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9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CA史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50年代末的世纪性录音,俗称《白头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29 21: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无疑是本世纪指挥中的音响魔术师,他所指挥的作品极尽音响效果之能事;也极尽乐器音色表现之能事。听他的唱片,就好像为整套晋响器材来个大串联考验,大概什么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张CD收录了六首曲子,每首曲子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音色之美(当然,其他的美处也多得说不完),可说将管弦乐配器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经常选它来测试“音色”。 难关: 第一轨是非常狂暴的演出,所有的乐器质感与音色都达到了一个最鲜明的临界点。正常的音响系统可以享受到所有乐器的音色质感之美,不正确的系统就会觉得声音大粗、太硬、大尖。第二轨木管的音色真是大美了,如果感受不到那如蜂蜜般色泽的音色,那就一定要检讨了。第三轨“沃尔塔瓦河”如果您听了会觉得噪耳,那就代表着您的高、中、低频段并不平衡。第五轨木管、铜管、弦乐群的音色如果没有美得让您感叹再三,那也绝对有问题。不过是您的系统有问题,而不是录音有问题。第六轨庞大厚实的弦乐群肯定是录音史的典范,如果您感受不到的话那真的太惨了!
                 这里面收录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瓦格纳歌剧序曲等等通俗曲目,第一次接触Living Stereo CD的朋友可能会惊讶于CD居然也能够有这样丰润的质感与流畅的音乐性,没错,老斯的诠释还是那样的生龙活虎,这张唱片也有Classic Records的重刻LP,效果当然更好。仔细听第二曲开头,你能清楚听到金斯韦大厅里像是起重机的低频机械杂音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1:31:18 | 只看该作者
收录《匈牙利狂想曲》、《沃尔塔瓦河》等多阙经典乐曲,是斯托科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浓缩版,更是您不可或缺的发烧名盘。
    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他于60年代初期指挥录制的《狂想曲集》是他艺术风格的浓缩版。该辑共选录了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埃涅斯库的第一号《罗马尼亚狂想曲》、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等六段乐曲,总长75分29秒。
    该辑的录音晶莹剔透,同时又具良好的音场、庞大的气势和优秀的录音质量,完美地再现了音乐。而首首精美的乐曲,更使你充分领略到音乐美的冲击。

Franz Liszt (1811-1886) 弗郎兹·李斯特
1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Sharp Minor 8:40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升C小调
Georges Enesco (1881-1955) 乔治·埃涅斯库
2 Roumanian Rhapsody No.1 in A, Op. 11 11:33
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号,A大调,作品11
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3 The Moldau 12:21
沃尔塔瓦河
4 The Bartered Bride: Overture 7:05
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
RCA Victor交响管弦乐团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理查德·瓦格纳
5 Tannhäuser: Overture and Venusberg Music 25:01
唐豪塞:序曲和维纳斯之歌
合唱指导:Margaret Hillis
6 Tristan und Isolde: Prelude to Act Ⅲ 10:11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1:31:41 | 只看该作者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全曲充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1:31:56 | 只看该作者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
    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1:32:08 | 只看该作者
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无疑是本世纪指挥中的音响魔术师,他所指挥的作品极尽音响效果之能事;也极尽乐器音色表现之能事。听他的唱片,就好像为整套晋响器材来个大串联考验,大概什么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张CD收录了六首曲子,每首曲子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音色之美(当然,其他的美处也多得说不完),可说将管弦乐配器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经常选它来测试“音色”。 难关: 第一轨是非常狂暴的演出,所有的乐器质感与音色都达到了一个最鲜明的临界点。正常的音响系统可以享受到所有乐器的音色质感之美,不正确的系统就会觉得声音大粗、太硬、大尖。第二轨木管的音色真是大美了,如果感受不到那如蜂蜜般色泽的音色,那就一定要检讨了。第三轨“沃尔塔瓦河”如果您听了会觉得噪耳,那就代表着您的高、中、低频段并不平衡。第五轨木管、铜管、弦乐群的音色如果没有美得让您感叹再三,那也绝对有问题。不过是您的系统有问题,而不是录音有问题。第六轨庞大厚实的弦乐群肯定是录音史的典范,如果您感受不到的话那真的太惨了!
                 这里面收录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瓦格纳歌剧序曲等等通俗曲目,第一次接触Living Stereo CD的朋友可能会惊讶于CD居然也能够有这样丰润的质感与流畅的音乐性,没错,老斯的诠释还是那样的生龙活虎,这张唱片也有Classic Records的重刻LP,效果当然更好。仔细听第二曲开头,你能清楚听到金斯韦大厅里像是起重机的低频机械杂音吗?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1:32:17 | 只看该作者
利奥波德 .  斯托科夫斯基(1882-1977)美国指挥家。1882年4月18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爱尔兰人。自幼学习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1895-1900年在英国皇家音乐院学习,是该院年纪最小的学生。1902年起,任伦敦圣詹姆斯教堂管风琴师和合唱队长。1905年赴美国,任纽约圣巴托罗缪教堂管风琴师,每逢夏季仍返欧洲,在柏林、慕尼黑和巴黎继续深造。1908年在巴黎首次指挥。1909-1912年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12-1938年任费城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首演马勒、勋伯格等作曲家的许多作品。还为改进管弦乐队音响进行了多种实验,包括将全部小提琴置于指挥左侧,大提琴居右,中提琴居中,这一方式沿用至今。1929年起放弃指挥棒徒手指挥。1940年在费城创建泛美青年乐团(All American Youth Orchestra)。1942-1945年任纽约交响乐团指挥。1949-1950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1955-1960年任休斯顿交响乐团指挥。1961年任美国交响乐团指挥。1972年还以90岁高龄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1974年5月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后告别演出生涯。之后他又录制了几张唱片。1977年9月13日因心脏病逝世于美国,终年95岁。
            斯托科夫斯基在60年的指挥生涯中,指挥演出了7000多场次。他的指挥富于激情,速度变化强烈,音响丰满浑厚,追求乐队音响的高度完美,强调鲜明的层次感、总体效果的协调一致和乐手的艺术创造精神。他本人也经常采取自由处理手法,甚至改动古典作品。他对声学和录音技术有深入研究。他对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深感兴趣,是演出美国作曲家新作品极多的指挥家之一。此外他还是第一个指挥电影音乐的指挥家,曾指挥了《1937年的大广播》、《100个男人与一个女孩》等电影音乐。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1:32:59 | 只看该作者
这张专辑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匈牙利狂想曲>>,我也很喜欢。RCA的LIVING STEREO录音保留了许多早期优秀古典音乐录音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丝毫不低于近期很多采用尖端录音器材录制的RR和泰拉克的古典音乐作品。
8#
发表于 2006-8-30 09:43:16 | 只看该作者
请给一份CD目录及报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5-19 02:56 , Processed in 1.1169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