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三重奏鸣曲
英文名称:Trio Sonatas
别名:BWV 525-530
版本:Ton Koopman,ARCHIV
发行时间:1995年
专辑歌手:巴赫 Bach
地区:德国
巴赫的主要管风琴作品我都知道,不过这组奏鸣曲是个异数—不象那些浩荡的大曲子以宽广的声音溶泄而来,这琴声的“直径”小得让人挡不住。最受不了的还是巴赫的神色的平静,冷冷掀起风雪里的火苗,让我狠狠地爱他。比如第一首,BWV525,以平板的八分音符起势,然后换到十六分,本来是巴赫的“习惯性思维”,然而这高亢通直的声音沿着佻荡的旋律蜿蜒流转,迎着我们这一双被古典浪漫派洗礼过的耳朵,竟是“鸳蝴”得十足,绮思缕缕。管风琴的手键盘在这里用的是纤细的音色,挑灯看剑般地明澈逼人,脚键盘则以常用的低音谦卑地唱和,你最好手里有谱子,才听得清这喁喁之声也在悄唱着一支温厚的旋律,而要把这旋律唱得精准,得用最大的努力控制脚踝收放,才能凸现出圆滚滚的句子。又如BWV528,第一乐章方整的节奏从一而终,开始读谱子会觉得单调无比,然而,那人在三重天空里耐心地推进着毫无锋芒的旋律,等它们渐渐打开,居然以一股内力伤人于无形。听和读时,都想哭。
这组作品,是可以跟《赋格的艺术》以及《音乐的奉献》放在一起的绝响。说来我们得感谢巴赫的妻子和大群儿女,很多杰作都是写给他们作练习之用的。这6首曲子(BWV525—BWV530),写于他的所谓“成熟期”,被行家认为是他最杰出的管风琴作品,而且是绝无仅有----再没有人为管风琴写过三重奏鸣曲。写作的初衷,据说是为长子维尔海姆练习技术,而他倒也不负父望,真的成为一个出色的管风琴师—尽管如今没有多少人提起这个人了。这小小轶事跟这组作品相比,倒更让人感喟尘世与音乐交接间的有趣和无奈。我听过用羽管键琴跟长笛或竖笛演奏的版本,另有一番迷人处。它褪去了管风琴的金属光泽,多了一些丰润和清幽,象沁香的花中魂魄。从一个外行总的印象来说呢,它们玲珑多态而又温和甜蜜,形式整肃然而激情高蹈,好象以一颗素心雕刻锦图。其中好听的小句子多如星斗,在生动的呼吸里互相擦亮着,熠熠生辉,很难想象会有人不被它们迷住。但有趣的是,管风琴家都惊叹它们的艰深,而我翻遍书籍,却鲜见对它们的解说,哪怕是技术分析。录音也少,远不如《帕萨卡里亚》还有《托卡塔与赋格》那么热闹。这个事实在我看来别有意味,那些不谈也不弹它们的人,说不定倒真懂得它们的好。大家都默契地缄口不言,让那些在三头并进的赋格中气喘嘘嘘练习着的人不要指望掌声,忍耐孤独的折磨直到陶然自乐。这样你们就真的知道巴赫了,这个写了很多很多至今寂寞的好东西的怪人。不过既然被我这外行不小心迎面一撞,从此我就硬留它们在心里住下了。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我都想听这组三重奏鸣曲“鼓噪”一下,让自己更快乐或更不快乐。一直怀疑巴赫是不是传说中那个只知道神,只为神写作的人。他的管风琴作品尤其让我怀疑不止。你听他的冷艳和凄凉,悲情和华丽,纵非多愁多病,也是十足一个多情人----不过且慢,那片圆融的灿烂,有时就突然影影绰绰地流露出“信”的底色。它们以一种平和的神色飞升,不理会世间的表情。不理会,不理会。理会也是徒劳。
我不怎么买CD,只从图书馆借。就这样,我缩于世界的一隅,无助地拜倒在这借来的音乐面前。听来听去,听出这组奏鸣曲中一副真挚而孤独的悲情。它们那样奇怪地疏离于巴赫的其他管风琴作品, 难道真是他的梦中彩笔?这张巴赫的管风琴奏鸣曲,让我平常居然不敢去瞥它的封面,看则忍不住拿来听。管风琴的触键不分强弱,只以分句造就抑扬顿挫,于是,感动的时候,那“连连断断”在心里湿成一片。我真的可怜巴巴地迷上了它们,迷得舍身不顾,痴情地在其中“笑忘”,不知春去几多时。它们是美的,这个结论终结了我徒劳的追索。古典的巴赫,神圣的巴赫,就这样在我心里犹如一朵浓艳的伤花怒放,让人畏惧---唉,太美的东西,是有罪的呀。
专辑曲目:
Trio Sonata for organ No. 1 in E flat major, BWV 525
Trio Sonata for organ No. 2 in C minor, BWV 526
Trio Sonata for organ No. 3 in D minor, BWV 527
Trio Sonata for organ No. 4 in E minor, BWV 528
Trio Sonata for organ No. 5 in C major, BWV 529
Trio Sonata for organ No. 6 in G major, BWV 5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