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最初的独奏作品是由羽管键琴作通奏低音伴奏的奏鸣曲,意大利大提琴家朱塞佩·雅彻尼(<SPAN lang=EN-US>Giuseppe Jacchini,16??-1727)和卢格·塔里迪(Luigi Taglietti,l668-1715)在1697年出版的作品被认为是此类形式的最早见证。皮特罗·朱塞佩·波尼(Pietro Giuseppe Boni)创作的《12首室内奏鸣曲(Op.1)》(1717年)以有表现力的大跳和独奏旋律的灵活柔顺为主要特征。意大利作曲家贝内代托·马尔切洛(Benedelto Marcello,1686-1739)和维瓦尔第是18世纪上半叶大提琴音乐的重要作者。维瓦尔第的六首奏鸣曲被看作是巴罗克时期的顶级作品。J.S.巴赫作于1770年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早期作品的里程碑。当时,德国人对大提琴这一意大利乐器并不重视,他们更喜欢立式维奥尔(viola da gamba),因而巴赫的这六部大提琴组曲在大提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大提琴最初出现在16世纪初,作为不同型号的弦乐家族的一员,被称作“viole da braccio”(臂式维奥尔),其体积比现代大提琴大些(1707-1710年间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大提琴逐渐变小。)这种四弦乐器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变化。巴赫在《布兰登堡协奏曲》中就把立式维奥尔(viola da gamba)、倍低音维奥尔(violone)和大提琴放在一起使用。此外还有高音大提琴(violoncello piccolo),“爱情大提琴” (violoncello d''amore)以及19世纪出现的arpeggione——有品的吉他形六弦大提琴。其实巴赫常用的立式维奥尔尽管是大提琴的前身,但与大提琴完全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族,不仅外形有所不同,维奥尔通常都是有弦品的,琴弦多于四根。在大提琴出现的早期,许多演奏者都能演奏维奥尔和大提琴这两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