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EMI 拉圖/馬勒:交響曲全集等【14CDs】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2 14:1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0999 50072125【14CDs】
馬勒:交響曲全集等
伊索絲姬,女高音/范歐塔,次女高音/漢普森,男中音/拉圖指揮柏林愛樂、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Rattle: Sibelius Complete Symphonies
Sir Simon Rattle

簡介:
馬勒的前四首交響曲都與他早年的歌曲集「兒童的魔法號角」有莫大的關聯,從第五號開始,開始脫離這些歌曲的影響。他的前兩號交響曲引用此套歌曲集中的旋律作為主題,到了第三號交響曲,則採用其中「三位天使高歌」作為其中一個樂章的主題,又在第四號中引用「天國的生活」作為終樂章的主題。根據馬勒妻子艾瑪的說法,馬勒在第六號交響曲中,想要捕捉她和兩個女兒的丰采:在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中奏段中,可以聽到這個分別代表母親和女兒的象徵;至於終樂章裡,他以英雄的姿態描述了自己,並讓三次命運的重擊降落在他身上(曲中以鎚子敲擊聲象徵)。據說在彩排此曲時,馬勒曾在後台暗自啜泣,因為他似乎覺得這樣的描述,是用音樂預言了他自己的死亡。果然,厄運在隔年就來找他,曲中描寫的女兒瑪麗亞過世,他自己從維也納歌劇院辭職,並且還被診斷出心臟病。一向懼怕死亡的馬勒,為了規避命運,乃將終樂章最後一鎚刪去,但卻無濟於事。此曲以進行曲的風格殺伐地展開,成為全作悲劇性主旨的關鍵。馬勒在1901年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並於隔年夏天完成,這是他在第一號交響曲之後,第一次重新採用純器樂交響曲的創作型式,但他在此曲的終樂章,還是引用了一首魔法號角的歌曲旋律。此曲1904年由馬勒親自在科隆指揮,全曲分成三部份、共五樂章,給人一種從黑暗到光明的變化,也成了音樂學者口中馬勒特有的「演進調式」手法象徵。在第八號交響曲裡,馬勒忽然又轉回他早年對於歌唱的迷戀,將整闕交響曲寫成一部巨型的清唱劇,然後原本預定的第九號交響曲,也就是「大地之歌」,則因為恐懼歷來交響作曲家在創作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都會蒙命運之神寵召的宿命,而將之改名為「大地之歌」。至於第十號交響曲基本上在馬勒生前只完成了草稿,前三樂章有配器了部份,但其餘樂章則付之闕如,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為第二、四、五樂章應該是永遠不可能問世演出的,但音樂學者庫克則從馬勒殘稿中構思出完整的樂曲,將此交響曲接生到世上,馬勒遺孀一開始非常反對此版上演,但在紐約聽到此曲廣播後,終於被說服。第十交響曲至今有三個以上的復原版,庫克版最廣為人知。

現今柏林愛樂總監拉圖對馬勒有非常強烈的認同,他18歲時就在眾人反對下指揮了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他曾說過馬勒對他而言,比許多其他作曲家重要的多,也因此在他唯一完成過的三套作曲家交響曲全集中,這套馬勒交響曲耗費了最長的時間灌錄,他從1984年灌錄其中的「悲愁之歌」開始,一直到2004年灌錄第八號交響曲,前後經歷了20年。這套馬勒交響曲全集,正好見證他從初綻露頭角到聲勢如日中天的20年,裡面最早灌錄的第二號交響曲更獲得留聲機大獎的肯定,也因此這套錄音,可以說是認識拉圖、認識馬勒最好的一套收藏。
【Track list】
馬勒
CD1 
1-5. 第一號交響曲(包含「花」)

CD2 
1-5. 第三號交響曲(前五樂章)

CD3 
1. 第三號交響曲(終樂章) 
2-9. 兒童的魔法號角(賽門.金利賽德)

CD4
1-4. 第四號交響曲

CD5
1-5. 第五號交響曲(柏林愛樂)

CD6
1-5. 第七號交響曲

CD7
1-25. 第八號交響曲

CD8
1-5. 第十號交響曲(德瑞克.庫克續成版)

CD9
1-3. 第六號交響曲(前三樂章)

CD10
1. 第六號交響曲(終樂章)
2-4. 第二號交響曲(前三樂章)

CD11
1-8. 第二號交響曲(結束)
9. 第九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CD12
1-3. 第九號交響曲(後三樂章)

CD13
1-3. 悲愁之歌(原始版)(海倫娜.朵絲、艾佛瑞妲.霍吉森、羅伯提爾、尚利亞)
4. 大地之歌(終樂章部份)(范歐塔)

CD14 大地之歌(賽佛、漢普森)

M01225416_big.jpg (8.19 KB, 下载次数: 75)

M01225416_big.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4:21:44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即获奖肯定

拉图在这个时代成为指挥界的宠儿不知道该算是幸还是不幸?过往大师们塑造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任何叫得出名号的曲目都已经充斥各种『经典版本』,当经典在前时,要取而代之真是困难重重。静下心来聆听拉图的这套马勒,我试著不让自己将他与伯恩斯坦相比,但这何尝容易?拉图与伯恩斯坦当然是在风格上完全不同的指挥,但是两人都醉心
於马勒的音乐则是不争的事实。拉图早在十八岁就上台指挥马勒二号,而这里收录的第二号交响曲在二十年前就获得留声机唱片大奖的荣耀。但是即使如此,拉图并没有急切的想要完成这套马勒录音,他与伯明罕市立交响乐团、柏林爱乐轮番合作,现场录音与非现场录音交杂,从1984年的『悲歌』一直到2004年的『千人交响曲』,一共花了二十年才完成这套马勒全集。谁说年轻人沉不住气?拉固肯定也深知,以他的年纪,这应该不会是他最後一套马勒。录音维持近年来EMI整齐水准,由於录音年份相差甚大,因此录音师有多人参与,到後期作品几乎都是Mike Clements负责。这位录音师也录制了许多杨颂斯的萧士塔高维契交响曲,录音风格平衡毫不夸张,难怪常被EMI赋予重任。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4:21:59 | 只看该作者
适合在大型系统上聆听

平衡的录音有什么特色?平衡的录音,尤其是马勒交响曲的录音,在小系统上听一定难以讨好。因为马勒喜欢运用大量的低音提琴增加低频的基础,一般小型系统对於低频下段的量感多半没有办法进行太正确的再生,所以要求小型系统再生漂亮的马勒交响曲是有点强人所难。但是在大型的音响系统上聆听如厂干人交响曲』这样的作品,从管风琴、数百人的合唱团到各位独唱者的精采演出,这个版本一点也不输给那些历史名盘。尤其是在独唱时,聆听背景那数百人轻声唱出的歌声气势,不得不佩服拉国能够驾驭这样高难度的曲目,而且还将乐团与合唱团控制得不忙不乱,可见他对马勒交响乐的解读的确深刻正确的认识。以这样的代价能够买到名指挥的新鲜演出,加上平衡良好的正确录音,我不得不说EMl这次的造福乐迷举动打动了我。如果你还没有任何一套马勒全集,这套绝对算是个价廉物美的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5-7-17 21:50 , Processed in 1.1270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