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EMI】滕斯泰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马勒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5 14:4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辑名称:马勒第八交响曲
指挥家:滕斯泰特
指挥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合唱:帝费学校童声合唱团,伦敦爱乐合唱团
歌手:Connell、Wiens、Lott、Schmidt、Denize、Varsalle、Hynninen、Sotion演唱
管风琴:威斯敏斯特教堂管风琴
出品公司:EMI
CD编号:CDS7 47625-8
压缩方式:两张CD二合一,整轨


作品完成于1906年,又称为《千人交响曲》。这是因为乐曲需要编制极为庞大的管弦乐队与人数众多的合唱团。也就是说在演奏时, 需要动用近千人。马勒的交响曲自第五第六第七号, 都是属于接近纯乐器的古典形态;而到这首《第八号》,却再度回到了清唱剧型。

  乐曲大致由第一段和第二段所构成,第二段又可分为慢板、诙谐曲、终曲三个部分。因为第一段采取的是奏鸣曲形式,所以与通常的四乐章交响曲形态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为了使全曲不致流于散漫,将全曲保持动机性、主题性的关联,因此其结构十分紧凑而完整。这部作品使交响曲不管在音乐上、或是内容上,甚至形式上,都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并几乎达到了极限。最初在马勒的构想里,这部作品是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后来又取消了中间的诙谐曲与慢板两个器乐的乐章,遂变成由两段构成的乐曲。 第一段:“主啊,予万物以生息”,是一首第九世纪的赞歌,双重合唱和乐队演奏的作品。 第二段:“浮士德的最后一幕”,交响诗,合唱与乐队的作品。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脱离歌剧院,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共写了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除《第一交响曲》外,他的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合唱,大大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12.jpg (70.85 KB, 下载次数: 120)

12.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22 03:28 , Processed in 1.1231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