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eih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唱片步行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3:13:36 | 只看该作者
三十首跨时代流行经典

22.gif (526.14 KB, 下载次数: 68)

22.gif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3:21:27 | 只看该作者
Rostropovich演绎Boccherini Vivaldi及Tartini大提琴协奏

33.gif (330.98 KB, 下载次数: 68)

33.gif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4-2 15:35:55 | 只看该作者
1、《A小调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这首圣—桑最著名的小曲是1870年题献给出露头角的萨拉萨蒂的,并由这位年轻的演奏家在巴黎作了首演。乐曲由小提琴徐徐奏出引子,婉转而略含忧愁,扦情而起伏回荡。之后进入乐曲的主部,由小提琴有力的颤音引出回旋主题,这一主题典雅多姿,精巧柔润,而后乐队在热烈的气氛中奏出一支激荡奔放的旋律,充满了力量和动感,再由小提琴发展为一支悠缓如何的旋律,经过一系列再现之后,在华丽的氛围中结束。

乌尔夫·霍尔舍的演奏一如既往地将圣—桑音乐华丽的外表下埋藏了深沉的情绪,将圣—桑所要表达的有节制的浪漫激情自然流畅而毫无做作地流露出来。皮埃尔·德尔沃指挥新爱乐乐团的协奏在完美衬托了小提琴声部的同时,对于那段乐队全奏的热烈旋律的处理也非常得当,不仅显示了乐队本身的高水平,而且为随后小提琴对这一旋律的发展,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

《C大凋浪漫曲》是一首甜蜜浪漫的精致小曲,在小提琴低婉的演奏中开始,柔美动人的旋律高低起伏,随着小提琴演奏速度的力口快,情感的暖流也随之而来,音乐发展成为小提琴激情的抂想,又随着速度逐渐减缓,变成柔情蜜意的私语,最后结束在静谧之中。

圣—桑的音乐就像是透明的一样,其魅力不在于有多么深刻的思想,而在于它的美妙旋律本身,这首小曲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不过为此曾有人贬低圣—桑的音乐是花瓶,好看但空洞,这是不公平的。看一看20世纪初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不论德彪西还是拉威尔,或者萨蒂,他们的音乐都是以形式之美取胜的,拉威尔甚至对圣—桑推崇备至。

11.gif (160.88 KB, 下载次数: 79)

11.gif

22.gif (166.94 KB, 下载次数: 78)

22.gif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0:09:19 | 只看该作者

柴柯夫斯基:第4、5、6交响曲

一股强而有力的暗流,贯穿了《第四交响曲》,尤其是第一乐章,不仅使它成为浪漫乐派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俄罗斯作曲家第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柴柯夫斯基在1878年完成全曲后,曾去信给他的赞助人梅克夫人,吐露了他原本的秘而不宣的写作计划:主题即为“命运”——“莫名的悲剧力量,阻碍了渴求快乐的心,使它无法达到目的。”这首交响曲的基本主——法国号无情的鼓号曲,是非常引入注意的开场,后来又在曲中许多重要的连接处再现,确实以音乐来展现“命运”的观念。

有了这个观念,我们便可以在第一乐章中看到一场心理剧,其中有逃避、短暂的白日梦、被命运摧毁的希望,全都以一种渐进的调性改变来凝聚并增强和声的张力。尤其特别的是,这乐章似乎是一连串尝试,想从代表命运压迫感的F小调中移开,尽量远移F调的B大调优美的圆舞曲,就是暂时的逃避。此后以F大调再现的圆舞曲,只能再回到F小调,显示所有超越困境的希望已完全破灭。

      第二乐章以双簧管独奏开场,包含连续80个八分音符,再延伸以大提琴的83个八分音符,在所有的交响曲中,这是最长且节奏没有变化的一段主题。据柴柯夫斯基说,这种荒凉沉郁的况味,是要刻划寂寞和怀旧的感觉。在梦想幻灭和单调的独奏重现之前,“逃离”的主题曾一度以炽热的情感和芭蕾舞曲般的丰富达到高潮,直到梦幻消失,悲伤的独奏又再度出现。第三乐章是以拨弦方式演奏的谐谑曲,“像是当一个人已微醺、且正精力旺盛时,脑海里掠过的许多难以捉摸的影像”,柴柯夫斯基如是说;这一段如果演奏得好,微醺可以表现为欣喜,但乐曲中段开头那种无忧无虑的木管独奏,必须得到足够的刻划,再辅以反复循环的半音阶伴奏。

      终乐章用了一首俄罗斯民谣:“原野上立着一棵银桦树”,当做第二主题,表现为一段令人晕眩的胜利进行曲,展现了极高的作曲技巧,而F大调(现在是乐曲本调)和F小调命运主题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音乐的尾声。作曲家也暗示,听者可从乐章的纷乱中体会欢乐的景象,但欢乐的结尾可不是轻易达到的;命运主题又再度重现,使此曲的主题前后一致,也给柴柯夫斯基驱除心中恶魔的良机,欢乐终于以胜利的进行曲完全征服了绝望。

      在柴柯夫斯基的传记里,英国音乐学家布朗(David Brown)将《悲怆》誉为“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七十年间,最具原创性的交响曲。”在某种限度内,这是很正确的评价。就情感特质而言,《悲怆》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形成强烈对比。它是第一首真正的悲剧交响曲,内容充满了失落、孤独和绝望,所反映的形象与贝多芬的胜利激昂完全相反,不是追求灵魂的超升,而是走向灭绝。以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交响曲史上一个根本的转折点。就心理学层面而言,《悲怆》标示着现代主义的开始。    此曲的标题是在1893年定稿后,由柴柯夫斯基的弟弟莫帝斯特(Modest)提议命名。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Pathetic”在俄罗斯文的原义(如同在希腊文),相当于英文的第二义:“触动情感的”。这首交响曲,尤其是其外围乐章里,确实有这样的意义。它也做了一些卓越的形式革新,最著名的就是以慢板做终乐章,以及第一乐章里奏鸣曲结构的剧烈变形。

      就题材和结构而言,第一乐章脱离了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对音乐语法、意念的串联方式。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之间有极端的对比,前者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发出神经质的声音,传达出不安和害怕的感觉,而后者是以三个八度音为基础、激昂强烈的弦乐旋律,特别不寻常的是由第一主题发展出第二主题,那种梦幻般的方式,转接天衣无缝,但两种曲思依然各具特色。

      第一乐章发展部动荡不安的开场,是交响曲史上一大震撼,从呈示部最后的极弱乐段爆发开来。这段梦魇似的插曲的暴烈音效,配合令人无法喘息的快节奏,似乎和之前的音乐不连贯,尽管它是依据呈示部的第一个主题而来。因为之后的音乐要表达的是死亡的理念。柴柯夫斯基以伸缩号引出一段圣歌:“与你的圣者一起!哦!主啊!请让你仆人的灵魂安息。”取材自俄罗斯东正教的安魂弥撒。再现部也不同于传统,并不是再现呈示部的情绪与题材,而是以轰隆作响的定音鼓来扩张发展部,强调其戏剧性,造成火热的高潮。当乐曲已精疲力竭,第一乐章才平静地结束,似乎是很怪异地再一次地从刚才的现实中脱离。

      第二乐章有一种超写实的疏离感,这是一首圆舞曲,以5/4拍子巧妙地变形,随后的谐谑曲乐章也是一样,以飞驰的意像和疯狂的能量,达到极端的效果。这些间奏乐章的虚幻轻盈,使终乐章的孤绝感更强烈也更具压迫感;终乐章的标示为“悲伤的慢板”,这令人喘不过气的告别曲,以柴柯夫斯基最喜爱的动机——一段代表命运的下降音阶来展开;第二主题是如赞美诗般的D大调悲歌,起初呈现出慰藉的希望,营造出激情的巅峰,却又立刻压抑下来;接下来略过发展部,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主题从片段的悲歌中再度呈现。焦虑地升高为第二段狂热的高潮,带着庄重肃穆的节奏感,而命运的最后一击却是柔软得令人心寒的一声铜锣。第二主题如今只是一声小调的回响,越沉越低,酿造出一种无处遁逃,只能遗忘的感觉。

      和乐曲中意念一样单纯的终乐章,与表现方式崭新的第一乐章,都反映出柴柯夫斯基完全掌握了音乐的进行,并且对西贝柳斯、马勒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有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悲怆》在表现上的绝对真诚——包括它拒绝精神的超升——永远改变了交响曲的形而上架构。

11.gif (131.59 KB, 下载次数: 76)

11.gif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0:11:05 | 只看该作者

马勒:《大地之歌》《第九交响曲》 (海廷克指挥)

马勒将这部理应排在“第九”的交响曲取名为《大地之歌》。1908年写成后因马勒一直忙于指挥纽约爱乐和大都会歌剧院而未能顾及它的上演。三年后他去世了,终究没能在生前听到自己的这部作品。为纪念马勒,1911年11月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了这部伟大交响曲的首演。

    《大地之歌》有六个乐章,所用歌词全是唐诗的德译文,依次是:李白《悲歌行》、张籍诗(查无此诗。德译《秋天的孤独者》)、李白诗(查无此诗。德译《青春》)、李白《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以及第六乐章的两首,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送别》。

    尽管忌讳这不祥的数字,马勒还是没能回避得了“第九”,在《大地之歌》之后还是躲不过去又写了《第九交响曲》。但好像是真有“天数”的,他终究也没迈过这道门槛,没等写完“第十”便辞世了。因此,以完整的作品而论,《第九交响曲》便是马勒的绝笔之作。为纪念马勒,瓦尔特1912年6月在维也纳指挥了这部交响曲的首演。

   《第九交响曲》又是80分钟的长篇巨著,而且又是极庞大的乐队编制。很长的首乐章非常冲动,然而结尾却意味深长地沉静下来。第二乐章表情复杂多变,既亢奋不已,也有纤细的抒情段落,而又始终带有明显的谐谑曲风味。“回旋曲——滑稽曲”乐章听起来闹洋洋的,整个乐队像一群七嘴八舌的小孩。这里面几下低沉有力的大鼓或许是音响迷更感兴趣的。最出格的是,末乐章竟是一个慢板!而且几乎是纯粹用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原本带点悲凉,骨子里却让人听得温暖,深情厚爱绵绵无尽。

     海廷克演绎此曲从容不迫,显得动必有方。尤其末乐章的弦乐合奏精致、柔韧,层次丰满,甚至比他在令人难忘的布鲁克纳“第七”慢乐章中表现得更为杰出。

22.gif (105.14 KB, 下载次数: 72)

22.gif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0:12:37 | 只看该作者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帕尔曼小提琴)

帕格尼尼的作品都是为小提琴写的。这很自然,因为他主要还是个演奏家,一门心思滞留在他的小提琴上,想着他的表演,做他的“弦上体操”。技巧要有难度,表演要有魔力,这样的曲子才可能为他的“帕格尼尼神话”添色增光。但这样的曲子往往不是作曲家的擅长,而且往往不是由预先作曲而得。那就得由他自己来试试,仗着他有一个即兴表演的舞台。毫无疑问,最能代表帕格尼尼精神风貌和技巧水平的,就是这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了。想当年,凭着这些最能让他尽兴炫技的小曲儿,他旋风般地征服了整个欧洲乐坛。不光是沙龙中的贵妇人为他倾倒,同时代的大音乐家们也对他着迷不轻。李斯特和舒曼在钢琴上模仿他,布拉姆斯和后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还用他的主题(第二十四首)写变奏曲、狂想曲。那么多正经严肃的作曲家由帕格尼尼激活了灵感,你恐怕就不好说这里面只是些油腔滑调的卖弄吧?  
EMI 567257-2

33.gif (143.18 KB, 下载次数: 97)

33.gif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17:51:33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的三首钢琴三重奏曲

2.gif (1.04 MB, 下载次数: 104)

2.gif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15:17:41 | 只看该作者
闲居吟

33.gif (292.33 KB, 下载次数: 114)

33.gif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17:05:33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的心》

    雨果唱片易先生素来制作很多精彩靓声的中乐及古典音乐唱片,深受乐迷与发烧友的高度评价,尤其是LPCD,音乐、音色与音质的处理都是足料炮制。最近易老板为一位女歌手林安咛制作一辑别具风格的专辑《感恩的心》,单看封面颇有点宗教书味,但是不论是什么题材,对於易先生制作的严谨及工作的认真,出来效果肯定是信心的保证。事实上,聆听这辑唱歌专集,虽然是一位比较陌王的女歌手,可是初次的听感就十分欣喜,全是落心落力的演绎。林安咛的歌声十分甜美兼纯厚,配上极为柔情的配乐,带出一份真情的亲切感,大提琴与小提琴的融和对奏,更显整体音乐的重要性,这乜是整张唱片最突显的效果,配乐建立一入桥梁的功能。十一首林安咛的歌,温馨而浪漫、抒情而细腻,听得份外舒服,她的腔喉颇有一种怡人的魅力,不但唱出乐里韵味,更带来歌曲中甜美的旋律乐音,从头至尾每首的演绎都是用真心与爱心唱出,加配精心炮制的配乐,两位编曲家武亦文与侯牧人亦刚亦柔,落足心血去炮制每段乐田,虽然夹集新旧曲目,编排都颜有时代感,而且配器颇为六胆前卫新鲜。聆听整个制作,唱、编、录、制都是雨果唱片的新突破,一张看似平凡而绝下平凡的制作,确信是带给各位乐迷与发烧友一份最高的聆听享受。

3.gif (129.93 KB, 下载次数: 116)

3.gif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17:40:58 | 只看该作者

2006十大发烧唱片精选

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皇帝专权的时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权,把士人的聪明材智网罗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度之下。民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堪,又适逢二次大战,能保命和生活温饱,已是上等之人,更遑论艺术发展了。而解放初期,政治运动不绝,“一言堂”的框框下,音乐艺术的发展,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开放改革之後,虽未致大鸣大放,百家争鸣的精彩局面,但音乐艺术和音响事业的发展,近几年间成绩蜚然,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张《2006十大发烧唱片精选》专辑,不单止是一张发烧精选,也是一张见证近年中国唱片事业成就的文献。上榜的唱片是由广东的传媒和影音专业网站投票选出。十张唱片来自不同的唱片公司,种类是包罗万有,古典、流行、人声、民乐和合奏等样样俱全:包括有《金色庆典》的《霸王别姬》、《宋祖英·百年留声》的《渔家姑娘在海边》、《琴迷歌剧夜》的《圆舞曲》、《天弦·闵惠芬》的《拉骆鸵》等;最高兴的是看到陈小妹的《鲍比达与陈洁丽》的<陪我看日出>也赫然上榜,印证了小妹多年的努力成果。

    有些人(不幸地,很多还是同声同气的香港人)如果还对“made in China”仍然存在偏见的话,我诚意邀请你听一下这张廉价但质素已趋近国际级水平的精选。首曲<霸王别姬>己先声夺人,动态庞大但层次分明,音色晶莹剔透而且纤细入微,声音既平衡又线性;宋祖英早已是国宝级巨星,听完她的演绎,会认同她的成功全因实力,绝无政治因素在内;第七首<晚安>告诉你中国人唱艺术歌曲已有极高的水平;闵六师的<拉骆鸵>证明了二胡这两根弦可以拉出情深意切的丰富感情;还有陈小妹和鲍比达擦出了令人迷醉的火花…我看还是由你亲身云领略一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5-7 21:02 , Processed in 1.1370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