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虹音响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音响探析(一)、(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1 14:0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音响探析(一)
  
  GAINLY 音响调音线材设计人刘先生经过多年对HIFI音响线材工作原理探索,对音响线材设计理论研究,对音响系统中许多未解现象的起因,归纳、总结、提出假设、论证、否定、再提,反复论证,提出了HIFI音响较为系统的论点。
  其中有刘先生由论点推导得出的实用技术,如:中值线数值;不对称和变截面结构;控制力斜率设计公式;有根据音响、乐器声音的现象提出的假设:声音密度是描述声音的又一个重要术语。这些也就勉强列入论点系列了。
  对自然科学的未解现象作出理性解释,提出一个新的论点,要有实践、理论的论据支持。刘先生提出的系列论点都有实践论据支持。
  刘先生参阅过许多有关理论书籍、文献寻找理论论据。最后认为,许多论点是在电学理论、音乐声学理论没有解析过的范围提出的。因此,有些论点缺少理论论据支持。
  刘先生提出的论点如下:
(一)、在虚拟量频坐标上,所有HIFI音箱都有该音箱最好声音的平衡量感曲线。
(二)、HIFI音箱存在固定阻抗和变动阻抗。
(三)、音响线材控制力是通过的音频电流与线材末端音频电压的比率。
(四)、在不同音响器材中工作的音响线材之间,存在控制力互补现象。
(五)、音响线材是音响系统唯一的调音部件。
(六)、声音密度是音响系统正确调音的唯一听感评价指标。
(七)、在虚拟量频坐标上,音响线材中不同规格的单、多股导线有不同的非线性曲线和相同的变化规律。
(八)、在音响线材中工作的单、多股导线的中值线定义和一组数据。
(九)、在音响线材中工作的导线,不同频率的电流按导线半径方向叠层流动。
(十)、提出HIFI音响线材控制力斜率的设计公式。
(十一)、音响线材的不对称结构、变截面结构对音频电流导通的趋向性。
(十二)、对描述声音的三个重要术语,提出声音密度作为描述声音的第四个重要术语,在声音频谱图两维坐标中,设置第三维声波密度坐标。
  以上论点是在HIFI音响系统正常工作时,对一些未解现象提出的。离开音响系统的正常工作,有些论点不成立。
刘先生对音响提出系列论点的想法,一、试图对目前音响线材设计、正确调音的未解现象做理论研究。二、试图为GAINLY 音响调音线材的研发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十年前,刘先生做音响线材时,对线材及音响一些未解现象,试着做一些理性解释。而转向做音响线材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较为系列的论点,对音响系统一些未解现象提出近似合理的解释,对GAINLY音响调音线材的研发,提供理性支持。
  文章中将逐项解释刘先生的系列论点和对音响一些现象解释的个人观点。一、抛砖引玉,希望发烧友能提出建议、问题、质疑,共同探讨。二、希望GAINLY刘先生的论点、观点、建议能对发烧友有一点启发、帮助。
  有一点,请发烧友见谅,GAINLY 调音线材有关国家专利和企业专有技术的一些论点,只做结论叙述,有些繁复的论据也不在这里阐述。
  对有些发烧友知道的实际听音现象,会建议感兴趣的发烧友自己去实践、归纳、总结、提出新的思路。
文章中有一些自定义名词,和传统相同名词的内含有差别时,会做详尽解释。
  有不对的地方,请发烧友指正。                                                            
                  
                                     音响探析(二)

  HIFI音箱分频器的电阻、电容、电感组成阻抗是固定阻抗。固定阻抗的电流、电压关系符合交流欧姆定律关系。
  音频电流驱动喇叭单元的音圈,在磁钢恒定磁场的磁隙中做活塞运动,音圈产生反电动势。就音圈本身工作原理来说,类似一个发电机。不同点是音圈驱动力是音频磁场,发电机驱动力是机械力。反电动势和线圈数、单位时间切割磁力线数量成正比。
  音频功率的频率、振幅控制了音圈的振动速度;音频功率的大小控制音圈振幅;音频电流的正负控制作用力的方向。
  喇叭磁芯磁场与音圈音频磁场方向同轴,对音圈的音频磁场产生轴向作用力。喇叭磁隙磁场与音圈音频磁场垂直,形成的作用力对音圈的运动起阻尼作用。
  音圈反电动势、和音圈推动力同步变化的阻尼是音箱发声的重要特殊点。音响大多数与电学、声学理论有悖的现象是由这两个重要特殊点形成的。刘先生的许多数论点是对这两个重要特殊性的不同表现提出的。
  音圈存在音圈架、音圈保持架,纸盆、空气阻力;音圈有推动力、阻尼等因素,随着音圈振动频率、振幅的变化,这些因素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形成音圈电参数的动态变化。
  音圈的阻抗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动态变量。目前无法对这些不确定的动态变量因素提取电学理论做分析、计算的原始数据。有个别现象,电学、声学理论没有对其形成的原理进行分析。
  提出一个论点:HIFI音箱阻抗分为固定阻抗和变动阻抗。
  音圈的一种电磁感应,产生两种同步变化的作用力。音圈在不同的轴向作用力、径向阻尼的作用下,音圈运动的强度、幅度不同。主要有下面两种现象。
  一、改变音响线材的阻抗,音频电流有明显改变,音频电压没有明显改变;声音密度有明显改变,声压没有明显改变。
  在许多听感评价指标中,只有声压和声音密度是音频能量转换声音的主要因果关系,既然声压没有明显改变,声音密度有明显改变,说明音响声音密度是音频电声转换的因果。
  二、改变音量电位器的数值,音响线材的电流、电压比率基本不变,声音密度没有明显改变,声压有了明显的改变。
  两种现象相同点:1、音圈输入音频电流的变化。2、音圈推动力和阻尼有了同步的变化。
  两种现象不同点:1、音圈中音频电流和电压的比率不同。2、声音的声压和密度变化不同。
  分析两种现象的相同、不同点:音响线材音频电流、电压的比率控制了音箱声音密度。从对现象进行理性探讨这个层面分析,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提出一个论点:音响线材流过的音频电流和线材输出端音频电压的比率称为该线材的控制力。控制力控制了音箱声音密度。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音响把声音密度作为唯一的调音、评价的指标,其他许多听感评价指标的优劣会随着声音密度的变化是同步呢?还是相反变化呢?经过反复实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音响声音密度和声音其它听感指标的优劣是同方向变化的。
  音响系统所有线材对音箱的控制力总和,在某一频段从小到大连续变化时,音箱声音密度从朦、虚、实、紧、硬在连续变化。声音密度从“朦”到“实”时,声音形体从大到小连续变化。声音密度从“实”到“硬”时,声音形体变化非常小。
  音箱声音密度在哪一点能最大限度真实再现录音软件的声音呢?邀请各类乐器演奏师对音响声音“虚”、“实”、“紧”之间反复试听,得出一致的结论:音响最好的声音:密度在“实”的中间点。这时所有听感评价指标也都有最好的表现。这和刘先生对音响声音密度变化过程的比听、分析、推论是相同的。
  音响正确调音,声音密度是基础。音响欣赏乐曲,声音音色是基础。对音响系统正确调音和调音偏差的听评,声音密度应该是唯一听感指标。
  提出一个论点:音响声音密度是音响系统唯一的调音听感评价指标。
  音响声音虚一点,音色、形体、细节、字头、清晰度等欠缺,但有时候会觉得女声嗲一些,美一点。声音紧一些,不耐听。声音偏离了实的中间点,所有听感评价指标都会有同步优劣偏离。音箱全频声音都调整在“实”的中间点,点连成线,这条曲线是这对音箱最好声音的量频曲线。
  提出一个论点:在虚拟量频坐标上,所有HIFI音箱都有该音箱最好声音的量频曲线,有相似的斜率,有差别不大的数值。以后文章中称为平衡量感曲线。
  音箱平衡量感曲线的数值有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不同音箱有不同的灵敏度和不同的额定功率。
  不同品牌、不同规格音响器材之间的控制力有差别,和音响线材相比这个差别很小,不能作为音响系统正确调音的器件。
  音响声学描述声音的三个重要术语:声压,频率,音色。音响声音密度调整到平衡量感曲线上,音响声音的音色也有最好的表现。在下一篇文章中将探讨音色和音响其他听感指标的关联性。
  提出一个论点:音响线材是音响系统调音的唯一器件。
  音响线材的工作是减法,没有减就没有加。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功放和音箱数据要搭配合理。功放的输出能量要大于音箱平衡量感曲线的能量要求。墙内交流电源线和音响电源线串联工作,音频电流全频导通能力要远大于全部音响电源线导通能力总和。不然,音响线材只有减,没有加了。
  音响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一样,低频声音携带的能量大,高频声音携带的能量小。在量频坐标上,所有音箱平衡量感曲线都是一条低频数值大,高频数值小的,有相似斜率的直线。
  引出一个重要问题:音响线材控制力如何全频完美填充平衡量感曲线下空间,这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变量因素,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为线材设计理论、音响系统正确调音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在以后文章中将专题讨论。
  有不对的地方,请发烧友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南京威虹音响 ( 苏ICP备19038383号-1

GMT++8, 2024-12-21 22:04 , Processed in 1.2909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