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普蕾的伟大演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3 14:3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今年1月26日是英国天才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1945—1987)60冥诞。18年前她离我们而去时,年仅42岁。在她短促的一生中,自她16岁在英国和美国开独奏音乐会起,至28岁因患多发性硬化症而停止演奏,其演艺生涯只有短短的12年。但这短短的12年却构筑了她伟大而辉煌的、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艺术人生。她最杰出的艺术成就,当数对埃尔加(E.Elgar,1857—1934)的大提琴协奏曲的完美而独特的演绎。这是她生前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曲目,也是她的成名之作。由于她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近乎成为神圣样板,竟使她的同辈如麦斯基这样优秀的大提琴家(麦斯基与杜普蕾曾是罗斯特罗洛波维奇大提琴班上的同窗学友),因为杜普蕾的演奏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以至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而有很长时间都不敢碰这部作品。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E小调,op.85)完成于1919年,同年10月26日由沙尔蒙德主奏大提琴与作曲家本人担任乐队指挥的首演似乎并不太成功,反应冷淡。但后来经作曲家的好友,女大提琴家比亚特丽丝·哈里逊大力宣传并不断演出,才逐渐赢得人们的赞赏。而真正使人们承认其不朽价值的,则是经西班牙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的杰出演奏,才终于使这部作品名扬四海,并确立其可与舒曼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相媲美的经典地位(在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不多,还属于冷门体裁。在古典主义时代,除了海顿写过几部外,莫扎特与贝多芬都不曾作过大提琴协奏曲;尔后的浪漫主义时期,大作曲家中也只有舒曼及德沃夏克写出了堪称典范的两部。而德沃夏克的那部,也许正是激发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的原动力与范本)。埃尔加的这部协奏曲既是20世纪第一部成功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但它又是埃尔加的压卷之作,因为完成这部作品后的次年,作曲家的爱妻艾丽丝去世,丧偶之痛使作曲家不再有心思作曲。埃尔加写作这部协奏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而战争给他留下的阴影则依然挥之不去;加之年老多病,事业不顺(进入20世纪后,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得不到好评),经济困窘,以及老朋友的相继去世,都使他内心感到凄凉孤寂。在创作该曲时,埃尔加的创造活力虽没有完全丧失,但毕竟年事已高,灵感的激发已属回光返照。因而这首协奏曲在总体上,充满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的伤感,而这也恰恰成就了它特有的深沉之美。

        这部协奏曲不是常规三个乐章的格局,而是由四个连续演奏的乐章组成。全曲的整体布局具有回旋特性。最初,作为引子的大提琴独奏宣叙性主题以各种姿态贯穿于各乐章,恰如回旋曲式中一再出现的叠部。这种处理手法也使全曲带有幻想曲的性格,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抒情乐思以及非常个人化的带有自传性怀旧的音乐构思十分贴切。第一乐章由慢板的独奏引子开始,随后进入中板,曲式不是常规的奏鸣曲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三部曲式。主要主题以一个略带忧郁表情的音调动机连续往下作六度模进铺陈而成,仿佛将心中块垒沉入深渊,那种深切的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乐章中间部分的旋律甜美流动,如爱的倾吐,也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第二乐章为较快的快板,具有谐谑曲的体裁特性。乐章仍以宣叙性的序奏主题开始,作为与第一乐章的衔接,随后进入正题。音乐轻盈如风,大提琴快速飞翔的技巧十分引人人胜。第三乐章为慢板,是一首深刻动人的悲歌。著名的埃尔加研究专家M.肯尼迪称它为“一首埋藏在深处的使人落泪的哀歌”。大提琴上的悠长旋律连绵不绝,肃穆端庄,表情深邃。终乐章系快板,本身也是一个回旋曲。主要主题颇具生气,但在快速跃动的韵律中仍潜藏着一种{周怅之情。在乐章后部,音乐经过充分展开后引出一段缓板,终于将那种隐匿的伤感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慨,非常感人。在这个乐章中,前面各乐章的素材纷纷重现,如回眸人生,往事历历。全曲最后在急板中戛然而止,如快刀斩乱麻将一切了断,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绪和回味。

        杜普蕾生前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共录有两个版本:其一是1965年与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录的,另一个则是于1967年与巴伦伯伊姆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录(并有完整录像)。一般认为前一个版本更为出色。众所周知,正是在1967年,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喜结良缘(据傅聪讲,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的姻缘还是由他牵的线,也是一段乐坛佳话)。照说,夫妇联袂合作一定格外默契。不过当年的巴伦伯伊姆太年轻,太冲动,指挥经验也还不够丰富,因而他俩合作演录的那个版本尽管情感激荡,富于魅力,但在音乐结构上则显得稍稍有些松散。

        杜普蕾对这部协奏曲的诠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乐曲的总体精神:悲悯,但高贵,惨痛,而有节制;在浪漫与古典,以及情感的表现与形式的矩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作为女演奏家,她虽有女性的细腻与委婉,却绝无娇媚之小气。她的演奏,动情处,催人泪下;狂放处,痛快淋漓。浪漫婉约与激情豪放兼备,既细致入微,又大气磅礴,实在不可多得。其技巧之高超,更是无与伦比。她的独具个性的艺术风采,正是熔铸在技与艺的完美结合之中,而达到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度。难怪马友友在怀念她时说:她“是一个最能令人激动的大提琴家……她永远是音乐家的榜样。”

        为纪念杜普蕾的60冥诞,EMI公司最近又重版发行了她与巴比罗利合作演录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一经典录音的CD(片号:5 55527 2)。该碟还收录了她与巴伦伯伊姆于1971年合作演录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极精彩的版本。因此这是一款非常值得收藏的珍贵唱片,对以前没有机会得到它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一个福音。

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很幸运能在唱片上欣赏到杜普蕾演奏的两首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因为十年前,在EMI公司为纪念杜普蕾50冥诞而出版的六张套“全集”CD中,并没有收入这两首乐曲。但现在却有两种版本的CD摆在我们面前。这两首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的最早录音,是在著名音乐电影制作人克里斯托弗·努本(Christopher Nupen)于1968年为杜普蕾拍摄的电影胶片中被保存下来的。2002年,努本在制作影片《杜普蕾是谁?》(Who was Jacqueline du Pre?)时,将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当时合作演奏这两首奏鸣曲的完整录像与录音(拍摄于1968年4月)剪辑进了影片。现在EMI公司将其中的录音经数码处理后,制成CD出版发行(片号:5 57293 2)。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合作演奏这两首奏鸣曲的另一种录音版本,是于1968年5月20日(比电影拍摄晚一个月)在伦敦阿贝路第一音棚中开始录制(那天录了“第一”的全部与“第二”的两个乐章),而直至8月18日补录了“第二”的后两个乐章才全部完成。这一录音现在也经数码处理后,于2004年辑入EMI的“世纪之伟大录音”系列出版(片号为5 62758 2)。

        在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之后,勃拉姆斯的两部大提琴奏鸣曲显然是此种体裁中最重要的作品了。大提琴深沉浑厚的音色与勃拉姆斯内向的性格息息相通,因此在勃拉姆斯创作的一系列为独奏乐器与钢琴而作的二重奏奏鸣曲中,第一部就是选择的大提琴。勃拉姆斯的第一大提琴奏鸣曲(E小调,op.38)作于1862—1866年间。最初写了三个乐章,但尔后又取消了其中的慢板乐章,直到1866年补写了一个终乐章而告完成。第一乐章为不过分的快板,主部主题非常如歌,先由大提琴在低音区奏出,深沉,从容,郁悒,随后逐步攀升至高音区而进发出激情。副部主题则刚劲有力,与主部的沉稳相映成趣。整个乐章像是在讲述一个忧伤故事。第二乐章以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的古典形式写成,是具有伤感、妩媚情调的一个间奏曲。第三乐章是一首赋格式的奏鸣曲,主题明显来自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第13首“对位”的主题,三连音的急促运动充满活力。这部勃拉姆斯的早期奏鸣曲,总体上具有古风的典雅趣味。完成于1886年的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F大调,op.99)则显示出全然不同的情趣与曲风。这二十年的间隔,给勃拉姆斯的音乐带来的不只是技巧的完善,更明显的则是体现出作曲家艺术与思想的成熟。在第二奏鸣曲中,戏剧性与英雄性的品格充分凸现出来,使作品具备交响性的恢弘气势。如果说第一奏鸣曲中显露出勃拉姆斯对巴赫的崇拜,那么第二奏鸣曲则是贝多芬式的。第二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活跃的快板,奏鸣曲式。主部主题意气风发,激昂辉煌副部则显示出刚毅与果断。第二乐章柔板是勃拉姆斯最美的篇章之一,孤独与思念之情弥漫在整个乐章之中,令人心动。第三乐章为快板谐谑曲,具有暴风雨般的狂热性格。终曲乐章为回旋曲式,由很快的快板开始直至急板煞尾,洋溢出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杜普蕾对勃拉姆斯这两首奏鸣曲的演绎以浪漫精神为基调,热情充沛但不矫情。她的演奏有一种“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自信,率性,丝毫没有优柔寡断的迟疑,让听者感到自在,自然,进而引人入胜,忘乎所以。她的长气息旋律是无与伦比的,而这正是演奏勃拉姆斯所不可或缺的。杜普蕾的音色非常独特,尤其是不时冒出的粗砺之声,极富魅力。不能不提的是巴伦伯伊姆的钢琴对杜普蕾的极大支撑,特别是在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中高难度的发挥,令人折服。

        在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合作演录这两首奏鸣曲的两种版本中,笔者更喜欢电影版。虽然录音棚版的音响较好,演奏更细腻,但电影版更有现场感,气韵贯通,一气呵成。电影版中,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省略反复,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当然,两种版本各有千秋,比较着听,也更不失为一件乐事呢!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1970年8月,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奏了贝多芬全套(五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以及大提琴与钢琴变奏曲,BBC广播台当时作了现场录音及广播。1999年EMI公司将这套录音经数码处理后,翻制成CD出版(片号:5 73332 2)。去年又以全新包装辑入EMI的双张套“双子星座珍品”系列重版发行(片号:5 862422)。(杜普蕾另有演奏贝多芬第三与第五奏鸣曲的录音,曾收在EMll995年出的六张套杜普蕾“全集”中。但演奏钢琴的是毕肖普(S.Bishop),且也不是全套五首。)因此,对还没有得到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合作演奏全套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CD的乐迷,特别是杜普蕾迷来说,这次重版发行也算是一个好消息。

        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大提琴音乐文献的早期经典,对大提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创作年代前后跨越近20年,可分别纳入贝多芬早期、中期与后期三个创作阶段。最初的两部(op.5之一与二)作于1796年。其时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在演奏技巧方面还很有限,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低音乐器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因此,在贝多芬早期的这两部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大提琴还只是充当配角,钢琴则是主角。虽然作品中大提琴主奏旋律的段落很多,但统摄全曲铺陈展开的重担,却主要落在钢琴身上。但在尔后于1808年作的第三(op.69)以及于1 81 5年作的第四与第五(op.102之一与二)中,贝多芬已给予大提琴与钢琴平等的地位,大提琴技巧的发挥已非常可观。

        杜普蕾演奏的这五部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虽然也许还不能超越其师卡萨尔斯(与钢琴家塞尔金合作)以及罗斯特洛波维奇(与钢琴家里赫特合作)录制的唱片(卡萨尔斯的苍劲与罗斯特洛波维奇的雄浑恐怕无人能企及),但杜普蕾与巴伦伯伊姆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生气勃勃、充满幻想、富有青春活力的贝多芬,确实也是让人赏心悦耳的。杜普蕾的出色表现自不必说,巴伦伯伊姆的钢琴可以说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惊喜。在贝多芬时代,钢琴的音量不大,在与大提琴合奏时,平衡的问题在于如何使钢琴不至于被大提琴的声音淹没。因此贝多芬在这些作品中,钢琴声部总是写得很重。而现代钢琴的音量与彼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问题倒反而是如何控制钢琴的音量了。因而这也成为对现代钢琴家的一个挑战。而巴伦伯伊姆确实作得极好,既没有缩手缩脚而不敢尽情发挥,也没有横冲直撞而干扰大提琴的演奏,而是恰到好处地与大提琴珠联璧合。这一对当年乐坛的“金童玉女”能引起如此轰动,看来确实不是“炒作”出来,而是凭借他们的实力名至实归的。

《纪念杰奎琳·杜普蕾》



        影片导演克里斯托弗·努本与杜普蕾有着非常深厚的友情,这部记录影片从杜普蕾的密友的视角记录了杜普蕾从演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回忆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杜普蕾短暂却又辉煌的音乐历程,并且反映出疾病剥夺了杜普蕾刚刚开始的演奏生涯是整个音乐世界的重大损失。看完这部克里斯托弗·努本的影片,铭刻脑海的印象便是杜普蕾的演奏的那份自然,魅力和真挚的特质。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或认同她的演奏及表达方式,不可否认的是音乐简直是从她的每个毛孔中流溢而出,并且,她总是用从一而终的投入精神诠释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这就是杜普蕾的伟大之处。在这部影片当中,导演浓墨重笔地描写了杜普蕾与她最亲近的朋友们的亲密友情,影片以最接近杜普蕾的视角让观众领略了她的排练和演出,零距离地与这位魅力十足的大提琴家接触。影片镜头捕捉下了许多绝妙无比的难忘瞬间,其中既有杜普蕾在给她的丈夫巴伦伯伊姆弹奏钢琴时边弹边唱的甜蜜欢乐,也有她在登台演奏舒伯特的四重奏作品《Trout》之前,在后台恶作剧地调换演奏家的弦乐器时的天真可爱。影片还记录了杜普蕾和威廉·普力兹一同演奏奥芬巴赫的一系列二重奏时的场面,展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敬与默契。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努本的影片叙述在某些地方过于偏向杜普蕾,有点儿阿谀之嫌,因为影片反映出的杜普蕾所拥有的那些特质是不证自明的。同时,还有一点可能让我们失望的是,影片中对于那些杜普蕾的经典演奏涉及不多,例如几乎已经成为杜普蕾代名词的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尽管这部作品在克里斯托弗·努本的另外一部记录影片《杜普蕾》中得到了详尽的介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5-2 20:04 , Processed in 1.1140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