表现,还能使系统的其他元件也达到相同的高度。许多发烧友和设计师都是纯甲类的拥趸,但是纯甲类的成本非常高昂,需要的元件体积大,价格高,因此,纯甲类设计是很少见的。
如果一辆车的引擎用的是V6的话,那生产它的厂家肯定不敢说它用的是V8,因为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幸的是,在功率放大器里,事情并非这么显而易见,有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很容易被糊弄。因为纯甲类是很昂贵的技术,所以许多与之相似的新技术都被强行冠以这个名字,比如:新甲类、滑动甲类、持续稳定偏压等等。另外还有:高灵敏度或者高级或传统的甲乙类,这些通通都不是纯甲类。
道理很简单:和其他技术比起来,纯甲类很昂贵,体积很大,很重,散发的热量很多,而且空闲时也消耗许多电量。纯甲类要做到150瓦以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AC输出无法持续输出这么大的电流。那为什么还要用纯甲类呢?完全无交越失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优点,可能也是最大的优点,不过它的优点还有很多。运行耗能高的纯甲类,很大的变压器和强劲的电流供应是必须的——这两个要素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优点了,它能保证发出有较大空间感的音乐。
对贵丰来说,更为可贵的是,纯甲类可以持久并持续地使各个元件以线性模式运行。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电子还是热量方面,大部分元件都有一个相对更佳的运行模式。纯甲类需要散热器来散发热量。纯甲类的工作方式是把那些没有输送到扬声器的电流全部都转换为热量散发掉,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你把扬声器开得越大声,纯甲类的散热器温度就越低,这和甲乙类刚好相反。散热区是肯定会散发热量的,但是,由于我们是想要元件持续的以线性模式运行,所以我们不想要任何有可能会引起温度变化的降温装置。因此,贵丰只能把散热区设计得很大,保证能自然散热。大散热器很贵,散热区和散热器都很大那就更贵了,而且使得器材成本和重量都增加了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在商业产品中见到这样的设计。
所有的元件都要在高温的环境中运行,因此我们选择的元件除了必须达到我们在声音表现上的要求之外,还必须具有耐久性,这可不是说一天两天,耐久性要很好才行。不合适的电容器在高温状态下会发生改变,导致质量和表现都失常。正因为我们选择了合适的元件,我们1991年发布的第一款100瓦的纯甲类功放到现在还在使用。大功率的纯甲类功放以及由此导致的强劲电流供应使得用家可以随意搭配任何你喜欢的音箱,因为不管你选的音箱如何,功放都已经能播出很好听的声音了。
我们总是为纯甲类设计给我们的功放带来的效果而感觉非常满意,因为超高的输出功率,所以器材响应超快,空间感很大。与行业内许多输出功率相似的器材相比,我们的器材输出阻抗超低,低频下潜很深且控制力极佳。贵丰的用家可以证明贵丰器材的中低音是很棒的,音质及清晰度上佳。(可能是因为我对大提琴的迷恋让我做出如此的音质)
功放另一项重要的指标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完全没有任何特色,保持中性。)我们希望我们的功放在低电平时也能播放出好声的音乐,这同样也是并不多见的优秀特色之一。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甲乙类功放总是在改变元件的工作方式。但是纯甲类的功放并非能保证一定好声,就如同市面上也有很不错的甲乙类功放,有些纯甲类功放也是很糟糕的(不管是真的纯甲类还是只是冠以这个名号的。)没有人说过设计一部好听的纯甲类功放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绿色偏压调节技术(Green Bias)
贵丰发明了绿色偏压调节技术系统,以一种简单的方法来保证不浪费电流。贵丰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通知后级的电流控制装置,接着后级会选择一个适合的不变的纯甲类电流。这个值确定后,不管播放高电平还是低电平的音乐,甚至是完全没有任何讯号,这个值也不会改变。和那些尝试随着音乐讯号电平大小调整偏压的“智能”系统比起来,这应该是一个更直接、无负作用的系统。因为音乐是动态的,如果总是跟着音乐讯号电平的高低起伏来调整偏压的话,那就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讯号延迟,因为调整偏压总是要等到讯号改变之后才能进行,这样就会有一个延迟的时间,调整不可能和音乐讯号同步进行,因为没办法预测到下一秒音乐讯号的电平高低。
简单
马克•吐温有一封写给他朋友的信很有名。他在信中说:“我没时间给你写一封短的信,所以我就写了一封长的。”最快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通常都是很复杂的,相反,简单的解决方法需要极致的洞察力和专注力。
我们很早就知道“损害控制”电路,加入越来越多的元件本来是为了让声音更好,但这本身其实就会让讯号乱套,导致播放出来的声音很糟糕。所以大多数设计都被这样一个设计哲学而影响了:讯号在电路中被影响也没关系,反正到输出级调整之后才输出。这个排线布局方式其实是把元件往不同的方向拉扯,还期待最后他们能走向统一的一条道路。
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制造得尽可能简单,但并非更简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你把电路看成是一个由众多小工作站组成的大厂,那么每一个小工作站都有它的工作要完成,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仔细分析每一个站的职能,然后将之进行优化,争取从上一个工作站传到下一个站的内容都是完好的,那么到最后,就不需要再对成品进行任何“调整”。如果想要设计一个既简洁又好声的电路,那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无负反馈
最早将无负反馈的优势表现出来的是Matti Otala早期为哈曼(Harman Kardon)设计的一款器材,在挪威,最早将这一设计手法运用到Hi-End的是音乐之旅(Electrocompaniet),他们的第一款功放就用了这个设计。负反馈可以使仪器测量出来的失真数值很低,也能让电路更稳定。80年代人们通常用此来让那些设计糟糕的产品蒙混过关,因为参数都很好看。负反馈对音乐讯号的纠正作用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错误的纠正功能。然而,消除负反馈的同时也可以消除瞬态互调失真,我们发现,零负反馈的电路比负反馈很多的电路相比,发出来的声音更软,透明度更高。
在贵丰纯甲类的功放中,超低的反馈是为了增加稳定性和加强低音的表现。而Colosseum系列的功放则完全没有任何反馈。要同时做到零负反馈和超大频宽,需要在电路设计中非常小心才能够成功。
超大频宽
在贵丰,我们最看重的就是音场和线性相位,这个原则贯穿在所有的扬声器和电子元件中。我们的电子元件一定要是超大频宽的;1985年的唱头放大器的频宽是从DC到3.5MHz.。频率响应的滚降/上升会导致相位偏移,而能被检测到的音波远远在滚降/上升截止点之后。而我们的耳朵对此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低劣的相位特性会导致音场不清晰,容易使听者产生听觉疲劳。许多家庭影院系统的制造者经常故意利用相位的这一特性,来制造爵士酒吧或音乐演奏厅等等的空间感。但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方,稍有差池声音就非常糟糕。
不正确的相位响应有时候可以播出很具娱乐性、大众会喜欢的声音,即是把乐器摆到音箱之前,甚至是把歌手提到你跟前近距离对着你演唱。开阔(open)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这种效果,但是在我们的理念中,音乐应该是在音箱之后发声的,一个设计好的、三维的空间感可以将音场扩大至大过音箱——只要录音也够水准的话。我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都是人工假造的空间,或许乍听会觉得还不错,但是细听根本就无法分辨是教堂还是私密的小酒吧。
乐器的音色蕴含在它所携带的谐波中。第一次谐波是频率的两倍,第二次是四倍,以此类推。要做到保存和播放乐器的真实声音,自然的频率响应是必须的。其他的做法也许会很悦耳,但它不是真实的,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当然我们的理念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双单声道是所有贵丰器材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立体声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声道的,而这两个声道之间绝对不能有任何的互相影响。
真正的双单声道可以避免串音(串道失真)。当音乐动态很大的时候,需要系统瞬间供应很大的电流,用两个完全独立的电源供应就可以保证在这种时候也不会对音场产生任何的负效应。如果只用一个电源供应,动态大的时候对两边声道电源供应就会不平均,从而导致音场不稳。
电路板和布局
电路板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电路布局是否和谐对这个器材是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每一个电容器、电阻器甚至线圈的排列位置都很重要。如果说超频宽的电路是非常重要的话,那电路板的材料也应该被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贵丰用的是双层的玻璃纤维板,电容器就放在轨道之间,黄铜线圈则是用来产生电阻,我们在电路板上使用75和105微米的黄铜线圈,因为如果导体的大小受到限制的话,那做再大的电流电容器也没有意义了。
我们经常看到有产品标明能提供超大能量的功率,其实有些是不真实的,因为瞬间输出功率和持续输出功率可是有很大区别的。
接地、零负反馈、MegaHertz频宽设计是必要的。接地通路不能与信号通路和基座线路有任何交叉或影响,最完美的排线布局应该是每个元件都像星星一样各自分布在自己的位置上。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板可以吸收湿气,也可以根据内部的温度进行调节。这可以当做器材热身后声音会改变的合理解释吗?我们把电路板的两端密封起来,作为一个焊接区,同时也可以减少外部的环境对电路板的影响。
“合适”的元件
我经常用厨艺来比喻合适元件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并不会下厨。即使我在一件设备齐全的厨房里,用最精致的原材料,最后的成品肯定连我的狗也不愿意吃,因为我根本不会做菜。
如果把最好的、最贵的、最时尚的、进口的元件全部塞在一个机箱里就叫做Hi-End的话,那世界上肯定有无数的Hi-End精品,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设计师了。合适的元件有时候并不是最贵的那种,相反,找到合适的元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贵丰的唱头放大器更多的是按晶体管的制造标准而并非音响标准来设计的。只是它恰好符合我们的排线布局方法和在重播音乐上的原则。我们总是尝试着对各种元件怀抱一颗开放的心胸,而不会固守成见的沿袭以前的选择,或者迷信品牌、口碑或价格。
这么多年来我们还学习到很重要的一个知识,那就是:那些没有被放在电路里的东西甚至比放进去的更重要。比如,当我们设计第一台大功率的纯甲类放大器的时候,传统的思路是在输出的地方要加上继电器。然而,我们很快就发现能与可以输送这么大功率的电路相匹配的继电器完全不具备保存细致、低电平细节的能力。而能够保存这些细节的继电器呢,就完全没有掌控大功率电路的能力。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我们并没有做选择,我们回避了这个问题。贵丰在讯号通路外设计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无负效应的保护电路,用来在输入端就切掉电源供应,而不是在输出的水龙头上塞一个塞子(这基本上就是继电器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最合适的元件——没有任何元件。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寻找这个方法的过程我们投入了许多精力和专注,这和贵丰的排线布局方式一样,也是贵丰拥有的财富的一部分。
听觉疲劳
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器材最终播放出来的声音,而且是要在长时间聆听之后。经验丰富的发烧友都知道有些器材乍听之下声音好得出奇,但是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完全不会那么觉得了。人们可能会因为广告或外观购买一件器材,但是要听者喜欢上一件器材,就要靠器材本身长时间的声音表现了。
当然,人们对音响系统的期望或者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那些想要一套能忠实重放原音(不管它是好还是坏)的用家。在一大堆唱片中,忠实地记录原音的肯定只有一小部分,而这其中好听的就更少了。
人类的大脑是很宽容的,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对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修正。或者你可以想象这个情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同事给你打电话,通话质量很差,信号也不好,但是你肯定一下就能分辨出是谁给你打电话。虽然声音严重失真,但是我们大脑里的修正系统会按照记忆对它进行修正,所以我们就能分辨出来。同样的,如果这种对话持续很久,大脑也会超负荷,我们就会感觉很累。
在视觉上,我们也会经历同样的效应,如果我们只看到某样东西的一部分,那我们就会用以前的记忆来对它进行辨识,猜测我们没有看到的那部分是什么。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杯子的一半,那肯定就能知道,它的另一半肯定是和这一半对称的,这样我们就能在大脑中构想出整个杯子是什么样子。
我们大脑里也有一个区域是专门用来记忆音乐的,只需要听到一点点相关的声音就能辨识出来。比如小提琴,只要听到一小部分小提琴的声音,我们就能辨识出那是小提琴。很多MP3压缩文件把原来66%的完整音乐都删除掉了,但是我们还是能辨认出是什么音乐,甚至有些人还对此音质很满意。
我们的强烈的认为,如果要欣赏音乐的话,那就要使播放出来的声音尽可能的接近原声,这样我们才不会动用到大脑里的修正系统,让大脑能完全放松下来,用心欣赏音乐。在生活中的其他时间我们的大脑修正系统已经够累了,所以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都能真真正正放松的欣赏音乐。
这就是我们的信念。
那些经受住实践考验的才叫做真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美观与实用
Flemming E. Rasmussen
我总是觉得工具是很美的东西。它们代表了好设计的根本。用达尔文学说的非理性观点来说,木工的刨子用久了,会不断的越来越好用,最后几乎能像木工自己的手臂那么顺手。在我看来,这应该从一个程度上说明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设计成品的外形应该是由它的功能来决定的。但是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设计成品变成了对美学的追求的一种体现,有的设计师为了表现自己对美感的追求,就让外形凌驾于功能之上。比如坐着不舒服的椅子、拿在手里会滑的笔、照明效果很差的台灯、外观很酷但司机完全看不懂的汽车仪器盘,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设计师都把心思花在了如何让设计品更美观上,而让它真正应该有的功能被妥协。
作为设计师,我们总是陷入努力要让自己的作品震惊其他设计师的这个怪圈中,而忘记了成品最终是要给普通的人使用的。设计一件漂亮的东西,但不考虑其功能性是一件毫无挑战的事情。设计一件产品,只考虑其功能性,无视美观度,也并不困难。只有那些同时兼具有型的外观和实用性的产品才能真正的长久的留在人们心中,才能超越那些时尚杂志评论家的评论或是美术博物馆。Hi-End音响产品的设计是一件复杂的、令人敬畏的工作,它要求设计师必须要兼顾成本、技术成熟度、优先点以及文化设计传统。
美国定义了Hi-End音响品的定义,他们最早期的一项设计也成为了之后产品的模范:Mark Levinson 1977年的ML2 单声道后级。基本上,这就是一个大盒子和外置的散热槽,因为必须要能足够散热,所以散热槽必须做这么大,大得无法放进机箱内部。两个把手是为了能方便地搬动这个怪兽,面板上有一个灯能显示它是否在工作。这是最精简的设计不美观,但是它具备了所有该有的功能性。因此,在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Hi-End后级的完美典范,它只是做到了“恰如其分”而已,因此,它就是最美的。
Hi-End是一个是由一些怀抱满腔热情的发烧友推动着前进的小众的产业,他们中的有的喜欢自己动手DIY,有的是受过一点电子工程方面的训练。大部分对漂亮的外观没有任何需求,他们在意的只是重播出来的声音而已,这本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要在一个漂亮的机箱和好声音中间选择,那当然是选好声音了。许多好声的音响品都是发烧友自己DIY做的,大多数都设计得很精巧,一般都是用方形底座,点对点的焊接,充其量是用一个铁笼来包起来防止破坏。这些产品证明了即使成本和人力受到限制,也仍然可以制造出好的Hi-End音响品。这似乎逐渐变成了一个定律:好听的音响品看起来都像个垃圾箱一样。于是,由缺乏经验和技巧导致的下等的外观设计被颂扬成了优点和发出好声的保证。这种态度也影响了音响品的广告,当时,很多音响品广告都是粗制滥造的。
已经过世了的Tony Federici是我很想念的朋友,很久以前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眼神里带着一贯的犀利):“广告越烂,产品发出的声音就越好听。”但是在欧洲和大部分美国之外的其他地方却完全不是这幅景象。欧洲人有这样一个传统,受过系统训练的设计师在制造产品的时候总是会把它往最轻、最容易批量生产这个方向来努力,设计师们会精确的计算零件的规格和尺寸,好让最终成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可以达到最佳,这样就可以减少浪费和售后支持的成本。而在美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他们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传统是更大气更容易实现的。当设计一项产品的时候,把它设计得更大、加上更多东西就对了。很厚机箱、很长的螺丝、很重的器材等等这些特征似乎变成了稳定和可靠的代名词。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欧洲的更轻更小很不相符,不过他们的这种做法似乎才是终极发烧友最中意的。当然了,这些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总的来说,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Hi-End设计理念,不过最顶级的Hi-End理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正如不朽的爱因斯坦说过的:“要改变人们的偏见比分解一个原子更难”。
扬声器
Flemming E. Rasmussen
由于扬声器对于一个房间来说是一个很显眼的存在,所以我们一般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隐藏式:这种方式有入墙式、入天花板式、挂墙式,可用绘画或盆栽来做装饰。
雕像式:这种方式是把扬声器本身当做一个吸引眼球的艺术品,用这种方式来做扬声器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创意很有趣的设计,但是也有好多这样的扬声器会忘记扬声器最基本的任务:尽可能正确地还原录音原貌。
这两种方式似乎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和其他音响产品比起来,扬声器的箱体设计和材料对声音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要设计一个扬声器很容易,但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扬声器就绝非如此了——而且好的扬声器真的很少见。基本上,设计箱体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无法每个方面都兼具到,有时候要做一定的妥协。以经验来说,完美的高音单元的尺寸应该像大头针的头那么细,漂浮在半空中。一个完美的低音单元应该像蒙大拿的谷仓门那么大。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多把它做到像枕头那么大,因为它必须和高音单元放在一个箱体里,光是这就是一个难题了。因为做音箱之前我们已经对电子元件有了很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首先列了一张表,列出了我们希望音箱能达到的效果。
●真实的音场
●极致的空间感
●超宽的频率响应
●让听者能融入音乐,让听者感觉心情愉悦
同轴
在现代HI-End扬声器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股潮流,大家都在尽力把箱体设计得最漂亮、装饰得最显眼,单元、驱动器材料也全都用上最顶尖最罕见的。但是,所有的元件必须要和谐,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感谢有了先进的科技,比如CAD技术和电脑模拟,可以制造出合适的分音器,强迫几个单元能好好的配合。
分音器最简单的功能应该是控制几个特定的元件共同合作,不幸的是,由于喇叭单元的质量太差(有的是本身质量差,有的是搭配不合理),必须要添加许多其他元件来弥补这些问题和缺陷,这就是所谓的损害控制。其他诸如谐振等问题,也靠添加许多额外的元件来解决。因此,分音器被做得很复杂,一小部分元件来处理原本的那个简单任务,另外一大堆额外的元件来解决其他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分音器能提供很好的声音表现——至少在测试仪器上能得到很好的数据,不过这样的扬声器非常难推动,因为分音器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一样,吸光系统提供的所有能量。更可怕的是,随着你音乐开得越大声,声音会改变越多。基本上,这些用技术来纠正声音的扬声器可以放出绝对正确的声音,但是却完全无法让你享受音乐。而另外一些,比如Poseidon(海神号)的分音器是按照Dueland的理论(让所有的驱动器在全频率都能保持恒定相位)设计的,这款精密的分音器被认为是没有配置任何错误纠正元件。
音场
在贵丰的理念里,音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我们相信在人的感官能力里,在一个既定空间里定位声音的能力是最先养成的,因为这与生存本能息息相关。听到某处发出来的声音,然后对之做出反应,这个能力是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基因里了的。
新出的婴儿很快就能学会这项能力。重点就在于声音的相位,也就是延迟的问题。在贵丰的器材中,超宽频宽这一特性便能保存这最重要的声音元素。在我们制造的扬声器里,我们专门在纠正相位和时间对准线上做了功夫,保证各个单元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同时到达听者的耳朵。有些扬声器在设计的时候完全无视这个问题,有一些则是在扬声器前面板的倾斜平面上把所有的单元做在一根垂直轴线上,这样做的结果很明显,听者并不能在这个轴线上,因此就会听到一大堆反射音和延迟的声音。
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几个盒子错落有致地排在一起,这样箱子里面的单元能够形成垂直的时间对准线,可是单元发出的声音会受到盒子的反射,这样又会形成多余的反射音,如果能避免掉这些反射音的话,那会是非常棒的设计。
以上提到的方式是最常见的,即使有这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但是也还是有一些设计师能用这样的方式做出声音很棒的扬声器来。
我们为贵丰Poseidon(海神号)设计了一弧形的前障板,这意味着所有的单元都能处在时间对准线上,在保证所有的单元离聆听者的距离是完全一样的同时,还能使所有单元保持在一个轴线上,因此可以减少房间的反射和衍射、增强空间感。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这样想象,每个单元都是一只火炬,它们都是对着聆听者的头的,发出的光也会直接射向聆听者的头。
为了使高音单元能适合这块前障板,我们并联了几个比较小的中音中低音单元,这样就能把挡板前端做得尽可能的窄。我们之所以会采用几个尺寸比较小的单元,而不用一个尺寸很大的单元,还有其他的原因。小尺寸的低音单元产生的时滞比大的、重的单元少很多。
低音
低音单元的尺寸基本上决定了箱体的宽度,除非把它装在箱体的侧边,不过这样的设计很有争议性,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我们把Poseidon(海神号)的低音做在单独的箱体里,这就我们可以让最大程度的优化高频的箱体设计。为了能发出超高频以及实现真正的全频率声音表现,我们需要很多的空气来推动,而这通常是那些比较大的单元才需要的。
比较大的单元惯性也比较大,这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静止和移动这两种状态的转换并非一瞬间就能完成,是需要时间的,通常,从移动变为静止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这种时滞我们也叫做拖尾,也是失真的一种。这就是元件不听指挥导致的结果。而尺寸小一点的单元,可以更加灵敏地应对能量的变化,拖尾也会比较小,因为它的尺寸和重量都比较小。
选择何种低音单元、中音单元、高音单元当然是一个挑战,但是要把不同规格的单元统一在一起做成一个灵敏度合适的音箱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80年代,设计师解决的方法就是把灵敏度做得很低,或者把阻抗做得很低,否则大多数功放都没办法推动或直接冒烟。不过,这种情况也让之后一些输出功率很大的功放被设计出来。
虽然现在有很多厂家已经生产出了很多大功率的功放,但是以我们的经验来说,灵敏度高的音箱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极佳的空间感。
我们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为低音系统单独配置一个功放。可按照我们的要求为单元提供1000瓦的持续输出功率。设计这样一个功放让我们有机会把音质做到无源式音箱永远没办法达到的高度。而且因为它是特别为Poseidon(海神号)定制的,所以不像其他的功放一样,无需考虑兼容性等因素,我们只需要把它设计得最适合Poseidon(海神号)就行了。这也让我们积累的核心元件的经验(比如Q值控制、遥控低音电平等等)有了用武之地。
这使得贵丰海神号的用家可以享受完美的低音表现,无需再去买一台大功率的功放,而可以选择一台功率比较小的纯甲类功放或胆机,因为中高音本来就不需要多大的功率。
Poseidon(海神号)的高度是由单元的个数决定的,宽度则是为了消除分散反射的要求而决定的。之所以会分成两个箱体。完全是为了使不同的单元能有最佳的工作环境。主动的分音器固定在基座上,使它不会受到震动或电路的影响。前面的一排弦(是由世霸Sonus Faber发明的)既可以增加音色的透明度,又能对音箱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我们承认,把Poseidon(海神号)的侧边板设计成可以更换的是因为我们觉得这家伙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任何一家人的客厅或听音室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如果买家为了说服老婆,而希望它能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式,那也可以比较方便的进行定制。毕竟这根本也不会影响到声音表现,而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有可能根本就没人买这对音箱,那就没人会知道它发出的音色是什么样的了。
贵丰扬声器技术
在贵丰的放大器和CD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良好的口碑之后,贵丰做出了一个很理所当然同时也是革命性的决定,那就是带着贵丰毫不妥协精神进入到音响系统的最末端:扬声器。当然,贵丰也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做下这个决定。
贵丰扬声器的故事开始于二十多年前贵丰的领导人Flemming E. Rasmussen遇到丹麦音响界的传奇人物Steen Dueland的时候。Dueland的理论和发明在他过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持续的带给音箱DIY者源源不断的灵感。
接着两个人开始了合作,Rasmussen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经验,加上Dueland那些因为成本、零件供应等等原因而没有能将之付诸实践的理论,这两个人将各自的优点拿出来,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恒定相位与不完美的单元
Dueland革命性的理论就是“恒定相位”。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单元在任何时候任何频率下都必须保持恒定相位。这个理论讲出来的确是挺吸引人的。可是在真实的空间里制造一个能到达这个要求的音箱就不那么容易。设计师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能拿来用的单元都是有缺点有妥协之处的,因为单元的设计制造者有销售的压力,成本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要不然就卖不出去,他们只是在成本控制住的情况下做出声音“还算不错”的单元,而并不会竭尽全力制造出质量最好的单元。
为了设计出自己满意的音箱,Rasmussen和Dueland开始了被命名为Project 30的计划,他们决定从源头开始着手。他们把扬声器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装配方式、功能等等全部系统地研究了一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抛弃了所有的偏见和既定观念,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划来进行。最终出来的结果是单元的Q值超低、高功率容量、无动态压缩、线性,所有的这些都把单元设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能毫无妥协的达到恒定相位这个要求,箱体前面板必须设计成凹的弧形,这样才有办法让所有的单元能以合适的角度、相同的距离对着聆听者,声音也才可能同时间到达聆听者的耳朵。
有一些反应很慢或是以次充好的扬声器,它的分音器可能做得很复杂,但是有60%的元件都是为了处理因为单元质量不佳而带来的问题。这种扬声器的分音器简直就是“黑洞”,不把能量送到单元,而是吸光所有的能量自己使用。
在这个时候,一个受人尊敬的德国音响评论员参观了贵丰。在贵丰的试听室里,他试听了贵丰的放大器,用的音箱是一家知名的美国公司的产品。当时他对贵丰放大器的声音很满意,他还注意到试听室的角落有一个很高的密封的箱子,他对此感到很好奇,于是说服Rasmussen让他试听一下,还表明自己清楚的知道这并不是对一个商业品的测评。简单的说,这个评论员对这对音箱发出来的声音感到很惊奇,而且在外放出消息说贵丰独家制造了一对超好听的音箱自己使用。
虽然制造出来的成品非常成功,但是Rasmussen还是决定不把它投入批量生产,只用它来作为研发之用。之所以会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这对音箱完全是手工制作,零件也都不是标准品,要制作这么一对音箱,人力物力都会消耗巨大。而且其中有许多怪异的、不走常规的设计,如果进行批量生产的话,这些因素可能会变得不稳定。更重要的是,当时Hi-End产业里的厂家都是埋头自己做自己的产品,很少会去借鉴或是使用其他公司的产品。到今天,这种情况已经相对的改善了。
Cantata参考级**系统
到了千禧年的时候,贵丰已经在奥妙的Hi-End音响世界中凭借一系列出色的功放和CD机站稳了脚跟。
贵丰源源不断地收到代理商、经销商和用家的要求,希望贵丰能把自己的秘密扬声器分享出来。为了不步那些为了经济利益或纯粹为了扩充产品线就唐突的进入扬声器领域的厂家的后尘,Rasmussen决定先弄清楚一个他已经多次发现的问题:用家都喜欢选那种对自己的听音环境来说过大的音箱,这样就得不到最好的声学效果了。
Rasmussen很早就学会了痛苦又昂贵的一课: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这个听音环境的扬声器,就算是最好的功放和最佳的声学效果也没办法挽救。为了帮助发烧友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贵丰认为,设计一个比较紧凑一点的扬声器变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因为许多用家都迫切的有这个需要。Rasmussen对积累了十年的对扬声器独到又深刻的见解发挥了作用,外形紧凑、两音路设计的贵丰Cantata为扬声器的声音表现设立了一个新的标准。贵丰的设计团队是根据Rasmussen的构想设计出来的,把纸上的构想变成了可执行的、实际的解决方法。在电子元件这个领域贵丰可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因此他们在这对扬声器上装配了高科技的活动Q值控制,这个理论是1950年Linkwitz和Greiner提出来的,但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被付诸实际过。
Cantata一经推出便受到媒体和发烧友的狂热追捧,好评不断,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英国杂志HiFI+的“年度产品”。贵丰因此树立了在扬声器制造领域的地位,也因为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勇气而受到赞扬。
Project 30的回归
在研发和制造Cantata的过程中,贵丰定做了大量的元件,这使得贵丰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勇气重新拾起Project 30这个计划。事实证明这个计划的确非常超前非常激进,但是贵丰积累的经验以及与单元制造商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保证这一个要求更高的计划有可能得以实现。特殊的单元仍然是必需的,由于贵丰在Hi-End音响产业的地位和之前Cantata取得的成功,丹麦一家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扬声器生产厂家愿意严格按照贵丰所需要的规格制造单元,Jensen电容也专门为贵丰制造电容和传导器。为了符合振膜的几何特性,德国一家公司也专门为贵丰设计了单元周边的包装方式。其他很多公司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帮了贵丰的忙。
贵丰的团队仍然是由一群对音乐狂热的发烧友所组成,他们愿意冒着风险挑战传统,不会根据市场需求或别人的要求来设计,而会不断地朝着那些从未有人踏足过的领域踏进。这一情况曾经在Hi-End领域是很常见的。结果,Project 30慢慢地成熟起来,Flemming E. Rasmussen 曾经很直接地说:“我们生产器材的原因只是因为需要经费进行研发而已,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激情所在。”
从Project 30一开始构想出原型到这一计划重又被拾起,中间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面,高级音响发烧友已经逐渐地提高了他们的标准,开始懂得欣赏那些自然的、未经修饰的、真实的声音,当然,这声音必须要是平衡统一的,不能因为想放大所有细节就丢掉整体的平衡性。
扬声器不能是一个乐器,也不能成为一个翻译者,它应该要完整的再现原来的声音,不管原来的声音是好是坏,不能加任何东西,也不能减少任何东西。
这个计划最终演化成了贵丰的海神号(Poseidon)音箱。
海神号(Poseidon)音箱的诞生
对于追求块头大的扬声器的人来说,Cantata可能已经算大家伙了,但是如果见到Poseidon,他们肯定会被吓到的,这一套自带分音设备的音响系统可真谓让人过目难忘。
它是四音路的设计,有4个箱体。音箱正面那独特的弦格是意大利的Sonus Faber公司设计的,非常感谢他们允许我们使用在自己的音箱上。
这壮观的箱体是一家专门为音乐人和录音室提供定制服务的木工公司为贵丰做的。这家公司的有几个员工就是音乐人,他们在加工工艺中加入了许多非传统的专业的意见,Rasmussen经常去测试他们到底的极限到底有多大,因为他提出的条件都是很苛刻的,他需要完全精确的时序一致的弯曲挡板和侧边板,还需要在材料中融合MDF板、夹板、亚克力、铝合金、PVA、特氟龙、钢、沥青、毛毡、橡胶、软羊革。这些材料的特性千差万别,要把他们和谐地集成在一个无缝的箱体里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是,要让这么大一个箱体保持美感和坚固性,这些材料都是必需的。
侧边板的材料和花纹都可以由客户定制,但是他的经理人提出一个要求,这种材料不能是热带树林树木或者任何正在消亡、数量极少或不合法的。
主动低音
每只低音箱都装了8个低音单元以及一个内置的贵丰甲乙类功放(能持续输出1000瓦的功率)。为了增加空间感,瞬间输出功率达到了4000瓦。功放模块配置了精密的Q值控制电路,可以使低频下潜更深。低音遥控器使得你可以在聆听位置上就对低音、Q值、低频等等其他参数进行调整。低音模块可以调整至待机状态,并且通过一个无负效应的复杂的监控器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个监控器每秒可以对所有的功能进行检测100次。
自带功放以及可以随意调整参数的低音系统的好处很明显,除了单元驱动容易之外,用家不需要因为海神号难以驱动的低音单元而使功放的选择受到限制,而可以任意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功放来推动中高音。与中/高音分频点是在200Hz。
主动中低音/中高频箱
中高音箱的箱体要比低音稍微瘦一点,起到一种补充作用。九个单元像一条垂直轴线一样排列在一起,4个5寸的贵丰中低音单元(两个在顶端、两个在底端),4个5寸的中音单元,本来是为Cantata设计的(紧靠着中间的高音单元,两个在上面,两个在下面)。唯一的别人也能买到的标准单元是极具传奇性的ScanSpeak Revelator环状辐射型振膜高音单元。不过由于装了1公斤的金属遮蔽物,以及贵丰独家设计的完美时序一致性和超小谐振使得别人即使买来了同样的单元,也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分音器和之前用在Cantata上的一样,是被动的,元件都是贵丰专门定做,保证在所有的频率上都能保持恒定相位。
9个单元共同处理从200Hz到40kHz之间的频率。中高音箱的灵敏度很高,达到92db,阻抗永远不会低于4欧姆,这使得它非常好推。
海神号(Poseidon)系统的低频截止也是要视具体每个听音环境而定的,这也是用户可调整Q值的结果,整套系统的34个单元在合适的房间内频率响应可从16Hz到40kHz。
虽然贵丰希望在成立二十周年(2005)的时候才推出这款耗时十年研发的产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2004年,这款里程碑式的产品面世了。
在此之后,贵丰并没有停下持续创新与开拓的脚步,又推出了Trident、Atlantis、Mojo音箱,这一整个系列音箱完全继承了贵丰顶级的声音表现,让用家在比较小的房间里也能欣赏到贵丰高标准的表现。
贵丰信号线和扬声器线材
贵丰器材内部元件之间的连线和信号线都是自己做的,因为贵丰认为,内部元件的布局和连线和元件本身一样对最终的声音表现起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这个原因,第一项冠上“贵丰”这个品牌名的产品就是信号线。
很少有人知道,Flemming E. Rasmussen在早年的时候就已经在设计和制造线材和插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个时候创立一家音响公司这个念头可能刚刚才在他脑中发芽。事实上,Rasmussen是第一个从日本引进PC-OCC(无氧单结晶铜)线材的人。
出于经济和实际的原因考虑,传统的线材一般都是通过高速挤压金属,然后迅速冷却。PC-OCC技术可以简单的总结为:缓慢、连续地将挤出成型,使它尽可能久的保持液态,然后让其慢慢自然冷却得到成品。这两种技术用的原料都是一样的,但出来的成品却完全不同。PC-OCC技术保证了在晶体氧化的过程中能保持极佳的纯度和最少的空隙。基本上,PC-OCC技术做出来的是长的单晶体。
听说这项突破性的技术之后,Rasmussen去日本找到了第一家用这种先进的技术生产线材的厂家。他对这种技术所折服,和对方进行谈判合作,把这种技术引进到了欧洲。
这种线材被冠上“信号大师”品牌出售,一推出便获得成功。德国的代理商Oehlbach公司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当初“信号大师”线材可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贵丰很早就发现那句流传很久的名言“线材永远只是线材”实在是有失偏颇,贵丰认为人们把如此构造复杂、作用重大的部件看得这么随意是很不正确的。抱着对新技术的开放态度,贵丰得以从根本上对线材设计进行革新。
贵丰发现用不同的线材来听同样的器材,声音也会千差万别。而通过器材的阻抗、电感、电容、电磁等参数,贵丰发现了这其中的物理规律。通过这些规律,贵丰得以制作出声音表现更好的线材。
贵丰是使用长晶体银做导体的先锋者,证明了只要制作得法,银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导体。贵丰的银制线材消除了生硬感,这是之前大多数人觉得银制线材都会带有的缺点。
贵丰同样是最早使用突破性的Siltech冶金技术的人,使用纯金和纯银的合金来做线材,金原子和晶体结构下的银合成在一起,既有银阻抗小的优点,又融合了金优秀的超电平传导能力。因为金原子处在银晶体可能会发生氧化的位置,因此这种新的材料还能防氧化。
贵丰认为线材的外层覆盖物必须足够紧凑,才能符合良好的几何学设计,隔绝震动和外界的超频声音的影响。因此,他们把设计材料的外层覆盖物也看做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最终设计出的外壳能最大地消除电磁波,隔绝不良因素的影响。
与设计电子元件和器材时一样,贵丰设计的线材是基于同样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使用了同样精密的技巧,选择的材料也大胆创新。整体设计精神和贵丰的精神是一体的。
水上的顿悟
在澳洲的一次钓鱼旅行中,Flemming E. Rasmussen对Hi-End音响市场的未来有了新的顿悟。
那天早上的天气好极了,慢慢升起的太阳在几乎静止的海面上映射出光泽。我和两个澳大利亚的钓友在一条船上。我们在帝汶海(在北澳大利亚和南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船舱里弥漫着一种期待的气氛。当然,我们都想钓到大鱼,但是我还感受到另外的东西,更重要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好像我知道两个朋友知道一些事情,但他们瞒着我。我先是感觉到船身微微的震动,然后平静的海面突然激起很大的波浪,水从岸边一直汹涌奔来,就好像一条河一样,我那两个朋友只是笑而不语。“来啦来啦”,其中一个人突然大叫,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在水面上,一块巨大的岩层正在慢慢升起来,它的表面起码有10个足球场那么大,水从上面不断留下来,形成巨大的波浪。
当时我脸上的表情肯定很有趣,因为我那两个朋友一直看着我笑个不停。他们知道会这样,就在等着看我惊讶的表情。当我从震惊中慢慢回过神来的时候,我发现并没有什么东西从水下窜上来,反而,水面越来越往下沉,本来被海水覆盖住的岩层也显露出来。在那个地方,浪峰和浪谷之间可以相差7米之多,而且变化很快。
我因为贵丰的事情全世界到处跑,在很多地方都享受到了美妙的钓鱼之旅,但是这一次的经验绝对是最奇怪最震惊的。这就好像我们的市场上正在经历的巨变,Hi-End市场确实也就像处在一场突变中。贵丰越来越成功,在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完全是我们的努力工作和小心经营带来的成功,当然,这也没错,但这也不是全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Hi-End市场上的比赛选手正在慢慢减少,因此使得贵丰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名次。贵丰未来还会推出更多尖端的产品,我们能看得见自己的未来,并且已经准备好往这条前进之路迈进。
Hi-End音响市场的老路很快就要走不通了。老派的音响厂家将会越来越难生存,Ebay、Audiogon以及一些水货经销商把价格压到了最低。但我们也会继续制作能满足那些耳朵最挑剔的发烧友的产品,毕竟,这才是贵丰的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引以为傲的优点。 不过我们也发现,那些真正会欣赏好声音的消费者也许没有这么多钱来购买价格不菲的器材,因此,他们会去买打折的,或者是水货,或者是二手货。这就产生了很大一个问题,那我们以后基本上就不需要在音响相关媒体上打广告了,也不用去参加音响展了,也不需要再在音响杂志上刊登评测我们器材的文章了……
我们以前花了很多时间在吸引发烧友身上,因为他们对音乐有兴趣,但是参加越多的音响展,有一个声音慢慢浮现出来:“到底来参观的人有多少能买得起我的器材啊?”
法拉利并不是只给赛车手生产车。他们还会为那些买得起法拉利的人生产。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更清楚的看到了贵丰的未来。当然,这并不会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转变,我们要慢慢的把这有利的因素融合在我们的产品当中。只有这样的策略才能让贵丰飞得越来越高。
贵丰的母带收藏
贵丰又一个令人称羡的宝藏
贵丰收藏了一大批半小时的原版母带,这批母带录制于Decca唱片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一批独一无二的经典收藏,用的录音方式是经典的笛卡树(Decca Tree),所谓笛卡树是一种麦克风的排列方式,即左右各排一只,还有一只面对听众。这是一批价值连城的收藏,而且这些唱片对贵丰器材的发展也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这批唱片是极具传奇性的音响大师Leon Kuby赠与贵丰的。至于Kuby是如何收藏到如此多的经典唱片,那就是另外一个只有Flemming 和Kuby知道的故事了。
Kuby璀璨的音乐生涯伴随着无数有名的品牌贯穿了从这个行业刚诞生开始到千禧年的这段时间。60年代他曾经在Fisher Radio公司和马兰士(Marantz)供职,并为哈曼卡顿(Harman Kardon Citation)和Matti Ottala设计过一个经典的零件。1968年他加入了美国消费者电子展(CES)的行政委员会。
在Infinity 的全盛时期,Kuby可以说是促成这个品牌繁盛的一大功臣。在Kuby的带领之下,他们收集了许多录音母带,在设计Infinity IRS V、Infinity IRS Beta以及其他器材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之后他去哈曼国际(Harman International)做产品研发部门的总监。
Kuby和Flemming E. Rasmussen相识的时候,Kuby在Infinity 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七十年代后期,他委托Flemming E. Rasmussen作为Infinity 在丹麦的代理商。很快,他们之间的情谊就超越了厂家/代理商了,因为他们发现彼此对于重播声音以及Hi-End音响的看法非常相似。Infinity开始向俄罗斯市场进军的时候,Kuby和新上任的出口部经理Derek Whiteman邀请Rasmussen帮助他们推广宣传当时世界上最好最贵的音箱。
1973年美国Hi-End杂志《The Absolute Sound》的创刊号中有一篇关于Citation11的评论文章,里面有一段对Kuby的专访,在专访中,Kuby着重强调了两个设计上的规范:线性相位和消除高奇次失真。当时这两个数值都还完全没有被重视。
Kuby和Rasmussen都相信人耳才是辨别是否好声的最佳标准,同时,他们都对那些还无法被量化的具有争议性的、却很有可能改善声音重放的现象怀抱着完全开放的态度。两个人也非常痴迷于现场音乐。在上文提到的那个专访中,Kuby说:“我坚信,如果你听过许多演奏厅的现场音乐,那么,当你听重放音乐的时候,那些就算最精密的测试仪器都测试不出来的极细微的声音平衡度等等细节,你也能听得出来。”自然地,Kuby要求他手下的设计师都要去听现场音乐,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参考样本。
后来,Leon Kuby退休了,也搬到了一个比较小的地方,他决定把收藏的母带送给能够好好保存并能将之发挥其用的人,他选择了Flemming E. Rasmussen。这些母带后来变成了测试贵丰器材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它们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现场录音,这是其他CD、DVD、SACD等其他翻录的储存媒介所没有做到的。
这二十年来,贵丰对这些原版母带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用来研发机器、设计机器、测试机器的时候做参考等等。没有经验的聆听者初听母带的时候,第一印象会认为它的动态被压缩、音场混乱、不和谐,这是因为母带没有经过后期处理,没有人为的加进许多元素让乐器的位置更紧凑、让声音更顺滑。
Flemming E. Rasmussen看着这些母带的时候会想:“Leon是一个很好的朋友,我每次看到这些母带的时候都会怀念他。这些唱片已经有一段年月了,有一些缺陷,就和人生一样不完美,但是它们表现了保存在真实空间里发生的真实音乐的决心和勇气,这也激励着我们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音响设计中最大程度地保存这些真实的声音细节。”
[attach]29813[/attach]
进入数码时代
对于贵丰来说,制作数码源器材的这个决定并非轻而易举,当然,贵丰做这个决定完全不是因为想扩大产品线来增加销售量。而是因为贵丰的设计师发现贵丰的原版模拟母带和市面上发行的CD声音差别实在太大。用1969年Peggy Lee那首很红的歌的歌词来说就是:“真的只是这样了吗?”,听那些CD的时候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
为了回答“真的只是这样了吗”这个问题,贵丰成立了一个数码设计小组,他们的工作是探索到底能不能让CD重放出来的声音更加接近模拟母带。
贵丰从前做MC动圈头低电平放大电路的丰富经验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虽然在数码源这一块他们是新手,但是有了这些经验,他们的工作能开展得很顺利。自然,贵丰的CD机也是真正的双单声道,两个声道完全独立,各自用一个C型变压器,数码部分和模拟部分的供电是分开的,机内线路交叉做到最少。数码部分集成了一个变压器和四个次级,这是为了更好地隔绝外部电路的影响和抑制噪音。另外数码区域和模拟信号输出区域是用一块铬金属板隔绝开的,这是因为模拟信号输出是很敏感的,很容易受到影响。
世界上第一部升频扩位CD机
贵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先进的88.2kHz的升频扩位CD机,传输和解码器都在同一个基座上。此项革新很快就被认为是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德国的杂志《Audio》说:“这项技术使得传统CD重放声音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丹麦的《High Fidelity》杂志说:“声音很稳定很清晰,精准度很好。”虽然看起来升频扩位技术能重建丢失的信号或是产生“新”的信号,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贵丰CD机做到的只是把数码信号区和模拟信号区的工作环境设计到尽可能好,使得它可以更加精确的把压制在碟片上的信号读取出来。如果不用升频扩位技术的话,那么为了消除系统无法承受的超高频,就必须使用一个砖墙模拟过滤器(Brickwall Analogue Filter),这个过滤器会导致短暂的声音污点、能量损耗,这是一种妥协的解决办法,会降低声音的透明度。通过升频扩位,读取信号时产生的错误频率引起的噪音就可以转换成为高频率,纠正错误频率噪音的模拟过滤器能过滤的超高频就是标准的44.1kHz的取样率的两倍,这样,信号经过数码模拟解码器就到了过滤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声音的细节。
因为这些原因,和传统的44.1kHz的解码器相比,贵丰的升频扩位CD机增强了瞬时响应、声音精准度、高频率响应、得到了更多的声音细节。
贵丰Adagio 2001年12月
从CDP1的24Bit/88.2kHZ升频扩位,升级到了Adagio的24Bit/96kHz升频扩位。
大多数CD机都会在CD转盘附近安装一个振荡器来控制CD转盘、数码过滤器和数码模拟转换器的时间,不幸的是,让转盘附近的这个振荡器来控制时间通常会让主时钟产生机械和电路上的时基误差。这会让声音的细节变得模糊,在播放音乐动态大的音乐或钢琴独奏时特别明显。Adagio的振荡器是不受温度影响的水晶做的,并且是特殊设计、完全独立的,精确到百万分之五的异步采样频率转换器,再加上Adagio的CD转盘是完全和讯号通路隔绝开的,这些因素都使得Adagio能够做到时基误差极小。振荡器是和无噪音的电源供应(独立供电)集成在电路板上的。Adagio模拟输出端是用了一个无负效应的100kHz的一阶滤波器来消除高频折叠失真。过滤器是一个超高电压转换速率和低电阻的PP电容,这是为了让它对各频率的音乐产生最小的影响。主电路板是一块4层的玻璃纤维板用70mm铜线圈缠绕起来,这是为了保证最佳的接地、电流传输和信号传输。所有模拟信号输出区的电阻器都是传导性低和具备优秀音乐表现的表面粘着型零件(SMD)。两声道各自是用定制的C型变压器独立供电、薄膜电容器、电解电容、低ESR/ESL(串联电阻及电感)。
贵丰Mikado 2003年9月
贵丰Mikado 的造型很具标志性,顶部的碟仓设计让人过目难忘,它是所有贵丰器材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器材之一。
Mikado 使用的一个改良过的飞利浦CD-pro2开盖式唱盘,其为全金属框、印模压铸,质量很重。数码电路部分集成了四枚AKM的4Bit/96kHz Delta-Signna转换芯片(每声道两枚),两个声道各自独立供电,这使得元件工作环境和数码模拟电路都达到最佳水准,这样“奢侈”的设计使得两个声道完全隔离开来,大大提高了超频噪音的抑制能力以及动态对比。Mikado 还装配了最顶级的ASRC(异步采样频率转换器)来应对复杂的数学运算,这使得重放出来的声音速度感和精度极佳。在DAC的后端,Mikado 还装配了一个镀银云母电容器来做模拟滤波。这个一阶输入过滤器虽然简单,但是能提高脉冲响应、带来更多细节、清晰结像以及延伸高频响应。数码信号电路、模拟信号电路、显示电路以及它们的电源供应和那四个定制的环形变压器是完全隔离开的。显示板是独立在主基座外面,碟仓的电源供应也是和信号通路的电源供应完全隔离的。为了保证最小的时基误差和提高稳定度,装配了两个5ppm 的温补石英振荡器,这也是特别为贵丰研发并生产的。
为了满足将来数码技术发展的需要,贵丰Mikado 还留出一个数码模块,可以做升级之用。
贵丰Mikado签名版 2008年9月
贵丰Mikado 签名版CD机外表很沉稳、很光滑,有三个角钉。这款机器用上了32Bit/192kHz的异步采样频率转换器,这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原本的CD信号,抑制在无音乐的时候发出的底噪。32Bit/192kHz升频扩位可以很精确的处理最重要的、带有音乐信号的16Bit,使音乐能保持线性,大大降低了失真和噪音。AKM DAC是通过多方面的聆听测试最终决定的,装配在各个声道里做两边声道各自的平衡输出。
马达驱动的Mikado签名版“飞碟”碟仓盖能完全把整个碟仓密封住,这样就隔绝了外界对碟片的震动。 仅重40克的阳极化铝制的碟镇,质量左右完全均衡,这能够让碟片稳定匀速地运转。模拟信号电路制作非常精密,左右完全平衡,为纯甲类、零负反馈设计。模拟信号电路的供电设计是非常谨慎的,用了正负20V DC稳压电源,获取最佳的总谐波失真加噪音表现。在最重要的时基误差这个问题上,贵丰Mikado签名版用了两个独立的、定制的5ppm 的温补石英振荡器来最大程度地减小时基误差。
贵丰出色的电路模块设计,使得贵丰Mikado 签名版很容易就可以做数码或模拟电路的调整或升级,拿到你当地的贵丰服务中心就可以完成。
贵丰Scorpio 2010年1月
贵丰Scorpio 继承Mikado 签名版运用了包括32Bit/192kHz异步采样频率转换器在内的许多革命性的新科技,使用的抽屉式的碟仓设计,装配的是特别为静音运行和有效减震制作的带精确校准器的转盘。磨砂、阳极化铝做的CD托盘一看就知道是“贵丰”的产品。
为了找到最好的数码/模拟转换技术(完全不考虑成本或其他因素),贵丰的设计师进行了无数的聆听实验,最后他们为Scorpio 装配了Asahi Kasei Microsystems Delta-sigma芯片。Scorpio 同样装配了和Mikado 签名版一样的32Bit/192kHz异步采样频率转换器,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所以在滤波这个问题上Scorpio 处理得非常好,能够延伸高频响应,播放出有极多细节、极佳结像力的音乐。
[attach]29814[/attach]
[attach]29815[/attach]
高保真音乐的先驱
丹麦音响的崛起
贵丰音响用传统的丹麦风格将美与实用的、直接的人体工程学和用户界面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同样,这个品牌从丹麦工程设计产业积累的智慧和无尽的创意中吸取了养分,使自己也源源不断的为全世界的音响产业带来创新的技术和发明。
丹麦有许多发明都为这个世界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发明应该就是2006年国际专利与商标办公室联合技术学会评选出来的那两项了,而它们都是与音响有关的,确实,这两项技术对录音和重放音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丹麦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到处都能看到的干电池、乐高积木或是Carlsberg 啤酒酵母,而是Valdemar Poulsen's 磁记录装置:录音电话。1898年申请专利,1900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示,当时澳大利亚的国王Franz Josef用它录下了贺词。
录音电话机使用了钢丝,也是第一台应用磁记录和再生声音的机器。它是录音机和计算机硬盘的祖先。
丹麦历史上排名第二位的发明是电动扬声器,由Valdemar Poulsen's 最天资聪颖的学徒Peter L. Jensen于搬去美国后的1915年申请专利。(其实早在1877年,德国人Friedrich von Sienmens就阐述过电动扬声器变换器的理论,他是西门子企业的后进的创办人,爵士Oliver Lodge1898年也申请到扬声器的第二专利。但是当时没有放大器去推动,所以一切都只是理论上的。)
作为极具传奇性的Magnavox公司的合伙人,Jensen在发明的第一对动态号角音箱(1914年,被称为“The Magnavox”)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20年用在总统沃伦•G•哈定就职典礼上的第一套公共广播系统所用的音箱就是Magnavox M-1。
1961年10月Jensen逝世的时候,音频技术学会在1962年1月的月刊中这样评论他:“在音响工程早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当中,Peter Jensen无疑是最具创意、最多产的。他的发明、实验和声音系统是今天的高保真音乐产业的先驱。
丹麦最重要发明第十二位是1920年由Axel Peterson和Arnold Poulsen申请专利的动画声音技术,他们的公司:Electrical Phonofilm Company1923年在哥本哈根皇宫大剧场放映了有声电影。之后,这家公司改名叫做Phonofilm Industries并成为了Ortofon A/S(1951年成立)的子公司。
Ortofon从1948年开始就因为其生产的动圈式唱头而闻名,它使重播出来的声音更好听。和那种一般的移动式磁线圈不一样,动圈式唱头很不适合批量生产,因为要在显微镜下手工把比人的头发还细的四跟线绕24圈。
Bang&Olufsen(工程师是Peter Bang和Svend Olufsen)公司从1925年开始推出产品,他们的突破性产品是让收音机用交流电来供电,当时大部分收音机都还是用电池而已。
1926年Peerless成立,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扬声器驱动单元生产厂家。紧跟在它之后的是1933年成立的Vifa。因为丹麦音响产业的革新,再加上他们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丹麦的音响厂家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也获得了相应的商业利益。丹麦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却拥有许多扬名国际的音响品牌。
丹麦能做出这么好的成绩和人们对音响理论研究这一块的重视是分不开的。P.O. Petersen教授(曾任教于现在的丹麦技术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就把声学作为一门学科向年轻的学生们宣传。1941年,丹麦成立了声学实验室,隶属于科学技术学院,是一个独立的、自费开支的机构。此机构的自费开支对音响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有了财政上的责任,所以研究员们都会努力的去找寻能把理论运用到能实际获利的机会,这种学术与商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得丹麦这些年的音响产业都走在最尖端。
如果要把所有的品牌、公司都在此一一列齐的话,那篇幅肯定是不够的,在这里我就例举几个典型吧。
1943年,Brüel & Kjær突破性的生产出了带世界上第一台充电加速度计的测量声音和震动的工具。他们关于麦克风和声音电平的测量方式到现在还是全世界公用的。
TC电子是一家专门为专业录音领域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的公司,成立于1976年,它的创始人为之后不久就成立的贵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证实,超过90%的专业录音室都有使用TC电子公司的产品。
DPA麦克风1993年从Brüel & Kjær分离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分公司,它专注于演讲、演唱和音乐领域。DPA是许多专业音乐家和演唱家的首选品牌。
1999年,Icepower(Bang&Olufsen的下属公司)开始研发一项冷运行的功率放大技术,这项技术最初是由丹麦科技大学首先开始研究的。
20世纪90年代早期,Lyngdorf(也就是以前的Tact音响)开始研究数码信号处理技术,以应对扬声器和听音环境带来的诸多问题。
2001年,丹麦成立了一个声音质量研究中心,隶属于奥尔堡大学,作为丹麦对音响技术研究的象征性的支持,这个机构致力于研究人耳听觉、音响产品以及高保真重放音乐等等。
即使贵丰无法在音响史上留名,贵丰也很骄傲丹麦音响业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
贵丰器材的盟友
必需品——而非配件
贵丰黑色角钉
永远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的贵丰是第一家把器材的角钉也做成标准品的公司。贵丰的黑色角钉通过良好的机械接地提供良好的隔绝效果,能把震动转移,以防止对极其敏感的电路造成影响。
贵丰的黑色角钉为器材与外界之间建起了一道良好的疏通管道。它的作用就像二极管一样,只往一个方向输送能量,另一个方向就完全隔绝。
由于铜、钢等其他太硬的材料会把应该要输送的能量储存到自己身上,因此,贵丰的黑色角钉用的材料是有机玻璃,这是经过多次的聆听实验之后才选定的,它能良好的隔绝震动。
黑色角钉尖端的小圆点可以保护家具,不管是在硬的还是软的材料上都能良好接触。
贵丰“驱魔人”消磁器
贵丰是第一家研发制作消磁设备的公司,它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信号通路的失真,增加透明度。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一套,但是用过“驱魔人”消磁器之后,就会觉得声音真的变好了许多,这个产品推出后得到了很多赞誉,包括Sterophile的推荐配件奖和美国杂志《The Absolute Sound》“编辑选择奖”。
德国的Stereo评论说:这个消磁器对高频和超低音有改善作用。你不相信吗?有许多顽固的发烧友开始也不相信,但是在他们的器材使用过消磁器之后,出来的好声音让他们不得不佩服贵丰了。
这款消磁器在大概千禧年到来之时停产,但是在此之前,贵丰卖出了非常多的数量。目前在二手市场,这款消磁器的价格仍然很高,甚至呈上涨的趋势,这真可谓老而弥坚啊。
贵丰器材的遥控器:保持联络
由于现在大部分器材都可以自动操作或是用遥控器操作,所以大部分用家都很少去近距离的看器材本身了。
直接设计在器材面板上这种方式已经逐渐被遥控器所取代了。不幸的是,绝大部分遥控器,包括那些昂贵的Hi-End器材的遥控器,都是廉价的OEM代工品,根本就不符合器材的整体气质。
遥控器是用家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东西,贵丰对红外线遥控器的设计很重视,强调使用功能,专注于那些必须要用到的基本功能,摒弃了那些普通遥控器复杂的缺点。
判断一个品牌是好是坏有一个方法是看器材评论员花了多少字数来赞扬它的遥控器。
没有能长出翅膀的鹰头狮
Flemming E. Rasmussen 那个爱动的头脑和他手上活跃的笔曾经设计过许许多多的产品,大部分是为贵丰,也有一些是为他的朋友,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产品最终没能大量生产。以下这些就是草图。
对Hi-End音响市场的一点个人看法
逝去的好日子
八十年代我开始做Hi-End生意,已经算是晚了一步了。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直至今天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完全是因为对音乐和Hi-Fi的爱好而走进来的,基本上只是想找到一个方法来支撑我这个烧钱的爱好而已。这和很多行业内的设计师、经销商、代理商是一样的。
我觉得刚进入这行业的时候我是比较单纯的。幸运的是,当时在丹麦做Hi-End进口生意还算好做,因此我得以生存下来。在那个时候,美国品牌垄断了Hi-End市场。《The Absolute Sound》杂志就是老大,它说这件器材好就是好,说差就是差。一件器材一夜之间便能被捧到天上,而旁边就是输家们四处飞溅的鲜血。这些输家要么就是产品差,要么就是不懂“潜规则”。不管是什么原因吧,反正结果都一样,关门大吉,钱财散尽。
当时这个行业还很年轻,许多产品都还不是那么的稳定,设计也很有“意思”。可以说当时是Hi-End产业的黑暗时期,在黑暗的掩盖下,谣言和不可靠的理论就像春雨后的蘑菇一样疯狂生长。当时对于线材制造商来说是一个黄金时期,“创新”可谓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有些很有“想象力”。在那时候有一个很典型的偏见是:只要器材看起来漂亮,那声音肯定很难听。
时间继续往前走,我们发现那些能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厂家都是那些能持续推出更好的产品的厂家。然后数码和模拟之争越演越烈。
一年一度的拉斯维加斯消费者电器展是个好地方,每年都会有许多新面孔来展示自己的产品,说自己的产品如何有了革命性的进展,到第二年的CES展,你就见不到这些人了,因为他们都破产,然后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中去挣钱还债了。但是想在Hi-End市场上称王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一个倒下去。就有另外一个站起来。由于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商业头脑,所以驱使他们的动力都是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展会最佳器材”是许多人所追求的最高荣誉。Peter Belt以及像他这样的大师就负责帮助大家认识到哪件是最佳。最常用到的解释是:我也无法解释这是什么技术,但是声音好极了。
欧洲的厂牌逐渐显露头角。Burmester引入了平衡技术,这在专业音响领域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对于Hi-End来说还是很新潮的,于是就引起了一场关于平衡和单端的辩论。
随着欧洲的产品越来越优秀,把Hi-End的标准又往上提高了不少,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垄断时代已经过去了。市场上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而且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要被淘汰了。音箱生产厂家们都把厂房从自家车库搬到了房租便宜的仓库。即使这样,利润还是很低的。不过每个人都还是想成为镁光灯的焦点,竞争依然激烈非常。那时候Harry Pearson简直就是上帝。
比尔盖茨预测说互联网无法快速发展起来——这可是个世纪笑话了。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地球似乎坐上了一只火箭,改变了一切。突然之间,信息就像是光一样从四方八方涌来,所有事情一下子都变得空前的透明起来。顿时,黑暗的Hi-End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以网络为基础的“杂志”从四处窜起来,驱动这股潮流的是一些带着纯真的热情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的写作技巧或是见解并非那么丰富,但是这些年轻的编辑或写手们完全没有任何偏见,也没有背负Hi-End市场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所积累下来的一些“包袱”。这对新进的技术和产品是很有利的,对Hi-End市场的健康发展大有益裨。
音响和电脑逐渐融合已经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网上拍卖以及成千上万的网店突然涌现出来,对合法代理商的权利进行明目张胆的蹂躏。很多厂家开始不顾长久的品牌效应,而去响应一句新的名言“卖出去的器材就变成了银行里的钱”,这种态度让Hi-End市场的前途变得岌岌可危。
在Hi-End网络交易,只有那些用极低的价格出售产品的卖主才有生意,由于他们的利润已经是最低了,所以他们能提供的服务就仅仅是把东西给你送到家而已,到最后,如果器材出了问题,买家也只能自己承受贪便宜带来的麻烦了。
时至今日,Hi-End已经没有任何借口做出不专业的行为了。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它已经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了。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你可以说一切都改变了,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一切都没有改变。是的,产品不一样了、买卖方式不一样了、市场不一样了、技术不一样了,但是,厂家、设计者完全没有改变。从根本上来说,这项产业还是被掌握在相同的那些人手中,这些人变得越来越老,而且深深地否认这个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顽固地拒绝相信以前所谓的“逝去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Hi-End的定义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Hi-End系统的上限价格现在已经超过了七位数(美元或欧元),但是入门级的产品也比以前更具性价比。在这种效应下,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有时候超高档的Hi-End音响系统不一定是一套好的音响系统。另外。发烧友买不起那些最好的器材,而在从前的Hi-End市场,发烧友才是我们的消费人群呀。
Hi-End产业慢慢发现这么一个问题,自己的目标客户已经买不起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了,即便如此,想卖东西给这些人的欲望也还是没有消退,因为还在持续地向他们做广告宣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Hi-End产业就像一条正在破坏自己的前进之路的狗。大部分的器材都是以便宜的价格给了其他的厂家或器材评论员之类。那么,对于这种萧条的情况,整个产业是怎么应对的呢?由于Hi-End音响产业并没有自己的贸易组织,因此就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和我们截然相反的是IT行业,他们行业内的人都积极地合作,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我们这个行业呢,好像心甘情愿地越来越衰败一样。
我看到一些久负盛名的厂家因为恐慌,就盲目地去赶为Iphone设计音箱底座的潮流,这是对Hi-End所遵循的本质的一种侮辱呀。Hi-End厂家不潜心钻研产品以带领新的潮流,而去盲目的追赶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了。
以敝人之见,Hi-End产业必须认识到还是有一些人能买得起我们的产品的,只是他们没有Hi-End音响这个概念,他们不知道我们的东西。我们应该感到非常幸运,有这么多潜在的客户等着我们去开发。价值一百万美元的问题:“我们怎么去找到这些客户呢?”,反正他们也不会主动来找我们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找到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是用一种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Hi-End吗?我们也许还不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达尔文是正确的,现在Hi-End产业必须反思一下自己要怎么去适应市场以维持生存了。
首先,我们必须停止把自己定义为电器生产产业了,也不能突兀地使用“超高档音响”这个新名词,我们必须要找寻属于自己的战略去迎接属于我们的挑战。
客户就在那里等着你去开发,完全没有怀抱任何偏见。我们有互联网这么好的宣传沟通方式,我们有发展这么迅速的技术,我们的风格这么高雅,而且我们继承了这么多宝贵的遗产。前方有这么多令人心动的机会,这么多潜在客户,我们最需要的是乐观的心态、勇敢以及持续不灭的热情。贵丰已经做好了战胜挑战的准备。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weihong 时间: 2011-9-30 17:24
上图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10-21 17:45
标题: 这才是真正的意大利风情 评Goldenote Demidoff Signature Ⅱ合并功放
这才是真正的意大利风情
评Goldenote Demidoff Signature Ⅱ合并功放
[attach]29922[/attach]
●功率输出:50W×
2@20-20.000Hz
●频率响应:10Hz-25kHz @ ±1dB
●信号/ 噪声比:102dB THD
●总谐波失真:0.2%@ 20Hz-20kHz
●输入阻抗:47kΩ
●输入灵敏度:550mV
●转换率:13μV
●体积(mm):440×230×400
●重量:40kg
曾看到一本旅游杂志的推荐,说意大利的Tuscany 托斯卡尼是文明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人一生必到的55 个地方”之一。Tuscany 是意大利最与众不同的地区,甚至有人称Tuscany 是欧洲风景最美丽的城市,那里是时尚优雅的发源地,那里风景迷人,美女如云,这些都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那里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发祥地,因为那里涌现出了以乔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但丁和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杰出艺术家。现在佛罗伦萨是Tuscany 行政区首府,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古老的文化艺术气息,精美的大理石雕刻和建筑随处可见,有的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来的遗迹,从中能看出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繁盛。乡村自然朴素,葡萄园畔的红砖农舍搭配上原野里红得火红黄得金黄美丽的野花,一棵一棵直挺挺的柏树,总是蓝得令人感叹的天空,以及轻松缓慢的生活节奏。让Tuscany 骄傲的是那里的葡萄酒。意大利人有严重的葡萄酒情结,他们把葡萄酒与面包、橄榄并列为餐桌上的三要素。而且意大利人认为,葡萄酒能激发对生活的灵感和激情。或许意大利人的热情真的和他们钟爱葡萄酒有关。独特的土壤和高海拔的地势,加上地中海的微风,为Tuscany 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提供了完美的自然条件。据说Tuscany 葡萄酒因为有一种高贵的味道而与众不同,产自这里的Chianti 酒风靡全球。美丽的Tuscany 还是意大利古典音乐的故乡。蓝蓝的天,墨绿的橄榄树大片大片整齐地铺排着,起伏的山棱线和地平线像乐谱般令人着迷。
[attach]29923[/attach]
坚持最佳品质
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下, 意大利的音响品牌都能彰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Goldenote,这个源于Bluenote 的高级品牌在1985年由Maurizio Aterini 创立,他强调产品百分之百在意大利设计、生产,而生产厂房就座落在美丽如画的Tuscany 托斯卡尼。除了由Bluenote 延伸出来的Goldenote 之外还有Blacknote 品牌,产品线非常丰富。他们号称自家的产品全部亲力亲为从头到尾都在自家厂内设计和制作,这样做的成本会比那些委外加工甚至在中国、东南亚等地生产提高了好几倍,但Goldenote 认为为了追求品质,昂贵也是值得的,不能因为成本而在品质上妥协。在托斯卡尼有着小而美的工业区,多年的产业分工造就许多优秀的契约工厂,Goldenote 在这里可以找到最高品质的订做元件,然后在自家工厂里进行组装。这些契约工厂都是非常专业的生产者,他们各有专精,甚至很多技术工人一辈子都只是重复特定的技术生产,比如变压器绕组等等,这样在品质稳定性方面自然有无比的优势。Goldenote 目前产品线主要包括CD 播放机、DAC 解码器、功放以及LP 唱盘几大类别,本文主角Demidoff Signature Ⅱ 合并功放是Goldenote一款相当有代表性的产品。其实厂方有一款名为Stibbert Tubc CD 播放机的产品,其特殊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它的机身看起来就像一个长着四条腿的智能机甲人,这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StibbertTube CD 播放机采用透明亚克力为底座,以4 条支柱撑起另一块黑色亚克力而倒吊起机身的设计,机箱本体的顶部锁在厚达两厘米的黑色亚克力板下,亚克力板的四个角落各有一支向下的连杆,而这四根连杆并非直接下地,而是透过弹簧及脚垫来达到让机箱本体悬浮避震的作用,而弹簧本身的刚性极高,并且弹性力道可以调整。采用这么复杂的设计,可见Goldenote 在CD 机避震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厂方旗舰是Demidoff Diamond 分体电源式合并功放,由于有了更充裕的空间设计供电系统和放大线路,因此输出功率也提升到100W,当然售价和声音表现都更上一层楼。
Demidoff Signature Ⅱ合并功放体积不小,厚度十足的黑色亚克力面板上的设计元素并不复杂,却显出
几分古典气质的优雅,比如一对散发着忧郁色调的蓝色背光的“小眼睛”指示表,其实是一组非常实用的、而且造型古朴典雅的横向式功率输出指针仪表。在这下面,三枚圆形铝质旋钮分别担任输入讯号选择、音量调校和总电源开关,配衬横跨面板的银色铝条和白色丝印字体,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气息。经过局漆加工的黑色机壳以铝材和不锈钢制造,有效抵挡RFI/EMI 等杂波。Demidoff Signature Ⅱ配备了5 组RCA 高电平输入和一组录音座回路,CD 输入档还具有RCA 和XLR 可供选择,音箱输出端也提供了两组,方便用户作Bi-Wire 双线分音式连接的操作,而且全部端子都是高级别的镀金产品。
[attach]29924[/attach]
立体架构设计
其实作为合并功放的Demidoff Signature Ⅱ的机箱内构造比较复杂,信号通过高品质端子输入后会以纯银接线连到同样是纯银触点的选择器上,接着信号会到达通过拉杆控制的重型电位器控制音量,之后会进入左右声道完全独立的前级线路板。而这当中所使用的所有连接线均为特富龙包裹的纯银线材,保证信号流畅的最低损耗。在靠着机箱左右两边,可以见到安装了上下两层的元件,左右上层分别有4 个以环氧树脂灌封的扼流圈,如此构筑的电源处理阵容之强大实在难得一见。而下层则有分列4 个角的EI电源变压器及电源滤波整流线路,看到如此强大的电源处理系统,竟然只输出50W 的功率,心里不得不写个“服”字。Demidoff Signature Ⅱ采用了差动式Mirror Amp 前级线路技术,后级线路采用了一种名为“晶体单端输出”的放大技术,这是一种三极晶体管为放大元件,采用两只晶体管单端接法并联输出的工作线路。这种模式的工作换能效率并不高,而且对电源处理及所需的能量却很严格,但放大器输出的电流却很高,而且杜绝交越失真,提高频应伸展。
正如前文所述,Demidoff Signature Ⅱ超过一半的生产工序由人手处理,机内线路间的连接虽然采用了很多接线,但每根线的焊接和排布都显然是精心编排过,捆扎得非常工整。用于正负供电、地回路和讯号输出所用的RSC(Rectangular Solid Bar)方形传导铜片,阔度达6mm,厚度为0.5mm,这些都是由精炼的6N 纯度无酸铜制作而成,能承受庞大电流传输。
[attach]29925[/attach]
依然采用扼流圈供电
Goldenote 认为供电质素的好与坏会直接从播放的音效中反映出来,参看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电压飘移极少且合乎成本效益的工业级稳压管,如7805 和7812 等虽然性能也非常好,但却在工作时会引发热量和难以杜绝的噪音,反观Choke 扼流圈这种古老却成熟的技术却能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还可进一步消除直流电内的残余杂讯和交流涟波。Demidoff Signature Ⅱ采用了左右声道独立LC 滤波线路设计,AC 市电经过每声道两只容量达100VA 供电变压器,交流电降压后经过高效率桥式整流器转为DC 直流,按次序流经第一级电容、第一组扼流圈、第二级电容、第二组扼流圈和第三组电容器,从而达到深层净化后,两组独立供电以并联方式送交信号放大线路。整台DemidoffSignature Ⅱ的滤波阵容包括8 只日本ELNA Cerafine 220uf/ 100V 及16 颗Nippon Chemi-con 4700uf / 80V 电解电容,8 只电感值只有0.15H,但输出电流高达1.5A 的扼流圈和4 只供电变压器都是高品质的手工制产品,确保供电环节能获取源源不绝的纯净能量。设计师为DemidoffSignature Ⅱ安排了一只专职电子操控、指针式仪表和显示灯的变压器,配合高精度稳压设备和细心安排的地线回路,确保杂讯噪音不会反馈到机内其他
线路上。
音色醇厚
听RCA 名盘《匈牙利狂想曲》能展现出惊人的宽阔场面和厚重的弦乐群奏感,又不会过于煽情,Demidoff Signature Ⅱ撑开一个相当宽深的音场,音像不算小,但也不松散,形体感扎实而健康,音像边缘线条的锐利感显得较为柔和,非常耐听。《Companion》中鼓声庞大松融,能量感有不错的表现。聆听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天方夜谭》与大植英次指挥明尼苏达交响乐团的《拉赫曼尼诺夫交响舞曲》,50W输出的Demidoff Signature Ⅱ依然要搭配较高灵敏度的音箱才能较好重播大编制录音,但它厚润的音色使这些录音中庞大的气势还原得甚为耐听,大声压下厚润的音质特点丝毫不变,配合宽深的音场表现,依然能带来动感十足的聆听感受。
Demidoff Signature Ⅱ另一令人着迷之处是所呈现的声音色彩非常丰富而纯度极高,它对每一种乐器的诠释都能更加到位,低频的下潜有深度感、高频也能带着飘逸感、中频更是拿手的醇厚,而这一切又不会被过多的渲染,听古典音乐最为合适不过了。当聆听由FlorinPaul 演奏的《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TACET47) 时,充满厚度的小提琴弦音真是相当的悦耳好听,即便是高把位的演奏,声音也丝毫不显干涩,而有着相当不错的水分。又如默斯基和阿格丽姬的《法兰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王健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布伦德尔和克利夫兰乐团的舒伯特《鳟鱼》等等,从Demidoff Signature Ⅱ的诠释中都能获得令人陶醉的丰富音乐画面。
总结
这是一款很特别的产品,无论外形设计和内部线路、电源的架构,都给人浓厚的艺术气息,假若你的音箱不太难伺候,又希望感受浓郁的意大利风情画,那么DemidoffSignature Ⅱ是个非常合适的选择。事实上,在合理的搭配,比如同为意大利出品的号令音箱,并且在不太大的聆听空间里,比如25平方米左右,Demidoff Signature Ⅱ的能力绝对能满足聆听各类音乐的苛刻要求。
[attach]29926[/attach]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10-25 09:42
标题: 评Gryphon(贵丰)Scorpio天蝎座CD机
音乐美感油然而生
评Gryphon(贵丰)Scorpio天蝎座CD机
[attach]29946[/attach]
升频:32bit/192kHz
频响:0-96kHz-3dB
输出阻抗:200hms
最大效耗功率:40瓦
电源容量:40kuF
尺寸:480×135×415mm
净重:9.6kg
对比国土面积及人口数量,丹麦并不能算大国,细数起来,丹麦之于中国,还能追溯到古代贸易,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哥德堡号;而安徒生的童话更是无数孩童少儿时的必修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只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半左右的国家,却盛产高级影音产品,诸如奢侈品牌B&O、本文主角Gryphon(贵丰)、著名喇叭品牌Dynaudio、追求性价比的Densen等等,多不胜数。虽然丹麦童话和音响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丹麦影音品牌在市场的地位,足以缔造出现代音响产业新童话。
缔造新童话故事
Gryph on(贵丰)的诞生也充满神奇色彩,创始人Flemming E.Rassmussem原本从事美术设计,由于从小酷爱音乐,并一直努力从音响的还原中追寻完美效果的满足感。出于对市售其他品牌电声器材的种种不满,Flemming E.Rassmussem在1985年着手创办了Gryphon,并且推出了第一款产品:Head Amp 唱头放大器,随后有了X T、LE等前级放大器产品,逐步在市场上赢得名气。但真正令Gryphon在高级音响界扬名立万的,是在1992年研发出品的一款后级功率放大器——DM100。那外形硕大,发热极高,人称“怪兽”的旗舰单声道放大器采用纯A类输出100W,它的面世令Gryphon的神兽LOGO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从创业阶段的阳刚风格到后来注重材料搭配、略为柔美的设计感后,多年以来,Gryphon的外观设计风格并没有大幅的跳跃。整机大部分机壳使用加工细腻的铝合金材料,结合黑色纯粹的亚克力点缀,脱俗气质悠然而生。本文主角Gryphon这款CD机名为Scorpio,意为“天蝎座”。如果你对星座有点研究,会知道“天蝎座”位于南半球,在西面的天秤座与东面的人马座之间,是一个接近银河中心的大星座。而属于天蝎座的人,通常个性强悍而不妥协,也非常好胜,这是一种自我要求的自我超越,以不断填补内心深处的欲望。也由于如此,天蝎座的人总会在心中定立一个目标,而且非常有毅力,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战斗力深思熟虑的朝目标前进。通常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温文儒雅、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天蝎座的人外表冰冷内在热情,富有好奇心,很有眼光。他们天生具有吸引人的磁力,周身散发着活力、刺激而迷人的气息。Gryphon将产品命名为Scorpio,含义已经在此昭然若揭,下面让我们来看看Gryphon如何诠释Scorpio的精神。
[attach]29948[/attach]
延续精致设计
Scorpio的上一级产品是厂方的旗舰Mikado天王CD机,从体积看,两机相仿,但Mikado采用的是更高级的顶掀盖碟仓盖设计,Sco rpio则是较为传统的抽屉式碟仓机构。从结构的角度考量,当然是顶掀盖机械结构更简单、更耐用,机身内谐振也更低。但观察Scorpio的碟仓结构,你会发现Gryphon在此下了苦工,它外伸的碟托采用两根颇粗的金属杆作为连接支撑及导轨,因此比一般的转盘碟托牢固许多,无论进出过程的柔顺性及定位后的紧固感,都远非一般产品可比。因此有理由相信,即使Scorpio采用抽屉式碟仓结构,但并不会因此而为机内带来谐振的影响。当然,就机芯的选料而已,相对现在很多高级影音品牌选用极为普通的CD/DVD rom等配件的做法,Scorpio的欧洲原厂转盘无疑是高质和信心的标志。
Scorpio的面板造型其实并不简单,凹凸有致的前面板同样由金属拉丝材料和亚克力材料构成,而且碟仓和其余前辈一样采用了中置式设计,从而获得平衡的美感。在碟仓上方一整块面板其实就是Scorpio的操作面板,上面的轻触式操作按键移植自旗舰型号mik ado的。从外观的角度看,这种轻触式按键的设计无疑能大大简化面板的视觉,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轻触式按键却未必是最理想的选择,起码在点下按键仍然没有响应的时候,你是会开始怀念起传统按键的爽快手感的。
当然, 无论是面 板还是 顶板上 ,都有 象征力 量的Gryphon LoGo,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机的设计细节,你会发现每一处都非常协调,加工的细腻度都超乎想象地好。转到机背上,Scorpio的接线端子配置非常简单,除IEC标准的分离式电源插座外,就只有一个75Ω BNC,S/PDIF 数码输出端口和一对模拟信号XLr平衡输出端子,因此如果你的放大器没有平衡输入的话,那基本无需考虑购入Scorpio了。
[attach]29949[/attach]
追求技术突破
Gryphon在数码信号源方面推出产品向来比较谨慎,在技术没有太大突破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推出新产品的,因此Scorpio的出现必定预示了Gryphon的进步。Scorpio就如星座传说一样,在冷峻的外表下,其实内部设计及用料是足以令人感受到Gryphon的Hi-End素质。例如首次采用四枚双差动式 AKm 32bit / 192kHz 解码器,加上由独立电源稳压供电,杜绝数码高频信号串扰影响音质。这4枚DAC处于32 bit/ 192kHz 升频状态下工作,能彻底改善声音表现,动态幅度较CD标准提升一倍。而缓和式数码滤波器的滚降特性,能提供最高频率延伸的优秀表现。两个特制的特性能高达一百万分之五准确度的温度补偿晶振,为整机数码电路工作提供准确的基准时钟,杜绝时基误差的产生。
而模拟输出方面,Scorpio采用无负反馈完全分离式纯A类模拟输出线路,并采用银云母电容来作一次模拟滤波,令动态及音色表现更趋完美。而线路板采用超短讯号路径及最少内部接线设计,印刷线路直链镀金瑞士 Neutrik 平衡插座及全平衡模拟输出,有效提升信噪比改善失真情况。Scorpio的电源部分也不简单,±20V直流稳压确保提供最佳的总谐波失真性能以及能够抑制模拟电路部份的噪音产生。而数码及模拟部份采用特别订制的Novatel 环型变压器,结合每声道共使用15,000微法拉的电容储备,提供稳定而充沛的电源。
[attach]29950[/attach]
充分发掘软件信息
一款够出色的CD机应该具备忠实发掘软件信息的素质,而且不应该具有强烈的个性,Scorpio就是这样的产品。将它连接到Mimetism15.2放大器及VIVID的组合中,Scorpio所提供丰富的信息量令人赞叹不已。聆听Jheena演唱的《Feelings》,在中频段,借着丰富的细节铺垫,温暖而饱含水分的声音表现特别迷人,声音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也兼顾着细腻情感,音色呈现中性偏暖的倾向,比较符合大部分用家的欣赏口味。而播放基辛塔那张《择仙花》时,从系统发出来的声音极具弹性质感,节奏极富动律,音乐流畅动听,厚度丰润,结像准确,细节丰富,钢琴颗粒感尤为突出,人声口型结像极佳,JAZZ套鼓衬托的音乐节奏强烈分明,频响两端的延伸也达到极高水准,场景中的乐手演唱、演奏生动鲜活,有如历历在目。
[attach]29947[/attach]
音色鲜明、质感强烈
因为瞬变快,而且微弱细节丝毫不漏,因此抑扬顿挫的情感毫不压抑,音场内乐器不混杂含浑,甚至每件乐器的形体感比例也非常正确,这样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是活生生的,感染力强烈是聆听音响器材的最美妙感受。因为Scorpio能够表现极高的透明度,中频结实不乏密度感,聆听人声显得非常扎实有底气,而高音也有平滑无颗粒的质感,低音爽快有力度,音场庞大开扬,那种直率中投射出唯美的感觉轻易让人激动。
Scorpio的动态表现同样出色,而且全频有着很高的分析力,透明度高音染极少。在听拉宾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时其中高频分析力表现得相当好,小提琴把位的变换和弓压弦的力度变化都能一一反映,在高把位时琴声依然泛音丰富延伸,轻松自如绝没半点刺耳紧张现象出现。Scorpio在重播大提琴和钢琴方面质感也有高质素的表现,大提琴琴板振动而产生的共鸣音音色和钢琴触键带弹性的木质质感都能准确反映。
聆听Hugo出版丁鲁峰演绎的《二泉映月》,曲中胡琴所发出的弦声质感强烈,结像玲珑浮现,胡琴的线条纤细硬朗,声音生动灵巧,节奏表现出感性的效果,有板有眼地还原重播得原汁原味。而其中微动态的还原能力极之出色,连绵不绝的细致弦线的震动,Scorpio展现出弱音余韵清晰可闻,堂音和空气感充满了整个聆听空间。而伴奏的古筝同样音色华丽,悠扬悦耳,犹如天上仙乐的优美感令人一听难忘。Scorpio能够将胡琴的柔韧度及律动感的神韵尽现眼前,把每个细节表露无遗,而且更能表现出整个音乐场面慢慢铺陈出来的那种张力与感染力。
[attach]29951[/attach]
音场开扬自然
在这套**组合中,音场的表现力确实令人深深着迷,听卡雷拉丝《中美洲弥撒》开始的第一段时,所表现出来的音场既深又阔,令人毫无疑问感受到这是一个教堂的现场录音,卡雷拉丝的声音密度算得上优秀,而且音乐的形态饱满流畅,丰富的细节再度令人不敢相信这一切来自复杂的电声还原。
听RCA俗称“白头佬”的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这是非常考验器材的一张唱片,在第一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由于斯托科夫斯基在这里把乐团所有乐器的音色都调动到了极致,而且爆棚场面令人耳不暇接,所以器材音色的准确性和瞬变的速度在这里均可得到验证。Scorpio的表现令人欣喜,整个乐团的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都表现出准确、鲜明、和谐的音色,斯托科夫斯基这次挥洒自如的演出在这里再一次被展现。
总结
通过前后近3天的试听,Scorpi o让笔者清楚认识到Gryphon重播极具感染力声音的目标,它那个性并不强烈却能令人迷醉的声音,还有那显微镜般的分析力和恢弘的音场表现力,令人久听更能融入音乐的美感中。笔者认为这种以感情表达为表现重心的特质相比所谓的中性直白更加引人人胜,非常值得推荐给对音乐美感有要求的用家。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10-27 11:07
标题: 丹麦Gryphon贵丰 Hi-end音响王国中的贵族
丹麦Gryphon贵丰
Hi-end音响王国中的贵族
[attach]29969[/attach]
提起丹麦,人们第一个想起的恐怕就是《安徒生童话》,这说明它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度。另外,丹麦还有着无限秀美的风光,十分令人向往,那里人居环境轻松、休闲、自然,人人酷爱音乐、人人发烧,正是这一方美丽独特的水土孕育出了无数知名音响,因此丹麦也被人们称为是音响的王国。而这个音响王国中的贵族,正是Gryphon! 它可是最受顶级发烧友喜爱的品牌之一。Gryphon已在全球Hi-End音响业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品也成为众多音响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极品名器。从1986年创业至今,Gryphon 迎来它的25岁生日,谨以此特辑献给,将现场音乐的纯真本质还原到家庭环境中的令人着迷的贵丰音响!
[attach]29970[/attach]
Flemming E.Rasmussen缔造新的童话故事
Gryphon(贵丰)的诞生也充满传奇色彩,创始人Flemming E.Rasmussen出生于1949年,与音响界很多音响品牌的创始人不同, Flemming既不是学电子专业,也不是学音乐专业,而是毕业于雅哈斯艺术学院(Aarhus Art Academy),取得油画学及图像艺术学学位,求学期间曾从事音乐舞台设计,LP唱片封套设计及乐队海报设计,毕业后教授摄影及油画长达十年时间。之后他在北欧最大运动用品制造商工作,为纺织品及印刷总设计师,后来成为该公司印刷厂的主席,1986年,他辞去印刷厂的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音响事业中。其实在1986年之前的几年,Flemming就已经用业余时间在经营一个进口悬挂滑翔翼的公司。他亦是一个滑翔飞行受好者及合资格的滑翔机教练。由于从小酷爱音乐,并一直努力从音响的还原中追寻完美效果的满足感,出于对市售其它品牌电声器材的种种不满意才让他开始了对音响的设计制作,并在后来开始了Gryphon(贵丰)的故事。
Gryphon创始人Flemming E.Rasmussen先生
1986年Flemming成立2R Marketing公司,全职代理高级音响。Gryphon本是纯为兴趣的计划,没有打算商业化,但不少好评使他成立贵丰音响设计公司(Gryphon Audio Designs)。1989年Gryphon从2R Marketing分支出来独立运作。
Flemming在70年代末期就开始设计音响零件了,就在负责印染厂期间,他的音响事业开始萌芽,这株新芽起始于Monster喇叭线。当时Monster线材刚刚冒出头,北欧也有进口,售价相当昂贵,Flemming发现那么粗的喇叭线要接驳后级相当不方便,于是就请一位朋友为他设计喇叭线接头,那可能就是最早出现的香蕉插。由于用过的朋友们都认为这种香蕉插很好用,Flemming于是请工厂大量生产,并且卖到德国去。不久后全世界都有了这种香蕉插,后来就出现仿制品。众多的音响迷应该万万没有想过,香蕉插是从Flemming这儿发展开来的。
扬声器接头、香蕉插头,这些零件一定程度上使国际音响品牌代理生意在丹麦发展得更好。他的2R Marketing公司很快变成了丹麦国内最大的高级音响进口商,代理了Lnfinity、马田卢根(Martin Logan)、Pierre Lurn é、Vimak、VPI、WBT等品牌。
同时,一项完全只是个人业余爱好、并非为了追逐商业利益的工作也开展起来。Flemming和一个好友共同设计了一台超低噪音和超宽频率的动圈式唱头放大器,设计的本意只是拿来自已用而已。但因为口耳相传的好评,Flemming开始大规模生产这款机器,这最终促使了贵丰音响和2R Marketing分离开来,成为一家独立运作的公司。
在第一款器材惊喜亮相后,Gryphon又接着推出了其它产品,最终,Flemming完全放弃了代理其它品牌,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和生产音响器材上来。
Gryphon的原则是无条件的还原录音的原貌。Flemming从画画中学到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人们对于一个东西的感觉其实大多是基于期望、基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的,而并非是我们亲耳听见或看见的。所以为了要最完整的再现真实,那就必须要精确的保存它并理解它。这就是贵丰音响设计的哲学。
Gryphon的名字和符号是鹰头狮,它既有鹰的优雅与气度,又兼具狮子的力量和敏捷,是对贵丰音响理念的完美注解,由此,一个高贵的品牌诞生了。
[attach]29971[/attach]
贵丰的理念和技术:
超级电源供应
Gryphon的产品在电源设计方面都是下足了功夫,保证各部分电源的独立供应互无干扰,其产品电源部分的设计和用料之充足甚至可以用“夸张”来形容。
坚持纯甲类
Flemming多次表示,每声道200瓦以上的纯甲类功放并不实际,不仅家里电源插座无法负荷30安培电流的需求,体积也会大很多,重量可能超过150公斤连二个人都抬不动,更需要准备一部专用空调来散热。他对某些品牌宣称的“自动偏压”设计不以为然,纯甲类放大的目的就是消除交越失真保持高度线性,目前还未发现有足够快速的控制线路能让组件“忽冷忽热”而又全无失真,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做纯甲类功放,但一定是扎扎实实的纯甲类。
零负反馈
零负反馈的电路比负反馈很多的电路相比,发出来的声音更软,透明度更高。贵丰纯甲类的功放中,超低的反馈增加了稳定性和加强了低音的表现。要同时做到零负反馈和超大频宽,需要在电路设计中非常仔细和讲究。
绿色偏压调节技术
贵丰发明了绿色偏压调节技术(Green Bias)系统,以一种简单的方法来保证不浪费电流。贵丰前级的音量衰减器通知后级的电流控制装置,接着后级会选择一个适合的不变的纯甲类电流。这个值确定后,不管播放高电平还是低电平的音乐,甚至是完全没有任何讯号,这个值也不会改变。和那些尝试随着音乐讯号电平大小调整偏压的”智能”系统比起来,这应该是一个更直接、无负作用的系统,完美解决了讯号延迟的问题。
[attach]29972[/attach]
人性化的设计
Gryphon的产品还注重用户使用操作上的方便性,以功放为例,包括开关、按键、音量控制、信号源选择/切换、信号输入及音箱线的连接端子、开机的自检、随机附件和面板/机壳的保养都考虑得十分仔细、周到。既注重艺术性,又体现最新科技和现代产品风格,是Gryphon能够在众多美国、欧洲和日本音响产品中成为出类拔萃者的真正原因。
简单至上
Gryphon很早就知道“损害控制”电路,加入越多的元件本来是为了让声音更好,但这本身其实就会让讯号乱套,导致声音变差。Gryphon致力于设计既简洁又好声的电路,专注于全力保障音质的纯净,无论是输入信号是好是坏,都真实、无染色地做还原、放大,尽可能地用简单的线路,舍弃了音调控制、平衡控制、耳机输出插孔等不必要的修饰。
独家的线材
Gryphon器材内部元件之间的连线和信号线都是自家生产的,因为贵丰认为,内部元件的布局和连线本身一样对最终的声音表现起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Flemming是第一个从日本引进PC-OCC(无氧单结晶铜)线材的人,后来他同日本厂家洽淡,把这种技术引进到了欧洲。
[attach]29973[/attach]
军规零件
Gryphon的产品都是指定采用最高规格的零件(包括军规零件),不计成本。Gryphon的工厂非常整洁与安静,有着各种大小先进的自动化机器,工人们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操作。
Gryphon工厂一角
优秀的录音母带收藏
Gryphon厂还保留有许多唱片录音室所录制的被人们称为立体声“黄金时代”(即1956至1976)的优秀录音母带,这些录音母带包括多种风格、多种乐器和人声的演绎,十分接近现场的演出,而这种真实的还原是CD和LP唱片无法做到的,这是一批价值连城的收藏,而且这些唱片对贵丰器材的发展也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Gryphon将这些录音作为唯一可信赖的参考,对检验产品的真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Gryphon的工程师还经常聆听现场音乐会,或直接并参与唱片的录制工作,为产品设计制定更严格、正确的标准,目前有许多唱片公司的录音室在使用Gryphon的产品作为鉴听声音的器材。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唱头放大器
贵丰的第一款产品是唱头放大器,这本来是Flemming为了改善他家里的立体声系统而手工DIY制作的。因为这款唱头放大器发出的声音非常好,很快不少人都知道了它,并想向Flemming购买,从不拒绝朋友请求的Flemming于是开始大量生产,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
贵丰调声的秘技其实从第一款产品就开始运用了:双声道结构,左右声道完全独立在两个底座上,两声道各自由独立的外部电源供电,纯甲类放大,零负反馈,全部采用精密零件,在讯号通道上没有交连任何电容,从DC到3.5MHz的超平频率响应和超低杂讯。
这款产品首先得到了日本音响界的广泛好评,被日本的《StereoSound》评为”最值得购买的产品”,更在1986年芝加哥"CES"大展上初露锋芒,随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这款唱头放大器获得的好评使贵丰跻身国际殿堂级音响品牌的行列,也为之后的贵丰产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扬名立万巨作 Gryphon DM100后级
Gryphon推出了第一款产品HeadAmp唱头放大器后,随后有了XT、LE等前级放大器产品,逐步在市场上赢得名气。但真正令Gryphon在高级音响界扬名立万的,是在1991年研发出品的一款后级功率放大器——DMl00。那外形硕大,发热极高,人称”怪兽”的旗舰单声道放大器采用纯A类输出100W,它的面世令Gryphon的神兽LOGO形象从此深入人心。DM100不仅是Gryphon的第一部后级,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输出功率那么大(100瓦每声道,8欧姆负载时)的纯A类晶体后级。声音表现方面,DM100具有所有高级后级所应具备的性能,包括解析力高、透明感强、层次清楚与宽深的音场等等。它最最吸引人的特点在于低频与极低频的重量感与控制力,这是任何其它后级都无法企及的。
[attach]29974[/attach]
贵丰Gryphon Atilla合并功放
正如GRYPHON家族其他成员,Atilla合并式功放身披GRYPHON传统典雅的钢琴面黑色外形,而机箱面板上同样刻有一只厂方标志一红色鸢狮。相对于其他成员,Atilla算是一台体型较为细小的功放,甚至乎身价也是最易被广大发烧友们所接受。然而,在其结实的铝合金机箱内,收藏的内容却不容忽视。
正如Flemming所言,Atilla虽是家族中最相宜的合并式功放,但延续了GRYPHON传统采用无负反馈线路设计,就连控音器亦是GRYPHON近年偏爱使用的新型微处理被动音量控制,他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佳的音量控制晶片。
[attach]29975[/attach]
贵丰Gryphon Mikado Signature CD唱机
丹麦贵丰虽然是以功放起家,以功放建立威望,但他们在CD机的发展上却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其中还创下了不少纪录。例如1998年推出的Tabu CDP1,Gryphon第一次为Hi-End音响圈带来“升频”的概念,当时还只能升频到88.2 kHz,而Mikado签名版又第一次为Hi-End音响界带来了升频到32-bit/192 kHz的新冲击。其高雅别致的外观设计,无疑成为男人最心爱的玩具。当黑色的金属顶盖开启时,内部装设蓝色LED灯光会一闪一烁,妆点出新鲜的科技感,播放时这些蓝光也有降低其它光线干扰的作用。
[attach]29976[/attach]
幻象前级 Gryphon Mirage前级扩大机
Mirage是指海市蜃楼,深心向往却难以实现的事物,或者有人翻译力幻象。但这不可能买现的事物却由 Gryphon完成了,它就是超越传统音响概念的Mirage前级。
[attach]29977[/attach]
它由3个独立的分体组件组台而成,一组是顶部的放大电路部分,一组是下面独立箱体的电源,还有一组是放在前面的显示,操控部分,连电源都完全独立分离,这个显示/操控机箱可以远离机身随便放置,利用一个小天线传递操控指令,其目的是完全隔绝对放大电路的干扰。
Gryphon说Mirage前级的目的是营造一个音乐幻象,让你虽然不在现场,耳朵却会使你相信这就是现场!
[attach]29981[/attach]
贵丰Gryphon Colosseum后级功放
丹麦Gryphon自1986年横空出世,犹如一记惊雷震撼了Hi-End音响界。24年来,在老总兼设计师Flemming Rasmussen的领导下,推出多款令人惊叹的音响产品,奠定了Gryphon作为一线Hi-End品牌的地位。Gryphon的每件产品都带着无所不用其极的烙印——Dual Mono design、Pure Class A电路、最高级别的零件、昂贵的售价与丹麦顶的制作工作及充满艺术感的造型。
Colosseum后级最叫人惊艳之处便是其直立式外形——纺锤形的机身,圆滑光溜的Acrylic顶板与碳纤维侧板,乍看之下与Sony的PS3有几分神似,令人耳目一新。设计师Flemming Rasmussen相信Gryphon的产品不仅要体现顶级发烧音响品质,也要彰显现代Lifestyle的审美情趣。传统发烧器材外形四四方方,千篇一律,头顶冒烟的发烧佬或许并不在意,但在现今讲究风格时尚的家居装潢中显得颇为突兀,所以Colosseum的设计彻底摒弃了传统音响器材的框框,大胆采用直立式机身,加入大量弧形曲线设计,缩小放大器的占地面积,显得高贵又性感。将Colosseum与同样造型前卫的Mirage前级、Mikado CD机放在一起,堪称一组Lifestyle美学设计的视觉盛宴。
贵丰的Hi-End音箱
对于长年发展功放技术的Gryphon而言,音箱的设计却让他们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幸好那时候Flemming认识了丹麦数学家Steen Duelund,他不但是个音响发烧友在哥本哈根还有自己的Hi-Fi俱乐部,Steen Duelund自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音箱设计理论。关于Smen提出的理论Flemming听过后觉得想法疯狂,但却认为Steen是对的,于是Flemming便开始把Steen想像中的音箱实际的制作出来。
Steen的理论最疯狂的地方,就是要求“每一个音箱单元必须在任何频率、任何时间维持相同的相位”。听来很简单,但因为单元之间的误差太大很难筛选出物理特性完全相同的单元来配对,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经过Gryphon契而不舍的努力,从弹波、振膜表面阻尼涂布、悬边、磁铁系统、散热设计、到强化框体,Gryphon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除了单元都是特别订制的外,磁铁也特别加强,装单元的开孔考虑到声波反射而切成斜面,连接振膜的讯号线分成左右二边而非一般的单边,这样让振膜振动时左右能够平衡,许多小细节使贵丰的单元看似普通实则大不相同。
[attach]29979[/attach]
贵丰Gryphon音箱四部曲Cantata、Poseidon、Trident、Atlantis
2002推出的Cantata(清唱剧),是首度出现的Gryphon音箱,同时也是所有Gryphon音箱的设计基础。此后2004年Gryphon推出 Poseidon(海神)四件式旗舰音箱,2005又推出Trident(三叉戟)音箱,到2007年最新的Atlantis(亚特兰提斯,失落的传说)基本设计都从Cantata而来。
为了达到完美的时间相位一致,贵丰选用拥有第一流物理特性的单元。而有了第一流物理特性的单元,还必须在单元配置上补偿高低音之间的时间差,而弓形配置是唯一可以解决时间误差的方式。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采用弓形配置声波才能够聚焦在聆听位置上,所有贵丰音箱全部采用弓形单元配置,但这种设计会有聚焦点的产生,Cantata的聚焦点设计为5米。
贵丰的Poseidon(海神)四件式旗舰音箱,不但是独特设计理念的极致之作,也是当今世界最佳Hi-End音箱之一。
[attach]29980[/attach]
2010年度最杰出的书架式扬声器 Gryphon Mojo
Gryphon 2010年推出了新的Mojo书架式扬声器,该款高级扬声器装载了新开发的Mundorf铝带高音,同时配合特别配备的Dueland电阻调整组件,方便用家根据自己需要调整高音的灵敏度。只要功放的驱动力足够,Mojo 可以展现完全超乎体积的庞大舞台规模,并轻易在房间中隐身,它能打破书架式扬声器的“魔咒”!
贵丰的未来
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丹麦Gryphon并没有创造出许多型号,但每个产品都是长青树型号,你也许喜欢学美术出身的Flemming他所设计的器材外观,但更多人却更喜欢用Gryphon听音乐时那种感觉。无论是哪一部贵丰的产品,都会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让人忘记音响器材的存在,它们能把音乐当中的光泽温暖地烘托出来,不是藉由刻意强调的中频来表现暖调的音乐,而是以均衡又稍微明亮的色彩,带出音乐蕴藏的缤纷世界。简单的说,Gryphon天生一种能感动人心的魅力,音乐中淡淡的忧郁、亟欲爆发的能量,欢畅淋漓的情绪,透过Gryphon都能倏地宣泄而出,这是贵丰真正值得骄傲的地方。
Flemming先生表示从一开始Gryphon就不想成为规模庞大的音响制造商,因为他是怀抱着对音乐的热忱、对音响的兴趣来从事这个行业的,所以Gryphon的生产规模一直保持不变。贵丰还有线材、避震小道具、消磁器等其它产品,到目前为止Flemming先生表示对AV器材都没有兴趣,只想做好二声道产品。至于DVD光盘机或SACD唱盘,要等到一切规划都尘埃落定之后才会开始动手,因为他不想让消费者买到很快会过时的产品。
Flemming 先生&贵丰新旗舰Mephisto后级
[attach]29978[/attach]
贵丰的2011最新产品
25周年纪念版新旗舰 Pandora/Mephisto前后级功放
[attach]29982[/attach]
Gryphon为庆祝25周年纪念,推出全新旗舰Pandora前级和后级Mephisto,Pandora为分体电源双单声道设计,新的旗舰号称从设计到制造,完全没有考虑过成本、体积、重量的问题,是毫无妥协的设计。Pandora旗舰前级采用了全平衡 class A纯甲类放大设计,为了保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从输入到放大输出只经过极简的一个电阻两个电晶体做输入缓冲,组件采用了Takman和Charcroft Z-Foil的顶级定制品,以获得最佳的音频特性,实现高贵细腻、准确自然、开扬通透的音响表现。音量控制部分采用了数码间接控制模拟的设计,以数控微处理器控制双球轴承的步进精密电机,电机控制大型电阻式步进电位器工作,提供高达85级的音量控制。
[attach]29983[/attach]
贵丰Mephisto旗舰后级功放,是名副其实的发电厂,提供175Wx2(8欧)/350Wx2(4欧)/700Wx2(2欧)的真正纯甲类功率输出能力,采用真正双单声道设计,整机音频放大电路的频宽达到350MHz,。超级电源系统配合8x56.000uF/100V的高速大容量滤波,为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电源供应。
全新的Pandora/Mephisto前后级功放实力到底如何,本刊稍后将会有详细测评报告,敬请期待!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11-1 11:14
标题: 贵丰推出新旗舰前后级放大器
贵丰推出新旗舰前后级放大器
[attach]29994[/attach]
2011年9月2日,香港著名的高级影音代理公司雅典音响在白天鹅音响展上召开发布会,其代理的著名品牌丹麦Gryphon(贵丰)在此隆重推出全新的旗舰级前后级放大器,包括Pandora(潘多拉)电源分体式前级放大器和Mephisto(梅菲斯特)功率放大器。贵丰的创始人Flemming E. Rasmusse先生也亲临现场,引起了与会媒体的极大兴趣。
Gryphon(贵丰)是世界一流的Hi-End音响器材制造商,其产品在高级音响圈地位卓越,在高级爱好者中拥有很高的口碑。贵丰的经典产品比比皆是,而且每一次发布重要产品都会带来惊喜,这次推出的Pandora(潘多拉)前级放大器和Mephisto(梅菲斯特)功率放大器无疑也是这样的产品。
这两件器材代表了贵丰现阶段的最佳设计,Pandora(潘多拉)前级放大器采用电源供应和放大线路完全分体的两件式设计,内部猛料用尽,为了保证动态还原出色,这台前级居然采用了总量达到了2×90000F的电容!这已经让很多功率放大器汗颜了。
超短的信号通道加上全分离的纯A类放大线路,使得这台机器具有极佳的指标,频宽达到了DC~3MHz!Mephisto(梅菲斯特)功率放大器继承了贵丰的光荣传统,这是一台真正的纯A类功率放大器,巨大的身材和漂亮的外观,加上卓越的设计,是为了纪念贵丰厂25年前推出第一部放大器。这台Mephisto(梅菲斯特)功率放大器采用了贵丰最先进的设计线路,每声道的输出功率为纯A类的2×175W(8Ω)、2×350W(4Ω)或2×700W(2Ω),具有如此惊人的甲类输出功率,自然是无坚不摧;而甲类设计带来的醇美音色更是具有难以言说的诱惑力。
Mephisto(梅菲斯特)功率放大器体型惊人,一共采用了40只高电流的双极型功率管,电容器总容量达到了惊人的500000F!虽然不是分体设计,但是这台旗舰机器是真正的双单声道设计,采用了两只巨大的环形变压器,放大线路也完全对称独立。这两台梦幻级的放大器皆在丹麦设计和生产,随着它们的推出,世界顶级放大器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成员。(本刊讯)
鸣谢高保真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11-2 15:34
[attach]30009[/attach]
[attach]30010[/attach]
[attach]30011[/attach]
[attach]30012[/attach]
[attach]30013[/attach]
[attach]30014[/attach]
[attach]30015[/attach]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1-11-18 15:36
标题: 入门贵丰最佳选择 评Gryphon Atilla合并功放
入门贵丰最佳选择
评Gryphon Atilla合并功放
[attach]30101[/attach]
●频率响应:0.1Hz-250kHz
●额定输出:2×100W(8Ω)、2×200W(4Ω)
●增益:38dB
●输入阻抗:20kΩ(平衡)、8kΩ(非平衡)
●输出阻抗:0.027Ω
虽然说Hi-End 音响并不特指昂贵,而是代表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但现实是昂贵的音响器材比比皆是,入门Hi-End 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作为媒体,我们希望向大家推荐好声产品的同时,也希望更多发掘出高质低价的Hi-End 产品。丹麦Gryphon 向来就以Hi-End 形象示人,从产品设计到声音表现都极具影响力。Gryphon 主力以设计和生产Hi-End 功放为主,近年也推出了不少具标杆意义的音箱产品,Gryphon 的老板Flemming E. Rasmussen 凡事力求完美,旗下的产品素以品质优异、价格昂贵而著称。Gryphon 这个词的英文含义是指古希腊神话中狮身、鹰翼的神兽,用它作为公司名称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Gryphon出品的高级音响放大器既有狮子的力量,又有鹰的敏捷和速度。经过20 年的发展,Gryphon 已在全球Hi-End 音响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品也成为众多音响迷及音乐鉴赏家梦寐以求的极品铭器。
[attach]30102[/attach]
浓缩的才是精华
很多Hi-End 品牌都对合并机不“感冒”,即使生产,也大多只为丰富产品线,未必会将自己顶尖的技术下放其中。但Gryphon 却不这样认为,从1996 年开始,Gryphon便曾经以追求完美重播、高性价比的精神推出一代铭器Tabu 合并功放, 后来还有Callist 2100、2200, 分别具备100 瓦与200 瓦的输出功率;2005 年,推出更高级的Diablo,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合并机的威力;到了2009 年,Gryphon 发布入门级的Atilla 合并功放,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用家能够以“相对便宜”的价钱拥有Gryphon 的产品。当然这个“便宜”只是相对于Gryphon 以往的产品而言,相对于市场而言,Atilla 的定位仍处于高级机的范畴,但是,能够用现在这个价钱拥有顶级素质的Gryphon 产品,已经能够让很多爱好者圆梦了。
在Gryphon 的理念中,入门级并不等于可以敷衍了事,他们依然用最严谨的态度,秉持和顶级产品一脉相承的设计哲学,用Hi-End 的精神设计、制作这款Atilla 合并功放。Flemming 原本学习的是设计,而且从设计第一款产品唱头放大器开始,到后来成立Gryphon 品牌,就一直是设计团队的灵魂人物,因此他不仅懂音响技术,更懂得如何将产品设计艺术化、完善化。虽然Atilla 体积较小,但设计和制造工艺依然保持Gryphon 对美感的最高追求,外观保留了很多厂方顶级系列相同的设计元素,因此一眼就能看出那是Gryphon 家族的产品。Flemming 表示,Atilla 的设计遵循“极简主义”的原则,这不仅包括外观和操控界面,甚至线路设计也尽可能精简,他认为这才是Gryphon 的设计精神。操作方面,Atilla 平滑的面板完全使用触控式的功能键操作,触控灵敏,适应之后相当便捷,极为干净利落的设计也使得未开机时的Atilla 更像一套解码器或者后级功放。通过两行50 个字符显示的VFD 显示屏,档位切换很直观,按下Menu 键可以进入菜单选项,包括输入档位命名、增益及最大音量设定、左右声道平衡、静音设定等等。真空萤光VFD 显示屏还可以作五段亮度调节,甚至可以完全关闭,相信对减少内部干扰有一定作用。Atilla 背部提供1 组XLR 平衡、4 组RCA 输入,并设有bypass 功能供连接如多声道系统,令搭配灵活性大大提高。高电平放大的Atilla 也提供了选购MM/MC 唱头放大模块的插槽,方便黑胶玩家。虽然Atilla 体型较为小巧,但内部结构的严谨程度依然能看出贵丰确实下足了功夫。
[attach]30103[/attach]
设计特点
完全双单声道结构/ 零负回输设计/ 最佳声音表现之微电脑控制50 级电阻音量衰减器/ 超短讯号信道/ 最少内部接线/ 军用级双面70μ 厚铜印刷线路板/ 双单声道Holmgren 环型变压器/ 插头直焊底板减少接线及缩短讯号信道/ 每个平衡输入均采用瑞士Neutric 镀金插头/ 四组RCA 输入及一组 RCA 输出均是镀金及“铁氟龙”绝缘/ 固定AV 直通功能方便与环绕声处理器接驳/ 两行五十字真空荧光显示屏/ 可调节显示屏光亮度(100%、75%、50%、25%、关)/ 默认动磁/ 动圈唱头放大模块之升级/红外线遥控器/ 完善可靠的保护系统
[attach]30104[/attach]
内部结构
机内的配线也尽量精简,以减少线材及之间的干扰对声音的影响,电路板的设计也是从音质作出发点,内部用料非常考究。高刚性一体避震箱体,箱内箱设计,精密的计算和布局,使各部分电路之间的串扰降至最小水平,彻底无共振化设计,以实现更佳的整体避震效果。机箱内前半部正中央是一只“巨大”的Holmgren 环形变压器,为Atilla 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滤波电容每声道由6 只10000μF 容量的高品质电解组成,总容量高达120000μF,兼顾高速瞬时响应和提高充裕的稳定供电能力。从线路结构上看,Atilla 是真正完整包含了前级线路和后级线路的合并功放,内部设计紧凑中依然工整鲜明,占据机箱较大面积的线路板是左右声道对称设计的前级线路,而功放放大线路则独立为双单声道设计,竖立安装在两侧的散热器上。虽然音频电路只使用一只变压器,但严谨的Gryphon 设计了左右声道独立绕组,达到最佳左右声道分离度,线路中大量使用SMD 贴片元件,使音频线路得以实现最短路径设计。为了避免处理控制器和显示电路对音频电路的干扰,Gryphon 还使用了一只小小的变压器为控制电路独立供电。
Gryphon 一直最钟情于纯A 类功放设计,但考虑到Atilla 的产品定位和产品的体积等因素,作出了折中的选择,采用前级纯A 类线路工作状态,后级AB 类输出的设计、但放大线路依然保持全平衡、直接交连设计。音量控制电路是Atilla 的一个亮点技术,采用了50 级的英国Welwyn微处理器控制音量,透过数码与OP 连动的结构达到最精简的线路,Flemming 说新的音量控制可以摆脱传统技术的所有困扰。后级每声道各使用两对功率放大管,散热片则藏在机箱内部,不再像以往“怪兽级”功放那样张牙舞爪。Atilla 采用军规70μm 双面线路板,零负反馈放大,线路板与输出端子直接连接,以达最短讯号传输路径,采用全平衡差动架构,8 欧负载时提供100W×2 的功率输出,4欧负载时达到200W×2。
[attach]30105[/attach]
越级挑战
试听组合由Onix CD-15 和North Star 北极星DAC32组成音源,以平衡输出至Atilla,音箱则包括新鲜上市的KEF R900 落地箱和来自南非的新贵品牌Vivid G2 Giya。老实讲,以体积而言,Atilla 和这两款音箱都极不相衬,甚至在开声前还有同事怀疑Atilla 能否越级推好4 路5 单元设计的G2 Giya。事实上Atilla 非常争气,在《新音响》的试音室,Atilla 推动G2 Giya,即使音量开到很大也还感觉到Atilla 依然在欢快工作,音质和平衡度保持线性的状态;而推动3 路4 单元设计的KEF R900,Atilla 更是轻松自如,控制得服服帖帖。对于输出100W 的合并机而言,如果没有真材实料的电源供应作后盾,没有合理的反对电路设计,驱动电流和阻尼控制不足的话,面对这样的落地音箱大多都显得力有不棣。但Atilla 的推动力和控制力完全称得上以小搏大,聆听DG 出版大禾花系列,克莱伯指挥柏林爱乐的《贝多芬第五、七交响曲》,当然还有现代唱片出版阎学敏的《一鼓会群英》等等场面浩大,动态凌厉的唱片。Atilla 表现着实令人惊喜,所展现乐团磅礴的气势非常有张力,各声部的分离度高之余,有不会缺少之间密切关联的气息,呈现的音场宽大,层次感立体鲜明,而且平衡度表现理想。空间感的还原也颇见水准,庞大之余还有相当不错的透明度,即使长时间聆听,会发现这种空间感能使音乐的现场感更浓烈,感染力更强。试听来自北欧的音响器材,选用一张北欧的唱片是再合适不过了,比如聆听挪威的发烧女声《牧羊女》时,那种恬淡与纯净让人仿佛置身于北欧蔚蓝的天空之下,人声定位相当准确扎实,口型结像更具立体感。Atilla 还能营造相当精准的音场和定位,尤其是在第一曲末尾处,悠扬的女声从多个方位传来,我们不仅能够分辨出左右的声像,更能够轻松地分辨出前后的结像距离感,这种奇妙的听音感受相信是录音师希望达到的。Atilla 还有一个令人着迷之处,就是那遗传自厂方传统的细腻、甜美、清澈的质感,而且全频的速度飞快,完全一派北清爽怡人的风情。尤其聆听女声、小提琴、木管乐器等等时,逼真的质感、丰富的泛音更是个中强项。听詹金斯跨界专辑《From The Heart》中几首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和流行作品,詹金斯那轻灵飘逸的高音甜美动人、晶莹通透。
除了音质和分析力令人印象深刻,小巧的Atilla 其实真的非常强悍,尤其对场面的掌控能力令人对Gryphon 的设计功力钦佩不已。聆听DECCA 那张再版自1973 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波希米亚人》,乐团宏大的场面壮丽而有张力,其中男高音欢快而明亮的歌声清澈动人,穿透力非常出色,完全能够体现出高能量、高密度带来的优越性。
重播RR 公司出品的《红魔鬼》其实对100W 输出的Atilla 是个不小的考验,当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奏响时,大场面的合奏音乐突如其来时,Atilla 不但没有自乱阵脚,反而能够给予颇具份量的低频表现,在音乐气氛的营造上,Atilla 一改先前秀美婉转的楚楚动人形象,表现出了意料之外的强悍和速度感,将穆索尔斯基营造的阴风阵阵、黑云压顶、群魔乱舞的音乐画面表现得非常到位。接连听过几段爆棚录音,Atilla 依然“脸不改色心不跳”,处理复杂乐章维持韧度感十足的控制力,足见Atilla 体积虽小,但能力不凡。
总结
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Gryphon大多数产品的售价确实不便宜,但如果你去一趟全球人均收入排行第二的丹麦,你就会发现Gryphon凭着优秀的品质和超凡声音表现,卖这个价钱其实已经是非常合理的了。作为厂方售价最亲民的Atilla合并功放,我认为她的优秀声音表现已经成为同级产品中的标杆,加上Gryphon的品牌效应,能不让人心动吗?
[attach]30106[/attach]
鸣谢新音响提供文章
作者: 香港雅典音响 时间: 2012-1-17 09:33
标题: 将电脑音乐带到Hi-End境界 Conrad Johnson HD3数字-模拟转换器
[attach]30282[/attach]
将电脑音乐带到Hi-End境界
Conrad Johnson HD3数字-模拟转换器
[attach]30281[/attach]
电脑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PC Hi-Fi的大军,电脑成为了他们的娱乐核心。这样的潮流显然是不可阻挡的,越来越多的音响厂家也在不断地作出转变,开始加入到这个市场领域中。这样的转变对于那些具有数十年Hi-Fi传统和骄人业界声誉的品牌来说要显得艰难一些,究竟能不能将过去在模拟时代的经验在电脑数字时代应用完美也是一个问题。不过,对于具有30余年历史的美国著名音响品牌Conrad Johnson来说,这一转变非常成功,现在这台HD3数字-模拟转换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创立起,Conrad Johnson的强项就是在电子管放大器方面,那么,数字时代的HD3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水平呢?厂家将HD3定位于以电脑为音源的“发烧级”数字-模拟转换器,以还原高分辨率数字声源为目标,提供恰到好处的声音表现。
在基本设计思路上,HD3完全是走简洁易用的路线,不仅面板上仅有4只LED灯显示机器状态,在使用方面也是方便到极致:HD3完全支持PC、Mac、Linux操作系统的即插即用功能,完全兼容这几个操作系统内置的驱动程序。把HD3背板上标准USB端口与电脑主板上的USB连接,你就可以安心地听音乐了。
HD3内置了异步数据传输界面,可以有效地消除时基误差,所以,厂家宣称HD3有能力让电脑与市面上最顶级的Hi-End CD播放机相媲美。而且,以电脑为音源搭配HD3数字-模拟转换器还有一个好处,用户可以用电脑反复多次地抓取CD音轨,用专门的软件进行合成处理,可以有效地消除数据误差,最终提供更优秀的回放音质。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以用来把你所有喜爱的CD唱片都在电脑硬盘上作一个音质更优秀的备份,不仅欣赏起来方便,也可以给CD唱片提供更多的保护。另外,HD3还提供精度24比特/取样率96千赫兹的数字音频解码能力,用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或是购买这种高分辨率的音乐文件,用HD3来实现高分辨率的还原。
[attach]30283[/attach]
HD3仍然继承了Conrad Johnson使用优质元器件的好传统。数字-模拟转换环节使用了一只顶级的Burr-Brown公司Delta-Sigma数字-模拟转换芯片,堪称是目前支持精度24比特/取样率96千赫兹规格的数字-模拟转换芯片中,最具音乐性的一款。模拟音频电路部分完全由厂家自行开发设计,选用了最高品质的聚丙烯电容和金属膜电阻。在供电环节,数字音频电路是由USB端口供电,而数字-模拟转换芯片的模拟部分和模拟音频处理级部分则是由独立的变压器配合直流电压整流器来供电。这样就将模拟音频信号与数字电路的接地/供电环节产生的噪音隔绝开来,确保模拟信号的纯净无染。
和Conrad Johnson生产的所有器材一样,HD3也是采用手工组装,每一台机器都经过了专业音频技术人员的测试,所提供的三年有限质保也足以令用家放心。
想用电脑来挑战Hi-End的境界吗?Conrad Johnson HD3一定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鸣谢影音极品提供文章
欢迎光临 威虹音响家园 (http://bbs.whaudio.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