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年前流行什麼? 賴英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2 11:3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年前流行什麼? 賴英智

溫故才能知新。在音響界只有極少數產品可以稱為長青樹,是科技有了長足發展?是對聲音品味改變了?是流行風潮轉向了?還是商業利益主導了音響產品的發展?篇幅所限,我們實在無法、恐怕也很難找出答案。十年前誰會想到March這種愣頭愣腦的小車會大受歡迎?十年前誰又會想到組一套Hi-End級的家庭劇院組合居然要花數百萬!總之,你可以抱持懷舊心態,咀嚼深藏在記憶中的音樂感動;也可以朝秦暮楚,追求不斷翻新的絢麗流行。筆者僅就記憶所及,描述一下十年前所流行的音響產品,讀者可以看看哪些是長存人心的,哪些如曇花一現,哪些將成為經典?再對照每一期讓人眼花撩亂的新產品介紹與器材評論,這十年來音響走過的軌跡,相信你也能暸然於胸。
數位產品花招最多

從八○年代起,類比產品在市場上急速的潰敗,雖然當時還能買到Thorens Prestige皮帶驅動唱盤、SME唱臂與真空管前前級(SAP-1HL)、Ortofon與Ikeda的MC唱頭、Shure的MM唱頭、Revox、Akai與Tandberg的錄音機等高級產品,不過也已經納入稀有動物的保護行列。十年以來,有部份歐美廠商仍前仆後繼的投身在類比音源領域,包括德國Klimo、美國The Classic Records等也再度推出LP重刻片,但畢竟吸引的只是少數人。相信黑膠唱片將如不死鳥般的繼續存在,普及性卻會逐漸降低,總有一天就如愛迪生的留聲機一樣,只能供人憑弔了。

另一方面,數位音響並沒有大獲全勝。先天上的規格限制,使得數位音響從錄音到重播一直有為人詬病之處,特別是高頻的延伸、質感與空氣細節。因此我們看到十年來數位音響不斷有新花樣推出,包括Dolby Surround、HDCD、XRCD、dts、Spatializer與Apogee Electronics的UV22、SONY的SBM等各種編碼與環繞聲處理方式。數位音響的規格則從16bit/44.1KHz躍進成24bit/96KHz,從CD變成DVD,從兩聲道變成5.1聲道,變化實在很大。再者,十年前數位器材全是日本人的天下,十年後歐美產品反過來雄據市場,現在日本只剩DVD可誇耀,這種變化在音響界並不多見。由於數位器材風貌最多變,所以我們花些篇幅來聊聊,後面再簡單提到擴大機與喇叭的部份。

「音響論壇」草創初期,像是Mark Levinson、mbl、Theta、Krell、Jadis、Cello、Wadia、Boulder、Sonic Frontiers......這些Hi-End數位音響產品連影兒都沒有呢。隨著泡沫經濟起飛,日本廠商不斷推出新產品,從高價到低價一應俱全,老音響迷肯定都用過「Made in Japen」的東西。當年最頂級的數位音響就數Accuphase DP-80/DC-81分體式組合了,一套66萬日幣定價,到台灣又翻了兩翻,包括我在內都覺得它們遙不可及。現在同樣定價只能算「中高價位」,最新的Hi-End數位器材足可換一部進口轎車,但聲音表現也有相對的進步嗎?目前仍可在東京秋葉原的二手店找到Accuphase DP-80/DC-81,價格絕對便宜,而聲音絲毫不輸給一些新的中價位產品。十年前Yamaha推出第一部數位音場處理器DSP-1,預告了該公司日後在家庭劇院的領導地位。Yamaha的旗艦CDX-10000,結構之豪華與規格之優異都令人動容,可惜今天它們的CD唱盤反倒不如AV處理器有名。當時另一個重量級人物是21公斤重的NEC CD-903,不僅重量創下記錄,它的聲音表現更為可觀,老讀者可能還記得這部CD唱盤在「音響論壇」上曾引起一些論戰。

昔日的CD王國,如今際遇各異

其餘的高價產品還有Hitachi分體式組合DAD-001,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才是世界最早的轉盤/數類轉換器分離組合,當時賣60萬日幣,據說聲音很神奇,但如今Hitachi的音響部門安在?Stax曾推出一部高價唱盤CDP,16bit設計,沒有低通濾波器,可惜好像不太成功。Nakamichi可以說是卡座的捍衛者,十年前仍有Dragon與CR70兩款高級產品,頂級CD唱盤OMS-70Ⅱ賣得也蠻貴的,對照Nakamichi新的Dragon數位系統,簡直有天壤之別。Denon由於本身開發了世界最早的數位錄音設備,因此實力雄厚,重得要死的DCD-3500RG名震一時,除了很穩固的傳動系統外,以兩顆18bit晶片加成為20bit處理器也是創舉,許多老前輩應該記憶猶新。Denon後來推出的S-1傳動系統,個人認為可與SONY的新系統相互輝映,列入世界最佳名單中。

Victor在台灣始終沒有走紅,十年前的旗艦XL-V1100就已經有左右獨立DAC,多組分離電源等設計,很是豪華。京都陶瓷以Kyocera品牌推出的DA-901唱盤,有獨特的陶瓷無共震底座,造型很漂亮,沒想到後來卻關門了。此外當時Technics P1200以DJ使用的飛梭旋鈕為號召,加上很專業的造型,也吸引了不少人。當然我們不會忘記老字號的SONY,十年前它們當紅的產品除了CDP-555ESD之外,還有精巧的隨身聽CD,以及隨後推出的DAT;在技術上,SONY一直都有創意。SONY最大的對手 - Pioneer,十年前暢銷商品並不是CD唱盤,而是LD-S1影碟機,對它們日後開發的倒置式傳動機構,深感佩服。Teac在Esoteric之前似乎沒有特別的代表作問世,十年前它們的CD/卡座雙機一體,倒也頗具吸引力。此外Kenwood、Marantz、Sansui、Aiwa,以及以光傳送為號召的Onkyo,在中低價位市場上各領風騷一方,如今它們仍是大賣場的人氣商品,我認為這個層次的產品,聲音表現的確有一些進步。

歐美廠商從改機開始,闖出一片天下

十年前歐美廠商在數位器材方面幾乎都處於「改機」的模式,多數是購買Philips唱盤回來修改類比線路,只有少部份使用日本傳動系統。Philips走紅的原因,主要是它把所有架構開放,你愛怎麼改就怎麼改,時至今日仍然如此。Philips的專業機種LHH2000在當時造成一陣旋風,昂貴與好聲是大家一致的評價(定價達160萬日幣),不過用得起的人太少了。後來的LHH1000化身成Marantz CD-12,據我所知,還有發燒友在使用呢。家用市場方面,Philips CD-960絕對是超人氣商品,香港與本地有許多「老師」都靠著改這部機器過活哩。

記得那時花個五、六萬元買CD唱盤,已經是很奢侈的事,可以選擇的品牌也不多,而且多半具有Philips血統。McIntosh推出的第一部CD唱盤MCD7000,就使用Philips唱盤改製,加上玻璃面板與藍色燈光後,一改CD冷漠的印象,McIntosh同時告訴我們原來CD也能發出溫暖的聲音。Revox推出的B-225只用了14bit DAC,但一些老玩家卻偏好其聲音,認為比16bit的B-226還好,Revox也是首先把機械結構放到中間的廠商,確實有老而彌堅的實力。除了四十週年慶所推出的B-226 Signature外,Revox早期的產品居然不附遙控器,可見得當時歐美廠商的奇特心態。與Revox齊名的是英國Meridian 207 Pro,它的高密度聲響與積木式機箱設計,今天看來已是經典,新的Meridian產品進步了多少?Tandberg的TCD3015A唱盤算是長壽產品,在台灣大概賣得不多,不過它穩重的外型、穩重的聲音,在國外頗受好評。

比起方方正正的日本唱盤,歐美廠商的確比較有創意。美國的California Audio Labs十年前第一次把真空管線路融入CD唱盤中,Sonic Frontiers應該叫它師父才對。丹麥的B&O不是現在才漂亮,十年前推出的Beocenter 9000系統,就把卡座、調諧器、唱盤與擴大機裝在超薄流線型機箱中,銀白金屬與黑色壓克力相間,真的可以擺在博物館裡典藏。目前台灣的B&O代理商與室內設計師搭配合作,生意非常好,回想十年前的窘境,台灣人消費能力真的有大幅提升。失敗的例子也有,在時勢逼迫下,製造唱頭起家的Shure曾追隨時尚,推出一部Ultra D6000唱盤,下場是 - 沒幾個人看過它。

擴大機越大、越重、越貴

才短短十年,記憶中卻很難搜尋到過去有mbl 9010、Jeff Rowland 9、Krell FPB600、Dali、Mark Levinson No.33等這麼大又這麼貴的擴大機。當時的前級之皇非Audio Research SP-11莫屬,廿幾萬的定價已經讓人哇哇大叫,誰知道現在居然會跑出一堆四、五十萬元的前級呢!撇開日本許多綜合擴大機不說,我們想想十年前流行哪些擴大機?<圖1>

Accuphase在台灣有固定的消費群,C-280前級到現在絲毫不落伍(不少人認為比C-290好聽),輸出250瓦/8Ω的P-500後級也曾獲得「Stereo Sound」大賞,要是二手行情只賣十幾萬,你會不會買呢?我會的!Denon過去的旗艦前後級PRA-2000Z/POA-3000Z(輸出300瓦,重量也才30公斤)聽說也賣掉不少。Pioneer有一套C90/M90前後級(更高級的Exclusive系列擴大機與喇叭似乎都沒有引進台灣),造型與LD-S1很速配,不少年輕人徘徊在音響店門外瞻仰,當時似乎遙不可及的價格,現在只能拿來塞牙縫啊!Nakamichi向Threshold創辦人Nelson Pass購買「Stasis」線路專利,製造了一部輸出200瓦的PA-7後級,不少人反應聲音不夠溫暖,於是Nakamichi也被推入冷宮。Luxman倒是推出了一系列真空管/晶體混血的中低價位CD唱盤與擴大機,當時吸引了不少音響初哥。十年前Onkyo在台灣可是很紅的,「王曲」音響命名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我記得它家的P309/M510與P308/M508前後級聲音細緻高雅,蠻耐聽的。

當時最貴也最重的擴大機,大概是Jadis的JA-200了,代理商多用以搭配Westlake喇叭或全鋁帶的Apogee喇叭,直到今天,JA-200仍可稱霸一方。喜歡音色甜美的,會使用Jadis JA-80,或者溫暖到家的美國Quicksilver Audio真空管後級,它們點起來閃閃發亮的樣子煞是迷人。Conrad Johnson也是純真空管名店,200瓦的Premier One用來搭配Infinity IRS Bata,是當時頂級示範之一。Audio Research則是另一真空管重鎮,建立透明度新標準的SP-11前級、全真空管的D-250 MKⅡ後級、FET/真空管混血的M-300後級,都是音響迷心目中最頂級的發燒器材。現在ARC的Reference 1/Reference 600前後級後稱再一次建立標準,但價格也非吳下阿蒙了。談到混血機,Counterpoint肯定青史留名,它家的SA9唱頭放大器與SA11前級在國外有「史上最靚聲」的美譽,但龐大的真空管群讓人望而生畏,倒是輸出兩百瓦的SA-20後級,有陣子成為筆者所能負擔得起的夢幻器材。窮人多半會選擇VTL,它以平實的價格提供大瓦數的真空管擴大機,只要不嫌棄它的美國風味,的確可以「吃到飽」。

十年前有名的晶體擴大機就只有幾個牌子,十年後還是差不多,新加入的廠牌多半是歐洲產品,說來可笑,那時候mbl、Buermaster還沒多少人知道是「蝦米碗糕」呢。Mark Levinson從美國、日本一路紅過來,No.26是晶體前級的新標竿;需要推低音,ML-3後級個個豎起大拇指;No.20單聲道純A類後級更是令人羨慕的器材,就算撈到No.23後級也夠高興老半天了。新舊Mark Levinson讓我選擇,我會選舊的。與M.L打對台的是Krell,只要扛出KMA-200或KMA-400單聲道純A類後級,不必開聲就夠嚇人了,但與新產品相較,老Krell價格還蠻合理的。Jeff Rowland不特別強調大功率,但無論Coherence 1前級、立體聲的Model 5後級或輸出350瓦的Model 7單聲道後級,都以音樂性取勝,時至今日依然有存在的價值。Threshold的FET10/S500前後級可以說是Nelson Pass最抵買的產品了,過去如此,今天還是如此。其餘如PS Audio、B&K、YBA、Perreaux、FM Acoustics、McIntosh、Quad等產品,際遇各不相同,但始終無法成為市場主流。唯一的例外是Musical Fidelity的20瓦綜合擴大機A1,它便宜、粗糙、高熱、功能簡陋,但就是好聽,十年前不知溫暖多少音響新鮮人的心。

喇叭風起雲湧,大江淘盡多少英雄好漢

傳統單體喇叭多年來並沒有突破性進步,設計者不外乎在振膜上變花樣,在箱體上下工夫,於是頻率兩端更延伸了,速度更快了,透明度與細節增加了,動態表現更好,一切都往「Hi-Fi」方向前進,即使老店Tannoy亦然。喜不喜歡這種聲音另當別論,我們看看十年前經常出現的一些牌子,如Mordaunt-Short、Altec、Heybrook、Wharfedale、Infinity、Celestion、Rogers、AE、ProAc、Spendor、ATC、AR、Linn、Monitor Audio、Harbeth、JBL、Misson、B&W,現在還有多少「紅不讓」呢?在品牌如過江之鯽的喇叭市場上,只要稍不留神,很可能就會成為歷史名詞。死抱著老喇叭不放,並非上策,如何在新人輩出中找到值得常相左右的良伴,才是音響迷要傷腦筋的。

個人以為十年來喇叭方面有幾個主要的轉折點:一個是義大利喇叭的引進,一個是Genesis的出現,最後是AV環繞聲喇叭流行。義大利來的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不但讓小喇叭售價攀上高峰,它的原木造型與龐大氣勢同樣震撼人心。此後小喇叭越來越貴,越來越精緻,但可不保證聲音越來越好。Genesis出現後很快取代Infinity喇叭王的地位,從主角的GenesisⅠ到配角的超低音,橫掃整個音響圈。Genesis採用了平面振膜中高音,直接威脅到Acoustat、Quad、Martin-Logan等靜電喇叭與Apogee、Magnepan等平面喇叭的市場;而它的伺服低音又比Infinity青出於藍,於是一下子影響了很多人的生計。Genesis喇叭提供了兩個啟示:要完整表現錄音訊息,重現臨場規模與逼真感,喇叭要嘛就得採平面震膜設計,要嘛就得使用多個單體,增加推動空氣的量,聽起來才會輕鬆自然。十年以前,這種觀念很少人提及;十年以後,這樣的觀念會不會被推翻,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5-6-22 12:23:41 | 只看该作者
音响江湖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12-22 00:56 , Processed in 1.1396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