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4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人的现场还原能力---Gryphon Trident II试听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 11:5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郭漢丞 圖‧郭振榮

2005年香港音響展上,Gryphon首度發表Trident,我到香港躬逢其盛,在「音響城邦」寫了Gryphon的封面故事。2015年,Trident進化到第二代,我在代理商亞柏利的試聽室,愉快地度過了一個午後的音樂時光,那驚人的現場音樂還原能力,彷彿音符至今仍在耳邊迴盪。

我還記得2002年Gryphon發表Mikado CD唱盤的時候,主事者Glemming Rasmussen親自來台,那時搭配的喇叭就是他們家第一款Cantata書架喇叭,我簡直不敢相信那是書架喇叭所發出來的聲響,音樂龐大、開闊又真實。十多年的喇叭發展歷程,Gryphon從Cantata、Poseidon,到Trident、Atlntis,寫下了自家喇叭發展的第一階段。然後從2010年的Mojo書架喇叭開始,展開Gryphon喇叭2.0的計畫,接下來推出Pendragon四件式喇叭、Trident II與Pantheon,在2015年完成新一代Gryphon喇叭的「四大金剛」。在新一代Gryphon喇叭當中,只有Trident II延續了原本的名稱,而其他三款喇叭都有了新的名字,我想應該是Flemming很喜歡Trident這個字吧,畢竟那是海神手上最威猛的武 器。

1.jpg (360.75 KB, 下载次数: 180)

1.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57:15 | 只看该作者
雖然Trident II的名字延續了,但是設計上依然是不折不扣的Gryphon喇叭2.0版!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把高音單體從Scan Speak的Ring Revlator換成Mundorf的氣動式高音(Air Motion Transformer Driver),新的高音單體讓高頻延伸拉到了40kHz(但是規格只寫到27kHz,顯然很保守),而且這個AMT單體還可以略做調整,三段式高頻分別是+1/neutral/-1dB,代表高頻多/標準/少有三段可調。

外觀上新一代的Trident II顯得更瘦、更高了一些,而弓形弧面前障板則是維持不變,但是前障板並不是一整塊,而是「模組化」,高音與雙5.5吋中音單體所在一塊障板上,四個8吋低音鎖在各自獨立的障板上,這樣可以分開強化每一個障板與箱體鎖定的結構,進一步降低單體震動對箱體產生的諧振。

2.jpg (414.23 KB, 下载次数: 181)

2.jpg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58:39 | 只看该作者
Gryphon所使用的單體全部是丹麥製造,而且「得來不易」。怎麼說得來不易?一般專業單體製造廠家,「專業」是製作規格一致的單體,所以他們不會把單體的性能擺在第一位,而是把單體的「製作穩定」擺在第一位,可是當Gryphon跑去找Scan Speak討論單體製作的時候,卻是把原本Scan Speak的單體規格全部改過,包括振膜、懸邊、彈波、音圈、磁鐵、框架......等等,Flemming告訴我,當Scan Speak的人聽到他想製作的特殊Gryphon單體時,他們都認為Flemming瘋了,因為按照Gryphon規格修改製作的單體,成本恐怕會貴得不得了,偏偏Flemming是個不怕投入成本的人,就這樣,Scan Speak著手修改Gryphon所要的「大幅修改」的單體。

Flemming投入喇叭設計,與丹麥另一位設計者Steen Duelund有關,Duelund所設計的電容、電阻與電感,一直是喇叭DIY界的傳奇零件,傳奇之處不僅是零件超貴,更重要是Duelund為了追求完美的態度,還有嚴謹的科學態度,留下許多珍貴的論述。他之所以會製作喇叭所需的被動元件,純粹是為了把自己的論述變成實際,告訴人家他所說的理論真的可以做得出來。Flemming告訴我,Steen Duelund簡直是個瘋子,而他們倆一見如故,看來是一樣「瘋」的人,為了實現理想,不計一切成本。Duelund在2005年過世,留下來十多篇關於音響設計的論文,依然是經典中的經典,而他與Gryphon喇叭的緣分停在Trident,也或許因為如此,Flemming保留了Trident的型號,只改為第二代。

3.jpg (467.27 KB, 下载次数: 159)

3.jpg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59:55 | 只看该作者
Gryphon設計喇叭的原則,或是Duelund所參與設計的原則,歸結一個字就是「簡潔」(Simplicity)。有人會說,這麼大型的半主動喇叭,哪一樣設計算得上簡潔?Flemming有一句名言,就是「在問題發生之前,不讓問題發生,就不用解決問題」,講得更白話一些,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所以,Gryphon要找人製作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單體,有了最理想的單體,就不需要再分音器上面搞一大堆修正線路,去補償單體的不足,這樣才能得到最「簡單」的分音器,也才能達到設計最簡潔的目標。

從Trident到Trident II,中音單體沒有變,但是高音換上Mundorf氣動式高音,更換的理由很簡單,氣動高音的發生面積很大,而且頻率響應可以輕鬆延伸到38kHz以上,失真率非常的低,高頻暫態反應非常快,可以重現最豐富的高頻段細節。還有,Trident II的喇叭箱體變得瘦一點,高一點,把前障板的面積縮小,好處是進一步降低單體聲波繞射,您看,這些設計不都是「防範未然」嗎?不都是用最直接的方法去處理喇叭設計所會遇到的問題嗎?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2:00:30 | 只看该作者
再來,Trident II還強調「全頻段相位一致」(Constant Phase)的設計,這件事情說來是老生常談,人耳對於相位的敏感度,比起頻率響應更高,而多路分音的喇叭,勢必會產生若干相位飄移,所以Gryphon從他們設計的第一對喇叭Cantata開始,就一直強調相位一致,包括弓形弧面前障板,一直到分音器的設計,全都是為了相位一致這個目標而服務。

但關於「時間相位一致」這件事情,全世界的喇叭設計者都懂這個道理啊?憑什麼Gryphon說他們做到了呢?其中的道理之一是他們投入了無數的時間,反覆試聽、測量、調整,比較各種客製零件的聲音差異,重現所謂雷射一般的精確與通透。而道理之二,就是Gryphon從2002年開始,喇叭能夠一直推陳出新,代表他們有足夠的銷售量,支持他們的研發,而這些買單的消費者,用耳朵證明Gryphon真的是第一流的喇叭。

4.jpg (456.72 KB, 下载次数: 160)

4.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2:01:46 | 只看该作者
Trident II延續前作的設計,還包括半主動設計,這代表低音單體內建擴大機驅動。為什麼要這麼做?音響系統最貴的是什麼?答案是低頻!為了優質的低頻,您需要足夠的發聲面積,所以喇叭單體不能太小,才能驅動足夠的空氣量,可是喇叭單體尺寸一大,或是用的低音單體數量一多,擴大機就很難推得好,所以您又需要功率超大的擴大機,制服難搞的低音單體。問題來了,一般擴大機的設計並不是針對「低音」,而是要全頻段發聲,為了「兼顧」所有的頻段,所以並不能「專門制服」低音。

Gryphon本來就是設計擴大機的專家,Flemming了解這當中的難處,他認為低音單體最好不能超過8吋,因為振膜尺寸更大的單體,代表質量更重,擴大機更難控制,無法準確地再生低頻,而尺寸更小,便無法達到足夠的低頻延伸,所以Trident II每一聲道使用了4個8吋低音。關鍵來了,這單一聲道的4個8吋低音,由Gryphon「特別設計」的AB類後級驅動,足足有500瓦輸出功率,最大峰值輸出可達4,000瓦,或者等同於4.5匹「馬力」驅動低音單體。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2:02:44 | 只看该作者
Flemming所謂「特別設計」的後級,講的是「專門」驅動低音。Trident II使用的AB類後級,不需要考慮「全頻段」發聲,只需要「專心」把低頻推好,所以Trident II裡面的AB類後級純粹只為低音服務,所以Gryphon可以針對低音單體的特性,把後級與驅動單體之間的設計參數最佳化。所以,Flemming並不是簡單把原本Gryphon自家擴大機線路放進Trident II裡面,而是特別設計了專門驅動低音的AB類放大線路。這個後級有多壯觀?18個大電流bipolar輸出晶體,搭配200,000mF的電容、DC直接交連、無總體負回授,內部使用大尺寸厚銅片連接,確保所有的功率牢牢地制服4個8寸低音單體。您知道這個驅動低音的後級模組有多重?答案是70公斤,真是威猛啊。

以氣動高音為中心,MTM點音源排列雙5.5吋中音,加上4個8吋低音與500瓦後級模組,Trident II還繼承了Gryphon獨家Q值控制,這項Q值控制的理論,是早年1950年代時Linkwitz與Greiner所提出,不過大家可能比較知道Linkwitz的四階分音網路,因為真正的Q值控制一直沒有人做出來,Gryphon算是第一個真正用主動式線路實現Q值控制的廠家。Q值控制的作用,是用來微調密閉式喇叭與空間的相互作用,讓Trident II可以適應各種空間,調整出最適當的低頻。

5.jpg (384.64 KB, 下载次数: 168)

5.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2:03:27 | 只看该作者
Q值控制並不是Trident II調整低頻的唯一工具,實際上最重要的低頻控制還是量感調整,因為有500瓦的AB類功率模組驅動每聲道4個8吋低音單體,Trident II的低頻量感幾乎是「無限」,但是太多的低頻絕對不是好聲音,所以依據空間的大小,使用者要調整適當的低頻量感。Trident II的低頻量感調整範圍為+6dB~-112dB,等於有118dB的範圍可以調整。我相信不可能有人把+6~-112dB的低頻調整到-112dB,那等於把Trident II的低頻全部關掉了,但是這代表Trident II可以調整低頻量感的範圍非常大。等低頻量感調整妥當,下一步就是Q值調整,模式只有三種,您可以想成高中低三個Q值,低頻量感的微調變化也是高中低,這Q值的調整沒有一定規範,端看使用的空間聲學環境而定,我在亞柏利這裡聽的時候Q值設定是0.3,而低頻量感與空間Q值的設定,全部都可以遙控操作,邊聽邊調,相當方便。

關於Trident II的設計精華,聲學部分大致表過,最後要提的是Trident II的工業設計。Trident II的前障板變成模組化,喇叭箱體最大面積的板材是兩邊側板,上下頂板與底板則是壓克力,基本上前障板、側板全部可以客製化,也就是說,只要用家指定顏色,原廠都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製作特殊版本,這指定製作當然需要時間,也需要額外費用,但Gryphon可以提供「任何可能」的特別指定顏色,顯然Flemming在設計Trident II的時候已經想到盡其所提供客製化選擇,甚至原廠官網說「客製化的限制僅止於消費者的想像空間」,意思是說,只要您說得出來,Gryphon都會盡可能使命必達!

6.jpg (344.65 KB, 下载次数: 170)

6.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2:03:41 | 只看该作者
我在亞柏利的試聽室裡面,欣賞著Trident II的英姿,與代理商聊著新喇叭的設計細節,也詢問設定的秘訣,我不禁要想,從Trident到Trident II,中間走過差不多八年多的時間,Flemming真的把產品的完成度拉到了另一個高度。我還記得當年在香港第一次看到Trident,在灣仔大會堂的漂亮空間裡,這喇叭已經好生漂亮,可是當我在亞柏利這裡欣賞著Trident II,卻覺得之前的Trident好像變得老氣了,新的Trident II變瘦又變高,比例更漂亮,更顯英姿勃發,好像以前第一代的Trident變醜了。唉,真的不是我喜新厭舊,第一代的Trident還是很漂亮,但是新一代的Trident II更帥、更漂亮、更顯堂皇大氣了。

7.jpg (317.8 KB, 下载次数: 174)

7.jpg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2:03:59 | 只看该作者
搭配的擴大機用的都是自家產品,包括Mirage前級與Colusseum立體聲後級,我很好奇,為什麼沒有搭配單聲道版本的Colosseum Solo,驅動力不是更強嗎?亞柏利的回答是Trident II沒那麼難推,用單一部立體聲的Colosseum就夠了。想想也是,畢竟Trident II的低音單體已經每聲道有500瓦的功率,那部Colosseum後級只需要驅動AMT氣動高音與兩只中音單體,應當推得輕鬆愉快,實際上,Trident II的效率高達95dB,真的拿一部Colosseum立體聲後級綽綽有餘。

7.jpg (317.8 KB, 下载次数: 183)

7.jpg

8.jpg (107.02 KB, 下载次数: 183)

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5-29 05:06 , Processed in 1.1910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