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3)EMI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吉普赛歌曲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23 12:52: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吉普赛歌曲集》,瓦格纳《威森東克之歌》,克伦佩雷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250 NM

華格納的樂劇總是在追求著一個他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形象:無私無我的犧牲、為愛而救贖男性的罪衍。在真實世界裡,在他不斷的如同《弄臣》的無良公爵一樣唱著“Questa e quella”(這個還是那個)周旋於女性之間時,這問題也深深的苦惱著他。在他為數頗豐的著作裡,完全可以見到他對這裡想中女性的期盼與渴求。

在這種對愛情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華格納很自然地對《崔斯坦與伊索德》這種「愛到死」而且「死也無所謂」的愛情充滿了嚮往。在1854年底寫給李斯特的信裡,華格納自我剖白了他對愛情的渴望:「我的一生裡從未品嚐過真正愛情的歡愉,我一定要為我夢想的至美樹立紀念碑,讓我的愛情獲得完全的滿足...在我心中,那就是計畫中的《崔斯坦與伊索德》...」。


對藝術嫻熟且富有鑑賞力的瑪蒂德,就是他活了幾十年,僅見的伊索德的完美形象。年方雙十的她如朝陽下綻放的玫瑰花一樣- 唯一可惜的是她已嫁為人婦,而奧圖威森東克納那一臉扎人的大鬍子,哪裡懂得瑪蒂德對藝術的高尚品味?在理查.波頓(Richard Burton)主演的華格納傳記影集裡,有很誇張的一幕,華格納制止不住對瑪蒂德高漲的興趣,於是對奧圖說:「我很欣賞尊夫人,我們能夠共享她嗎?」這樣的話語出來。奧圖自然有其寬宏大量,因為他知道天才總是有點神經而不通情理(至少劇中是這樣演),但對華格納而言,他意想中的兩人如崔斯坦與伊索德那樣不計代價、不顧俗世眼光、「愛到死」而昇華至天堂境界的愛,有如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落花流水春去也,不過春夢一場罷了。

面對華格納非凡的藝術天才,相信只要知書達禮的女子都會被他所折服吧。華格納也被瑪蒂德真誠的詩篇所深深感動。在1857年8月,已經被對瑪蒂德之愛困擾到達極點的華格納放下了他正進行中的《齊格菲》,轉而全力投入《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第二幕那長大的愛情場景,的確是有其道理的。華格納曾對瑪蒂德朗讀了《崔斯坦》的第二幕歌詞,令瑪蒂德對那飄渺的純愛世界感動不已,而「激動地擁抱著理查的頸子」說出「我這一生已別無所求」這樣感動的話,因而寫下了感情豐沛的五首詩,而這也是瑪蒂德對華格納之愛的證明。這也就是「瑪蒂德.威森東克的五首詩篇」,這五首詩的標題分別是〈天使〉(Der Engel)、〈停止吧!〉( Stehe still!)、〈在溫室中〉( Im TraiBHaus)、〈痛苦〉(Schmerzen)與〈夢〉(Traeume)。值得一提的插曲,在瑪蒂德完成詩作的次月(1857 年9月),華格納曾在威森東克府上的一次聚會,朗讀了他與此詩篇相呼應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的一部分劇本。在場還有他的妻子敏娜、瑪蒂德、瑪蒂德之夫奧圖、以及很特別的一對訪客:指揮家兼鋼琴家畢羅(Hans von Buelow)與他的年輕妻子柯西瑪(Cosima Liszt)。這次聚會想必與會者均五味雜陳,尤其是華格納:過去的愛人(敏娜)、現在的戀人(瑪蒂德)、未來的妻子(柯西瑪)都在場,而三人的丈夫也都在場,真是好一場精采又矛盾的奇特場面。


華格納自當年11月起陸續將這五首詩篇配上鋼琴伴奏,寫成《威森東克之歌, 五首女聲與鋼琴的詩篇, 作品9 1 》(Wesendonck-Lieder, funf Gedichte fur eine Frauenstimme undKlavier, WWV 91)。然而華格納創作的順序與時間並非依照原詩的順序;最先完成的〈天使〉寫於11月30日,而〈夢〉則是12月5日,其中使用了《崔斯坦》的第二幕的二重唱旋律。12月17日則是〈痛苦〉,以《崔斯坦》第二幕開頭的和弦為起音。由於華格納的巴黎之行,因此〈停止吧!〉直到1858年2月22日才譜曲。最後被完成的是第三曲〈在溫室中〉,時間已是5月1日。這間隔的三個月中,華格納的髮妻敏娜已經上演過多次鐵公雞。但華格納仍在其間「欣喜地與瑪蒂德分享了《崔斯坦》前奏曲的草稿」。此曲首次被完整地以五首聯篇方式演唱,是在1862年的事。而在鋼琴譜被印行之後,有的版本將「Wesendonck」的c去掉而成為「Wesendonk」。因此今天無論是曲譜或是唱片錄音,「Wesendonck-Lieder」與「Wesendonk-Lieder」都是可以見到的名稱。


在華格納的作曲生涯中,他的劇本幾乎都自己執筆,極少使用別人所寫的文字做為基礎來譜曲。瑪蒂德的詩作顯然是個特例。華格納的原稿僅以鋼琴伴奏,且聲部註記為女高音,雖然曲譜中神來之筆相當多,但終究沒有管弦樂伴奏來得色彩豐富。華格納自己僅為〈夢〉配了管弦樂譜。那是1857年12月23日,為慶祝瑪蒂德29歲生日的紀念之作,歌唱部分以小提琴獨奏取代,當天在瑪蒂德的窗前演奏- 此景是多麼像13年後為柯西瑪而寫的《齊格菲牧歌》的情景啊!因此《威森東克之歌》第一個正式的版本是華格納親筆的鋼琴伴奏版,以及第五曲〈夢〉的管弦樂加小提琴獨奏版。現今最廣泛被使用的管弦樂團伴奏,出自莫托(Felix Mottl)之手。他出生於1856年(《威森東克之歌》寫作的前一年),在19世紀末,莫托是極為活躍的華格納指揮家,是華格納徹底的信徒,曾以30歲之齡在1886年的拜魯特音樂節指揮《崔斯坦與伊索德》。由於華格納自己已經把〈夢〉配了管弦樂譜,因此莫托只將前四首進行管弦樂編曲,而〈夢〉則依華格納的作法加以放大,時間約在1880年前後。這四首編曲非常成功,充分表達出華格納的配器特色,以及最主要的旋律表達。如〈停止吧!〉結尾的銅管使用、〈在溫室中〉開頭的弦樂用法、〈痛苦〉裡逐漸升騰後轉而寂靜的配置,與華格納原來的鋼琴伴奏版相比,色彩變得極為豐富。也因此莫托的版本出現之後,逐漸成為《威森東克之歌》的定版。莫托除了為《威森東克之歌》的四首配樂之外,他的其餘作品從未受到樂壇矚目。但作為華格納信徒的他卻是死得其所-1911年7月2日,時任巴伐利亞國家劇院總監的他在指揮《崔斯坦與伊索德》時心臟病發,死在指揮台上,享年55歲。


在莫托的配樂成為一般演出依據的百年後,德國作曲家亨哲(Hans Werner Henze,1926-)出人意料地在1976年為《威森東克之歌》重新配曲,並在1977年發表。亨哲的配器與莫托的通行版本有著幾乎是天地之別,其原因在於兩人的出發點完全不同;如前所述,莫托乃是華格納的信徒,也深知《威森東克之歌》在創作時與《崔斯坦與伊索德》不可分割的關連性,因此莫托的配器也就完全是「崔斯坦式」的作法。光是弦樂器就用了50支。亨哲在重新配器時,他完全屏除了與《崔斯坦》之間的關連性,而是依據瑪蒂德詩句的原意,再以華格納的旋律為主題去配曲。也因為這樣,他將樂團的編制大幅縮減成室內樂團的規模,如前所提到的弦樂部,就被縮減成21支,並且在木管樂器上增加了如英國管與雙簧管,還有豎琴。此外他還將莫托版的定音鼓捨去。總而言之,整個樂曲變得不再那麼強烈,而是變得更為淡雅。此外亨哲還將女高音聲部改為次女高音,因此聽來也顯得深沉。因此亨哲的改版有著正反兩極的評價。多數人認為這樣子聽起來一點也不像華格納,但其支持者卻認為這樣的編曲應該更貼近瑪蒂德苦惱的心靈。如名指揮家沙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便是亨哲版的支持者。他認為:「莫托的作法使得歌聲與詩詞的關係被淡化了圪(亨哲版)豎琴的加入、豎笛的獨奏與弦樂的用法,對我而言都是真實的情感,去蕪存菁而未被誇大。」亨哲的配曲主軸已不再是弦樂器。木管樂器時而發出饒富奇趣的鳴響,在對歌曲的聽感上,有著極其特殊的妙趣。最後,有人誤解在華格納、莫托與亨哲之外還存在著一種所謂的Schott版。事實上若錄音註明Schott即為莫托版,Schott乃是莫托版的出版商之姓。(其實亨哲版也是由S c h o t t -International公司發行,但亨哲版並不會以Schott作為版本之名)雖然今天《威森東克之歌》在華格納一系列歌劇/ 樂劇作品中顯然並未佔有重要地位,但就其藝術成就而言顯然是不相襯的。華格納本人在歌曲出版後, 曾說:「我從未寫出過這樣的音樂;這是我一生中,至今為止最好的作品」,足可證明《威森東克之歌》在華格納心中的重要性。

B64I6066.jpg (1.55 MB, 下载次数: 84)

B64I6066.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5-7 20:43 , Processed in 1.1207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